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突唯》河南中考总复习2024历史第一部分中考考点通关二战后的世界变化第三单元考点通关重难点通关情境通关纵横通关单元核心导航真题通关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冷战两大军事集团北约(美国为首)、华约(苏联为首)一个新的世界格局两极格局三次苏联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万隆会议、埃及独立、“非洲年”、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古巴革命三股冲击两极格局的力量欧洲联合、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五个主要人物杜鲁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卡斯特罗二战后的世界形势二战结束后,由于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差异,美、苏由战时同盟逐步转向冷战对抗,形成了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两极格局的对峙。为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际地位,处于美、苏两大国夹缝中的西欧各国成立了欧共体,走向联合。随着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第三世界逐渐兴起。这些都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冷战含义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的对峙与竞争状态背景①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②二战后,苏联的西部边界大大地向西推移,苏联还在东欧国家建立起与苏联类似的社会制度。苏联认为美国是其潜在的防御对象。③美、苏的对立和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非战争又非和平国家战略社会制度考点一冷战冷战杜鲁门主义概况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这篇演说提出的政策被称为“”影响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马歇尔计划概况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马歇尔计划冷战马歇尔计划影响对美国①使美国在西欧的势力更为巩固,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②同时在经济上遏制了苏联,加剧了美、苏的对抗对西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稳定了欧洲的社会秩序,客观上促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结束1991年底,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实质美、苏两国对世界霸权的争夺冷战影响积极①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客观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②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③双方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双方在核技术和空间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客观上推动了人类科技发展冷战影响消极①美、苏两国为了争霸,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进行军备竞赛,严重威胁世界和平,甚至造成了德国、朝鲜等部分国家的民族分裂;②给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带来了长期的对峙和对抗,阻碍了全球一体化发展德国的分裂“柏林危机”背景德国纳粹法西斯政权垮台以后,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随着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苏联与美、英、法在处理德国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大德国的分裂“柏林危机”导火线1948年2月,美、英、法三国计划将占领区合并,准备发行货币,筹建政权,引起苏联的抗议爆发1948年6月,苏联封锁西柏林,美、英立即对苏占区实行反封锁。“柏林危机”爆发结果大约11个月后,美、苏秘密达成协议,同时解除封锁德国的分裂分裂标志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1949年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影响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北约与华约对峙北约的成立成立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缔约国将作出集体反应;各缔约国决心维护共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北约北约与华约对峙华约的成立成立1955年,苏联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其他缔约国将以一切方式进行援助标志两极格局完全形成华约考点二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欧洲的联合原因①经济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②现实因素:西欧国际地位下降,面临着苏联威胁和美国政治控制与经济渗透;③历史因素:西欧各国有共同的文化和心理认同,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具备联合基础;两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巨大灾难,各国人民渴望和平统一欧洲的联合西欧经济的繁荣时间20世纪50—70年代原因①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②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③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表现①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基本恢复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②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欧洲的联合欧共体的成立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上了联合自强以的道路过程①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②1958年,六国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③1967年,这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作用欧共体成员国加强经济合作,并努力用一个声音在国际舞台上说话,促进了西欧国家和的提高提高国际地位欧共体经济发展国际地位欧洲的联合欧洲联盟成立,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作用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进程1993年欧洲联盟欧洲的联合影响①对欧洲:提高了欧洲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②对世界格局:欧盟已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之一,在国际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③对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起了示范作用(如: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认识国家间应避免对抗,实现合作共赢美国的发展和日本的崛起美国的发展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②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③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出现以和为特征的“新经济”,经济进一步发展信息化全球化美国的发展和日本的崛起日本的崛起原因外部因素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在日本推行和民主化改革,颁布了“和平宪法”;②冷战开始后,美国开始积极扶持日本;③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获得了大量军需订单内部因素①日本政府利用当时有利的外部环境,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②注重培养高素质人才非军事化美国的发展和日本的崛起日本的崛起表现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影响积极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经济上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政治上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日本的国际地位得到提升消极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膨胀,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第二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目的发展经济,缓和社会矛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过程①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实行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向无依无靠者提供救济。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③20世纪50年代,美国几次修订《社会保障法》,扩大受益群体,提高最低工资,资助贫困学生。④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发展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内容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缓和了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①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其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中心;③资本主义进行内部调整,实行政治、经济方面的变革,走向整体联合(欧共体→欧盟);④资本主义外部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跨国公司);⑤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国家”)建立;⑥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考点三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经互会的建立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②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建立1949年,苏联同东欧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经互会的建立影响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的轨道。斯大林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中苏关系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②1950年,中苏缔结了《》,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苏联计划经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的发展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时间1953年重点经济领域(农业)内容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经济发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影响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局限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垦荒运动义务交售制苏联的发展与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1964年重点重工业(尤其是军事方面)内容经济推行“”,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军事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新政策苏联的发展与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影响积极一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局限性①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②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③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苏联的发展与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时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重点改革前期的重点集中在经济领域,后期转向改革内容经济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政治放弃马克思主义主导思想,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倡导“”和“政治多元化”,主动放弃党对新闻舆论的领导权影响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危机,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随之加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政治体制多党制公开性东欧剧变原因①根本原因:,导致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社会矛盾尖锐。②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③20世纪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实质东欧剧变是社会制度的改变,即由社会主义制度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表现政治实行经济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市场经济照搬苏联模式苏联解体时间年底原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日益僵化直接原因失败外部原因西方国家长期推行“”战略影响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瓦解,世界格局向方向发展戈尔巴乔夫改革和平演变两极格局多极化苏联模式1991年考点四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万隆会议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席卷全球。②这些新独立的国家都面临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的共同问题。③它们反对冷战,不愿卷入大国之间的军事冲突概况1955年4月,在的万隆,来自亚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举行了第一次,也就是万隆会议。①会议通过了、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②中国政府代表周恩来提出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印度尼西亚亚非会议和平相处求同存异万隆会议性质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万隆精神会议所体现的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被称为“”影响①对亚非国家: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②对世界: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③对中国: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有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万隆精神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开始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在北非展开。①1951年年底,利比亚宣布独立。②1952年,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次年成立埃及共和国。③1962年,阿尔及利亚人民经过长期的民族解放战争,推翻法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高潮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纳赛尔非洲年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结束1990年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意义①沉重打击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崩溃;②新兴的非洲独立国家成为一支重要的反帝反殖民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纳米比亚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古巴革命背景古巴在政治和经济上长期被美国控制革命1959年,古巴人民在等人的领导下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发展后又挫败了美国支持的雇佣军入侵,走上了发展道路卡斯特罗社会主义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的斗争背景①巴拿马运河位于巴拿马共和国中部,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②巴拿马运河开通后,美国在运河沿岸划出运河区,运河区一直由美国控制概况①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巴拿马不断爆发群众性的反美运动,要求收回运河区主权。②1977年,巴拿马与美国签订条约。后来,收回了运河区的海关、邮政、司法等主权,并参与运河的管理和营运。③1999年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1.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冷战开始的标志;华约的成立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苏联解体是冷战和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和手段。2.冷战不是战争,是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的对峙与竞争状态。3.欧洲联盟是区域性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欧盟的成立既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又推动了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4.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推行的援助西欧的经济计划,对象不包括日本。5.苏联解体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而不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终结。6.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都是苏联模式引发了经济困难和社会危机,实质都是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7.埃及华夫脱运动的结果是英国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二战后,纳赛尔成立埃及共和国,收回苏伊士运河的自主权,埃及实现真正意义的独立。1.梳理二战后美苏关系变化2.二战后,日本和西欧经济发展的原因比较以及给我们的启示(1)共同原因:都得到了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或扶植;都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2)不同原因:日本在美国帮助下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从日本采购了大量军用物资;西欧是走向联合发展,成立欧洲共同体。(3)启示: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家间的经济联系;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3.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认识以及得到的启示认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曲折前进的;这两次失败只能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健康发展。启示:(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2)改革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实行依法治国。(4)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5)要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6)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要采取正确的政策。4.近现代史上致使俄国(苏联)社会性质改变的事件事件改变1861年农奴制改革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1917年十月革命俄国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性质由社会主义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1.材料: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美国开始扶持日本。1951年,美国与日本签订了片面的对日和约,日本被纳入美国世界战略的轨道。日本为美国在亚洲进行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提供军需物资,大发战争财。1955年,日本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过战前水平。——摘编自统编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设问】根据材料,指出促进日本经济发展的因素。【答案】因素:①国际形势发生变化,美国进行扶持;②为美国提供军需物资,赚取大量资金。2.材料:如图所示为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经济总值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变化。【设问】根据图示,指出其反映的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的影响。【答案】趋势:美国经济总值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减小;日本与欧共体崛起,占比上升。影响: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各国为了防止30年代那样的大危机重演,美国为了加强军备,西欧各国和日本为了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经济并使经济现代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起来。特别是在50年代以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生产高度社会化同私人垄断占有形式这一基本矛盾进一步加深,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更加广泛和持续地发展起来。——摘编自王斯德《世界当代史》通述:二战后,为了战后重建的需要,西方发达国家吸取了经济大危机的教训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借助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大力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包括建立“福利国家”、投资科技研究等,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1.(2023·河南)1972—1979年,美、苏共举行了五次首脑会晤,两国间的经贸关系也随之活跃起来,贸易额从6.38亿美元上升至44.77亿美元。这反映了()A.多极化趋势已逐步显现B.国际合作改变世界格局C.政治缓和带动经贸发展D.冷战对峙局面不复存在C2.(2022·河南)1991年,日本驻联合国大使宣称,要“争取五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一企图未能实现;2004年,日本又改变了“入常”策略,最后也归于失败。这些“入常”行为说明日本()A.国际地位不断提升B.反省历史融入世界C.致力维护世界和平D.谋求成为政治大国D3.(2021·河南)1971年,尼克松在堪萨斯城讲话时表示:从经济角度看,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国家,世界也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尼克松这样说的背景是()A.冷战序幕的拉开B.多极力量的成长C.两极格局的瓦解D.欧洲联盟的成立BA.冷战序幕的拉开B.冷战的开始C.德国的分裂D.两极格局的形成4.(2019·河南)1947年,美国国务卿迪安·艾奇逊针对本国的一项政策解释如下:就像被病菌污染了的一桶苹果,希腊的颠覆会影响伊朗和整个东方……自罗马和迦太基时代后,世界上还没有这样的霸权。这项政策的出台意味着()B73~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