中华学生百科全书:中外体育明星谱

阅读 133 下载 18 格式 pdf 大小 145.03 KB 共56页2023-10-17 16:48:07发布于河南
中外体育明星谱中华民族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容国团是广东省中山市人,1937年出生在香港的一个工人家庭。他小时候就喜爱体育运动,常去父亲所在的工联会海员俱乐部打乒乓球。由于他聪明好学,球艺提高很快。1956年,他代表香港队与刚参加完第2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日本队进行对抗赛,一举击败了刚获得世界男子单打冠军的荻村,由此蜚声海内外。容国团酷爱乒乓球运动,更热爱祖国。1957年,在父亲容勉之老人的热情支持下,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从香港回到了祖国大陆。1958年,他进入广东省乒乓球队,不久调到国家集训队。经过刻苦钻研,容国团练就了绝妙的直拍快攻打法。其特点是球路广、反应快捷、战术变化多,尤其精于发球、推、拉、削、搓和正反手快攻。1959年,容国团运用自己的独特打法,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男子单打冠军。这是中国运动员第一次夺得世乒赛冠军,也是中国在世界大赛上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1961年,容国团和自己的队友们在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奋力拼杀,夺得了男子团体冠军。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夺得男子团体世界冠军。1963年,容国团执教中国乒乓球女队。两年后,他率领中国女队参加第2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第一次夺得了女子团体世界冠军。容国团的这三个“第一次”,为祖国洗去了“东亚病夫”的耻辱,使祖国赢得了“乒乓强国”的盛誉,为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为中国成为体育强国做出了重大贡献。容国团于1958年获“运动健将”称号,1959年、1961年两次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容国团为祖国体育事业建立的丰功伟绩。“铁鎯头”——郎平郎平的少年时代,也曾有过许多美好的理想。她学过绘画,迷过音乐,还幻想当工程师、飞行员……13岁那年,父亲领她看了一场国际排球比赛。快攻猛打的日本队直落三局、轻而易举地战胜了北京队。散场后,爸爸低着头一言不发地走出体育馆,郎平急忙问:“爸爸,您今天怎么啦?”爸爸拍拍女儿的肩膀,一字一句地说:“别看是场比赛,可关系到祖国的荣誉啊!”郎平听了心里猛的一震,刹那间,那变幻莫测的排球使她萌生了一种不可言状的神奇感,一个强烈的念头涌进她的脑海:为了祖国的荣誉,我能不能有一天穿上有国徽的运动衫,飞进球场呢?我能不能有一天登上领奖台手捧金杯,亲眼看见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呢?从此,这炽烈的愿望在郎平的脑际索绕翻滚。酷爱体育的父亲一眼看出了女儿的心事,在她14岁那年,亲自把郎平送到了体校。在张媛庆教练的指导下,郎平接受了排球运动最初的艰苦训练,与排球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郎平的确是个幸运儿,在通向顶峰的道路上,她几乎是跳跃着前进的。短短两年后,她被选入北京青年队;一年后,又成为北京队的队员。17岁那年,她如愿以偿,穿上了缀有国徽的球衣。那个时候,她的球技就像她自己一样年轻,是一把没有淬火的“鎯头”。她第一次出国参加第8届亚运会,球队就以0∶3败在号称“东洋魔女”的日本队手下,她的扣杀也在密集的封网面前失去了威力。冠军丢掉了,郎平的心里难过极了,总在想:“我就不信打不过日本队!”袁伟民教练知道了郎平的心思,鼓励她说:“输了不要负气,要拿出真本领去赢人家。真本领可要苦练才能得到。”郎平向袁教练表示:“你给我制定训练计划吧!只要能冲出亚洲为国争光,多大的苦我也能吃!一切从零开始!”郎平是一个锐意向上的姑娘,在挫折面前,她更加发奋了。为了锻炼自己在艰苦环境中的应变能力,她在训练结束后还要向教练请求加练。过度的疲劳常常使她摔倒在地板上不想再站起来,但每一次都想起袁教练的话:“惰性是夺不来冠军的,要随时想到打翻身仗!”于是她咬咬牙又爬起来,继续挥臂扣杀,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刁更狠……经过一番锤炼,她这把“鎯头”终于锃亮而铿锵有声了。1979年冬天,在香港举行的第2届亚洲女子排球锦标赛上,中国女排以3∶1战胜日本队,获得冠军,结束了日本蝉联亚洲冠军近20年的历史。在这场鏖战中,郎平一个人得了20分,她的超手扣球大显神通,使对方一筹莫展,日本报刊惊呼:“中国郎平打乱了全日本女排的阵脚!”从此,郎平获得了“铁鎯头”的美称。中国女排第一次冲出亚洲,大家高兴得哭了。刚来国家队一年多的郎平深深懂得,国家队的目标是夺取世界大赛的冠军。于是,她心里憋着一股劲,训练更加刻苦,力争在世界杯赛上夺冠军,尝尝世界冠军是什么滋味儿!1981年第3届世界杯在日本拉开帷幕,美国队战胜了日本队,中国队和美国队都是五战五胜,对美国队一战至关重要,关系到中国队能不能拿冠军。郎平心里明白,决战的时刻到了,就是打断一只胳膊,也要打赢这场比赛。11月15日中午,在日本大阪,一场关系到中国女排能不能打翻身仗的决战开始了!一开局,双方就展开了激烈的网上争夺。中国队以15∶8先胜一局,又经过大约一个半小时,双方打成二平。第五局,观众的欢呼声像阵阵海浪,郎平她们在场上互相说话都听不清了。孙晋芳大声喊:“郎平,拼啦!不拼没有机会啦!”郎平喊:“你供好球,我就用‘鎯头’用力往下捶!”从8∶3开始,他们越打越顺手,最后以15∶6拿下了第五局。第二天晚上,中国队在6000名激动的日本观众面前迎战日本队。两队拼到第五局后,日本队以15∶14领先,又是郎平的一记重扣把比分扳成了15平。最后中国队以17∶15战胜了日本队。中国女排七战全胜,第一次登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此时的郎平,想到了爸爸、妈妈和启蒙教练张媛庆,也想起了朝夕共处的姐妹,想起了好老师、好教练袁伟民。“这些年的苦,吃得值得呀!”从那以后,郎平又随中国女排参加了1982年世界锦标赛、1984年奥运会和1985年世界杯赛。1986年荣任中国女排教练的郎平,率队参加了第10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为中国女排夺取“五连冠”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天,郎平的名字不仅留在世界排坛的光辉史册上,而且永远留在中国人民的心坎上。国际奥委会为了表彰她对世界体育运动发展所做的贡献,特奖给她一枚奖牌。摘取奥运桂冠的第一个中国人——许海峰1984年7月29日,在美国洛杉矶东郊的普拉多射击场上,37个国家和地区的56名射击强手正在真枪实弹地争夺23届奥运会的第一块金牌——男子自选手枪慢射60发的奖牌。在这些选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27岁的射击选手许海峰和瑞典老将斯卡拉克尔。在前两组的比赛中,许海峰每组都打了97环,第三组打了93环。他的成绩比瑞典老将、世界冠军斯卡拉克尔超出3环。在第四组比赛时,斯卡拉克尔打了96环,许海峰打了93环,两人战成平局。在第五组射击中,许海峰打了96环,积分又超过了斯卡拉克尔。一般来说,在最后一组射击中,只要许海峰发挥正常就可以战胜对手获得金牌。但由于过度的紧张,在第六组射击开始后,许海峰几次出现失误,九枪只打了70环,而斯卡拉克尔则发挥正常,两人再度战成平手。这时,许海峰和斯卡拉克尔都只有最后一枪,谁能拿金牌,在此一举。许海峰镇定了一下,举起了枪,瞄了一下靶子,又放下了枪。当他再举起枪时,又没有扣动扳机。许海峰四举四放,使场里的气氛显得格外紧张。许海峰终于第五次举起了枪,砰!子弹射出了枪膛,直射靶心。十环!最后一射,许海峰终于以一环之优击败了斯卡拉克尔,夺得了第23届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把金牌亲自挂在许海峰脖子上的时候,中国揭开了奥运史册上的一页,许海峰结束了中国在奥运会上的“0”的纪录。许海峰1957年出生在福建省。他小时候特别喜欢玩弹弓。许海峰打树上的鸟,每打必中,弹不虚发。许海峰小时候曾创造了连续击中麻雀200只的纪录。有人给许海峰起了个外号叫“弹弓王”。1972年,许海峰随父母回到原籍安徽和县沈港镇。他在沈港镇念了两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当了农民。在当农民的五年里,许海峰做过赤脚医生、当过供销社的化肥推销员、烟酒批发员。1979年,县体委射击队的教练听说县里有个“弹弓王”,打麻雀百发百中,就把他招到射击队参加训练。不久,许海峰代表巢湖地区参加安徽省第四届运动会,他一下子得了两个第一,并且打破了省纪录。1982年许海峰被选入安徽省射击队。那时,他已经25岁,不少人对他能否出成绩表示怀疑。但许海峰并不气馁,在训练时他不怕苦不怕累,在寒风中练习瞄准,一次又一次地举枪,手被冻裂了,五指冻肿了,他全不在乎。在教练的精心指导下,许海峰的成绩提高得很快,进入省队三个月后,他在华东地区射击比赛中,夺得了气步枪冠军并打破全国纪录。1983年,在第5届全运会上,许海峰连夺气手枪和手枪慢射两枚银牌,成为国内射击场上的名将。由于许海峰老成持重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1984年他被选入国家集训队。4月份,他随队首次参加国际比赛。这以后他获得了洛杉矶奥运会预选赛自选手枪慢射项目的第一名,领到了进军23届奥运会的“入场券”。许海峰在奥运会上得了金牌,回到安徽和县沈港镇的老家时,为了不给乡亲们添麻烦,他并没有通知父母。但当他踏进了沈港镇,便陷入前来欢迎的人海中。大人小孩手里拿着纸花鞭炮,排成一字长龙的欢迎队伍。许海峰被热情的乡亲们感动得流下了幸福的眼泪。“体操王子”——李宁大家不会忘记,在1982年第6届世界体操大赛中,我国选手李宁技惊四座,一人独得全能、单杠、跳马、鞍马、吊环和自由体操六枚金牌,创造了世界体操比赛史上在一次比赛中一人获得金牌的最高纪录。接着,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上,李宁不负众望,又取得了3块金牌,2块银牌和1块铜牌的出色成绩。美国的新闻界和体操界惊呼:“李宁让人眼花缭乱的表演征服了美国观众,他是当今世界上当之无愧的体操王子。”1963年9月8日,李宁出生于广西柳州市壮族的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是一位中学音乐教师,母亲是该校图书馆的管理员,家中兄妹3人,李宁排行老二。他从小爱唱、爱跳、爱表演,父母亲都希望他在音乐方面有所成就。可他却悄悄地迷上了体操,夏夜,满天星星一闪一闪地眨着明亮的眼睛,李宁和小伙伴们围在奶奶的身旁,入迷地听那些美妙的神话故事。他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像孙悟空那样一个跟斗翻个十万八千里,翻到地球的另一边去。每当学校体操队集训时,他就趴在窗头看,看够了就到沙坑里去“翻跟头”、“倒立”。回到家里,有时父母不在,他就把棉被拖到地上练习翻跟头,或钻进帐子里靠墙练倒立。父母对这个喜欢体操着了魔的小淘气毫无办法,只得找体育老师说情,于是7岁的小李宁就跟着高年级的同学一起练了起来。当李宁上二年级时,广西壮族自治区体操队的教练梁文为到柳州市选“苗子”,100多个孩子分批翻跟头、倒立、打侧手翻。轮到个子最矮的李宁时,他毫不怯场,尽管动作不够正规,但他机灵果敢,反应快,倔强,胆大,素质好,终于被梁教练“相中”。于是,“小不点儿”被破格录取为自治区体操队队员。在教练的精心培育下,李宁进步很快。1973年9月,李宁刚满10岁,就第一次来到南昌参加了会国少年体操比赛,他出乎意料地夺得自由体操冠军和双杠第四名,引起了体操行家们的注意。正当李宁初露头角、展翅起飞时,不幸降临到他的身上。先是右臂得了骨髓炎,接着左右肘关节受伤;手臂刚治好,膝盖的韧带又撕裂了……最惨重的一次是1976年他从双杠上掉下来,一块小骨片卡在肘关节处,使胳膊无法伸直,很多医生诊断后都说这次手术后,李宁是不能再进行体操训练了。他的右胳膊用石膏打了整整三个月,他只能看着别人练。看着,看着,心里突然亮了:“嘿,胳膊坏了,腿还是好的嘛,我不是可以练腿吗?”于是,人们常看见这个胳膊吊绷带的小男孩在体操房里练腰腹肌,练前空翻、后空翻,同时做大量跳板、弹网动作。就这样,他以顽强的毅力配合医生治疗,伤势也奇迹般地痊愈了。战胜了一次又一次伤痛的袭击,李宁终于脱颖而出。怀着为国争光的一腔热血,李宁一次又一次地站在国际体操比赛的领奖台上。凝视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聆听着祖国的国歌,他百感交集,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滚烫的泪珠顺着脸颊缓缓流下。此时此刻,他想到的是什么呢?是养育他的父母、培育他的祖国,还是为他付出一切的教练们?由于李宁对世界体操的杰出贡献,他不仅多次荣获“十佳”称号和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而且人们还送他一个美称“体操王子”,这足以表达人们对他的热爱。退役后的李宁又开始了新的追求。他选择了有创新意义,且要从零开始拼搏的事业。他踏入了企业界,加盟“健力宝”集团。昔日的体操健将,今日的企业家,我们也许能从他的座右铭中指出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人立于世,应立志如高山之巍巍而不可撼,思想如壑谷之深邃而不肤浅,心地应如洁云而无瑕,欲求应如绿草之易于足乐而不存奢望”。永远不服输,永远不甘寂寞——这就是“体操王子”的性格。乒乓王国里的小个“巨人”——邓亚萍1990年3月,在我国首都北京举办的第11届亚运会上,我国乒乓球队员邓亚萍,为祖国勇夺3块金牌和1块银牌。蓝色的梦,金色的梦,绿色的梦——童年的梦是多彩的。邓亚萍的梦是银色的。流星般飞舞的乒乓球,编织了她童年的梦幻。亚萍的父母都是乒乓球迷,亚萍4岁时,就经常坐在爸爸自行车的大梁上去看爸爸打球。亚萍长到5岁了。一天,她勇敢地站在球台前对爸爸说:“我想打球。”爸爸望着只比球台高一点儿的女儿,又是惊奇,又是兴奋。他没想到,女儿这么小,就讲出了自己久埋心底的愿望。从此,亚萍不仅是爸爸的观众,还是爸爸的“兵”。亚萍很有灵性,有点石成金、蔚成大家的气质。她爆发力好,反应灵敏,动作轻盈、迅捷;特别可贵的是,亚萍有一股非赢不可的拼命劲头。为此,她比一般孩子肯吃苦。命运之神带给亚萍最大的不幸,是个子太矮。在把乒乓球作为国球的中国,人材济济,群星灿烂,亚萍会成功吗?然而小小年纪的亚萍丝毫没有意识到命运的冷酷,打球带给她欢乐和一切。郑州的冬天是难熬的,练球的房子里没有暖气。亚萍的小手冻得红红的,就像一根根红萝卜,连拍子也很难握紧,动作经常出现变形。一天,爸爸紧锁着眉头,观察着亚萍的训练。突然,一个念头闪电般划过他脑海。他眉头一展,招呼亚萍过来,面带喜色地说:“从明天开始,你改练横拍!”亚萍抚摸着红肿僵直的手指,垂下了头,她噘起小嘴:“我不怕冷,我会握紧拍子的!”爸爸连忙解释:“不,不只是怕你手冷,你的个子比别人矮,改打横拍,照顾的面积大,这是取长补短的好办法!”亚萍理解了爸爸的苦心,她咧开小嘴,甜甜地笑了。亚萍手里提着一把“大刀”。这是一把特制的横板,正面贴反胶,加强旋转,反面贴生胶,能打出变化莫测的怪球。快、转、怪,这是爸爸送给亚萍打开命运之门的金钥匙。9岁时的亚萍技艺日臻精湛,成绩出类拔萃。为了使亚萍跃向新目标,爸爸推荐女儿进了河南省队。几个月过去了,埋头苦干的亚萍又冒了尖。在所有的集训新队员中,亚萍技压群芳,所向无敌。然而,命运和她开了一个大玩笑。其他新队员都留在了省队,唯有球技超群的亚萍被拒之门外。冷冰冰的结论是残酷的:“个子太矮,没有发展前途。”虽然以前的隐忧变成了现实,爸爸仍没有绝望,他深信亚萍是打球的料子。他找到了好友李风朝。李风朝曾是国家队的球员,现在新成立的郑州市乒乓球队当教练。他理解老朋友的心,也很了解亚萍。亚萍除了个子矮,其他条件都优于别人,他决定把亚萍吸收到郑州队里培养。他讲:“日本队的关正子,个子不到1.5米,却拿过世界冠军。中国国家队的林希梦、刁丽丽、倪夏莲,个子都很矮,照样成为优秀的国手。邓亚萍为什么就不可能有发展?”亚萍鼓起几乎被折断的翅膀,飞进了郑州队这一新的玫瑰园。厄运,使9岁的小姑娘突然长大了许多。她隐约感到,生活是一朵带刺的玫瑰,虽然有刺,也有花香。郑州女队有8名队员,亚萍是最小的一个,年龄比别人小五六岁,个头更比别人矮一截。年龄小,球龄短,球艺也不如大姐姐们。每周一次的队内比赛,亚萍总排在老七、老八的座次上,成了全队的“尾巴”。大姐姐们没有把这当回事,亚萍还是个小姑娘嘛!亚萍却难过得要命,每输一次球,她都要悄悄地落泪。哭归哭,练归练,亚萍不敢有一点儿放松。功夫不负有心人,亚萍终于一步步登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他拥有一个世界”——赵剑华赵剑华打球,内行人看了说:“简直是艺术享受!”外行人看了说:“今天我才知道什么叫羽毛球。”无怪他的教练黄益冲曾说过:“像赵剑华这样的羽毛球人才,几十年也很难出一个。他的身体条件、基本技术、速度力量、战术意识,都是世界第一流的。”赵剑华于1965年出生于江苏南通,他原来的名字叫“赵建华”。上小学时,一次爸爸带他去看电影《林海雪原》,影片的内容,赵剑华虽不能完全理解,但有一点他却认定了:“少剑波是英雄。”他拉住爸爸的衣角直嚷嚷:“我为什么叫赵建华,我要叫赵剑华。”爸爸没有在意,赵剑华却连饭也顾不上吃,便在所有的本子上,将原来的“赵建华”都改成了“赵剑华”。然而,想当英雄的赵剑华却差点儿当了“狗熊”。一次,他和邻居家的小孩在院里玩耍。为了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战争”突然爆发了,4个顽皮鬼分别扯住赵剑华的手和腿,用力将他抛向空中……“啊!”一声惨叫,小伙伴们惊呆了:赵剑华用左手捂着右臂,疼痛得在地上直打滚。父亲连忙将儿子送到医院,拍片的结果,右臂骨折。待到赵剑华的右臂完全恢复以后,它的部分功能已被左手代替了。他却因祸得福,正因为他左臂灵活有力,爆发力强,12岁那年,被选进了市体校的羽毛球队。他虽然刚开始不会打球,但进步很快,练了几个月,便被选拔到江苏省队。16岁,他夺走了江苏省城市羽毛球赛男单冠军,1983年第56届全运会,他和孙志安配对,获男双第一,他也被侯加昌教练看中,调入国家队。他那“左撇将军”的雅号,就是在这次全运会上叫响的。他平时好玩好动,脑子总无法静下来,稀奇古怪的念头一个接一个。他最不喜欢练球,在市体校时,经常害得教练四处追寻,把他找来训练。但他绝顶聪明,天赋奇高,一些高难动作,别人需要很多时间才能练会,可他看一会儿就能明白,并很快掌握。他爱打扑克、台球、电子游戏……凡是能玩的东西,他都能玩几手,反应绝对比别人快。他尤其爱玩电子游戏,到国外比赛,他也会抽空掏出口袋里难得的外币出去痛快地玩一阵子,他的手、脑、眼反应灵敏,配合极好,一上机就老半天,总也“死”不了。老板看了干着急。他的队友杨阳调侃道:“他没有一分钟能够静下来。”即使坐在板凳上看同伴练球,他也不安分。瞧,屁股刚在板凳上落下,他就亮开嗓门当开了义务播音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台湾同胞们,海外侨胞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向您实况转播这次男子单打比赛。”他学着宋世雄的口吻,拿腔拿调,口齿清晰,声音宏亮,还真像那么回事。“穿红色运动服的是美国运动员密斯特杨阳,与他对阵的是中国运动员熊国宝,他穿白色运动服,打出的好球,请大家鼓掌。噫!……唉……啊……哇……”打球的不急,他已满口感叹词了。他房间的西墙上贴了一幅硕大的剪画:一个骑手全神贯注驾着风驰电掣的公路摩托赛车。骑手两膀鼓起块块肌肉。每每有朋友欣赏这幅画,他都神采飞扬地反问:“怎么样,够刺激吧!”原来,在省队时,有段时间他迷上摩托车。他发现,驾摩托车能锻炼人的毅力,特别是在崎岖不平的路上驾驶,能增加手腕的力量,对打球大有益处。于是,他一有空就借来摩托车在外面兜风。这事让黄益冲教练知道了,马上给他来了一个“大刹车”。马来西亚有家报纸称赵剑华为“叛逆小子”。“她的未来不是梦”——林莉林莉与水有缘分。这话不是凭空说说而已。林莉的母亲就相信这一点。娘眼里的林莉,全无一点儿闺女相,俨然就是个野小子。“过家家”、摆弄洋娃娃一类女孩喜欢的,小林莉一点儿也不睬,却偏爱小子的把戏,还特别爱争出个输赢。打弹子打得膝盖、手背整个泥黑一团;一旦打起仗来。她就像个浑小子,常搅和得一帮孩子哭天喊地的告到家来。她的顽皮劲儿比男孩子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也亏了这份女孩子少有的野性,日后练游泳,那么苦,她没喊过苦;数次遇到挫折,她没退缩过;拼杀至今日,终于让林莉在欧美人长期蔑视亚洲人的游泳池里,杀出一条通向领奖台的路。8岁的林莉从来没下过水,见到水心里就发慌。这水有多深?下水会不会被淹死?一种不祥的念头总在她脑海里打转转。教练可不管那一套,像轰小鸭子似的把她和小朋友轰下水池,被逼无奈,她只好硬着头皮跳进了水里。林莉幸运,因为她是时代的弄潮儿,但更幸运的是,她摊上了那么好的一对双亲。林莉出生于江苏南通一个普通工人之家,父亲是位钳工——在工厂各类工种中,钳工如同工程师一样灵光。身为技术高超的技工,林莉的父亲凡事讲究个尺寸规矩。“一锉不到不成器,一锉过头又出废品”,这来自工作实践的至理,使他明白体育训练也得遵循这个理儿。关于这个原则,父女俩至今都有一桩难以忘怀的事。那是一年秋天,林莉刚9岁,泳龄仅一年。一日老天刮起了西北风,气温陡然下降,人们都穿上了厚厚的衣服,而林莉她们仍然要到冰冷的水里去游泳。那天训练,林莉下水没游两趟,便像寒风中的芦苇呆立在水中,任启蒙教练王汉生怎么劝解,她就是不愿意游。平常林父隔三差五总要去看看女儿训练,恰巧那天也碰上了。林莉双手抱肩,可怜地瞧着父亲,巴望他帮着说情,让她上岸。看着女儿冻得发抖,嘴唇发乌,做父亲的心里还能不疼?可想想,今天冷可以罢练,明天太累也可以休息,那该哪一天练出个模样来?于是,林父先是哄女儿,可林莉不听;朝她吼,女儿亦当耳旁风;最后林父一急,不管三七二十一,脱衣跳入水中,这下林莉可吓坏了——就这么着,那堂训练课,林莉在水里游,林父在一旁相陪,直到结束训练。事后林父一直挺内疚,女儿毕竟只有9岁呀!当父亲的一直担心林莉恨他这个无情老子,更怕她不能理解为父的一番苦心。其实林父大可不必担心。不善言辞的林莉心里跟明镜似的,尤其是年岁渐长,成绩也越来越好时,林莉就更懂得了父母亲的心。时至今日,父母亲的那份苦心已成了林莉含辛茹苦奋争于游泳池中的动力。林莉的家仅距南通市业余体校游泳池200米,小林莉几乎一迈出家门就能看见它。周围的树木倒映池中,染成一片新绿,这色彩成了林莉到今天仍喜爱不尽的一种颜色。与小伙伴打架输了,上学遇到不顺心的事,诸如此类都可以统统化解在这片碧池中。因此,她从小爱游泳,亲近游泳,水自然也不负她,她具备了良好的水感。对此,林莉认为,中国没有多少幸运的儿童能像她这般近水楼台先得“利”。林莉先后遇到过几位很器重她的教练,如王汉生、张雄及省体校教练等,他们像她父母亲那样,教她生活之道,教她驭水之技。林莉有今天,固然有她自身的努力,但如没有教练们慈父母般的心肠,不具备科学训练的思维,绝难成此大气候。而她却尽占了这些条件,因此,林莉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幸运儿。但以上这些仅仅是林莉的一个侧面,林莉还有战胜厄运、把握住自己的一面。记得林莉小时候第一次参加省里游泳比赛,因为过度兴奋,夜不能眠;等到比赛了,林莉却因发高烧,连下水都不能。痛哭声中,林莉听见一老教练抚肩安慰:“你还小,别灰心,下次再来!”没看清说这话的人,可林莉却永远地记住这句话。1980年,林莉进了省体校。跳上一个新台阶,林莉欣喜不已,训练中更加认真自觉。谁知命运有意考验她,辛勤的劳动未换来丰收的硕果。加之林莉当时只有1.44米,同样的游泳速度,别人也比她占便宜,于是林莉被退回到南通市业余体校。这几乎不是一个10岁的女孩所能承受的打击,这也绝不仅仅是一次比赛失利那样的挫折。可自小养成顽强性格的林莉总想那句话:“别灰心,下次再来!”厄运并没击倒林莉,却让她变得更加坚强了。”在进入国家游泳队之后,林莉患上了肝炎,教练规定停训4个月。4个月的调养,使她成了胖姑娘,精神上更是处在欲练不能、欲罢不能的困难境地。若不是张雄教练慧眼识英才,恐怕难有今日过五关、斩六将的林莉。不满12岁的世界冠军——伏明霞1990年5月12日,美国佛罗里达国际跳水赛上,初出茅庐的伏明霞战胜了包括6名奥运选手在内的世界名将,夺得女子10米跳台第一名,成了“年龄最小的跳水世界冠军”。报纸、电台、电视立刻播发了这条新闻,但报道中说她是“11岁的小冠军”,她很不服气,以为把她小看了。伏明霞是湖北武汉人。爸爸是个工人,性情沉默,言语不多;妈妈是个会计,精明能干,作风泼辣。但他们都不爱好运动,更谈不上有多少体育细胞,也不知是伏家哪一代遗传下来的基因,伏明霞和大她3岁半的姐姐却具有体育的天赋。姐姐伏明艳是个出色的体操运动员,两年前便在全国比赛中取得过好成绩并入选国家队。今天,伏明霞又成了世界冠军。姐妹俩的体育成绩当父母送她们去业余体校时想都没有想到过。伏明霞8岁时还不知道跳水是什么样儿,只知道爷爷常常带她到游泳馆学游泳。刚开始,游不了1米,就“咕咚”沉了下去,后来,练到能游五六米,体校的教练就开始教她学跳水了。“那时,我可真不喜欢跳水,训练总是让我从池边、从跳板上跳到水里,然后爬起来接着跳,太枯燥乏味了!”1987年底,伏明霞很幸运,被跳水教练于芬挑选为跳水苗子。于芬在湖北省荫山跳水训练基地一眼就看中了这个纤细的个儿、轻巧、灵捷的跳水幼苗伏明霞。她第一次走进国家跳水队训练馆的时候,看到高高的跳台,宽宽的水面,那么多的跳板、跳台,边上还有绳、架。多好的训练条件!小明霞还是第一次见到那些跳水明星:高敏、许艳梅、谭良德,他们在1米板、3米板、3米台、10米台上飞来荡去,跳得多么轻松,跳得多么漂亮!“我也要跳得和他们一样。”小明霞暗暗下决心。伏明霞很喜欢自己的教练,教练就像妈妈对待女儿一样关心自己。常常陪自己到商店买衣服,帮助自己缝缝补补。长期和教练生活在一起,伏明霞深受教练的影响。同住一屋,教练喜欢做什么,她就跟着学什么。伏明霞正式成了国家集训队队员。这个不满12岁的小姑娘,远离家,远离父母,享受不到家庭生活的温馨,但伏明霞在国家集训队的生活中,依然是那么活泼、天真、无忧无虑。伏明霞做过许多梦,有小时候捉迷藏的,有比赛和训练的,也有梦见鬼神的……只有冠军梦最使她感到甜蜜:手举鲜花,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作为运动员,谁不想当冠军!伏明霞幸运地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中国跳水时代。在这样的年月中,她走了一条捷径,短短几年,就脱颖而出。伏明霞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了世界冠军。“跳水女皇”——高敏一“跳”惊人的高敏,终于实现了她梦寐以求的在世界锦标赛、世界杯赛和奥运会上夺得“三连冠”的崇高理想。这位巴蜀秀女当她每次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手举鲜花眉开眼笑地向观众挥手致意的时候,当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的时候,她是多么激动、多么高兴呵!她出生于四川自贡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但从小并不“斯文”,爬树、翻跟斗、尤其爱下河玩耍。父母担心女儿“野得发狂”,可市业余体校体操班教练王淑琼却偏偏相中了这个活泼好动、反应敏捷的“野孩子”。艰苦的体操训练并没有难住这个精力过盛的姑娘。1979年初夏某日,年仅8岁的高敏随小伙伴们到市游泳池游泳,她觉得高高的10米跳台极为有趣。竟鬼使神差地爬了上去,并一直爬上了10米跳台沿,在下面游泳的人见状大惊,有人边喊边爬上跳台,有人在下面准备营救。小高敏不待来救她的人爬到跳台顶部,就从10米高处笔直地跳入水中,身子斜着砸在水面上,激起轩然大波。众人认为高敏凶多吉少,不料高敏却很快浮出水面,并以漂亮的自由泳游回池岸。在场的成都市业余体校跳水教练杨强惊喜若狂,立即尾随高敏至家。在与高敏家人的交谈中,杨教练得知高敏4岁学会游泳,6岁时已随大人横渡釜溪河,后又在市业余体校练过体操。简直是天造地设的跳水材料!杨强立即收高敏为徒,教她练跳水。入校半年,高敏已在各项锻炼指标中赶上比她大两岁的队友。但教练最头疼的是高敏跳水时手臂总爱弯曲,无论怎么说总不见效。终于有一次,教练忍无可忍,抓起笤帚向她的小手狠狠一击,顿时鲜血直流。这一击使高敏“幡然猛醒”,以致现在跳水时,手脚总是笔直,动作极其规范。成功之日,高敏回首往事时,不无感慨地说:“那次挨打,我只有9岁,当时我恨死了那个教练。现在却又感激不尽。”高敏进入国家队后,“疯劲”有增无减。当然这个疯劲主要还是体现在训练和比赛上。凡是教练脑子里想出来的动作,难度多么大她都敢上,连教练不敢想的,她也敢做。她具有四川姑娘胆大、泼辣、能吃苦的性格,这不仅因为她充满活力的身体天生具有超常的耐受能力,更主要的是具有远大目标,鼓舞着她不怕任何困难和挫折。由于她聪明好学、训练刻苦,在一系列国际大赛中取得辉煌的成绩。国际跳水界人士认为,高敏是世界上最有潜力的跳水运动员。她不仅身体素质好,有着良好的柔韧性和协调性,而且具有不怕挫折、不怕困难的拼搏精神。她的跳水动作难度并不大,但轻灵、飘逸,起跳高、姿态美,入水直、水花小,有时简直无可挑剔。而尤为可贵的是,她常常在伤后不久便以坚强的意志取得优异成绩。1986年,第5届世界锦标赛在西班牙举行。当时高敏在训练中严重受伤仅两个月,但她在预赛中就一路领先,把其他对手远远甩在后面;决赛中不仅夺得冠军,更创造了女子跳板跳水5822.90分的世界纪录,把第二名拉下40多分。这年年底,国际泳坛颇具权威的美国《游泳世界》杂志便把这位年仅15岁的姑娘列为女子跳板“世界最佳运动员”。1987年高敏再次获此殊荣。高敏在汉城奥运会上摘取了桂冠,使她成为世界上在三年内连续夺得世界锦标赛、世界杯赛和奥运会“三连冠”的女跳板、跳水选手。高敏年纪虽小,但很重感情。在汉城奥运会夺得金牌后,大会立即献给她一束色彩艳丽、香气四溢的鲜花,以示祝贺;高敏回到奥运村后,立即将鲜花献给了中国跳水队队医杨国贤大夫。因为高敏每次受伤都是由杨大夫耐心细致地按摩治疗,使她得以很快恢复健康。现在她实现了“三连冠”的理想,自然忘不了杨大夫的功劳。当记者问这位“三连冠”选手,会不会参加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时,高敏充满自信地回答:“很有可能。”人们祝愿这位跳坛上的‘小燕子”为祖国衔回更多的金牌。打破世界举重纪录的第一个中国人——陈镜开陈镜开于1935年出生在广东省东莞县石龙镇。少年时,就喜欢健身运动。1953年起,改练举重。1955年入选中南军区体工队,后被选入国家举重集训队。陈镜开思路敏捷、好学善钻、训练刻苦,举重成绩迅速提高。1956年一年内,他分别以133公斤、135公斤、135.5公斤的成绩连续三次打破56公斤级(最轻量级)的挺举世界纪录,成为我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在成绩和荣誉面前,陈镜开并未固步自封,而是向新的目标阔步迈进。在1957年第3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和1958年莱比锡国际比赛中,又分别以139.5公斤和140.5公斤的成绩,刷新了由他自己创造的该项目的世界纪录。1959年在“莫斯科杯”国际举重个人冠军赛中,他又以148公斤的成绩,首次打破60公斤级(次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该纪录到1964年又被他提高到151.5公斤。之后,陈镜开担任教练员,指导培养出包括陈伟强在内的一批破世界纪录的优秀举重选手,为新中国的体育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南海金凤”——邢芬邢芬这位南粤的金凤,虽然貌不出众,但连续在第2、第3届世界女子举重锦标赛上,为祖国夺得了44公斤级抓举、挺举和总成绩6个世界冠军;而且目前仍是女子44公斤级抓举72.5公斤、挺举92.5公斤、总成绩165公斤三项世界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身高不到1.40米的邢芬,1973年岁末,出生在海南岛琼山县一户农民家庭。楼梯式的兄弟姐妹,全赖父母的双手拉扯长大。父母只知拼命劳动养家糊口,哪知举重是何物,更不会想到世界女子举重的灿烂之星会升起在他们邢家。困苦的生活环境,使孩子们毫无骄纵的陋习。打柴挑水、烧水做饭,光着脚丫子漫山遍野地乱跑。乡村大自然的生活,使邢芬从小练就良好的脚力。入学就读于星群小学时,体育老师就对其有力的双腿感兴趣,选她入学校的田径队,练的是短跑。她升入琼山中学后,更得到较为正规的训练,还代表过琼山县参加1985年海南区的中学生田径赛。就在这次田径运动会上,海口市业余体校的董德昌教练看上了这个爆发力强、有点儿野性的小姑娘。董教练把邢芬选到海口业余体校,将邢芬带进一个新的“王国”里。邢芬身材矮小,爆发力好,正是练小级别的好材料。广东省体校举重教练吴胜看邢芬的基本功比较好,于是把她选到省体校。那时候,邢芬最好的成绩是抓举35公斤、挺举55公斤,连分腿挺还未学会呢。到广东省体校,邢芬如鱼得水,在吴教练的精心培育下,进步神速。仅一年,邢芬又被广东省举重队相中,在我国著名举坛宿将蔡俊成门下为徒。蔡俊成一方面在训练中增加关节的项目,另一方面让邢芬去学跳舞,在娱乐中增加邢芬的柔韧性。结果,1987年邢芬第一次参加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获得亚军。这样更增强了她的信心。1988年是邢芬渐趋成熟的一年。年底,邢芬第一次披起国家队的战袍,出师印度尼西亚参加第2届世界女子举重锦标赛,一举夺得44公斤级抓举(60公斤)、挺举(90公斤)、总成绩(150公斤)三项世界冠军。冠军是获得了,但未赛出最高水准。特别是抓举,全国赛时,已经是62.5公斤,可能是第一次参加世界大赛,44公斤级邢芬又是队友中第一个上场的,毕竟还是17岁少女,有点儿怯场。三把比赛下来,只抓起60公斤,怎不气人?好在第四把试举中,一鼓作气,抓起了70.5公斤,创造了该项世界纪录。虽然不算成绩,却证明邢芬有这样的实力。功夫不负有心人。1989年第3届世界女子举重锦标赛在英国举行。邢芬与蔡俊成教练满怀信心地飞赴英伦三岛。好个邢芬,不但以抓举72.5公斤、挺举92.5公斤、总成绩165公斤,夺取三枚金牌,同时以这三个成绩,使女子举重44公斤级的三项世界纪录,从此写上了“中国邢芬”的名字。飞碟射手——张山张山生于1968年,家在四川。上高中二年级前,她还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从未摸过枪的中学生。1984年,她来到了四川省射击队,教练只是看着她很有灵气,反应敏捷,便决定把她留了下来。教练的眼光确实没错,她入队仅四个星期,而且是第一次参加比赛,便获得了第1届全国青少年运动会射击比赛的亚军。在这以后,她的成绩便直线上升。1987年第5届全国运动会,她获得第5名,同年一次国际友谊赛上,她在双向飞碟上打出了超水平的198中,超世界纪录一中。1989年全国射击冠军赛,她第一次登上了全国冠军的宝座,同年在民办飞碟锦标赛上,她夺得了个人冠军。从一个普通的中学生到世界冠军,她花了5年时间。张山头脑灵活,领会力强,心理和身体素质都很好,当然,仅凭这些要想在中国射击队中立住脚,显然是不够的。中国女子飞碟队是一个世界强队,曾6次获得世界锦标赛团体冠军。巫兰英、冯梅梅,邵伟萍等都是世界射坛的知名人物。张山对她们都是充满了崇敬和羡慕,用她的话来说,当巫兰英她们已扬名世界时,她还是个躲在课桌下织毛线的小女孩儿,所以第一次拿起枪,她就幻想着有一天也能和她们一样。1989年张山第一次被选入世界锦标赛代表队,她既兴奋又紧张。她回忆道:“我当时紧张极了,和巫兰英她们编在一个组,我生怕影响了团体的成绩,拖了大家的后腿。”就在这时,刘继升教练找她谈话,对她说道:“谁都有第一次,谁都有打坏的时候,关键是自己要把握好,不要担心影响别人,实际上你也影响不了别人。”刘继升的话对她影响很大,从此她一直记住了一个真理: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自己的努力。几年的奋斗和磨炼,如今张山再也不是那个蹦蹦跳跳的小姑娘,她学会了沉默,学会了稳重,学会了认真。出现在亚运会上的张山,再也没有那份胆怯和羞涩了,显得格外成熟和稳重。开赛第一天,她和老将巫兰英、邵伟萍她们一道夺得了飞碟双向团体金牌,并打破了该项世界纪录。其中张山一人75靶全部命中,来了个满堂红。在飞碟双向个人赛中,张山与朝鲜运动员朴员兰的争夺战,是亚运会射击赛中最精彩的场面。预赛时,她和朴员兰均以150靶148中进入决赛;而决赛中双方再次打成了平手,各以197中平了张山保持的世界纪录。加赛25靶,竞争进入了白热化。两人轮番上阵,弹无虚发,皆是25中,奇迹般地第三次战平。两人并列冠军。对于射击运动员来说,张山站到了她事业的顶峰。张山的下一个目标——参加下一届奥运会。国际象棋“皇后”——谢军国际象棋世界女子冠军赛应该说是世界体育项目竞赛中,最为持久、激烈的大角逐了。一个报名参赛的棋手,要先后经过分区赛、区际赛、候选人赛和挑战赛,只有最后的优胜者才可能夺得国际象棋“皇后”的宝座。这一系列的比赛历时两年,其间要同数十名世界一流棋手对奕近百局,每一个参赛者都要经过智力、体力的巨大挑战和考验。21岁的北京选手谢军就是经历了种种意想不到的曲折,终于一步步走过了这条艰苦卓绝的小路,来到被称为“高雅殿堂”的国际象棋“后座”上的。谢军住在北京东郊的酒仙桥,7岁起就和爸爸在马路边看大人下象棋。回到家里,爸爸就成了谢军中国象棋的启蒙老师。爸爸教谢军的第一着棋是“仙人指路”。“小卒为什么不能后退呢?”谢军好奇地问她父亲,父亲的回答像是讲棋又像讲人生的道理:“一个战士只能勇往直前,不能退缩,要有一去不复返的英勇精神!”谢军当时也许并不真正理解“勇往直前”的含义,但正是这种带有人生真谛的点滴熏陶,成为谢军象棋生涯执著追求精神的基础。也正是这种勇往直前的精神使她在强手面前不低头,在困境当中不服输。谢军在父亲的教导下,10岁的时候就夺得北京市少儿中国象棋比赛的冠军,酒仙桥一带成人业余棋手都不是她的对手。那时,北京市正在培养国际象棋小选手,棋院的王陛钧教练把谢军叫到棋院,在棋院二楼的小棋桌上和谢军下了一盘中国象棋。他发现谢军有基础,棋感好。于是王陛钧教练又把国际象棋的基本走法教给谢军,然后又和她下了一盘国际象棋。他惊讶地发现谢军有强烈的“攻王”意识,再加谢军思路敏捷,有“大局观”,王教练当即决定收这个姑娘进北京队。从此,谢军便迈上国际象棋坎坷的征途。在北京体校国际象棋业余学习班,条件特别艰苦,教室设在什刹海看台底下,夏天这里热得透不过气,冬天则生着火还冻手冻脚。谢军还和别的同学不一样,她家离体校很远,乘车要一个多小时,她只好独自住在体校值班室。别的同学都是父母天天接送,而她每周只回家一次;尽管这样她也不让父母接送。就这样,谢军在体校学棋学了三年半。由于她勤奋好学,刻苦努力,进步很快。1983年第5届全运会上,她被编入女子成人组,虽然她仍未成年,但她战胜了新老棋手,获得冠军。1984年,14岁的谢军获全国比赛第六名,同时被晋升为国家大师。一些数学家曾对国际象棋的变化进行过计算,结果是惊人的,对下棋的任何一方来说,最初的四步棋就有3180亿种走法!至于以后的着数,更是难以胜数。这恐怕也是诗人歌德把国际象棋誉为“人类智慧试金石”的原因吧。可想而知,世界冠军是要经历怎样的磨难了。谢军进入国家集训队以后,训练更加艰苦了,半强化训练近乎残酷。集训队规定,对局训练,40步以内不准和棋。每天她要训练十多个小时。谢军学棋、下棋从不盲从,喜欢独立思考。有些棋手教练怎么教他就怎么走,谢军不这样。就是在国家集训队,她仍然时常和教练“顶牛”,有时她认为棋理不顺,就不按教练说的走。教练有时也生气,但气过之后,却又更加喜爱谢军。几分耕耘,几分收获。1988年,谢军初次出征国外,一举赢得亚洲女子青年冠军,同年底在奥林匹克团体赛上,她以9胜2平2负的战绩,为中国队取得第四名立下战功。1989年,谢军被升为国际大师并夺得全国冠军。1990年,谢军经历了她象棋生涯最艰难的时刻,同时也是最幸运的时刻。这一年,她两次去吉隆坡参加世界“后座”的争霸战预赛。3月的吉隆坡气候宜人,谢军轻取亚洲分区赛冠军。7月,当谢军再返吉隆坡时,意想不到的、来自不同方面的巨大挑战正在等着她。因经费不够,教练、翻译都不能前来参赛。这样重要的比赛,谢军只能孤身闯南洋了。此时的吉隆坡骄阳酷烈,而异国他乡的孤寂使她感到害怕。这次区际赛共18位女选手参战,东方选手只有一人。孤单,更深一层的孤单,已形成一股心理压力。当看到前苏联队庞大的阵容——6位棋手、6名教练,还有领队、翻译、医生、记者——情义融融像个大家庭时,谢军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谢军哭了,她趴在酒店的床上,觉得委屈、伤心。这一夜,谢军久久不能入睡,白天与前苏联曾独霸“后座”16年的女棋手加普林达什维利的比赛场面仍在折磨着她。这些年来,谢军多想和这位仰慕已久的女杰一决高低,如果能够战胜她,那将是多么的激动人心呵!。可是谢军输了,她自认为最棒的开局没能奏效。她永远忘不了那输棋的一刹那。当加普林达什维利笑盈盈地俯在她头上轻轻一吻时,她冰冷的嘴唇好像炭火一样灼烧着谢军的皮肤。谢军被王品璋老师的国际电话惊醒了。谢军又哭了,她撒娇似的向老师诉说自己的心情、思念和战况。王品璋老师的安慰、鼓励和针对以后棋手的拼杀办法,使谢军紧张的神经平静下来,她心里有了底。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她看到吉隆坡桔红色的朝阳正在窗前冉冉升起。这以后谢军越战越好,连斩数名前苏联棋手,最后又战胜英国国际大师格丽·司丹尔,终于以12.5分的优异成绩,获得争夺前八名的出线权,并荣获国际象棋女子特级大师的称号。1990年10月,谢军飞往前苏联格鲁吉亚的博尔诺米城参加候选人赛。世界女子八强,前苏联选手占6名,另外还有南斯拉夫的马里奇和谢军。一到博尔诺米,前苏联队教练就拍着谢军的肩膀说:“不简单啊,进入八强了!不过这次我有6员大将联合攻你一人,想过此关不可能啊!”谢军只是笑了笑,回答很简单:“那就走着瞧吧!”又是加普林达什维利笑盈盈地坐在谢军面前,吉隆坡的胜利者,和善、安详。此役又当着格鲁吉亚的家乡父老,加普林达什维利的准备是充分的。谢军也清楚地知道,此次八强大战,对手都是顶尖人物,此次比赛得第二是没用的。和加普林达什维利的开局,谢军准备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开局,但在其中小做手脚,看上去平平淡淡,其中却暗伏杀机。加氏果然上当了。比赛最终以加普林达什维利失败而告终。加氏哭了,当着家乡父老的面哭了。在这里,谢军连斩数员前苏联大将,以四胜、一和、二负积4.5分的成绩获第一名,获得参加挑战赛的决赛权。只要能越过南斯拉夫的马里奇,谢军就可以同世界冠军奇布尔达尼泽争夺“后座”了。1991年2月,谢军与马里奇争夺挑战权的比赛已战罢6盘,谢军积3.5分,马里奇只积2.5分,只要谢军再胜一局就夺到了挑战权。第7盘比赛开局后,局面导入古印度防御体系。谢军驱兵突破,战略意图十分明确,但由于兵力配置出现问题,不久就被马里奇化解了攻势,谢军只好转入被动防守,并陷入了非常不利的局面。这时意识到这局棋可能要输了,但她并没有惊慌:“还要下下看……。”她心里一直这样想,情绪反倒稳定。相反,在优势面前,马里奇却受到想赢怕输的思想束缚。不久,在一次兑子中,由于马里奇计算失误,谢军脱离了险境,马里奇一下子乱了阵脚。反守为攻,谢军终于取得第7盘比赛的胜利。1991年9月,谢军向国际象棋“皇后”奇布尔达尼泽发起了挑战,以4胜、2负、9和积8.5分,战胜“皇后”,成为亚洲历史上第一位国际象棋“皇后”。“中国围棋第一人”——聂卫平聂卫平在《我的围棋之路》中这样写道:“1976年访日比赛的56局棋,中国队以27胜、24负、5和的总成绩,第一次战胜了日本队。这一空前胜利,标志着中国棋手终于冲出了赶超日本的起跑线,尽管这场竞争对每一个中国棋手来说,都是漫长而极其艰难的。”中国围棋经过唐、宋、元、明的发展阶段,至清朝雍正、乾隆时期达到鼎盛,接着便出现衰微。光绪年间,中国国手周小松去世后,围棋在中国便失去了优势。民国初年,日本高部道平五段来华,结果是“杀遍中国无敌手”。近百年以后,在1976年中国围棋队访日比赛中,聂卫平执黑以七目胜有“电子计算机”之称,并获有“本因坊”、“名人”两大头衔的石田芳夫,实现了中国围棋名宿们几十年来要战胜日本超一流棋手的夙愿。聂卫平,1952年生于北京,从9岁开始跟父亲、外公学下棋。10岁的时候,一次外公带聂卫平和聂继波两兄弟去劳动人民文化宫棋艺室玩,正碰上有一个少年围棋训练班在训练。外公便找到任训练班辅导员的张福田先生,问能不能让聂卫平兄弟俩参加训练班,并想找两个小选手和聂卫平兄弟俩下两盘棋。没想到训练班的小棋手轮番败在聂卫平兄弟俩“野战军”般混战之下。张福田教练很惊讶,当即同意让聂卫平兄弟俩参加训练班。聂卫平来到训练班之后,张福田先生让17个子与他下了一盘辅导棋,结果聂卫平还是输得一塌糊涂。从此聂卫平才知道高手的厉害,认真学起围棋来。此后,聂卫平又和雷溥华、过旭初、过惕生等名家学棋。由于得到名人的指点,聂卫平进步很快。1966年,年仅14岁的聂卫平以北京市第三名的成绩参加全国围棋赛。在全国围棋赛上,聂卫平成绩并不理想,仅获得小组第一名。比赛结束后,聂卫平开始意识到围棋对自己的重要意义,也清楚地知道,要取得好成绩,自己还有多少路需要走。从此,聂卫平学棋更加刻苦了,他憋足了一股劲要在下一次全国比赛上取得好成绩。可万万没想到,“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一切努力和希望全变成一场恶梦。1969年,聂卫平到东北黑龙江山河农场。他在那里度过有生以来最艰苦、最困难的生活。除繁重的农活外,由于“出身”不好,他受到侮辱和歧视,他心爱的围棋子也被同屋知青打架时扔掉了。到后来,当回忆起这段坎坷、曲折的经历时,聂卫平这样说:“在农场的这段经历确实令人不堪回首,但是,我还要感谢它,因为那艰苦的日子磨炼了我的意志,激发了我的奋斗精神。”1973年春天,在周恩来总理的提议下,中国国家围棋集训队重新组建。聂卫平也来到国家队,真正开始了他的“围棋之路”。1974年,聂卫平参加了在成都举行的全国围棋赛,并获得第三名。1975年,他在第3届全运会围棋比赛上,终于战胜三次获得全国围棋赛冠军的陈祖德,取得了第一名。围棋界把1975年至1979年称做“聂卫平时代”。在这4年里,聂卫平蝉联4次全国冠军,获第1届新体育杯赛冠军和第1届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冠军,在与日本九段高手下的25盘比赛中,获得胜16局、和2局、负7局的好成绩。为此,他获得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荣誉勋章,并被评选为1979年全国“十佳”运动员。虽然聂卫平自己也承认,1974年至1979年是他的“全盛时期”,但在80年代开始的中日围棋擂台赛上,聂卫平超乎寻常的表现奠定了他棋坛霸主的地位。在1985年中日围棋第1届擂台赛上,聂卫平作为中方主将,挂帅东征。结果,他击败了已经6连胜的“四冠王”小林光一,又战胜了另一位超一流棋手加藤正夫,再克名誉棋圣藤泽秀行,为中国队战胜日本队立下殊功。在第2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上,在中国队以4∶8落后的艰难时刻,聂卫平作为主帅披挂上阵,他以百折不挠的毅力连克日方4员战将,把比分追成8∶8。日方最后一员战将是擂主大竹英雄九段。大竹英雄是木谷实的弟子,是超一流棋手。他的棋下得如行云流水,是典型的艺术型下法。由于大竹只在60年代与陈祖德下过一盘棋,后来一直未和中国棋手交过手,这使大竹英雄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1987年4月,聂卫平与大竹英雄在东京进行中日擂台赛的决战。聂卫平执黑,奋战7个半小时,最后以两目半的优势获胜,为中国队赢得了最后的胜利。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围棋这门中国的古老艺术,终于又在一个中国人身上实现了它的价值。聂卫平的获胜,使中日围棋进入了对抗时期。为了这个时期的到来,可以说聂卫平走过了一条布满荆棘的奋斗之路。聂卫平对自己的围棋之路,说过这样的话:“我觉得自己所以走上围棋之路,性格方面的因素是起了决定性作用的。这种性格使我从小就对能比出输赢的游戏感兴趣。然而,我最终成为一名棋手,也是出乎父母和我本人的意料之外的,但其中却有很大的必然性。首先,我的好胜性格和围棋这项技艺可以说是一拍即合;其次,我的父母和外公都是热心的围棋爱好者;此外,我是不大因输棋而垂头丧气的,而是每输一盘,就想方设法赢回十盘,不但现在是这样,以前水平不高的时候也是这样。”这些普普通通的话,是否可以找到聂卫平围棋之路的真谛呢?震惊世界的王军霞王军霞生于1973年,是我国辽宁籍女子中长跑运动员。1993年,她首次参加第4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就夺得了10000米冠军。比赛开始后,前8000米均由王军霞、钟焕娣和一名肯尼亚选手交替领先。最后2000米时,王军霞以强有力的冲刺能力拉垮了肯尼亚选手,导致其拼命追赶,过早冲刺,使对手在最后200米时速度慢下来,让钟焕娣借机赶超过去。当她第一个冲过终点线时,外国选手还没有拐过最后一个弯。她以30分49秒30的成绩打破了该项世锦赛的纪录。这样优异的比赛成绩,致使一位肯尼亚新闻记者赞叹说:“王军霞是世界上最棒的好女孩!”“梅花香自苦寒来”。在第7届全国运动会上,王军霞创造了万米世界新纪录,并两次改写了3000米世界纪录,震惊了世界。接着在世界马拉松赛上,她又轻取桂冠。3个大赛前后两个月,她一人获得4项冠军,2项3次创造世界纪录,把女子中长跑运动向前推进了一大步。1993年,王军霞首次被选为全国田径十佳运动员,并捧回了国际田径界最高奖欧文斯杯。“不灭的剑光”——栾菊杰栾菊杰1958年出生在江苏南京。在十余年的击剑生涯中,用辛勤的汗水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乐章。1973年,栾菊杰开始进入南京业余体校接受击剑训练。苦练5个春秋后,她于1978年肩负重任,赴西班牙马德里,参加在那里举行的第29届青年击剑锦标赛。在手臂负伤的情况下,她仍然奋力拼杀,荣获女子花剑亚军,成为1901年世界击剑比赛举办以来第一个进入决赛的东方运动员,为中国乃至亚洲跻身于世界剑坛开辟了道路。此后,栾菊杰在世界剑坛角逐中,披荆斩棘,屡建战功。1978年,她夺取了第8届亚运会击剑比赛女子花剑冠军;1981年,获得法国世界击剑锦标赛女子花剑亚军;1983年,荣登第6届国际女子花剑冠军宝座;同年7月,又与队友团结奋战,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捧回冠军奖杯;1984年2月,名列第23届世界杯击剑榜首。1984年8月,第23届奥运会女子花剑决赛在洛杉矶长滩大剧院进行,栾菊杰沉着稳健,以其迅如流星的娴熟剑术,技盖群芳,夺得了女子花剑皇冠,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巨大荣誉。“报春的燕子”——郑凤荣郑凤荣是我国第一个打破世界跳高纪录的女运动员。她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在贫困和苦涩中度过自己的童年。新中国成立后,她的体育才华逐渐显露出来。由于自幼热爱田径运动,勤学苦练,她14岁就成为济南市女子跳高冠军,接着又获得山东省女子跳高第一名,1953年入选国家队。在教练的精心指导下,郑凤荣汗洒沙场,拼搏进取,使自己的运动技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跳高成绩一再刷新。在1954年全国田径运动会上,她以1.45米的成绩打破了全国女子跳高纪录;同年在全国大中学生运动会上,又以1.46米的成绩夺魁,刷新了由她保持的全国女子跳高纪录。1956年,她又将女子跳高纪录提高到1.61米。1957年,她在全国田径“六项”锦标赛中,以1.60米的成绩夺得女子跳高第一名;同年,在德国柏林的一次国际比赛中,以1.72米折桂,成为当时世界女子跳高中的佼佼者。而后,她又接连跳过1.73米、1.74米和1.75米,直逼当时的世界纪录1.76米。一个女子跳高运动员,在一年内七次跳过1.70米,实属当时世界罕见。1957年是郑凤荣运动生涯中最辉煌、最富有纪念意义的一年。当年金秋十月,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宾到北京体院观看郑凤荣的表演,结果没跳好,郑凤荣难过地流下了眼泪。总理鼓励她:“你还年轻,以后时间还长着呢,要继续努力创造好成绩。”过后27天,郑凤荣跃过了1.77米的世界新高度。当时,评论界称她为“宣布中国体育运动春天降临的一只燕子”。郑凤荣从不居功自傲,而把成绩作为新的起点,继续奋进,1964年跳过1.80米,这个高度超出她身高10厘米,这在当时世界女子跳高群英中,独一无二,为新中国赢得了巨大的荣誉。“一代羽坛女王”——李玲蔚自从1983年5月李玲蔚在丹麦哥本哈根的战火烽烟中拼杀出来,夺得第3届世界羽毛球锦标赛的女子单打冠军之后,她又连连摘取了一顶顶世界羽毛球大赛的桂冠,在国际羽坛掀起了“李玲蔚旋风”,被誉为“一代羽坛女王”。面对辉煌战绩,李玲蔚总是笑笑说:“我是极普通的人。”李玲蔚1964年出生在浙江丽水。1977年入选浙江羽毛球队。1980年选入国家羽毛球集训队。其技术特点是速度快,攻击力强,球路多变,网前技术好。1980年和桑燕琴合作,获全国女子双打冠军,同年获“运动健将”称号。1981年获第1届阿尔巴世界杯羽毛球赛的单打亚军,1982年在“尤尼克斯杯”日本羽毛球公开赛上获单打冠军。第9届亚洲运动会拉开战幕后,她作为中国队的主力队员,为中国队荣获团体冠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丹麦的第3届世界羽毛球锦标赛上,李玲蔚以其精湛的球艺,斗智斗勇,用五战皆捷的优异成绩,力挫群芳,夺取世界高水平女子单打冠军。丹麦女王亲自为她授奖时,却不见她的踪影。原来她在休息室里为祖国赢得的荣誉而热泪流淌。当她带着兴奋的泪花走上领奖台时,面对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内心更腾涌起为国争光的使命感。果然,李玲蔚又获得了国际羽毛球联合大奖总决赛的单打冠军。女子铅球铮铮者——黄志红黄志红是浙江人,出生于1965年5月7日。她从少年时代就开始参加田径训练。19岁时,被选入国家田径集训队。在多次夺取女子铅球冠军的基础上,于1991年8月再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3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夺得第一名。8月24日下午,12名女子选手展开铅球决赛。在这支世界最高水平的“铁娘子”队伍中,有世界纪录保持者、前苏联的莉索夫斯卡娅,有洛杉矶奥运会金牌得主德国劳什,还有中国姑娘黄志红和周天华。比赛开始后,劳什投了19.74米。莉索夫斯卡娅出手不凡,超过前6名选手,投了20.15米。紧跟其后的是黄志红。黄志红托起淡黄色的铅球,高高举起,小心翼翼地放到颈窝,绷紧身体,猛然一投。好!20.64米。第2轮中,莉索夫斯卡娅显得有点性急,她一脚冲出圈外,犯规了。黄志红大步跨进圈内,毫不犹豫地弯下身子,大喊一声——只见铅球在空中划出一道淡黄色的弧线,远远落到20米开外。20.83米!直到比赛结束,这个成绩始终没有人超过。黄志红终于成为站在世界田径锦标赛金牌领奖台上第一位黑头发、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在1993年8月斯图加特第4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黄志红蝉联女子铅球冠军。并因为她的优秀成绩,黄志红6次被选为全国田径十佳运动员。体操彩蝶——马燕红马燕红于1964年出生在北京。8岁进入什刹海业余体校接受体操训练,1975年被选入“八一”体操队,1978年被选入国家体操集训队。她基本功扎实,动作娴熟轻盈,质量高,曾在上海国际体操邀请赛中,以独创的绷杠转体180度前空翻下等高难动作,赢得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的第一个高分——9.95分,并获高低杠冠军。1979年,马燕红踏上了美国沃斯堡第20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的征程。在赛场上,她壮志凌云,不畏世界名将,动作娴熟自如,以19.825分夺得了我国第一个世界体操冠军——高低杠冠军。外国报刊称她为“东方的燕子”、“中国的蝴蝶”。1984年8月,在美国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上,马燕红带病参赛,不负众望,动作洒脱、娴熟、干净、利索、稳健,记分牌上终于显示出令人神醉的10分。随着10分的取得,我国女子体操队有史以来第一块奥运金牌在马燕红胸前闪闪发光。“黑色闪电”——欧文斯欧文斯,这位早期的田径巨星,美名是“黑色闪电”。他是怎样走上田径生涯的呢?他所经过的道路又是如何呢?首先从他的个人成长过程说起。1913年,欧文斯诞生在美国南部亚拉巴马州丹维尔的一个黑人种棉佃户的家里。由于家境贫寒,幼年时代的欧文斯不得不跟随父母到田间劳动,历尽艰辛。9岁时,瘦弱的欧文斯被送到菲尔蒙技术学校读书。学校里的一位体育教师建议他以跑步来改善自己的健康情况。在这位教师的启蒙下,稚气未退的欧文斯跨入了田径运动的大门。欧文斯从小养成了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是不吸烟不喝酒。他对自己的训练、比赛和生活都认真对待,严格要求。在他后来和青年运动员谈到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时,欧文斯说:当你参加比赛的时候,想一想你的对手,他吸烟吗?他喝酒吗?他有其他不良习惯吗?如果有,即使他跑得比你快,你仍然有机会战胜他。欧文斯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全才运动员,他不仅在田径场上叱咤风云,而且在篮球、棒球、橄榄球场上也表现了令人惊羡的高超球技,为此他尽揽学校田径、篮球、橄榄球代表队的队长。欧文斯攀登理想高峰的阶梯,锲而不舍,终生不渝。他整整跑了14年,才获取了奥运会上“四冠金刚”的殊荣。在这14年的漫漫征途上,欧文斯每一步都留下了坚实的脚印:1927年,14岁的欧文斯220码赛跑的成绩已达22.9秒,次年他跳过了1.83米的高度,跳远达7.01米,100米成绩10.8秒,110米高栏成绩13.4秒。1932年,在克里夫兰举办的国际田径运动会上,欧文斯作为一名高中学生即战胜了所有外国选手,一举夺得了100米和200米跑的两项冠军。在具有历史意义的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欧文斯不仅以卓越的运动才能创造了罕见的优异成绩,并夺取4块金光灿灿的冠军奖牌。人们称颂该届奥运会为“杰西奥运会”,就连在场的德国观众都禁不住地高呼“杰西!杰西!”,迫使希特勒在举行发奖仪式时躲下了主席台。欧文斯为黑色人种及被压迫的民族鸣奏了一曲扬眉吐气的“正气歌”。欧文斯虽在1980年去世,但他作为美国的一个英雄,作为一个高超运动技艺和崇高理想的楷模,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80年代的黑火箭”——刘易斯卡尔·刘易斯是美国著名田径运动员。1961年7月生于伯明翰。他在第23届奥运会上获得田径4个项目的4枚金牌,成为国际体坛的风云人物。刘易斯能成为国际体坛的风云人物,与他的家庭是分不开的。他父亲年轻时是个足球运动员,母亲也是体育迷和大学田径队的成员,二人都出任学校田径队教练。刘易斯8岁时开始在父母举办的田径俱乐部参加田径比赛。14岁,又到加州去参赛。他的田径成绩,随着年龄的增长也突飞猛进。1982年,他的百米成绩达到9秒97,200米成绩达到19秒75,跳远成绩达到8.79米。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参加100米决赛的共有8名运动员。在距离终点30~50米时,刘易斯风驰电掣,开始领先。早于对手格雷迪和约翰逊两米冲线,以提前1/5秒的速度获胜,成绩为9秒99。在向跳远冠军冲击时,刘易斯第一次跳就跳出了8.54米的好成绩,轻取金牌。200米决赛又以19秒80创造了奥运会新纪录,比世界纪录只差0.08秒。8月1日是4×400米接力决赛。这天,洛杉矶晴空万里,骄阳似火。当队友史密斯把接力棒递到他手中时,他疾奔如飞,比第2名牙买加队提前4~5米冲线,成绩是37秒84,取得第4块金牌。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刘易斯又取得百米和跳远两项冠军,巴塞罗那奥运会则蝉联跳远冠军。“女铁人”——乔伊娜杰奇·乔伊娜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杰出田径全能女明星。她目前仍保持着女子全能世界纪录。由于杰奇·乔伊娜优异的成绩,她获得了众多荣誉称号:1986、1987年连续两年被美《田径新闻》评为世界女明星;1987年、1988年被美国奥委会誉为优秀体育明星“海曼纪念奖”、“道奇业余田径奖”等。面对一连串赞誉,杰奇并没有感到满足,她的目标是1992年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突破女子七项全能7300分大关。乔伊娜率先突破女子七项全能7000分大关,在世界大赛中无往不胜,她的跳远威震全球。她的声誉比任何一位总统夫人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使她的奶奶也成了令人可畏的预言家。还在她未降生人间的时候,她已被命名为“总统夫人”。她奶奶对这个即将出世的孙女有一种奇特的预感,她公开预言说,这个孙女之所以非来人世不可,就是为了给人类增加一位总统夫人,或是成就和影响不亚于总统夫人的人。二十余年后,她奶奶的预言变为了现实,乔伊娜成了世界田径公认的头号巾帼。乔伊娜是怎样成长的呢?她出生在美国一个贫困家庭中,全家7口人住在四间陈旧简陋的小屋中,冬天供暖设备常常出毛病,一家人饱受寒风之苦。乔伊娜的父母都是黑人,父亲14岁时就娶了16岁的玛丽。乔伊娜从小在奶奶和妈妈照顾下生活,她的妈妈家教极严。她家所在的路易斯东街风气很差,酗酒、吸毒和各种犯罪层出不穷,母亲严禁乔伊娜的任何社交活动。乔伊娜后来回忆说:“我18岁以前,几乎从不注意衣饰打扮,从不交男朋友,也差不多没有任何社会聚会,这使我把全部精力投入学习和体育运动中去。”后来,慈爱的奶奶不幸辞世,这给乔伊娜带来终生不可磨灭的巨大影响。她说,正是亲人的猝然去世使她清醒地面对现实,使她开始确立人生的目标,那就是一定要改变厄运,出人头地!乔伊娜和哥哥阿尔自小关系密切,他俩均具有黑人家庭赋予的、与生俱来的良好身体素质。每天清晨,妈妈玛丽把乔伊娜拍醒,乔伊娜又把哥哥从床上拉起来,一起到田径场训练。乔伊娜性格内向,即使在训练中也很少说话,但她善于动脑,加之天赋过人,各项成绩均出色。上初中时,她打破了伊利诺州高中学生跳远纪录,翌年又在奥林匹克选拔赛中跳出6.32米的佳绩。多年来,她顽强拼搏,加上良好的天赋,乔伊娜终于以7291分的惊人成绩创造了新的女子七项全能世界纪录。乔伊娜不仅在田径方面享誉全球,而且在其方面也是才华横溢。在大部分空闲时间里,她常常指导一些年轻人进行田径训练。在各种场合,乔伊娜都是一位至关重要的演讲者,她出色的口才常常博得听众热烈的掌声。乔伊娜在丈夫罗伯特·杰西的陪同下,来华对中国国家田径队进行过教学式访问。乔伊娜这个响亮的名字,在中国熟悉她的人越来越多了。非洲之星——享利·罗诺享利·罗诺是肯尼亚田径运动员和世界优秀长跑选手。他从20岁起,开始在没有教练指导的情况下,独自进行长跑训练。1976年因擅离军队入美国普尔曼华盛顿州立大学就读,被缺席判处42天监禁。在美国期间,经过名师指导,他的长跑成绩显著进步。1978年4月8日至6月27日的80天中,4次打破世界纪录:3000米7分32秒,5000米13分08秒4,10000米27分22秒5,63000米障碍8分05秒4。同年7月,在第3届非洲运动会上,获得10000米、3000米障碍跑两项冠军。1981年9月,再次打破自己保持的5000米跑世界纪录,成绩为13分06秒20。在肯尼亚,即使是最优秀的选手,也不允许在服役期间不辞而别。不被祖国理解是痛苦的,罗诺深深感到这一点。在美国,他拼命地跑呀、练呀,仿佛以此来代替监禁似的。1978年,他一连打破4项世界纪录,使国际体坛大为震惊,也为自己的祖国大增光彩。一股“罗诺”旋风在世界体坛刮起,有关人士惊呼:1978年世界田坛是“罗诺年”。为祖国争得荣誉,使祖国赦免了他42天的刑期。“赤脚大仙”——阿贝贝在罗马奥运会上,非洲运动员阿贝贝第一次获得马拉松金牌。记者、摄影师把这位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长跑家包围起来,向他祝贺,提各种问题,并好奇地望着那双瘦长有力的赤足……第二天,“赤脚大仙”这个绰号成了报纸上的热门新闻。阿贝贝·贝基拉一夜间成了明星。“贝基拉”,埃塞俄比亚文的意思是“小花”,但贝基拉童年的生活并不像鲜花那样美丽,而是在饥饿和贫穷中度过的。要说是“花”,那也只是寒风中生长的一朵苦菜花。1932年9月17日,贝基拉出生在埃塞俄比亚的一个偏僻的山村里。由于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他就成了牧童,经常赶着羊群到几十公里远的地方放羊。为了寻找新的草地,他不得不越过一座座积雪的山峰,爬过一道道陡峭的山崖,在荒无人烟、云雾缭绕的山中穿行。对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这是很艰苦的。13岁,他上学了。在学校,他参加了曲棍球队,并很快当上这个球队的队长。20岁,他服兵役,成了皇室的卫兵。在那里,头四年他迷上了足球,后来又成了篮球队员。1956年他24岁,开始练跑,没多久他成了一个马拉松运动员。罗马奥运会的胜利,使28岁的贝基拉成了埃塞俄比亚的民族英雄。当贝基拉回到埃塞俄比亚时,机场上聚集了数十万欢迎的人群。飞机缓缓降落,人们都急不可耐地想看看这位载誉而归的英雄。贝基拉佩挂着奥林匹克金牌,走出了机舱,人们不约而同地高呼着:“阿贝贝!阿贝贝!”乐队奏起了专门为埃塞俄比亚第一个奥运会冠军谱写的歌曲。伴随着乐声、歌声、欢呼声,汽车把他送到了皇宫,塞拉西皇帝亲自接见了他,向他祝贺,跟他亲切地谈话,并下令将他提升为皇室军官和授予他“埃塞俄比亚之星”勋章。庆祝活动进行了4天,各种各样的代表团,各种各样的社会名流和体育爱好者,络绎不绝来到了冠军的新居,向他祝贺。埃塞俄比亚沉浸在欢乐中,沉浸在幸福中。但是胜利没有冲昏冠军的头脑,鲜花没有陶醉冠军的心灵,荣誉没有夺去冠军的意志。贝基拉训练更加刻苦了。东京奥运会转眼就到了。贝基拉又来到了奥运会。这次记者们镜头的焦点是不会放过这位“赤脚大仙”的。当然,这位前奥运冠军能否蝉联冠军也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大多数人持怀疑态度:第一,在奥运历史上,还从没有人两次夺得马拉松冠军;第二,贝基拉两星期前刚动了阑尾手术,体力上还没有恢复;第三,贝基拉年龄大了,已经32岁了。然而,贝基拉坚信自己的力量,为准备这次奥运会,他四年来从没有间断训练。他说:“我充满信心在东京再夺冠军。”1964年10月21日下午1时,东京奥运会扣人心弦的马拉松比赛开始了,来自35个国家的68名世界最优秀的选手,从东京国立体育场起跑。这天没有一点风,天空阴沉沉的,气温摄氏18度。在国立体育场,无数双眼睛注视着马拉松的起跑线,只见贝基拉动作轻松,好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小鹿,速度越跑越快,与对手们距离越拉越远,跑到30公里处竟将第二名甩掉300多米,而他速度却丝毫没减,驰骋如飞。当贝基拉高举双手冲过终点时,场内爆发出狂风暴雨般的掌声!人们说阿贝贝·贝基拉是一只报春燕。一只春燕,会带来春天。贝基拉为非洲长跑运动带来了一个光辉灿烂的春天。在罗马奥运会前,非洲的长跑是默默无闻的,而现在名闻四海。在墨西哥城,他脚受伤,不得不中途退场。贝基拉虽失败了,但他欣喜地看到,还是非洲人夺取了这次奥运会长跑冠军,而获得马拉松金牌的是自己的同胞沃尔德。墨西哥奥运会后,不幸的事情发生了。阿贝贝在车祸中受了重伤,虽经多方医治,但仍瘫痪了。可是阿贝贝并没有灰心,他热切希望自己恢复健康。他说:“我是一个运动员,我相信,自己会有一天能站起来。这需要斗争。没有勇气斗争的人,就没有权利赢得胜利,而胜利,这是生命的全部意义。”当阿贝贝知道自己无法痊愈时,他非常痛苦。但沉重的打击并没有使他绝望,不能跑了,就练习射箭。1971年他坐在轮椅上参加了在挪威奥斯陆举行的世界残疾人运动会射箭比赛,并取得了好成绩。1972年,他不顾身残的不便,不畏山高路远,远涉重洋来到慕尼黑参加了第20届奥运会。他的意志和行动使人们深受感动。可惜的是,这位乐观、顽强的一代杰出长跑家,终未能从死神的魔掌中赢得生命。在41岁那年,他因脑溢血过早地离开了人世。1973年10月,人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参加他葬礼的人达7万之多,这是世界上参加体育名星追悼会人数最多的一次,表明了埃塞俄比亚人民对他的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球王”——贝利在1958年6用于瑞典哥德堡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决赛开始前,巴西队竟派了一个身穿10号大球衣、身材又瘦又小的黑人运动员上场。而对手前苏联队,队员个个是彪形大汉,尤其是守门员耶辛,张开双臂仿佛就可以封住整个球门。比赛开始后,巴西队员左右穿插,十分活跃。特别是10号小个子,一会儿拦截对手,一会儿带球奔跑,一会儿闪过防守队员,有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那轻巧灵活的动作,博得了观众阵阵喝彩。比赛结果:巴西队2比0战胜前苏联队。在以后的3场比赛中,10号更是屡立奇功:对威尔士队,他踢进全场比赛唯一的一个球,使巴西队进入了半决赛;在半决赛对法国队中,他一人又踢进3个球,使巴西队以5比2战胜法国队;在决赛中,巴西队又以5比2战胜瑞典队,其中两个球,也是10号队员踢入的。巴西队荣登世界杯冠军宝座。正是这个10号,使巴西队在4年、12年后又两次夺得了世界杯。这个10号,就是世界足球王——贝利。贝利于1940年10月23日出生在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一个名叫“三心”的小镇。父亲是当地一个很有名望的足球运动员。小贝利在父亲的影响下,非常喜爱足球运动。12岁加入巴鲁运动俱乐部少年队,14岁入选巴西著名强队桑托斯队。在桑托斯队,贝利的球越踢越漂亮,曾在1961年3月5日对阵费卢米嫩塞队比赛中,创造了连过对方7名队员又将守门员骗过破网的“世界波”。贝利踢球脚法细腻,作风硬朗,动作简朴,尤其擅长凌空射门。曾多次入选国家队,为巴西队3次获得世界杯做出了重大贡献。1987年6月,国际足联授予贝利金质勋章,表彰他为足球运动的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贝利在长达22年的足球生涯中,参加比赛1364场,进球1282,被国际足联视为20世纪最佳球员,也是迄今唯一的三次被评为世界最佳足球运动员的超级明星。他的运球、头球、过人、盘带、分球、射门、奔跑能力、高速起动及其风度,都给世界数以万计的足球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于文化水平低,贝利常感到难堪,贝利决心求学深造。除训练和比赛外,他把时间都用在文化学习上。经过两年苦学,他通过了中学毕业考试和大学预科考试,一鼓作气走进了桑托斯大学体育学院,最后又戴上方形帽,穿上学士袍,走出了巴西最高体育学府。他自豪地宣称:“我又夺得了三连冠。”篮坛巨人——迈克尔·乔丹一位新闻发言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当代,篮球您知道是什么吗?它就是“飞人”迈克尔·乔丹。乔丹出生于1962年8月5日。1982年在美国北卡罗那大学攻读地理专业,打得很漂亮。这一年,他随队一举夺得全美大学生联赛冠军。第二年,由于乔丹的杰出表现,他荣膺该年度“NCAA最佳球员”称号,并获得最高荣誉奖——“约翰伍登”奖。1984年当选第23届奥运会美国男篮主力队员,和队友一路过关斩将,为美国队夺冠立下汗马功劳。赛后,他加盟芝加哥公牛队。迈克尔·乔丹虽然担任后卫,但他在场上却是无所不在,无所不为,堪称一名无以伦比的篮球全才。尽管他身材不太高,但弹跳力惊人、突破能力强,投篮十分准,尤其擅长空中作业,空中飞行扣篮更是他的拿手好戏,由此赢得“空中飞人”的美誉。对于人们的交口称赞,迈克尔·乔丹总是摇头,说自己还差得很远。他说投手奖是根据个人得分而评定的,如单纯去抢它,本不该投的球也要去投,那上帝会不答应的。他善于鼓励队友,“必须充满信心”几乎成了他的一句名言,并劝队友任何时候头脑都要清醒。迈克尔·乔丹身上聚满了荣誉光环,他站在NBA的高山之巅:1985年最佳新手;1992年蝉联奥运会男篮冠军的主力队员;1988年NBA全明星赛最有价值球员;3次NBA常规赛段最有价值球员(1988年、1989年和1992年);3次NBA总决赛最有价值球员(1991~1993年);连续7次成为NBA最佳得分手(1987至1993年);为芝加哥公牛队夺得NBA三连冠,是公牛队历史上得分最多的球员。迈克尔·乔丹于1993年10月飞离篮坛,1995年3月又飞回了最富魅力的世界篮坛NBA。“女篮皇后”——谢苗诺娃提起苏联国家女子篮球队,人们马上就会想起中锋谢苗诺娃。18年里,她随国家队转战世界各地,为前苏联队夺取3次世界锦标赛、2次奥运会和10次欧洲锦标赛的冠军建立了奇功,她始终被誉为世界篮坛最具威胁的女子巨人中锋。谢苗诺娃1952年3月9日出生在前苏联拉脱维亚加盟共和国扎拉萨伊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是个泥瓦匠,母亲是位家庭主妇,从她的父母身上看,绝想不到家庭中会出现一位2.11米的巨人,因为她的父亲只有1.74米,而她的母亲就更矮一些了。谢苗诺娃兄弟姐妹6人,她排行第5。到6岁的时候,谢苗诺娃似乎令人觉得她要“出人头地”了。课外活动时,在班里按高矮顺序排起的队伍中,她是第一个,最高,最漂亮,也是最不“安分”的女孩。女生当中,极少有人能够像她那样混在男孩子中间,进行那些剧烈的“乱哄哄的游戏”。学校离家有两公里的路程,尽管走路并非坏事,但对一个小女孩来讲,每天往返也够辛苦的了。拉脱维亚的冬天滴水成冰,清晨的寒风刺人肌骨。然而,在那条积雪覆盖的路上,这位小姑娘的身材一天比一天高大、健壮。谢苗诺娃学会了滑雪之后,便觉得往返只有4公里的路程实在太不过瘾了。在校内,手球、排球、篮球,她样样贪恋;在校外,滑冰、滑雪、骑马,她从不知疲倦。到了13岁那年,谢苗诺娃已长成1.90米的小巨人了。在体育老师的推荐下,她来到了里加,加入了托拉斯俱乐部队。在罗宾斯教练的指导下,她开始了新的训练生活。教练对她要求很严,“马马虎虎训练,比赛只能遭到惨败”,教练的这句话成了她的座右铭。她认真地观看教练的示范,仔细地琢磨教练的动作,她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苦练,技术进步得很快,因此,也很受教练的器重。之后,她就成了篮球队的主力队员。正当全国篮球赛开赛在即,谢苗诺娃却在一次训练中右脚不慎受伤,她为自己不能参赛而懊丧。教练出于对她的关心,下令她停止训练。可是,谢苗诺娃岂能安心休息?她借口回家休养,却每天跑到篮球场上练球。教练发现后,把她召回。但她对参加全国比赛的欲望又迫使她每晚偷偷地去练球,教练无奈,只得每晚查夜。然而,谢苗诺娃还是想出办法来对付,每当教练来查夜时,她的好友亚维耶娃蒙着头睡在她的床上。这个方法还真灵,谢苗诺娃每晚借着微弱的月光,忍着伤痛艰苦地练着。她的行动终于感动了上帝,教练并没有严厉地训斥她,决定同意她随队去莫斯科参加全国篮球联赛,她真是欣喜若狂。在全国篮球联赛中,谢苗诺娃成了比赛的中心人物,不光是她的身高,更重要的是她在比赛中的顽强拼搏精神,出色的身体素质,灵巧的传球和运球技巧。她所在的队又一次荣获全苏冠军。谢苗诺娃的崛起引起了篮坛人士的特别重视。对谢苗诺娃来讲,似乎一切都是那样急促和突然,就在她开始学习篮球两年后的1967年,15岁的谢苗诺娃便被召到了国家青年队,并立即赴意大利参加欧洲青年篮球锦标赛。说也奇怪,在里加的两年里,她又长高了3厘米,并且学到了足以挑起国家队主力中锋重担的技术。意大利,对于第一次出国的谢苗诺娃是那样的新奇和陌生,首次参加如此重大的国际比赛又使青年队里最年轻的姑娘感到忐忑不安。然而,当她在场上第一次抓到篮球之后,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平静下来。除了篮球,其他一切都不存在了。顽强的斗志和无可阻挡的身高优势使她为前苏联队屡建战功。胜利一场接着一场,谢苗诺娃的信心也一场大过一场。在以这位主力中锋为中心的决战中,前苏联队终于以42∶35战胜了捷克斯洛伐克队,取得了这次青年锦标赛的冠军。她哭了。当她走下球场的时候,没有听到观众的欢呼,也没有注意到教练和队友们的雀跃,只有激动和喜悦的泪水挂满了少女的脸颊。这是谢苗诺娃在国际比赛中赢得的第一个冠军,也是她走向成功之路的奠基石。1968年夏天,16岁的谢苗诺娃被破例选入了前苏联国家队,她开始驰骋在国际篮坛上。1971年,在巴西圣保罗举行的第6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上,她首次成为冠军队的一员,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4年后又蝉联了在哥伦比亚卡利城举行的第7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的冠军。在1976年蒙特利尔举行的第2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女子篮球首次列入比赛项目。经过预选赛,有6个女子队获准参加奥运会的角逐。苏联队在比赛中,取得五战全胜的成绩,其中对第二名美国队的比赛赢了35分,最后以绝对优势荣获奥运篮球史上第一块女子金牌,而谢苗诺娃则是取得冠军的功臣。1980年,谢苗诺娃在自己的祖国第二次参加了奥运会的篮球比赛。前苏联队在第一阶段比赛中,所向无敌,5场全部获胜,而且每场都打赢35分以上,其中对意大利的一战胜了66分。在争夺冠亚军的决赛中,前苏联队以104∶73大胜保加利亚队。前苏联队第二次登上奥运会的冠军宝座。1983年,谢苗诺娃等又在巴西圣保罗举行的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上第三次夺得世界冠军。由于前苏联的抵制,谢苗诺娃失去了参加1984年在洛杉矶举行的奥运会的机会。1986年7月10日,在莫斯科举行的友好运动会上,谢苗诺娃最后一次代表国家队上场比赛,对手是洛杉矶奥运会冠军美国队,年已34岁的谢苗诺娃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美国队以快制慢,以矮制高,居然以83∶60轻取前苏联队!从而打破了前苏联女篮28年来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局面。这位被誉为“女篮皇后”的高个子中锋哭了,哭得那样伤心。这是她经历了700多场国内外正式比赛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她光荣地引退了,世界上恐怕再也没有一位篮球选手经历过如此巨大的成功,取得过如此辉煌的战绩。“希望之星”——凯伦在第11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十六强决战中,美国队连闯数关,杀入八强,并战胜古巴队夺得第3名,作为主力队员的凯伦,屡建奇功,她是美国女排进军巴塞罗那奥运会争夺金牌的“希望之星”。凯伦1965年4月15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在父母的影响下,从小就爱好体育运动。上小学时,就成了学校田径场上的佼佼者,跑、跳、投、掷样样都行。上中学时,跳远是她的强项,而后又改练垒球。由于她田径底子扎实,打起垒球来得心应手,直到现在还是美国一支叫“野猪”垒球队的队员。过去凯伦喜爱垒球超过排球,后来有两个因素促使她改练排球。一个是她的最大愿望是夺得奥运会冠军,而垒球不是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另一个是她发现打排球更能证明自己是强手。因为排球是容不得南郭先生式的人物滥竽充数的。她说:“打垒球看不出一个人的真实水平。你的技术不好,可以待在右外场,球不大往那里去。打篮球,如果你的技术不好,别人可以少给你球。而排球则不行。打排球的规则是6个人要不断地轮转位置,所以各个位置的技术都必须掌握。另外排球场上谁的技术差点儿,对方的球就会专门找你。弱者是无法在排球场上立身的。”美国人总爱向世人展示:我行,我是真正最好的。凯伦也不例外。凯伦第一次接触排球就着了迷。从此以后,她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花在了排球训练上。16岁时,她就已是学校排球队的主力,不少比她先入队的队员只能尾随其后,甘心做她的替补。18岁时,凯伦加入了一家排球俱乐部。从那时起,她确定了一生的奋斗目标,她在日记中写道:“世界明星海曼、克罗克特、郎平是我心目中的偶像,是我追赶的目标。”尽管凯伦的目标是扣球手,但在俱乐部队的最初位置却是接应二传。凯伦并未因此而灰心,而是精心磨炼传球技术。她说:“排球运动的特点之一是要求队员技术全面,技术单一的选手永远不可能被称为优秀选手。”幸运之神终于找到了这位有心的姑娘。由于队里缺乏主攻手,教练发觉凯伦的爆发力、速度弹跳均属上乘,于是安排她改打主攻。经过一年的磨炼,1986年被征召进入国家队。她的扣球点高、力大、势猛、手形变化多,令拦网对手倍感头痛。美国队主教练达拉斯·利斯凯维奇第一次看到凯伦比赛时就说:“凯伦将会给美国女排的重新崛起带来光明的前景。”1989年,她去意大利打了一段职业比赛,1990年为了参加第11届锦标赛,毅然放弃在意大利的优厚薪金,返回美国国家队。赛前,教练制订了以凯伦为核心的明星战术,所有战术组成均围绕凯伦展开。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她的进攻占全队进攻总数的30.2%,成功率达55%。特别是与古巴队争夺第三名的那场关键之战中,她的表现令古巴队名将路易斯黯然失色,令久经战阵的古巴队教练欧享尼奥束手无策。美国队因而得以3∶1获胜。达拉斯·利斯凯维奇对他的这位爱将有极高的评价,他认为美国女排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和有希望争取巴塞罗那奥运会金牌,凯伦是个很重要的原因。他说:“凯伦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球员之一。她为我们做了许许多多事情,是我们胜利的重要保证。她不仅是我们最好的一传和扣手,还是我们拦网和后排防守的最优秀选手之一。她在队里几乎什么位置都打。在过去的几年中,她不仅作为一名运动员,而且作为一个人极大地成熟了。她的身体状况正处在最佳时期。”当有人问她对此有何感想,凯伦答道:“自从打了排球后,我变多了。打排球使我习惯于胜利,同时习惯于失败。我明白了,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成功。只要自己努力了,就应该满足。”“另外,排球是个集体项目。为着这一共同的排球事业,我们有时一起流泪,有时一起欢笑。我感觉到集体接纳了我,我的喜怒哀乐不再是孤立的。这一点使我真正地感到生活的乐趣。现在我是一个爱说爱笑、十分合群的人。过去我只想打好球,现在我明白做人更重要。做好人,才能打好球。”网球巨星——博格博格是瑞典杰出的网球运动员。1974年未满18岁时,他就获得法国罗兰·卡洛斯和意大利公开赛冠军,成为这两项比赛设立以来的最年轻的冠军,从1976年到1980年又5次蝉联温布尔登网球赛单打冠军,是半个世纪以来唯一获此成就的运动员,1983年引退。博格于1956年6月6日出生在距瑞典首都不远的一个叫索德塔利耶的小城镇,自幼喜爱网球,13岁时,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14岁便参加了西班牙马德里网球大奖赛,取得了好成绩。1972年5月,15岁的博格作为瑞典国家队队员前往新西兰参加戴维斯杯网球锦标赛。在与上一年温布尔登网球大赛第四名的昂尼·帕特相遇时,他虽连输两盘,但接下来,博格好像换了一个人,把昂尼·帕特打得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结果以6∶3∶6∶4和6∶4连下三盘,反败为胜,爆出比赛的特大冷门。休息一段时间后,博格又挥拍上阵,击败新西兰队选手杰夫·辛普森,为本队再添1分。最后,瑞典队以4∶1的总成绩战胜新西兰队。舆论界由此给博格加上了“神童”、“新星”的称号。博格曾有一段时间,沉湎于虚荣中。很快,他醒悟过来,理智占了上风,发誓要跨入世界网球明星的行列。1976年世界网球最高荣誉——温布尔登网球赛男子单打桂冠被他摘到手,并连续5次获取这一殊荣。此外,还6次获罗兰·卡洛斯冠军;两次在意大利国际网球赛中夺魁。在温布尔登网球赛上,曾创下连续41场比赛全胜的纪录。博格在世界网球史上确立了他的地位,至今尚未有人能动摇它。“网坛神童”——塞莱斯1989年的法国网球公开赛,爆出了冷门,来自南斯拉夫的一个名叫莫妮卡·塞莱斯的15岁的女孩进入了半决赛。1989年赛季开始时,她排列世界第86位,因在重大比赛中取得一系列胜利,上升到第22位。在温布尔登网球大赛举行前夕又跃到第14位。莫尼卡从12岁起就到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布雷登顿的尼克、布莱蒂埃里网球学校学习。莫尼卡是一个女孩,但性格倔强,犹如一个男孩。不管与谁练球,都要想方设法把对手击败。14岁,莫尼卡成为职业球员。在此以后,她打过36场比赛,胜14场,以起步后的4年时间计算,她的成绩居前列。1990年5月,莫尼卡成为法国公开赛史上最年轻的“球星”,年终排名升到第二,次年1月,她又成为澳大利亚公开赛最年轻的冠军。1991年3月11日,她又结束了德国选手格拉芙称霸女子网坛第一把交椅的历史,成为最年轻的世界排名第一的球员。在1991年5月的法国网球公开赛上的成功更证明了她的实力。莫尼卡于1973年12月2日出生于南斯拉夫伏伊优丁那自治省的诺维萨德市。父亲卡罗利是动画片制作师,母亲埃斯特是一名电脑软件设计师。家境清贫,连带莫尼卡到球场训练的租金都交不起,莫尼卡只能在自家门前的停车场上练球。卡罗利曾是南斯拉夫全国三级跳远冠军,尤其酷爱和精通网球。他不但熟悉技术,而且自有一套教学理论,不崇拜权威。莫尼卡在美国尼克学校只学习了一段时间,卡罗利就决定亲自教女儿打网球。卡罗利手把手教6岁的女儿如何握拍,如何击球。为了使练习有趣味,他画了两个漫画人物,放在远处,让莫尼卡瞄着打球,如果击中,则有奖:一个她所喜爱的布娃娃。“有时,我即使没有击中,也一样会得到奖品,”莫尼卡回忆说,“这一切都使我一开始就对网球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父亲永远是最可信赖的教练。有许多运动员,像卡普里塔、格拉芙等都有如同教练一样的父亲。对我来说,和家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非常重要的。”莫尼卡的成功之路是用鲜花铺成的。她在步入国际网坛前,曾5次获南斯拉夫全国少年网球冠军,两次获世界少年网球赛冠军。“棒球之王”——王贞治王贞治生于1940年,是日本籍华人。他从小喜欢棒球运动。1958年高中毕业后,参加巨人棒球队,成为棒球职业运动员。球艺精湛,投球与击球技术尤佳。1962年7月1日,他在与大洋队的比赛中,正式采用了“金鸡独立”姿势,一鸣惊人,连击3支本垒打。所谓本垒打,即将球击出后,安全跑完4个垒,得1分。此后,经过几年奋战,他以714支本垒打的成绩平了当时美国国家队棒球王贝比鲁斯的本垒打纪录。并多次获日本本垒打冠军和得分冠军。1977年7、8月间,日本各界注视着王贞治向755支本垒打世界纪录冲击。每场比赛,成千上万的观众都蜂拥而来,有的甚至戴上棒球手套进场,希望那只破纪录而富有历史意义的棒球落入自己的手中;有的公司还筹资为王贞治准备庆贺的金银纪念章及各种奖品;王贞治后援会“山王饭店”宣布,王贞治只要击出756支本垒打,破世界纪录的当天,所有到饭店用餐的人一律免费,以示庆贺。1977年9月3日,东京可以容纳5万多观众的后乐园球场座无虚席。王贞治在众目睽睽之下,挥出石破天惊的一棒,击出了第756支本垒打,打破了美国黑人运动员汉克·阿隆创造的世界纪录,成为新的世界棒球王。在荣誉面前,王贞治没有停步,他为自己提出了向800支本垒打奋斗的新目标,结果创造出868支本垒打的世界新纪录,这一纪录至今尚无人打破。王贞治1977年获日本第一号国民荣誉奖,1980年退出球坛。空中英雄——洛加尼斯洛加尼斯以“空中英雄”美称驰名世界体坛。他7岁开始练跳水,17岁起称雄跳坛,迄今他已42次获全美跳水赛冠军,35次夺得国际跳水大赛金牌。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跳水比赛中,洛加尼斯出尽风头,在决赛10个动作中他只跳了9个便可稳操胜券,最后在男子跳板和跳台比赛中创造了跳水史的空前高分,成为第一个独得奥运会跳水赛跳板和跳台两枚金牌的运动员。洛加尼斯身材绝佳,弹跳惊人,在跳板上比他的任何对手腾空都要高,这使他具有对手无法企及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是他自幼爱好艺术,具有超人的艺术天赋,3岁便开始登台进行文艺演出,且一直在跳水的同时对艺术孜孜以求,更使他跳水中的艺术表演力胜人一筹。洛加尼斯精通音乐,练过芭蕾舞和竞技体操,他在跳水中的动作异常美丽,连现场裁判也慨叹为“给洛加尼斯判分是一种艺术享受”。洛杉矶奥运会,观看洛加尼斯比赛的美国前奥运男子跳台冠军、华裔运动员隆梅·李评论说:“在我们这一辈子不会有人再超过洛加尼斯了!”事实上,洛加尼斯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体育界,1985年,他被国际舆论界评为“体育名人”。1979年,洛加尼斯开始钻研表演艺术,投入精力不在跳水之下。1986年夏天,他甚至成功登台进行了首次戏剧表演。许多人曾劝他放弃跳水专攻表演,这使洛加尼斯两头为难。这是他同样热爱的两样东西,又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事业,难以兼顾。他的跳水恩师奥布朗教练说服洛加尼斯至少比赛到汉城奥运会结束后。洛加尼斯同意奥布朗的意见,开始进行艰苦训练。为此,他毫不犹豫地谢绝两家电视制片商的拍片邀请。洛加尼斯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练,在世界杯跳水赛中,他重获3米跳板世界冠军。继而又在美国麦克唐纳国际跳水大赛中获3项冠军,在美国奥林匹克节一连串跳水赛中,他5次获得3米跳板冠军。不过,近年来,一位他的老对手可怕地崛起了,这就是比他小四岁的中国好手谭良德。像洛加尼斯的其他对手一样,谭良德也是以“一定要赶超洛加尼斯”为奋斗目标而成长起来的。洛杉矶奥运会时,谭良德虽然仅在洛加尼斯之下,但成绩距洛加尼斯甚远。后来谭良德在澳大利亚跳水赛中,首次战胜了洛加尼斯。在美国博瞳拉顿举行的麦克唐纳国际跳水锦标赛中,谭良德又一次战胜了洛加尼斯,两次均逼近了洛加尼斯在洛杉矶奥运会创造的男子3米跳板最高分。超级大力士——亚瑞耶夫亚瑞耶夫是世界上举重比赛举得最重的一人,举起600多公斤是常有的事,举重比赛分推举、抓举与挺举,亚瑞耶夫以640公斤(推举235公斤、抓举175公斤、挺举起230公斤)创造了惊人的奥运纪录。1970年3月18日,他参加在苏联举办的国际友谊杯举重赛,赛前,新闻记者问他能举多重?亚瑞耶夫随口答道:“600公斤。”把记者吓了一跳。他可不是随便乱说的,他真的三举总和达到600公斤,因此被封为举重超级大力士。这年的夏天,世界举重赛在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举行。这个地方是美国举重英雄杜贝的故乡,美国人热烈给杜贝加油,但是谁也未料到亚瑞耶夫比杜贝更具实力。杜贝挺举205公斤,试举215公斤失败,亚瑞耶夫轻轻一举就是217.5公斤,他再举227.5公斤,竟然也应声举起,令杜贝大惊失色。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挺举打破500磅(225公斤)的选手。美国总统尼克松从白宫拍发电报祝贺,称赞这位俄国选手是“世界上力量最大的强人”,还邀请他去白宫参加晚宴。亚瑞耶夫生于1942年1月7日,天赋异禀,从小就长得特别粗壮,力大无穷,11岁时举家迁往一森林之乡,于是他学习做伐木工人,13岁时已成为很有经验的伐木工人。他说,也许就是这个工作的关系,使他对重物无所畏惧。小时候,他喜欢打排球。1961年l月,他才正式成为举重选手。20岁的时候他结婚,成家,连生两个儿子。亚瑞耶夫经过10年长期的训练,体重由88公斤直线上升,变为110公斤以上的超重量级选手。1972年他已经30岁了,参加慕尼黑奥运会,他居然三举举出640公斤,比东京奥运会时留下来的奥运纪录多出67.5公斤。获得金牌后,他说其实可以举起660公斤,新闻记者问他,那你为什么没举那么重,他笑一笑说,没有必要啊!四年后,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亚瑞耶夫已经34岁,照样拿金牌,举起440公斤(规则修改后废除推举),他实在够资格称为超人。到1980年,他总共打破了78个世界纪录。“棋枰诗人”——武宫正树有人把围棋说成是争胜负的天地,这并不过分。因为棋手的每一着、每一式都包含着利害得失,包含着杀机。但日本超一流棋手武宫正树却以独特的棋风、奇异的构想、超常的想象力开创了棋枰上诗的天地。“宇宙流”这3个字是围棋界对武宫正树行棋特点的赞誉。在小小的棋盘上,武宫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像诗人一样,在广阔无垠的宇宙中用美来塑造一切。数千年来围棋中一些陈旧的枷锁,被武官浪漫的情调洗刷得一干二净。名誉棋圣藤泽秀行先生这样说:“武宫正树是日本最有才华的棋士,近300年来,还没有人能下出他那样的棋!”武宫的性格往往是悠然自得,很像一个诗人,就是对比赛的胜负他也抱着一种超脱的恬淡态度。他的一句很有名的话就是:“将棋下得有趣一些。”武宫下棋很注意棋形的美,他走出的棋总是以流畅的造形、恢宏的气魄令人折服。用自己的棋子在和对手斗智、斗勇的同时,又在棋盘上以宏大的气势和形体的美写出一首诗一样的对局来,这不是一般的棋手所能做到的。作为超一流棋手武宫的成长道路同样是充满了坎坷和曲折的。武宫正树,1951年1月1日出生在日本东京。他的父亲武宫不二男是一位医生。武宫小时候是个非常淘气的孩子,在学校喜欢恶作剧,经常受到老师的责备。因此,他的父亲对他长大干什么并没有抱很大的希望:“只要不是坏事,干什么都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但不能半途而废。”武宫8岁时,嗜好下围棋的父亲开始教他下棋。从让9子开始,每天要下一盘,还要学一个定式。武宫聪明好学,进步很快,平均每两个月就要减去一子。他学下棋一年半后,父亲就只能让他3子了。1960年,武宫在浅草桥棋会遇到围棋名宿田中三七一先生。田中先生让5子与武宫下了一盘棋。他发现武宫棋感出众,喜欢搏杀,很有希望成为一流棋手,于是他把武宫收为弟子。从那时起直到武宫入段,田中先生由让5子到让先,共与武宫下了90盘指导棋,使武宫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田中三七一先生是一位力战家,他的座右铭是“不围空,以战胜”。他原来有一个弟子偏爱占地,田中认为他“成不了气候”,一怒之下竟辞退了他。武宫与他原来的弟子不同,他战斗力极强,尤其擅长中腹角逐,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和田中先生的影响分不开的。武宫曾经回忆说:“正是田中先生的谆谆教导,才使我在职业棋手的道路上有所建树。先生采用一种独特的教育法:如果单靠让子的效力,围地而获胜是得不到表扬的,要是下了姑息软弱的棋会大遭斥责,先生要求我彻底战而胜之。”武宫13岁时参加入段考试。当时他的父亲和母亲都不赞成让儿子去做职业棋手,只有叔祖父隆心一人支持武宫。最后,武宫的父亲想出了一个公平的解决办法。他先去查阅了资料,弄清了一流棋手入段的年龄,发现像高川格、林海峰、大竹英雄等7人都是13岁入段。于是他就以父亲的身份做出了决定:如果武宫13岁还没有入段,那他就应放弃选择走职业棋手的道路。在入段考试的最后选拔赛上,武宫以6胜1负的成绩,与久岛国夫、小杉胜3人积分相等。按规定3人中只能有一人可以入段,于是3人只好再进行比赛。结果武宫输给了久岛。那天父亲来棋院接他回家时,武宫躲在洗手间里久久不肯出来,出来时眼睛都哭肿了。幸亏这一年的年底还有一次入段考试的机会,在这次考试中,武宫以不败的成绩战胜所有对手,升入专业初段。武宫14岁时,父亲为把他培养成第一流的专业棋手,特地去找田中先生商量,希望能将武宫送入著名的“木谷围棋道场”。但是田中先生清楚地知道道场的主人木谷实九段历来的规矩是不收别人的弟子的。为了心爱弟子的前途,田中只能苦苦恳求木谷先生,最后木谷先生终于点了头,答应收下这个学生。武宫在严师木谷先生的指导下,棋艺得到飞速的发展。在武官升入二段不久,即以不可阻挡之势,打入高手云集的“专业十杰战”。并在激战中力克岩田达九段,成为当时棋界的新闻。在以后直到武宫升入四段这段时间里,武宫在“十杰战”中以他少年的朝气,连续击败藤泽朋斋、半田道玄、岛村俊广、桥本昌二等著名九段,被人称为“九段的克星”。1969年,武宫18岁的时候,离开了“木谷道场”,开始了他棋士的生涯。在那以后的岁月里,武宫逐渐形成了他“宇宙流”的棋风,在胜利和失败、在荣誉和反省中,他终于获得棋士道路上的最高荣誉,从第31届“本因坊”战开始,武宫共获得5次“本因坊”的桂冠。“四冠王”——小林光一1965年,小学刚毕业的小林光一,只身来到东京的“木谷值场”,成为木谷实九段的关门弟子。9年后,小林光一升为七段。同年,与木谷先生的爱女木谷礼子六段结为夫妻,成为木谷先生的乘龙快婿。木谷先生如此喜爱小林光一,这其中必有许多奥妙吧?小林光一,1953年出生于北海道,父亲是个农场主。父亲喜爱下围棋,但棋力一般,经常被人让几子下棋。他教会小林光一下棋,并不是想让他以此出人头地,只想让他对围棋有所了解罢了。直到后来小林光一成为赫赫有名的“四冠王”,他才意识到光一在这方面有超乎寻常的才能。当小林光一会下棋时,已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了。从岁数上看,这好像太大了。但他很快就入了迷,对围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半年之后,小林光一的棋力就超过了父亲,从此就很少看见他和邻居的孩子一起玩了。当小林光一的棋力有业余初段的水平时,他的叔父带他到当地的高手早势胜美先生家去求教,早势先生马上与光一下了一盘棋,并让在座的其他名流也与光一交手。可以说这次拜师对光一的围棋之路有着决定性意义。从这以后,小林光一每逢周六、周日就去早势先生的围棋会所学棋。光一自幼不认生,在会所,光一总是与成年人聚在一起厮杀角逐。当地高手山冈一晓旭经常与光一对弈。后来他回忆说:“光一给人的感觉是个普通的孩子,但极端倔犟,我见过他输棋后难过得痛哭。”刚到会所时,山冈一晓旭先生让光一3子,一年后便可以分先抗衡了。光一小学六年级时,棋力已达到业余四五段的水平了。小林光一能投身“木谷道场”可以说也是偶然的机会。光一六年级时,有一次木谷大师访问旭川,早就为光一的成长考虑的早势胜美先生趁机向木谷先生举荐光一。早势先生毫不隐讳光一的长处和弱点,他也知道已是小学六年级的光一再拜师学弈已经迟了一些,但他又对光一的良好素质和进取心抱有很大的希望。光一的父亲听说光一拜师的事,说:“可以试试。”母亲则表示反对。光一自己则向往着做一名职业棋手。其实可以说,当时家里所有人都对棋手生涯的艰辛一无所知。木谷先生一开始也对光一缺乏信心,因此在答应光一入门的同时,又提出了一个条件:“若前途渺茫,随时遣回!”就这样,光一小学毕业后,就告别旭川的父老坐上去东京的火车。光一来到木谷道场拜师入门后,首先由木谷的弟子佐藤昌晴让3子下了一局棋。可怜旭川的“天才”遭到惨败,往日的荣耀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当光一静下心来学艺时,慢慢地适应了周围的环境。在师兄弟中,与光一年龄相近的是赵治勋。他比光一小4岁,却比光一早入门3年。当时小治勋腰里经常别着手枪,模仿美国西部片中的牛仔,但治勋的棋力被棋院评为五级,而光一只被评为七级。在与带枪的小师兄下棋时,光一只能用黑棋。光一并没有气馁,他刻苦钻研,一年以后他就超过了赵治勋,被棋院评为一级。为了取得更大的进步,光一为自己定了严格的规矩,每日早晨打谱五局,常年坚持不懈。木谷道场严格紧张的生活也曾让光一忍受不了。他曾给父母写信要回家,但父亲在回信中严厉地责斥了他,使他知道后退是没有出路的。当时同在木谷道场的师兄弟后来回忆说,随着年龄的变化,光一的性格逐渐转变,他那撒娇执拗的表情消失了,显出了倔强的精神面貌。当小林光一成为著名的职业棋手之后,曾这样回忆自己在木谷道场那段令人终生难忘的生活:“如果我不去从师木谷先生,真不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成绩是和努力联系在一起的。像我这样努力,报考东京大学也并非难事。”来到木谷道场两年后,小林光一升为初段。3年后,1970年小林光一升为五段。随着70年代的到来,光一终于站在一流棋手的起跑线上。70年代也是光一磨炼意志、初试锋芒的年代。1972年,19岁的光一获第4届新锐淘汰赛冠军,同年又获第16届首相杯赛冠军。1973年,小林光一获第5届快棋选手权战冠军。1974年,小林光一与木谷礼子结为伉俪,成为珠联璧合的“鸳鸯棋士”。1976年,光一获第1届新人王战冠军。1977年,光一升入八段,获第2届天元战冠军。1979年,光一升入九段。这以后他多次获得名人战、本因坊战挑战权。从以上的记载,似乎让人感觉到在短短的10年里光一很轻易的取得各种冠军和挑战权,是不是围棋比赛是一种很轻松的事情呢?其实不然,一些重大比赛的冠军,像“棋圣战”、“十段战”、“本因坊战”、“名人战”,这些比赛的冠军头衔哪怕只得一项,也值得日本的职业棋手为之艰苦奋斗一生。80年代是光一出成绩的年代。在这以前,人们对光一把胜负看得很淡漠有着深刻的印象。很显然,光一把胜负置之度外是在追求围棋的艺诣。但是,婚后的家庭生活,经济上的压力,使光一的观点发生了变化。在那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围棋无疑是一门艺术,但我深感不能赢棋的艺术也不是真正的艺术。”1985年,光一终于轰动了棋坛。在春季的十段战中,他连胜3局击败大竹英雄获得冠军。下半年,又在“名人战”中战胜赵治勋登上“名人”宝座。岁末,光一轻取石田芳夫获“天元”桂冠。1986年初,光一又在“棋圣战”中力克被称为“小林光一克星”的加藤正夫获得挑战权,并在决赛中以四比二胜了小师兄赵治勋,获得棋界最高荣誉——“棋圣”称号。小林光一至今仍是日本围棋界最有实力的棋手,战绩卓著。他成长的道路,应该说是一条平凡、曲折、耐人寻味的道路。“拳王”——阿里穆罕默德·阿里是美国拳击运动员。1959年,获“金手套大赛”冠军,次年再次蝉联。1960年在第17届奥运会上,又获轻量级金牌,回国后成为职业选手。1964年、1974年、1978年,他3次获世界职业拳击重量级冠军。赢得“拳王”之称。阿里12岁开始练拳击。其特点是:拳法多变、步法灵活、出拳快捷、冲击力大、体力充沛、动作协调。阿里原名卡修斯·马赛勒斯·克莱。因憎恶美国的种族歧视政策而改名阿里。当1967年美国政府征集新兵去越南参战时,阿里拒绝服兵役。这一正义之举却被判处5年徒刑,罚款一万元,吊销拳击执照到1970年。阿里除蜚声拳坛外,还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曾当过舞台演员和流行歌手,并非常喜欢诗歌,常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激情。1970年,阿里重登世界重量级拳王宝座后,在加拿大记者招待会上即席吟诗一首:死神之前,我大笑;恶运当头,我冷笑;祸灾来临,我嗤笑;恐怖时刻,我欢笑。这首诗真实地表达了阿里无论是在拳击场,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永不向命运低头的斗士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气概。新拳王——霍利菲尔德1990年10月25日,霍利菲尔德在拉斯维加斯“海市蜃楼”体育场击败了拳王道格拉斯,夺走了象征着拳击界至高无上荣誉的“金腰带”。1971年的一天,一个愣头愣脑、身体瘦小的黑孩子来到了美国亚特兰大的瓦伦纪念儿童俱乐部,对正在训练儿童拳击的教练莫根说:“我要练习拳击,我要当世界冠军。”谁也没想到十几年后,这个孩子真的成了世界重量级拳王,他就是霍利菲尔德。霍利菲尔德出生在亚拉巴马南部的阿特莫里小镇。父亲是个伐木工人。父亲科利在这个小镇是有名的英雄和大力士。他曾制服和摔倒过一只重225公斤的大熊;还曾在一次全镇非正式的角力比赛中将一辆汽车的前端抬离地面。他平时可以轻松地举起277公斤的杠铃。霍利菲尔德两岁时,随母亲来到亚特兰大。他从小性格倔犟,从不服输。上小学时,有一群孩子因一点儿小事欺负他,他没有屈服,这群孩子一哄而上把小霍利菲尔德打得鼻青脸肿,但他仍然没有向这群孩子低头。正是他这种不服输的精神,磨炼了他的勇敢精神。霍利菲尔德的母亲收入不高,生活并不富裕,没有钱让他参加拳击训练。他练习拳击完全是在亚特兰大市的一项政府援助计划的帮助下完成的。霍利菲尔德不交费参加训练,对他来说,除了努力刻苦地训练别无选择。中学毕业后,霍利菲尔德开始参加全美业余拳击锦标赛。在轻量级比赛中,他创造了胜114场、负1场、平3场的业余拳击纪录。1984年,他入选美国奥林匹克拳击代表队。在洛杉矶奥运会比赛中,他一路顺风,轻取所有的对手,顺利地进入半决赛。但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半决赛进行到第三回合,他一记重拳,把澳大利亚选手巴里击倒在地,谁知裁判竟判霍利菲尔德违例而负于对手。这样他很委屈地失去争夺金牌的机会,只得了一枚铜牌。尽管这样,霍利菲尔德仍然是亚特兰大市第一个获得奥运会奖牌的人。从这以后,霍利菲尔德转为职业拳击比赛。转为职业拳击以后,霍利菲尔德觉得自己的持久性不够,难以适应职业拳击12回合的比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练给他制定了严格的科学训练计划,每天霍利菲尔德要跑30~45分钟,然后攀登软梯,休息一会儿后,进行击沙袋、沙锤和实战等技术训练。每隔一天,还要进行两小时骑车、跑步,在电动跑步器上快走和从板凳上跳上跳下等身体素质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的体力、耐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他与道格拉斯决战的前几天,与同在一个体育场训练的短跑名将“神奇小子”刘易斯进行了一次800米赛跑的较量,结果他竟把刘易斯甩在后面,取得了胜利。霍利菲尔德与道格拉斯争夺“金腰带”,开始他并未预料到。在1990年2月以前,他一直准备出战拳王泰森,并排好日期于1990年6月18日与泰森争霸,但由于泰森意外地被道格拉斯击倒,霍利菲尔德只得改变方向准备与道格拉斯争霸。与道格拉斯的争霸赛开始后,霍利菲尔德面对人高马大的道格拉斯,他以灵活的技术、敏捷的反应、快速的节奏克服了身高、臂长、体重匀不如对方的不利因素。在第三回合,他轻巧地躲过道格拉斯一记曾用来击倒泰森的右上钩拳,抓住空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出一记重拳击在道格拉斯的鼻梁上,道格拉斯倒下了。霍利菲尔德终于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当上了世界重量级拳王。11月5日,当霍利菲尔德返回自己的家乡时,市政府大厦前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市长杰克逊称赞霍利菲尔德说:“他是亚特兰大青年学习的楷模,因为他证明了一个人经过艰苦训练和不懈努力之后,是可以成为世界冠军的。”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商丘新育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新育和总部

文档

3783

收藏

38

店铺

名师店铺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9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