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生百科全书:唐宋诗词欣赏

阅读 99 下载 27 格式 pdf 大小 117.51 KB 共35页2023-10-17 16:48:07发布于河南
唐宋诗词饮赏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作者简介]王勃(649~676),字子安,今山西稷山人。年十四,应举及第,授朝散郎。后漫游蜀中,一度任虢州参军,坐死罪,遇赦。其父任交趾令,勃渡海省亲,溺水而死。为初唐“四杰”之一。[简注]①“少府”,县尉。②“蜀川”,泛指四川各地。③“城阙”,代长安,送别之地。④“辅三秦”,“三秦”,今陕西一带。项羽灭秦后,分为雍、塞、翟三国,称三秦。“辅”,意动用法,以三秦为辅。⑤“五津”,指长江自湔堰至犍为江段上的五个渡口,都在蜀中。⑥“比邻”,近邻。⑦“无为”二句,是说不要在歧路上,效儿女之情,哭得泪湿佩巾。[导读]首联对仗工整,眼界开阔。既点明了送别之地,又点明了友人即将宦游之乡。“风烟”、“望”,将两地连在一起。迷蒙的烟雾又阻隔了人的视线,自然流露出几缕离情别意。第二联是散句,承上说自己与少府同是宦游之人,用同样的遭遇以慰藉朋友的寂寞的心情。廓开意境,写与朋友的感情不会因为远别而疏远。只要彼此推心置腹,肝胆相照,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会如在身边一样。尾联紧接三联,以对少府的殷勤劝慰结束全篇。“歧路”,点出了“送”字,与首联呼应。这首诗意境开阔,音调爽朗,没有浓重的悲伤色彩。“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成为千古吟诵不绝的佳句。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今浙江萧山人。进士出身,官至秘书监。后还乡为道士,嗜酒,与李白友善。写景之作较清新易读。[简注]①“妆成”,指妇人梳妆打扮。②“丝绦”,用丝编织的带子或绳子。③“裁”,裁剪。[导读]这是一首咏早春杨柳的诗。“碧玉”,本是美女的通称,首句便将嫩柳比喻成美人。言“碧玉”而不言“罗敷”,是因为“碧玉”与柳的颜色有关。“一树高”,有亭亭玉立之意,言其姿态美好。由此而引出承句。万条柳丝,自然就是她的裙带了。一个“高”字,一个“垂”字,状写了她动人的风姿。转向设问,显得自然,合句是形象化的回答,把这不可捉摸的春风比做能工巧匠手中的剪刀,是它裁出了杨柳的新叶。全诗构思新颖,语言清婉,形象鲜明,开合相应,读来饶有趣味。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举光宅进士。武后时上书议政,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敢于直谏。后解职回乡,为人所诬,入狱,忧愤而死。诗标举汉魏风骨。[简注]①据卢藏用《陈氏别传》说,这首诗是万岁通天元年(696)陈子昂随建安王武宜远征契丹时作。武攸宜无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谏不用,“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涕流而歌”此诗。幽州台:即蓟北楼,也就是蓟丘,当时属幽州,在今北京市北郊。②怆然:悲伤地。[导读]这首诗抒写了作者纵观古今的慷慨悲凉之情,以及在现实社会中的孤独寂寞之感。本诗文字流畅简洁,气意深重,为历来传诵之佳作。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本家晋阳,宦徒绛郡(今山西新绛),只做过地方小官。天宝元年卒于文安县尉任上。他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简注]①“鹳雀楼”,故址在今山西永济县西南城上,三层,前瞻中条山,俯瞰黄河。时有鹳雀栖其上,故名。②“依山尽”,傍着山落下去。[导读]这首诗写的是登鹳雀楼所望到的壮阔雄浑景色。诗的前二句用对偶,气势磅礴。首句写白日从山旁缓缓西沉。这是远景、空景。承句写一泻千里的黄河从西北天际向东南大海滚滚奔流,这是从地面写到天际,视线是由近及远。这十个字的容量之大,可谓包罗万象。诗的三、四句,将意境提到一个更加高远的层次,要求读者“更上一层楼”,才能看到更加广远,更加雄壮的景象。这首诗仅从景物的欣赏角度来读,内容就显得单薄了。因为它不仅是客观景物的描述,而且渗透了诗人昂扬向上的奋进精神与活力。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作者简介]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723)进士。天宝中任尚书司勋员外郎。《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简注]①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冒县蛇山黄鹄帆上,下临长江。②昔人:传说中的仙人。一说三国蜀费文祎曾在此楼乘鹤登仙。一说仙人王子安曾乘黄鹤经过这里。③悠悠:白云浮荡的样子。④历历:分明。汉阳:在武昌西,与黄鹤楼隔江相望。⑤萋萋:茂密的样子。鹦鹉洲:在武昌北长江中。⑥乡关:乡城、故乡。[导读]这首诗写登上黄鹤楼所联想到的有关传说,以及眺望江景所勾起的思乡之愁。书传,李白与友人在黄鹤楼上,众人请李白题诗,李白应声答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今湖北襄阳人。早年隐居求学,曾游历过大江南北,一度进京求仕,但失意而返。晚年张九龄镇荆州时,辟为人事。自然山水是其诗的主要题材。[简注]①“具”,备办。②“鸡黍”,代酒食。③“轩”,窗。④“场圃”,“场”,打谷场。“圃”,菜园。⑤“就菊花”,赏菊花的意思。“就”,靠近。[作者简介]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被邀到朋友家做客的情景。首联是说故人准备了酒食相邀,我就到了田家。文字平淡,毫无渲染。以“鸡黍”相邀,足见农家待客之简朴,同时也说明朋友至交,不循虚札。次联“绿树”是近景,“青山”是远景,村庄就是镶嵌在这样的背景中,使人感到既幽静、平和,而又不荒僻。第三联写“开轩”后映入眼帘的是茂盛的庄稼和葱绿的菜园,令人心旷神怡,这是眼前的景物;“话桑麻”,使人能领略到强烈的农家风味,这是室内气氛。诗中“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构成一幅宁静的田园风景画。最后一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淡淡两句,作为诗的结尾,主客之间的融洽气氛,伸手可掬,使全诗从平静淡远中显示了它的魅力。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7?),字少伯,山西太原人。开元进士,补秘书郎。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能诗,尤以边塞、闺情、送别之作最佳。[简注]①“出塞”,乐府旧题。②“秦时”句,是互文,意思为秦汉时的明月,照临着秦汉时的关城。③“龙城飞将”,“龙城”应是“卢龙城”,汉时为右北平郡辖地。《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说:“广(即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④“阴山”,绵亘于内蒙,与兴安岭相接,是古代抵御北方匈奴族的屏障。[导读]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首句在“明月”和“关”之前加上“秦”、“汉”两个时间词语,说明明月亘古如斯,秦汉是这样,直到唐时仍是这样。但它却照过多少征人,关城上又洒下过多少征人的血泪,这是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悲剧。希望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是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愿望。这里的“龙城飞将”,当然不是实指。诗人的目的只把自己对边防的关心和朝廷如何用人的意思表达出来。这首诗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因而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王维(二首)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今山西祁县人。开元进士。做过右拾遗,曾奉使出塞。后隐居终南山和辋川。安史乱时,为安禄山所执,被迫做了伪官。他的诗不求辞藻华美,淡淡数笔,即能形象生动,意味深长,人称“诗中有画”。[简注]①“暝”,音mǐng,晚。②“竹喧”,竹林里一阵喧闹声。③“随意”二句,是说春草要凋谢就任凭它去谢吧,秋色也不差,王孙自可留居山中。“王孙”,这里指游子。[导读]这是一首寄寓作者情怀的山水诗。首联“空山”点出环境清幽,加上傍晚山雨初晴,空气一新,秋色如洗。次联承“晚”字写了月照松林,泉流石上的清幽而明净的自然景象,寄寓了作者高洁的情怀。三联写隐蔽在翠竹青莲中的一群无忧无虑的男女。“竹喧”始知其归,“莲动”才觉其下的真实图景,反衬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竹”和“莲”应是诗人高洁情操的象征。在这样一个清幽明净的环境里,“王孙自可留”就不难理解,末联即以此作结,显得自然得体。全诗用的是象征手法,以山水的美寄寓诗人的理想,含蕴丰富,耐人品味。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简注]①此诗《乐府诗集》题做《渭城曲》。②“元二”,王维的朋友,生平不详。③“安西”,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④“浥”,沾湿。⑤“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是出塞要道,在玉门关以南。[导读]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后来说的《阳关三叠》就是指的它。第一、二句,设置了增强离情别绪的特定环境与气氛。清晨,渭城客舍,杨柳,一条伸向远方的驿道,“朝雨”只是刚刚湿润了泥土,天气乍晴,为行人安排了一条洁净无尘的远行道路,这就增强了惜别的氛围。但这决不是“黯然消魂”的离别,反而透过“轻”、“青青”、“新”等词语,使人感受到一种轻快而又充满生意的情调。三、四句是一个整体。唐代国力强盛,西出阳关是一种壮举。但绝域的荒凉,旅途的寂寞,风景人物与内地迥异,因此临别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是对友人的真挚而深厚的情谊的唯一表达方式,这些语言更能寄托此时此刻既复杂而又丰富的思想感情。诗中所反映的是一种最具普遍性的离别,虽无特殊背景,却具深挚的惜别之情,这也许是此诗能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吧。李白(三首)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巴尔格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他出身于此。幼时随父迁居绵州(今四川江油)青莲多。二十五岁离蜀漫游。天宝初任供奉翰林,受谗离京,曾入永王幕府为幕僚,永王败死,白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归。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后人称之为“诗仙”。[简注]①“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奉节县东。②“朝”,早晨。③“彩云间”,指白帝城地势高峻,云遮雾绕。④“江陵”,今湖北江陵县。⑤“不住”,不停。[导读]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李白在流放夜郎(今贵州遵义附近)途中遇赦,从白帝城乘船回江陵时所作。首句“彩云间”,言白帝城地势高峻,云遮雾绕,“朝辞”与“彩云”相呼应,点明出发时间。第二句“千里”、“一日”,以距离之远与时间之暂做悬殊对比。尽管是夸张写法,然而其用心是不言而知的。特别是“还”字,不仅表现了诗人还家的高兴,也隐隐透出了中途遇赦的喜悦。第三句,写“两岸猿声”,这里的啼声自然是清脆悦耳的,而不是凄凉哀惋的。“啼不住”是船行之速造成的听审经错觉,用以烘托诗人畅快之极的心情。第四句,为了形容船的疾速飞驰,除了用“猿声”烘托外,还用“轻”加以修饰。这里妙在言“虚”而不言“实”。瞬息之间,三峡的万壑千山,都一掠而过,轻舟进入宽坦的江面。诗人内心的畅快,自不言而喻。总之,这首诗写景抒情,达到浑然无间的高度。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简注]①“庐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南。②“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峰上雾气常呈紫色。③“银河”,天河。④“九天”,九重天,状极高的天空。[导读]这首诗是写庐山香炉峰侧一道瀑布。首句写香炉峰屹立于群山之间,冉冉升起的白云,在日光照射下,幻成紫色的烟霭,使香炉峰罩上一层神奇的轻纱,显得更加美丽。这种神奇的感觉是因为“紫烟”、“香炉”是与神仙境界相关的。承句点出遥望中的瀑布。“挂前川”,是遥望的第一印象。“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比况真切,发人联想。第三句转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既状山之高峻,又状水势湍急。“三千尺”是夸张的说法,不是直指,形容瀑布之长,与“挂”字相呼应。至此诗人犹嫌状物之功不足,又以“疑似银河落九天”加以比拟。真是响入天外,惊心动魄。读者明知不是银河,然又只有银河远在霄汉。“直下”的瀑布,自然与“下落”的银河化为一体了。这首诗作者在对瀑布这一壮丽自然景观的渲染中,也表现出自己豁达的胸怀和昂扬的气概。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简注]①敬亭山:在安徽宣城县北。②“相看”句:人和山彼此相看不厌。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导读]高适(700?~765?),字达夫,今河北沧县人。少时贫困。二十岁后漫游长安、蓟门、梁、宋等地。四十岁后,授封丘尉,旋即辞去,在节度史哥舒翰幕中掌书记,累官至散骑常侍。诗以歌行体为佳。[简注]①“董大”,可能是盛唐音乐家董庭兰,排行第一,故称。②“曛’,音xūn,太阳落山时的余辉。[导读]这是高适在漫游时期写的一首送别诗。前两句写严酷的冬景。黄云千里,大雪纷飞,雁声凄楚,北风呼啸的景象,烘托出董大所处环境之恶劣,也写出日暮天寒,游子何之的惆怅。后两句以劝慰的语气,勉励他不要因为环境艰苦,旅途寂寞而悲愁,而要看到四海之内有知音。表明了作者与董大友情之真挚,也反映出诗人质朴、豪爽、开朗、达观的情怀。这首诗采用白描手法,以景烘情,语言朴素,感情真切,风格健美,余意无穷。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戍临江夜泊船。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作者简介]刘长卿(709~780),字文房,今河北省河间县人,开元进士。肃宗时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曾被陷入狱,后贬南巴尉,调任睦州司马,官终至随州刺史。[简注]①“夏口”,唐以武昌为夏口,后以汉口为夏口。②“汀洲”,水中沙洲。这里指鹦鹉洲。③“渺然”,遥远的样子。④“孤城”,指汉阳城。⑤“背岭”,背靠着山岭。指大别山。⑥“贾谊”,西汉文帝时人,曾上书朝廷,贬长沙王太傅。这里用来比元中丞。[导读]这首诗当为作者任淮西岳鄂转运留后,任中出巡夏口时所作。首联写景,无浪无烟,正好纵目洞庭,然而道路遥远,自然撩动对“楚客”的“相思”之情。“益”有不望犹可,越望越愁的意思。次联从自己眼前的景物着笔,想象到元中丞贬所岳阳的景象:“汉口夕阳”中的飞鸟,“洞庭秋水”的广阔。第三联则是写的作者所处夏口的景物。“孤城背岭”,号角吹寒,“别戍临江”,行舟夜泊。通过广阔自然景象的描写,诗人将两颗心联成一气,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厚感情。末联以贾谊上书的典实况中丞,表示对他的同情与慰勉。全诗语言圆畅,意境开阔,显示了较高的艺术水平。杜甫(三首)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后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漫游各地,居长安十年。肃宗时,授左拾遗。安史之乱平定后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居成都。晚年出蜀,病死于湘江旅途中。被称为“诗史”。[简注]①“国”,国都,指长安。②“感时”,感伤时事。③“恨别”,深恨离别。④“烽火连三月”,指安史之乱整整延续了一个春天。⑤“簪”,绾发用的插针。[导读]这是唐肃宗至德二年三月,诗人被安禄山叛军俘获困居长安时写的一首触景生情的诗。首联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满长安,只是失去了往日的繁华景象。“破”字令人怵目惊心。“草木深”,则是满目萧条的写照。次联是抒情,写诗人感念时事,痛恨别离,见春花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感情深沉悲痛。第三联转写由于战争隔绝,音讯早断,诗人盼望平安家书的迫切心情。末联写思念亲人,忧心国事的惨寂情态。“更短”,即见衰老之形,又状忧愁之深。这首诗,深切地表明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也蕴含着希望早日平叛,使国家安宁,人民乐业,个人生活改观的良好愿望。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简注]①“当春”,正当春天需要雨水的时候。②“潜”,悄悄地。③“润物”,滋润万物。④“野径”,旷野中的道路。⑤“花重”,花饱含着雨水而显得沉重。⑥“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导读]这是诗人寓居成都城描写春雨的一首诗。首联切合题意“喜雨”,用“好”宇点出。雨之所以“好”,是因为“当春”,正需要下雨的季节“发生”。这是拟人的写法,读来显得亲切。第二联是对“好雨”的形象进行细微生动的描写。“潜入夜”、“细无声”前后对应,表明“入夜”的是和风细雨,旨在润物。“潜”、“无”意味深长,耐人品味。这两句,是具体地写“好”。第三联写的是旷远景象,正贴合雨夜所见,既生动真切,又表现了春雨绵绵的实况。这是用景物进一步烘托“好”。末联是描写次晨看成都雨后的一片艳丽的景色。“红湿”、“花重”,既概括而又典型,发人联想。这句虽是“虚”写,但又与“实”融合一体,构成一幅和谐幽美的春夜喜雨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简注]①“河南”,指黄河以南洛阳、相州一带。②“河北”,指黄河以北,今河北省北部一带。③“剑外”,剑门关以南地区,这里泛指四川。④“蓟北”,指唐代幽州、蓟州地区,今河北省北部,是安史叛军的老巢。⑤“却看”,回头看。⑥“即”,即刻。[导读]这是一首描写听到胜利消息后,充满欢乐的激情的七言律诗。首联首句写传来胜利的喜讯。“忽”字表明消息突然,出人意料,有山洪突发之势。次句则接写“初闻”时的反常情态。涕泪满衣裳,是乐极生悲,悲喜交聚的逼真写照。第二联以转作承,直接抒写狂喜的场面。“却看妻子”,“漫卷诗书”,状出了狂喜的情态。“却”字、“漫”字,用词别致,传神逼真。第三联随即设想此后的美好打算,是对“喜欲狂”的进一步描述。末联提出了北归的具体路线。“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并用“从”、“穿”、“下”、“向”等词语串接,形成活泼流走的流水对,表现了诗人急切回乡的感情。全诗笔墨流畅,感情喷发,奔腾着欢欣鼓舞的胜利激情,为千古所传诵。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作者简介]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江陵人)。三十岁举进士,一生中有较长时期过着边塞或军营生活。后随杜鸿渐军入蜀平乱。做过一年多时间的嘉州刺史。罢官后病死于成都旅舍。[简注]①“漫漫”,路途遥远。②“龙钟”,泪流貌。[导读]这首诗写的是旅途逢使入京,请其传语问候家乡亲人的事情。首句写西去途中,东望故园,山高路远,诗人愁肠百结,不禁汩汩地流下了思乡之泪。“东望”,表现出对故乡的怀念,“不干”,说明悲伤之极,具有夸张意味。这两句是后两句的张本。三、四句的“捎信”就是在这种激情下产生的。然而与京使是在马上相逢,行程匆匆,想写封平安家信是不能提笔的,只有捎句口信,向远在“故园”的亲人,报声“平安”,以慰藉诗人的耿耿情怀。这首诗顺理成章,不加藻饰,并善于将旅途偶遇的平常事情,进行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意义。情深意挚,感人至深。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作者简介]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进士,做过盐铁判官,代宗时入朝为内侍,后任检校祠部员外郎。[简注]①“枫桥”,在今江苏苏州市西。②“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渔人的灯火。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④“夜半钟声”,当时寺庙里有半夜敲钟的习惯。[导读]这首诗写的是夜泊枫桥时的景象与感受。首句写的是露天夜景。“月落”、“乌啼”,分别写所见所闻。“霜满天”,则是写感受,这句诗的意思是:灰蒙蒙的夜色载着砭人肌骨的寒气向夜泊的小舟逼来。接句写“江枫渔火”,前者的景象是模糊的,后者的景象是明灭的,一近一远,一明一暗,这种错暗迷蒙而又孤寂清冷的氛围,自然撩动羁旅的愁思。“对愁眠”,正好反映了诗人此时的心境。三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以闹衬静,是实写;寒山寺的景象在月落的夜晚是看不见的,因闻其声而知其有寺,是虚写。虚实结合,使诗的意境得到深化。全诗在写景方面“月落”、“乌啼”与“夜半”、“钟声”相呼应。在设色方面把“霜”、“月”的明亮和“江枫”的暗影交织一起,又用“渔火”加以烘托,使诗的构景匀称,设色和谐,耐人品味。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作者简介]韦应物(737~?)今陕西西安人,少时狂放不羁,中唐以来曾历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简注]“滁州”,唐州名,治所在今安徽滁县。②“涧”,两山夹水为涧。“西涧”,指城西滁水。③“独怜”,独自喜爱。④“春潮”,二三月间河水盛涨,称为春潮。俗称桃花汛。[导读]这是一首描绘滁州西涧风景的著名山水诗。起句写诗人“独怜”涧边自甘冷落的“幽草”。次句以“黄鹂”悦耳的鸣声作为陪衬,一静一闹,形象鲜明。诗人不慕荣利,恬淡自处的思想性格,跃然纸上。第三句,写“春潮”加上入夜的暴雨,水势更猛。“急”字状出了滚滚滔滔,一泻千里的势态。结句写郊野的渡口,行人稀少,水急舟横,寄托了诗人寂寞的情怀。这首小诗如果仅从景物描绘着眼,抛开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它描绘涧边幽草,深树黄鹂的浓丽春色的同时,又极力渲染了春潮急雨的壮美景观,显示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确是一幅生意盎然的风景画。卢纶塞下曲(其一)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作者简介]卢纶(748~800?),字允言,今山西永济县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屡举进士不第。曾在河中充任元帅府判官。官终检校户部郎中。以景物描写和边塞诗见长。[简注]①“单于”,古匈奴的首领。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②“轻骑”,轻装迅疾的骑兵。[导读]这是一首描写边塞战斗生活的小诗。一、二句写敌军乘着月黑的掩护遁逃的情景。“月黑”,直言天宇一片漆黑;“高”说明单于遁逃时惊起宿雁高飞,可见敌军已经全线溃败。“遁逃”,形容敌军狼狈的情态;然而,由于“宿雁”的高飞,敌人的形迹终于被察觉。三、四句便着力写将军带领轻骑冒雪进击敌人的行动。这里只写了准备进击的场面,以烘托出战士们高昂的斗志和勇武的雄姿。然而战斗是艰苦的。“大雪满弓刀”这一典型景物,就是这种追击环境的生动写照。这首诗表现出了将军的刚毅果断和战士们的英勇顽强。字里行间,充满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者简介]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武康)人。少时隐居嵩山,性耿介寡合,五十岁始中进士,只做过小官。其诗多不平鸣。[简注]①作者自注:“迎母源上作”。这时孟郊五十岁,在溧阳(今江苏溧阳)县尉任上。②“寸草心”,小草嫩心,双关。③“三春晖”,春天的阳光,喻母亲的养育之恩。“三春”,春季有三个月,故称三春。[导读]这是一首母亲的颂歌。这首诗的前四句,“手中线”、“身上衣”,是两件极普通的事。“密密”,是动作,“意恐”,是心理状态。作者通过这些描写,构成一个“缝补衣服”的场面。这个场面既有空间的转换,又有时间的推移,母子间的骨肉深情。最后两句用“谁言”提起反问语气,意谓对于像“三春”阳光般温暖博大的母爱,仅以“寸草”之心,是无从报答万一的。这首诗捕捉的只是一个极普通的缝衣镜头,而表现的却是母亲对儿子的淳厚真挚而又深沉的内心情感。语言清新流畅,格调淳朴素淡,然而诗意浓郁,感人至深。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今河南境)人,贞元进士。宪宗时,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因上表谏阻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这首诗写于赴任途中。[简注]①“左迁”,谪贬。元和十四年正月,宪宗命人从凤翔迎佛骨入宫供奉。韩愈时为刑部侍郎,上表极言其弊,被贬潮州刺史。②“封”,指《论佛骨表》。③“潮阳”,今广东潮阳。④“肯”,岂肯。⑤“秦岭”,终南山。⑥“瘴江边”,指潮州。当时岭南一带多瘴气。[导读]这是韩愈左迁潮州途中行至蓝田县时,写给远道赶来送行的侄孙韩湘的一首诗。首联“朝奏”,点明获罪的原因是“自取”,是尽职尽责。“路八千”指出贬所的遥远偏僻。第二联,直书“除弊事”,透露出忠而遭贬的愤怨。“肯将衰朽惜残年”,则显示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五、六句,“云横秦岭”,“雪拥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路渺渺,前途茫茫。“家何在”、“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最后一联,点出“示”字,是对侄孙“收骨瘴江”的后事嘱托,全诗言辞凄惋,感情沉郁,悲歌当哭,动人肺腑。白居易(二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今陕西渭南人。贞元进士。青年时期,家境贫寒,长期过着流浪生活,因得以了解人民疾苦。曾任翰林学士等官,后贬江州司马。终官刑部尚书。[简注]①“离离”,纷披繁茂的样子。②“侵”,吞没。③“王孙”,这里指游子。④“萋萋”,草茂盛的样子。[导读]这是白居易少年时期写的一首送别诗。首联,就点明了题意“古原草”。“离离”,状草的茂盛。“一岁一枯荣”,先说“枯”,后说“荣”,点明是春草。“一”字迭用,透出生生不已的意味。次联是首联的生发。“烧不尽”、“吹又生”,写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象征着不屈不挠的奋进精神。这两句是写草,五、六句则是过渡句,也有双关意思。既写了“草”,又点明了“送别”。“远芳”、“晴翠”,前者状蔓延,后者状色彩。“侵古道”、“接荒城”,即渲染了春草欣欣向荣的景象,又寄寓了离别的情意。诗的末联是说看见这古原上的萋萋芳草,更增强了送别的愁绪。这是对惜别意思的补足。全诗韵味醇厚,格调清新,通过对古原草的赞颂,反映了少年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简注]①“残阳”,夕阳,这里指天边的晚霞。②“铺”,作动词,铺展。③“瑟瑟”,一种碧色宝石名称。这里作形容词用。④“可怜”,可爱。⑤“真珠”,即珍珠。[导读]这首诗约写于长庆二年,白居易赴任杭州刺史途中。第一联首句写红霞映照在江面上的壮丽景色。“铺”字用得形象。因为霞光贴近地平,很像铺展开来一样。次句承上写霞光照在江面上,“半江”是碧绿色,另“半江”是橙红色。这种瞬息变化的江面景色,色彩鲜丽,令人沉醉。三、四句摄取这种景色消失后的又一个迷人镜头,草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天上一钩新月,诗人并将之比拟为闪闪发光的珍珠和玲珑剔透的玉引“可怜”,是对眼前景物的由衷赞美。这首诗所创造的视觉形象,前者给人的感觉是壮美,后者给人的感觉是清新。诗中运用的比喻新颖巧妙,敷施的色彩浓淡和谐,格调高雅,语言流韵,使人窥察到诗人绝无旅途萧瑟之意,且透露出离京后心情的轻松与愉悦。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贞元进士。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贬朗州司马。后来做过多任地方官员。官终检校礼部尚书。其诗的风格通俗清新。[简注]①乌衣巷:在金陵秦淮河南面,离朱雀桥不远。三国时,这里是孙吴守军的驻扎营地,士兵都穿乌衣,因而得名。东晋时宰相王导、谢安都曾住在这里,后来成为南朝大世族王、谢两家的住宅区。本诗为《金陵五题》的第二首。②朱雀桥:秦准河上一座浮桥,东晋时叫朱雀航,面对金陵城的朱雀门。③“旧时”二句:意谓昔日王谢大族的高堂,如今已变成了普通百姓人家。[导读]这首诗描写乌衣巷斜阳下燕子飞入人家栖息的情景,感叹六朝门阀贵族都已成为过去。作者与白居易同年生,关系甚厚,曾互赠诗歌,此录《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白居易字乐天)一首,以供欣赏: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指怀念柳宗元等已去世的友人),到乡翻似烂柯人(《述异记》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下围棋,童子给王质一粒像枣核的食物,王质吃了不觉饿,待棋下完,砍柴斧的木柄已烂朽了。王质回归乡里,才知已过百年。今存围棋烂柯图一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薛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今山西运城人,贞元进士。曾任监察御史里行。因参加王叔文集团,贬柳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风清峭。[简注]①“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均参加王叔文集团遭贬,与柳宗元同命运。②“接大荒”,指视线联接荒僻遥远的地方。③“飐”,吹动。④“重遮”,重重遮蔽。⑤“百粤文身”,古代岭南的少数民族,统称“百粤”,大都有在身上刺花纹习惯。⑥“犹自”,仍然。[导读]这是柳宗元寄给难友的抒情诗。首联写登楼纵目,映入眼帘的是莽莽大荒,海天辽阔,因而感物起兴,引起心头的茫茫“愁思”。这里点明了题意。次联写眼前的盛夏景物,感伤“芙蓉”、“薛荔”正被风雨摧残。“芙蓉”、“薛荔”,象征品格的芳洁,与上联“愁思”映衬。第三联转写远望友人贬所,重树障目,江流纾曲,更加深了“愁思”。尾联从上联生发出来。意谓山长水曲,地迥天高,互访固然难以如愿,就连写封书信,也都无法送到,所以结尾也贯穿了“愁思”二字。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朋友的深切思念,一是对自己和朋友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简介]贾岛(779~843),宇阆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初出家为僧,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做过长江主簿。有《长江集》。[导读]这首诗写山中寻访隐者的雅兴。贾岛以作诗“苦吟”著名,自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佚闻。另录其小诗一首,供欣赏: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时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作者简介]李贺(791~817),字长吉,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出身没落的王室贵族。终身抑郁不得志,仅做过奉礼郎,终年二十七岁。他的诗歌主要抒写不能实现理想抱负的内心苦闷,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想象奇特,色彩浓烈,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简注]①《雁门太守行》:乐府《相和歌·瑟调曲》名。后人多用题面意思,写边塞征战之事。雁门:郡名,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一带。②摧:毁。③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日:当是指黑云裂罅中显露的日光。金鳞: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④“塞上”句: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故曰紫塞。燕脂:胭脂,深红色。凝夜紫:在暮色中紫色更浓。燕脂、夜紫,也暗指战场凝结的血迹。⑤易水:在今河北易县境。⑥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⑦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置千金,招揽人才。⑧玉龙:指剑。(这首诗描写危城将破时沉重的气氛,以及两军激战的惨烈景象,讴歌守将誓死报国的决心。)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崔护(生卒年不详),字殷功,今河北定县人,贞元进士,官岭南节度使。[简注]①这首诗有一段优美动人的故事。崔护举进士下第后,清明郊游,在一户农庄见一少女,十分美丽,二人眉目有情。不久崔护离去。翌年清明日,重访旧地,然而桃花依旧,门已深锁。传说这首诗就是题在门扉上的。②“人面”,指女子。[导读]这是一首具有某种故事情节的抒情诗。前后两联,各写了一个不同的场面。首联写的是郊游巧遇。“人面桃花”,光彩照人,脉脉含情,欲语还休。场景十分动人。次联写的是重访不遇。春色如故,“桃花依旧”,重门深锁,人面消失。景象引人惆怅。其实,这首诗的内蕴并不丰存,然而它描绘的遇合场面,却可能是人们曾有过的人生体验,这就极能引发读者的美好想象,激起人们感情的波澜。这也许是此诗广为传诵,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吧。杜牧(二首)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作者简介]杜牧(803~853),字牧之,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进士,后来做过几任刺史,官终中书舍人。他的七绝精炼含蓄,有逸神远韵,在晚唐诗坛上独树一格。[简注]①“华清宫”,唐宫殿名,故址在陕西临潼东南骊山,是唐玄宗、杨玉环的游乐处所之一。②“绣成堆”,指骊山右侧和左侧的东绣岭与西绣岭,这里有双关之意。③“一骑红尘”,是说一个骑马的人在日光下奔驰,扬起一阵阵红色的灰土。玉环喜食荔枝,唐玄宗命地方官员从涪州送到长安,沿途驿站飞马接送,致使“人马僵毙,相望于道”。[导读]这是一首以华清宫为题材的讽喻诗。首句从“回望”的角度描绘长安骊山景色。“绣成堆”,有双关意,既指东、西绣岭,又状绿树葱茏,花木繁茂,景色绚丽多姿。次句“山顶千门”,形容宫室迤逦,楼阁雄伟。作者以浓墨重彩来渲染华清宫,意在讽刺玄宗的穷奢极侈和荒淫糜烂的生活。后二句分别摄取了两个镜头,一是专使的“骑红尘”,一是妃子的嫣然一笑。两相对照,悬念很快得到揭示:原来“千门开”、“妃子笑”,都是因为专使的“荔枝”送到长安的缘故。“无人”意味深长,有令人难以想象的意思。至此,上述似乎互不相关的两个镜头,也自然贯通一气了。全诗委婉含蓄,语言清丽。虽然是咏史之作,然而抨击的锋芒直指晚唐敬宗的大造宫室,纵情声色的荒淫生活,是显而易见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简注]①清明:诗人将本诗题名为清明。清明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四月上旬。民间习惯在这一天全家团聚,郊游赏玩或扫墓祭祀故人。②断魂:情绪复杂而低沉。③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子。山西汾阳等地的杏花村,则是后人用杜牧的这首诗而起的名字。[导读]《清明》这首七绝,是诗,也是一首绝妙的水墨画。诗只写到“遥指”。“遥”是远的意思,这里的“遥”,伸缩性极大,人的视线伸缩性就更大。但应该理解成不远不近。太远了,似不易产生联想,达不到艺术效果;太近了,又太实,失去了含蓄深沉的味道。这不远不近之间,恐怕就是诗人要追求的意境。这首七绝一个典故也不用,一个难字也没有,全诗从内容到词语,自然流畅,犹如清清的流水,悦耳的琴声,毫无造作雕琢痕迹。李商隐(二首)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作者简介]李商隐(813?~858?),字义山,今河南沁阳县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东川节度史判官等小官。因受“牛李党争”牵连,潦倒终身。[简注]①“夜雨寄北”,雨夜写这首诗寄给北边的妻子。②“君”,指妻子。③“巴山”,山名,在四川境内。④“何当”,何日。⑤“西窗”,代住房,作者曾与妻子欢聚之处。“剪烛”,剪去烛花,使烛光明亮。⑦“即”,回,回溯。[导读]这是作者寓居蜀中时雨夜写给妻子的一首诗。首句一问一答,虚实照应,将自己的相思之苦,以平缓的语言表答出来。问的是“归期”,而答的却是“未有期”,次句接写眼前的景色。“巴山夜雨”,淅淅沥沥,如泣如诉。“张秋池”,既是实景,又象征愁情之深切。后两句则是写诗人的美好憧憬。他预望相见之日,再来追话今夜思君念君的相思之苦,又该是另外一番情意。“共剪西窗烛”,表明了相聚的欢乐。末句的“巴山夜雨”,与次句的“巴山夜雨”往复对照,更显情深,并造成音调上的回环之美,表现出含蓄隽永的艺术效果。这首小诗,语言平缓,感情曲折,余意无穷。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简注]①“丝”,双关语,隐“相思”之“思”。②“云鬓改”,指容颜憔悴。“云鬓”,指妇女浓软如云的鬓发。③“蓬山”,即蓬莱山,东海三山之一。④“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信息的神鸟,后因借称爱情信使为青鸟。[导读]这是一首送别情人的诗。首联以“别”字领起全诗。正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分别时也就更加难以割舍。接着写送别时百花凋残的凄凉景象,以衬托难于作别的心情。此句除点明暮春景象外,实是对人生与命运的深深叹惋。次联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做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痴情。这两句乍看似乎重合,其实各有侧重。前句缠绵悱恻,后句沉痛凄凉。第三联是虚拟情景。“云鬓改”、“月光寒”,细致地描绘了伊人别后的心态。既是对青春易老的惶惑,也是对情人冷暖的关怀。这些丰富的想象,入微的体贴,使感情更加深挚真切。尾联借用神话中的青鸟,寄托了对情人的殷勤劝慰和叮咛。情意深长,十分动人。全诗构思新奇,以婉转的笔调,清丽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构成深邃的意境,是人们喜读的作品。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先世居邠(陕西邠县),后徙苏州吴县,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大中祥符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后贬邓州守,旋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为官清廉,卒溢“文正”,词工写边塞生活,意境开阔,风格豪放。[简注]①“塞下”,这里指西北边疆地区。②“衡阳雁去”,相传衡阳(今湖南阳市)有回雁峰,雁至此回飞。③“无留意”,没有留恋荒凉西北边塞的意思。④“边声”,边地的悲凉之声。⑤“角”,军中的号角。⑥“千嶂”,层层山峦。⑦“长烟”,指天上横亘的云霞。⑧燕然未勒,用西汉窦宪追击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铭功的典故。这里是说没有打败敌军。⑨“羌管”,即羌笛。“征夫泪”,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泪。[导读]这是一首写边塞生活的词。作于西北军军中,词中既表达了作者誓守边疆、为国效命的英雄气概,也反映了他和他的战士们的强烈思乡之情。“将军白发征夫泪”句,更是苍凉悲壮,慷慨生哀,为千古传颂之佳句。全词格调沉浑,景象开阔,语言豪迈,慷慨悲壮,是一幅描写边塞生活的精美图画。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作者简介]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少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宰相,能引用贤能。他是北宋初期的重要词作家。诗酒是其一生的重要内容。他的词作仍未摆脱五代绮丽词风的窠臼。[简注]①“旧亭台”,昔日的亭台楼阁。②“香径”,铺满落花的园中小路。[导读]这是一首感伤春残,痛失年华之作。词中抒发了作者难以排遣的闲愁暗恨,似无多大积极意义。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工巧流利,清新上口,冲淡了全词的伤感情调,使诗人进入了“小园香径独徘徊”的闲适恬美的沉吟境界。张先天仙子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作者简介]张先(990~1078),字子野,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宋仁宗时进士,做过刑部的属官。能写比较含蓄的小词。[简注]①“嘉禾”,宋时郡名。“小倅”,小官。②“持酒”,端着酒杯。③“临晚镜”,晚上照镜子。④“流景”,光阴似流水一般。⑤“后期”,后会的期约。⑥“记省”,即记忆。⑦“并禽”,成对的小鸟。⑧“暝”,日落,天黑。[导读]这是一首怀旧之作,开篇一、二句点明愁之深,恨之切,难以排解。第三句是问春之语,意谓春去能回。然而年华易逝,意中人相会无期。下阕一、二句写了“并禽”、“月来”、“花弄影”,显示出眼前的景物虽然和谐,但是“明日”呢?又将是满径落花,人老春残。这里具体点明了上阕的一个“愁”字,一个“伤”字。“云破”句,字句描写精工,为张先平生得意之作。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今江西吉安人。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北宋散文家,史学家,又工诗词。[简注]①“堆烟”,被烟雾笼罩着。②“帘幕”,是指深院中的帘子。③“无重数”,言其多。④“玉勒雕鞍”,嵌玉的马笼头和雕花的马鞍。⑤“游冶处”,游玩过的地方,暗指歌楼妓院。⑥“章台路”,汉时长安有章台街,多住妓女,这里是妓馆的代称。⑦“雨横”,是说雨势迅猛。[导读]这首词的前后两阕,都是写的感伤春残、追念旧游的寂寞情怀。除了闲愁暗恨,很难从中发掘出多少积极的思想意义。全篇感情凄惋,音调悲凉。它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这首词的主要表现手法。读来十分动人。特别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两句,以花之无情,衬托人的凄凉,更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历代文人叹为佳句。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作者简介]柳永(987?—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宋仁宗朝进士,只做过小官。由于仕途坎坷,失意无聊,遂留恋于歌妓曲坊中。他精通音律,制作的新乐府,受到市民欢迎。柳一生流落,以至于死。[简注]①“寒蝉”,秋后的蝉声。②“长亭”,古代驿道上供人休息的亭子,也是古人送别的地方。③“都门”,京都的城门,这里是说京郊。④“无绪”,情绪不好。⑤“兰舟”,船的艳称,意为木兰之舟。⑥“相看”,相对而看。“看”念第一声。⑦“凝噎”,言词哽塞,说不出话。⑧“暮霭”,向晚的云霞。⑨“楚天”,楚地的天空,指离人的去处。“经年”,年复一年。“风情”,情意。[导读]这是一首送别的词。上阕写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场面;下阕写别时的痛苦。词中的离人,显然是作者的情人。在表现手法上,以向晚的冷落秋色,衬托诗人难以排解的离愁别恨。情调感伤,音律低沉。词的艺术手段高超。全篇用的描写手法,不加藻饰;结构自然,略无破绽。刻画得情景真切生动,脍炙人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掉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进士出身,宋神宗时入相,封舒国公,是北宋的政治改革家,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简注]①“送目”,放眼眺望。②“故国”,旧都,指金陵。③“肃”,萧索。④“练”,白色绸带。⑤“簇”,指头,状山高而尖。⑥“矗”,高高地立着。⑦“彩舟云淡”,彩色的舟船如在云端。⑧“星河鹭起”,水洲上的白鹭纷纷飞起。“星河”,即天河。⑨“竞逐”,竞争,追逐。“门外”,指陈灭亡时,隋大将韩擒虎从朱雀门外入宫擒陈后及宠妃张丽华的故事。“楼头”,指张丽华住的“结绮楼”。“悲恨相续”,是说六朝亡国的悲恨相续不断。“漫嗟”,空空地悲叹。“商女”句,用杜牧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句原意。“商女”,即歌女。[导读]这首词的内容是金陵怀古。上阕写景。“澄江”、“翠峰”、“征帆”、“酒旗”、“彩舟”、“鹭起”,构成一幅雄伟壮丽的金陵晚秋图。下阕通过怀古,揭露了六朝统治阶级“繁华竞逐”的奢侈生活。结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则是对当道者的警醒。这首词语言苍劲,意境开阔,摆脱了当时绮靡词风的影响。苏轼(二首)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嘉祐初,应礼部试第一。历官至翰林学士,后累遭贬斥,死于常州。他是一位造诣高深的全能作家。词开豪放之先河,对词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简注]①“丙辰”,1076年。②“子由”,轼弟辙,字子由。③“琼楼玉字”,传说中的月中宫殿。④“清影”,清淡的人影。⑤“转朱阁低绮户”,照遍红色的楼台和用绮罗做的低低的门帘。⑥“婵娟”,月里嫦娥,代月亮。[导读]作者写这首词时正在密州任上,远离家乡亲人,政治上极为失意。词的上阕,既表现了诗人对“天上宫阕”的向往,又表现了诗人对人间生活的留恋、热爱。下阕流露出了缕缕乡思的愁怨,但又自己找到了慰藉。十全十美的称心如意,自然和现实中都是不可能的,因而只能避免痛苦,自己寻找人生的乐趣。这无疑仍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态度。“千里共婵娟”句,成为后代离人相互祝愿的用语。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简注]①“赤壁”,苏轼游的赤壁在今黄冈,不是三国时孙、刘联合破曹的地方。②“穿空”,插入云霄。③“惊涛”,惊人的巨浪。④“雪”,比喻浪花。⑤“公瑾”,周瑜,字公瑾,东吴大将。⑥“小乔”,东吴美女,嫁给周瑜。⑦“英发”,言论见解超人。⑧“羽扇”,羽毛做的扇子;“纶巾”,“纶”,音guān,青丝带的头巾。这是古代儒将的打扮,指周公瑾。⑨“樯橹”,战船的桅杆和桨,代战船。“故国”,指三国时的赤壁战场。“多情”句,应为“应笑我多情”,这是倒装句。“尊”,同“樽”。“酹”,音lèi,这里是将酒倒在江中祭奠。[导读]这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一首凭吊历史人物的词。全词内容分为三部分。起首写赤壁的壮丽雄奇景色;中写周瑜的赫赫战功,借以喻志;末尾抒发了作者的感叹。三部分前后自然融合。通过鲜明人物形象的塑造,雄奇壮丽景色的衬托,反映出了诗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可是人生易老,壮志难酬。词的结尾又流露出一缕淡淡的哀愁。全词语言豪迈,气势磅礴,形象鲜明,突出地表现了苏词的豪放风格。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作者简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进士出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晚年两次遭贬,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简注]①“寂寞无行路”,是说春天过去了,万紫千红的喧闹景象也不复存在,无处可供游赏。②“问取”,问的意思。③“啭”,黄莺的叫声。④“解”,听明白的意思。⑤“蔷薇”,花名。[导读]这是一首惜春的小词。上阕写寻春。下阕写问春。由惜而寻,因寻而问。寻春无望,惜春之情,自然流露。全篇词意哀惋,感情郁抑,气氛沉闷,似无多少积极意义,如能反其意而读之,即理解为作者向往春光长驻,韶华不老,未必不能窥见几许追求美好生活的闪光。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作者简介]秦观(1049~1100),字少游,扬州高邮(今江苏县名)人,进士出身,官至太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后遭贬斥西南边隅,死于放归途中。长于诗文,尤工于词。[简注]①“雾失”,因雾笼罩而看不见,消失在雾里。②“月迷”,月光与波光融成一片,使人难以分辨。③“津”,渡口。④“桃源”,一指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指刘晨、阮肇采药遇仙女的桃源;这里泛指词中人所向往的地方。⑤“可堪”句,怎能忍受馆门在春寒中紧闭。⑥“驿寄梅花”,驿馆里寄来的梅花。⑦“鱼传尺素”,古诗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这里是说传来了远方的书信。⑧“砌成”,堆积起来。⑨“郴江”二句,怪江水无端与山分离,言外之意是自伤沦落,渴望与亲友欢聚。[导读]这首词作于秦观谪居郴州时。上阕着重写景;下阕着重抒情。“雾失”、“月迷”,眼前是一片沉昏的暮色,衬托出诗人失望的心情。“桃源”句,却表现了他与此交织着的希望之星。“可堪”两句,写谪居生活的寂寞无侣,用“孤馆”、“杜鹃”、“斜阳”等撩人伤感的事物渲染孤独凄凉的气氛。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也只能使“此恨”更加深重。最后诗人望江兴叹,实则表现了渴望与亲人欢聚的思想感情。全篇音调低沉,辞情凄惋,与苏轼谪居时的作品,仍然“豪情四溢”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另录其《鹊桥仙》于后,供大家欣赏: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作者简介]贺铸(1052~1125),字方回,卫州(今河南汲县)人,出身贵族,但性情耿直,不媚权贵,故未做大官,晚年退居苏州。[简注]①“凌波”,形容妇人步履的轻盈。②“横塘”,在苏州附近,是个横贯南北的大塘。③“但”,只。④“芳尘”,美人走后的尘土,这里指被爱慕者的行迹。⑤“锦瑟华年”,指青春时期,唐李商隐有“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句。⑥“台、榭”,古时供歌舞用的高台和台上的小屋。⑦“琐窗”,雕花的窗户。⑧“冉冉”,流动貌。⑨“蘅皋”,生有香草的水边。“都”,总共。[导读]这首词的内容是对远去情人的追念。开头“凌波”三句,是说情人走了,只能怅望她远去的芳踪。“锦瑟”句承上写诗人的想象:伊人走后,将虚度自己的“锦瑟华年”,失去相依的柔情密意。“月台”三句,写转而寻找,从她的宅院到门户,杳无人迹,大概只有春(拟人)才知道她的去处。“碧云”句写在漫天云霞,蘅皋欲暮的气氛中,用诗来排解自己的离愁别恨。“一川”三句,为古人极力称道的佳辞。作者以景色比喻愁情,以极常见、极具体的自然景物,表达极复杂,极幽深,极细微的心态。其修辞的功力,由此便可想见一般。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高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侧,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作者简介]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博学多通,未做过显要官职。他精通音律,能自制新调。在词上他继承柳永而又有所变化。[导读]《兰陵王·柳》是一首送别词,名为咏柳,实写别情,其中还寄托了作者官场失意与身世飘零的喟叹。这首词共130个字,分成三片,层次很多,如果没有驾驭长调的才能,如果没有把零丝碎线织成锦绣的深功,对这样的长调是无法展开铺叙的,也无法融铸成统一的艺术整体。周邦彦正是在这些方面显示出他的艺术才能和纯熟的技巧。第一片是咏柳。“拂柳飘绵送行色”,是全词的关键句。它从咏柳转向别情,既交待了咏柳的原因,又交待了这首词的主旨是“送行”。第二片写饯行。这一片可分两层:前四句是“送”,写的是饯别的场面;后四句是“行”,写的是特别的情景。第三片写别恨。先总提一笔:“凄恻,恨堆积”。它对上是总结,对下是提示。下面接着从景、情两方面分别加以补充。“渐别浦萦回”三句是写景,“念月榭携手”五句是抒情。周邦彦发扬了柳永以来创制长调的艺术手法,不仅能层层铺叙,始终不懈,一笔到底,而且还致力于结构的严整与富有变化,呈现出一种回环曲折、前后呼应、疏密相间和不即不离的特点。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谪新州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作者简介]张元干(1091~1175?),字仲宗,长乐(今福建长乐)人。绍兴中,因胡邦衡反对与金人议和遭贬,他作词送别,亦被削职。其词作悲愤激昂,充满抗敌救国激情。是南宋前期爱国词人的杰出代表。[简注]①“侍制”,官名,备皇帝顾问的官。②“神州”,代中国,这里指沦陷的中原。③“故宫”,汴京的官室。④“离黍”,即黍离的变用,庄稼茂盛之意。⑤“底事”,何事。⑥“倾砥柱”,传昆仑山有铜柱。“倾”,倒。用砥柱喻中原沦陷。⑦“九地”,遍地。喻金兵造成的灾祸之广。⑧“聚万”句,“万落千村”,指北方农村。“狐兔”,双关语。喻金兵。⑨“天意”二句,意思是为时局担忧。朝廷用意难测,士大夫又漠视国事。“人情”,指士大夫的热情。“老易”,容易衰落。“南浦”,送别之处。“斜河”,交秋时天河斜转。“雁不到”,贬所在岭南,故雁飞不去。“目尽”二句,勉励朋友,并以自勉。意思是要放宽眼界看天下。以古今盛衰之理为念。“相尔汝”,你你我我,纠缠不清。“大白”,酒杯名。“金缕”,《金缕曲》,又名《贺新郎》。[导读]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中原沦陷的悲痛,对沦陷区人民的关切,对主战派遭受迫害的同情,对统治集团投降的愤怒。词作成为当时反投降的号角。格调慷慨悲凉,抑塞磊落,激动人心。李清照(二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学者李格之女,金石考据家赵明诚之妻。早年生活优裕。南渡后,其夫病死,只身飘泊杭、越、台州及金华一带,境况孤苦。夫妻均工诗词。多有唱和。[简注]①“瑞脑”,一种香料。②“金兽”,形象似兽。③“玉枕纱厨”。瓷枕纱帐。④“东篱”,种菊的园圃。⑤“消魂”,使魂魄销散。⑥“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导读]这首词的大意是:天上的“浓云”,地上的“薄雾”,天地昏暗,一片压抑的气氛。空闺寂寞,怎不令人愁生?长长的白昼,“独自怎生得黑”,只有呆望着“金兽”香消。此时正值重阳佳节,幽处的少妇,自然觉得“玉枕纱厨”,都充满了寒意,特别是半夜。驱遣孤独的闲愁,于是“东篱把酒”,这时一股暗香袭来,无情的西风卷起门帘,原来比黄花还要迁弱。这首词,作者用高超的艺术手法,主要是景物烘托和人与物的映衬,塑造出一个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贵族少妇形象。然而情调低沉,这大概是南渡后词人的个人不幸遭遇所造成的特殊心情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简注]①“天接”句,是说远望水天,烟雾联成一片,构成辽阔而又迷茫的海面。②“星河欲转”,银河要调转方向。据说天将晓时会出现这种情况。③“帝所”,天帝住的地方。④“闻天语”二句,听到天帝关切地问她到什么地方去。⑤“路长、日暮”,用以比喻道路漫长坎坷,困难重重,理想难以实现。⑥“学诗”句,不因困难中止,如鹏鸟乘风吹向蓬莱三山。“蓬舟”,像蓬草一样的轻舟。[导读]这是一首托梦境以寄寓情怀的词。起首“天接”句,描绘出一幅辽阔、迷茫、星河满空的背景,为梦境入仙做了铺垫。天帝的殷勤问语,特别是我的回答——“路长”、“日暮”的艰难处境,卓异的才华不被赏识的困苦心情,久久积聚胸臆的郁愤愁怨——借助梦幻,一一倾吐尽。最后三句,诗人豪情满怀地希望:天帝能助我阵阵好风,使自己生命的蓬舟能到达理想的境界。这首词,显示出诗人虽遭摧折,而仍执着奋勇追求理想的豪迈气概。李清照南渡后的词作一般表现出消极、愁苦的感情。而该词却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外。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作者简介]岳飞(1103~1141),字鹏举,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少年从军,累官至太尉,又为河南河北招讨使,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后为奸相秦桧谋杀。[简注]①“怒发冲冠”,忿怒得头发都竖起来顶住了帽子。②“潇潇”,这里形容雨势急骤。③“抬望眼”,举目远眺。④“三十”句,“三十功名”,岳飞此时约三十岁,已建功沙场。“尘与土”,微不足道之意。⑤“八千里路”,非实指,遥远的意思。指直捣金人巢穴。⑥“云和月”,披星戴月之意。⑦“等闲”,轻易、随便。⑧“靖康耻”,指靖康元年,京都中原沦陷,徽钦二帝被俘的国耻。⑨“长车”,古代战车。“贺兰山”,在今宁夏与内蒙交界处,代西北山岭。“山缺”,山的缺口处。[导读]这是南宋抗金英雄的英雄诗篇。上阕写诗人立誓趁此风华正茂的少年时期为国立功,击败金寇的情怀。下阕写报仇雪恨,收复失地的坚强决心。词的内容充满了对敌寇的痛恨,对国家的热爱。词中虽然流露出消极的忠君思想,但这是历史的局限,瑕不掩瑜。全篇风格粗犷,音调激越,感情奔放,气势恢宏。它表达的是作者的豪情壮志,同时也是当时人民奋起杀敌的愤怒的吼声。张孝祥浣溪沙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淡烟衰草有无中。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作者简介]张孝祥(1131~1169),字安国,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高宗时,以进士第一及第。任中书舍人等官职。主抗金,曾为此免官。他是前继苏轼,后启辛弃疾的词人,词风豪放悲壮。传其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一词,让当时主战派大将张浚读后感动不己,为之罢席。[简注]①“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时作者驻节荆州。此地当时是南宋的国防要塞。“马举先”,人名。②“明霄”,明亮的天空。③“鸣鞘声”,行军时身上佩带武器发出的响声。“鞘”,刀剑的套子。④“绣旗”,绣有花纹的军旗。⑤“万里中原”句,辽阔的中原大地,远在战场的北面。言江南已经成了战场。⑥“戍楼”,驻有军队戍守的城楼。[导读]这首词写的是秋日会友观塞的情景。第一句点明登楼的时间。“绣旗红”与朦胧的淡烟衰草映衬,展示出了“边塞”的悲凉、肃穆的画面。“万里中原”三句,是诗人观塞后的感慨:中原沦陷,眼前战火连天,只有借酒浇愁,将一腔热血洒向悲风。这首词流露出了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之情。陆游(二首)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年时期即喜论恢复,由此仕途受阻。中年入蜀,做过蜀帅范成大的参议官。这些职务都不能实现其破敌恢复的宏愿。因此心情郁闷悲愤。晚年村居,与乡民情谊甚笃。[简注]①这首词写作年代不详,从内容看,可能作于罢归山阴的晚年。②“当年”句:回忆当年,怀着在万里之外建立边功求取封侯的雄心壮志。③“匹马”句:指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作者在南郑边境所过的一段军中生活。戍,守卫。梁州,古代九州之一,在今陕西西南部及四川一带地方,这里指南郑。④关河:指曾经战斗过的边关之地。⑤“尘暗”句:也是回忆南郑时的军中生活。⑥胡:指金侵略者。⑦秋:秋霜,指鬓毛变白。⑧天山:即祁连山,在新疆。这里指边疆战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心在天山,说明诗人壮心不衰。[导读]这首词抒写词人想为国家立功而不能的内心苦闷;然而极为可贵的是,晚年退休,却仍向往着投身沙场,杀敌报国。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简注]①“驿外”,驿站以外。“驿”,古代设在车马通行大道上的交通站。②“无主”,无人知晓。③“妒”,嫉妒。④“零落”,指花叶脱落。这里说的是花。⑤“碾作尘”,轧碎成为泥土。“碾”,轧。[导读]这是一首咏梅的小词,用的是象征手法,以梅花的品质象征自己坚贞、孤傲、不与群小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上阕写梅花生长在荒僻的“断桥边”,花开花落,无人知晓,忍受了黄昏的孤寂,更受尽了风雨的摧残。下阕写梅花不与群芳争妍斗妍,然而她的姿态却远远超过了群芳。即使粉身碎骨,化作泥尘,她那沁人肺腑的幽香,却依然如故。词的笔调清新,高洁淡雅,形象鲜明,是诗人自己性格、品行、情趣、才情的真实写照。但字里行间流露出孤傲清高的情绪。辛弃疾(二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今山东历城人。他生长在北方沦陷区,曾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南归后,未被重用。他担任过湖南、湖北、江西安抚使等职,后遭排挤。然力图恢复中原,雪耻报国之志至死不渝,词风豪放悲壮,后人将他与苏轼并称“苏辛”。[导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题为“怀古”的词作,实际上是借“怀古”而寓伤今的情怀。辛弃疾在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任镇江知府。有一次他登临京口(今镇江市)北固山,仁立在北固亭上,俯视滚滚不尽的长江,缅怀往事,思念当今,词人心潮澎湃,奋笔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怀古词作,大都离不开用典。辛弃疾这首词里的历史故事运用虽多,但能紧扣住镇江的有关史实,并融情于景,写得贴切自然,使思想内涵与艺术性达到高度的统一,增强了艺术感染的魅力。这在宋词中也是不可多得的名作,所以明朝杨慎在《词品》中评论此首为辛词中第一,确有见地。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简注]①“黄沙”,黄沙岑。②“明月”二句,明月照亮了远处的树枝,使宿鸟惊止不定,风儿太凉了,蝉儿以为是清晨,在半夜里就叫了起来。③“稻花”二句,前后倒装。稻田一片蛙鸣,似在谈论即将丰收的年景。④“茅店杜林边”,茅店就在靠近土地庙的树林边。⑤“溪桥”,小溪上架设的桥。[导读]这是作者村居时的作品,前阕写的是乡村夏夜的景色。其特点是既幽静,又喧闹。“惊鹊”、“鸣蝉”,是以动衬静。“稻花香”,是诗人心情喜悦的主观心理感受。后阕“七八个”、“两三点”写的是疏廓的远景,与此相映衬的是“溪桥”、“社林”、“茅店”。全篇前后和谐,笔调灵活,语言明快,色彩匀润,构成一幅乡村夏夜优美动人的风景画,透露出作者的喜悦心情。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江山,管不到、何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作者简介]陈亮(1143~1194),字同甫,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县)人,他反对“隆兴和议”,力主抗敌,终生未出仕,死前举进士第一。词风豪迈,颇重意理。[简注]①“多景楼”,在江苏镇江市北固山甘露寺内。②“还”,通环。③“鬼设神施”,形容江山构造神巧,非人工所为。④“浑认”句,都认为长江是南北天然的界限。⑤“一水”三句,长江横亘其中,三面万山环绕。⑥“争雄势”,争夺中原的有利形势。⑦“只成”句,只是依靠长江作为自己偏安的门户私计。⑧“凭却”二句,是说他们凭借江山险固,却管不了中原已被敌人蹂躏。“腥膻”,代北方敌人。“河洛”代中原地区。⑨“中流誓”,用祖逖北伐中原,击楫而誓的典故,这里表明收复中原的决心。“小儿破贼”,淝水战后,谢安闻捷报,安不露喜色。客问,才徐徐回答:“小儿辈遂已破贼”。“强对”,强大的对手。[导读]这是一首纵论形势,意理性很强的词。上阕纵论“一水横陈,连岗三面”的长江险要形势,据此可争雄中原。不能苟安江左,将天险变作“门户私计”。下阕借对王、谢的评议,批评当时的士大夫只是空谈恢复,不能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作者最后认定:像祖逖一样,“击楫而誓”,中原一定能够光复。这首词议论恢宏,气势豪迈,略无一点伤感情绪。朱淑贞蝶恋花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意。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作者简介]朱淑贞,女,自号幽栖居士,今浙江杭州市人,世居海泞(今浙江海泞县)。她生长在南宋时代。擅长绘画,通晓音律,著有《断肠词》,多忧怨之作。[简注]①“少住”,是说春光只做了短暂的停留。②“便做”,即使。③“莫”,岂不。④“潇潇”,雨细小的样子。[导读]这是一首伤春的小词。上阕是说让垂杨的万缕柔枝,系住青春,但她只做了短暂停留,仍然走了。诗人即使化做风前柳絮,也找不到春的归处。下阕写杜字的凄厉鸣声,勾人愁思。留春不住,只有“把酒送春”,但春又不语,到黄昏时偏又下起了潇潇细雨。这首词用了拟人、拟物、景物烘托等艺术手法,表现了女词人惜春和感伤韶华易逝的闲愁暗恨。情调低沉,意境悲凉,然而音律和谐,辞情委婉,极易撩动人的愁思。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作品简介]姜夔,字尧章,江西鄱阳人。后寓居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与白石洞天为邻,因号白石道人。他的生卒年月不可确考,大约生于公元1155年,卒于公元1221年左右。白石幼年随父宦居古沔(今湖北汉阳一带),青少年时代大致在那里度过。他享名很早,20多岁时,数度客游江淮。他的名作《扬州慢》和一些怀人词多写于此一时期。[导读]姜夔精通音律,能制新调,他的《扬州慢》即是他的“自度曲”。词前小序,是理解此词的“钥匙”。“感慨今昔”是主旨所在;“黍离之悲”,是所抒胸怀。全词写扬州乱后景色,悲怆已极。《扬州慢》在写法上对比鲜明是一大特色,例如“名都”之于“空城”,“春风十里”之于“荠麦青青”等皆是。下片以杜牧当年写扬州风月繁华成句,反衬今日的冷落萧条,既概括又鲜明,艺术感染力极强。其次是善于描摹景物,在写景中寄托深沉的悲痛感情,熔写景抒情于一炉,达到了情景相生的境地。刘克庄一剪梅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作者简介]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今福建莆田人。宋理宗时,赐同进士出身。他仕途坎坷,四次出仕时间都很短暂,关怀国家命运和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是其词的主要内容。[简注]①“赴广东”,指刘克庄去广东做潮州通判。②“实之”,王迈,字实之,克庄好友。③“束缊”,捆乱麻为火把,以便宵行。缊,音yùn。④“元”,通原。⑤“胡床”,躺椅一类的坐卧用具,可以折叠。[导读]这首词风格泼辣,形象鲜明。上阕写“束缊宵行”、“天寒路滑”的艰苦行程。诗人调谑为“元是王郎,来送刘郎”。下阕写夜饯时的玩世不恭,旁若无人,近于疯狂的举动。特别是两个“何妨”的逼真形态,结合这首词写作时的心理背景,他的这种疏狂的反常行为,可理解为是他对当时统治者的抗议。文天祥念奴娇驿中言别友人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赢,回旗走懿,千古衡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2),字宋端,吉水(今江西吉安)人。理宗时进士。元军南侵时,他率义军坚决抗敌。被俘后,不屈殉难。这首词是他被俘的次年,被押送大都,过金陵时所作。[简注]①“恨东风”句,是说东风不助英雄人物破敌,用周瑜赤壁破曹的传说。②“蜀鸟吴花”,言金陵的萧条景象。“蜀鸟”,杜鹃;“吴花”,由李白诗“吴宫花草埋幽径”变用。③“铜雀春情”二句,写的是亡国后的悲痛,指宋的宫妃被掳,宝器遭劫。用杜牧《赤壁》诗和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典实。④“那信”三句,是回顾自己1276年脱险南归的经历。“那信”想不到。“属扁舟齐发”,以生命托付给扁舟的意思。“属”,托付,“齐发”作者至通州时,有四条船一同出发照应。⑤“正为”句,正是为了留得余生与朋友一同抗元。“鸥盟”,指抗元的志士结盟。“留醉眼”,承上文“余生”而言。⑥“涛生云灭”,喻时局变幻不定。⑦“睨柱吞赢”,是说蔺相如的气势震慑了赢秦。⑧“回旗走懿”,是说诸葛亮死后,还使司马懿回旗惊走。⑨“秦准”,河名,流经南京,战前是最热闹的地方。[导读]这首词语言艰深晦涩,用典过多,但读起来却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表现了作者至死不渝的气节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全篇情调激昂,气冲霄汉,有极强的感染力。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商丘新育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新育和总部

文档

3783

收藏

52

店铺

名师店铺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9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