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选择题1.(2023·信阳一模)大禹治水的精神数千年来为人们景仰、传承和颂扬。大禹吸取父亲用“堵”的办法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通大川,决(疏通)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吕氏春秋·古乐》),用疏导的办法治理了水患。《吕氏春秋》的记载彰显的大禹治水的精神是(B)A.公而忘私B.勇于创新C.严于律己D.宽以待人2.(2023·郑州一模)2022年,二里头遗址考古工作取得了多项重要发现,为二里头遗址是夏代都城的论断提供了更多实物依据。这主要表明考古发现(B)A.是认识历史的唯一途径B.可以佐证已有历史认识C.相比文献记载更为可靠D.能够完整还原历史真实3.(2023·湖北荆州)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二里头遗址反映出(A)A.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B.商朝社会贫富分化很严重C.西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王朝D.东周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4.(2023·湖南长沙)商周是我国青铜文明的繁荣时期。能为此提供佐证的文物是(C)5.(2023·新乡一模)下列甲骨文的释义说明甲骨文(A)甲骨文今字今人释义田表明在广平的原野上有整齐规则的大片相连的方块熟田疆表明方整的田块经过弓尺丈量,标画出明确的疆界畎田间的水沟A.反映了农业生产状况B.采用多种造字方法C.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D.是我国汉字的雏形6.(2023·河南省实验中学三模)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下图汉字“马”的演变过程体现出中华文明的(D)A.多样性B.凝聚性C.吸纳性D.连续性7.(2023·焦作一模)下图是周代世系略图,它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A.分封制B.郡县制C.三公九卿制D.三省六部制8.(2023·湖北黄冈)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C)A.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B.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C.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D.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9.(2023·许昌一模)岷江出山口弯道处的分水堤将岷江分为两条江:内江直接通向成都平原,主要用于航运和灌溉;外江通往长江,主要用于泄洪和排沙。都江堰结合弯道环流原理,实现了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材料强调了都江堰的修建(B)A.不违农时,尊重规律B.乘势利导,因地制宜C.人定胜天,天顺人愿D.听天由命,逆天无功10.(2023·山东济宁)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觐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A.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B.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C.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D.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11.(2023·广东)《管子·地图》载:“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孙子兵法·地形篇》载:“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据此可知,当时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B)A.水利兴修B.诸侯征战C.儒学兴起D.私学发展12.(2023·北京)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A)A.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B.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C.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D.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13.(2023·河南省实验中学四模)小华同学在主题学习时收集了如下语句。由此可知,他学习的主题是(D)A.列国变法B.诸侯争霸C.民族交融D.百家争鸣14.(2023·安徽)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韩非认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据此可知,二人都主张(B)A.无为而治B.因势而变C.兼爱非攻D.尊卑有序15.(2023·北京)如下示意图表现的是中国古代某一思想家的主张,这位思想家是(B)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16.(2023·河南省实验中学三模)庄子认为:一方面,道是真实存在的,“自本自根”,所以道是有;另一方面,道又“无为无形”,因而道又是无。材料蕴含了(C)A.“仁”“义”思想B.法治精神C.辩证法因素D.避世观念17.(2023·四川雅安)《荀子》虽师法仲尼(孔子),但它也主张法治;《韩非子》熔法、术、势于一炉,同时也吸收了老子的思想。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学派之间思想(B)A.互相排斥B.相互融合C.趋于一致D.独立发展18.(2023·郑州二模)有学者在评论百家争鸣时说,先秦诸子思想主张千差万别,但其学术思想依然存在某些共性。这里的“共性”指(C)A.主张仁政B.反对战争C.追求治世D.提倡法治二、非选择题19.(2023·安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截至2019年7月,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有55项,其中文化遗产37项,自然遗产14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我国是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中国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部分)遗产名称入选理由A.商朝晚期的一座古都城,位于今河南安阳,它见证了早期中国文化、工艺和科学的黄金时代以及中国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这里出土的甲骨文为世界最古老的文字系统、古代信仰和社会体系提供了宝贵证据。B.都江堰灌溉系统C.隋朝开通的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它从北方的北京延伸到南方的浙江省,贯通了中国最重要的五大水系,成为古代运送粮食和战略物资的内陆交通支柱,有利于国家的经济繁荣与稳定。直到今天,它仍发挥着航运的重要作用。D.北京故宫(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C两处的世界遗产名称。(1)A.殷墟;C.大运河。(2)结合所学知识,从B、D中任选一项,撰写其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2)B.都江堰灌溉系统,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这一大型综合水利枢纽科学地解决了岷江的分流和排沙等难题,其防洪、灌溉等功效至今仍造福成都平原,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D.北京故宫,是明清两朝近五百年最高权力中心,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园林和众多建筑群,代表了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最高水准,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结晶,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经典杰作。(B、D任选其一,其他言之成理亦可)(3)综合材料,谈谈你对我国世界遗产的认识。(3)类别齐全、数量众多,反映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具有不可再生性,保护遗产人人有责。(任答2点,其他言之成理亦可)20.(2023·宁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下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目录中第三章的子目名称。第三章第一节1.王室衰微大国争霸2.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的逐渐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工商业的发展3.老子孔子第二节1.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封建集权制度的初步形成2.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商业的活跃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3.合纵连横的斗争长平之战与赵的削弱4.诸子百家——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上)》(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第三章”所述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变化。(1)经济方面:生产力水平提高,封建生产关系出现并形成。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诸侯进行争霸兼并战争,各国变法,中央集权初步形成。思想文化方面:各种学说兴起,形成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2)请你为“第三章”确定一个主题名称。(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