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迹精美庞大的司母戊方鼎鼎,在古代原是一种炊具。它多用青铜制成,也有陶制的。既有三足圆形的,也有四足方形的。鼎有高足支撑,下面放木柴燃烧,鼎内便可烹煮食物。这种炊具盛行于殷周时代。同时,鼎又是一种礼器,带有纪念性。司母戊方鼎,是距今3000年前的商代文丁时期的遗物,高133厘米,重达875公斤,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厚6厘米。大方鼎腹壁内铸有“司母戊”三字铭文。司有解释为祠的,就是祭祀的意思,戊应是商王文丁母亲的庙号。原来这只大方鼎是文丁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的一个专用鼎,难怪它的体形如此庞大了。司母戊方鼎不仅体形雄伟,重量盖世,而且它上面的花纹图案线条清晰、工艺精巧。鼎身以雷纹为地,上有龙纹盘绕,四周为饕餮纹。饕餮是一种美味的野兽,因此表示有吉祥、丰足的意义。耳廓有虎纹,式样很奇特,在耳的左右呈老虎的形状,可是虎头却绕到耳的上部张着口互相对着,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像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铸有两尾鱼形。足上铸的是蝉纹。由于这些图案的衬托,使整个鼎的造型显得更加威武、雄厚。如此一件精美庞大的青铜器竟是出自于3000多年前的劳动人民之手,这不禁使我们对当时高超的冶炼技术感到惊叹。铸造这样大的铜器,先要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铜液,这些工序技术异常复杂,绝非一般中小型铸器可比。这必须精心组织多人,分工合作才能成功。经有关专家分析,这鼎竟是一个合金体。这充分说明,早在商代我国就已进入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了。司母戊方鼎的出土,还有一段曲折的经历。这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大鼎出土后,因太重,搬运困难,有人便想锯断它再运出去,当时正值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听到这么一个宝贝,曾多次企图霸占它。乡民们怕这一民族珍宝被日寇掠走,便只得重新把它埋到地下。到1945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后,司母戊方鼎才运到北京,供人们参观、鉴赏、研究。千年宝剑闪锋光宝剑在我国历史非常悠久。1971年在山西保德地区发现的铃首剑,经科学鉴定认为是商代后期的青铜剑,也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宝剑。最著名的古宝剑当然要数1956年在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中出土的、举世闻名的越王勾践青铜剑。这柄剑剑长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剑柄中呈圆形,剑基上缠裹的丝绳痕迹清晰可辨。剑的刃口呈两度弧曲,说明当时已注意到剑的直刺功能,而不是以斫为主。在剑格的正面与反面,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图案,剑身饰有菱形花纹,在靠近剑格的地方,有“越王鸠浅(即勾践)自作用铨(即剑)”八个错金乌篆铭文。此剑虽埋藏在地下长达2300多年,出土时仍然完好如新,锋光闪闪,锋利非常。这一发现有助于推断楚墓的年代,对春秋时代青铜制造业及古代兵器的研究都有很高的价值。调兵遣将的虎符虎符是古代皇帝授予将臣兵权和调兵遣将的信物。历史上有“窃符救赵”的故事。相传,战国时,秦国重兵包围赵国,赵国向魏国求救,但魏王迟迟不肯发兵救援。魏王的弟弟信陵君便请赵国女子魏王的宠姬——如姬设法偷出虎符。信陵君得到虎符后,派人杀掉屯兵不前的魏将晋鄙,夺得兵权,击败秦军,解了赵国之围。虎符大多用青铜制成,通常铸成老虎的形状,背部刻有铭文,分为左右两半,右半部留在皇帝手中或朝廷里,左半部在统掌兵权的将帅或地方官吏手里。遇有战事,需要调兵遣将时。皇帝便派使臣手执右半部虎符去军中,带兵的将帅拿出左半部虎符相验证,如能合成一只完整的虎符,证明使臣确系皇帝所派,将帅就按使臣传达的命令调遣军队。虎符盛行于战国、秦、汉,唐代以后废除不用。举世称奇的永乐大钟我国是钟的王国。从远古时代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各种乐钟、朝钟、佛钟、道钟等古钟。北京大钟寺里藏钟数百口,大者有两层楼高,小者仅有酒蛊般大;远者有原始社会的陶钟,近者有民间的道钟。它们分别陈列在大雄宝殿、观音殿、大钟殿等6个展厅,谓之“钟林”。而“钟林”之王,则是悬挂在大钟殿里的大铜钟——永乐大钟。永乐大钟铸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570余年,钟体完整无损,表面光洁,毫无锈色。据记载,永乐大钟有五绝:第一绝是形大体重,历史悠久。钟高6.94米,外径3.3米,重46.5吨,堪称“世界钟王”。第二绝是钟身内外整齐地铸满经文。有《华严经》《金刚经》等17种经咒,约23万字,有汉字和梵文,是世界上铭文字数最多的一口钟。经字凸出,字距相当,笔画整洁细腻,相传是明代学士、大书法家沈度的手笔。第三绝是具有第一流的声学特性。永乐大钟振动频率极为丰富,它是由最佳泛音系列组合而成。低音频率丰富,衰减慢,因而在较好条件下,钟声可传百里,其声纯厚绵长、圆润洪亮。第四绝是先进的力学结构。这么重的钟所以能悬挂在高梁上,只是靠一根长1米、高14厘米、宽6.5厘米的铜穿钉。这根穿钉承当了40多吨重的剪切力。第五绝是高超的铸造工艺。永乐大钟采用了地坑造型表面陶范的泥范法,钟体一铸而成,遍身无一砂眼,也无铸造浇冒口。巨钟上薄下厚,钟形弧度多变,周身毫无磨削加工的痕迹,显示了我国明朝铸造技术的独到之处。尤其含锡比率曲线为铸钟的最佳比率曲线,故使它的强度增加而硬度适中,经得起重击而又不破坏音质。永乐大钟驰名中外,有“古代钟王”之誉,是国之瑰宝,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中国“古钟之王”将近6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北京大钟寺大钟为“中国古钟之王”。北京钟鼓楼也有一口大钟。1989年4月,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研究所的专业工作者,对该钟楼大钟进行了全面测定。9月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有关数据:大钟总高5.55米,壁厚120~275毫米,总重量约63吨。这口大钟比大钟寺大钟钟口直径宽出0.1米,钟体壁厚出60毫米,钟体重量超出16.5吨。这样一来,从重量上说,北京钟鼓楼大钟应该取代大钟寺大钟,成为“中国古钟之王”了。说起新钟王,必然要说到钟楼。北京钟搂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其位置在今旧鼓楼大街,后因火灾而焚毁。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现址重建,但也遭火焚厄运。钟楼虽毁,钟王犹存。清乾隆十年(1745年)再次重建,保存至今。钟楼大钟和鼓楼大鼓,在古时起报时作用。晨钟一响,北京内城九门依次开启,即:西直门——阜成门——宣武门——正阳门——崇文门——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当时一夜分为戌、亥、子、丑、寅5个时辰(俗称更次)。一更时先击鼓后撞钟,一时钟鼓齐鸣。二至四更只击鼓不撞钟,至五更时才又一番钟鼓齐鸣。击鼓撞钟每次均为108声。钟鼓还有“宵禁”的作用。《元曲》记载:一更三点,钟声绝,禁人行;五更三点,钟声动,听人行。哑巴钟王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有一座高大的建筑——伊凡大帝钟楼。它的右侧放置着世界上最重的科洛称尔钟,人称钟王。它是俄罗斯铸造艺术的杰作,也是克里姆林宫中的一件无价之宝。这座用铜锡合金浇铸而成的大钟高6.14米,钟口最大直径为7米,钟壁最厚部分为0.67米,整个大钟重220多吨。大钟的顶端有一个十字架,外壁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和花纹。有一面铸有当时俄国安娜·伊凡诺芙娜女皇的浮雕像,旁边有几行赞颂圣母和女皇陛下的铭文,有的图案是虔诚的信徒和美丽的天使簇拥着沙皇;有的图案是象征着俄国威严和勇猛的国旗………,这些雕刻历经风雨沧桑,仍然清晰醒目,栩栩如生。钟王铸造于18世纪上半期,铸钟匠为伊·费·马托林和米·伊·马托林父子,历时两年营造完工。当时准备把它放在伊凡大帝钟楼上,以使每天为沙皇报时奏鸣。不料,大钟刚浇铸在模子里的时候,一场大火把造钟工场化为灰烬,大钟在烈焰中破裂,被埋在废墟之中。直到100年以后,沙皇尼古拉命令把它挖出来,运到克里姆林宫。因为大钟有一道裂缝,便成了哑巴,人们从来也没有听到过它的声音,只能观赏它的精湛高超的造型。古代玉雕之王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陈列的大禹治水图玉山,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玉器,雕琢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洪水的生动情景。其工艺之精美无与伦比,有“鬼斧神工”之妙,充分显示了我国人民的创造智慧和才能。大禹治水图玉山,是一块巨大的青白玉,高224厘米,宽96厘米,重约5000多公斤,底座为高60厘米,褐色铜铸成,上嵌金丝。玉料从新疆开采,运输大玉石,需要制作特大专车,车上加铜制扶把,前用100多匹马拉车,后面是上千名役夫推运,冬天更要泼水结成冰道,以利拽运。用了三年多的时间,行程8000多里才运到北京。前后用了十余年时间,参加的人成千上万,花费工作日当以数十万计。从乾隆五十二年根据乾隆旨意安放在乐寿堂,至今从未移动过半步,这不能不承认与玉山的巨大和特重有关。巨尊佛像世界上十尊特大佛像,其中我国占了八尊。它们是:四川乐山大佛,身高71米,位居世界第一;四川荣县大佛,身高36.7米,位居世界第三;甘肃敦煌莫高窟第96窟大佛,身高33米,位居第五;台湾高雄“接迎大佛”,身高32米,位居第六;四川屏山大佛,身高近30米,位居第七;四川潼南金佛,身高27米,位居第八;甘肃永靖柄灵寺坐佛,身高近27米,位居第九;甘肃敦煌莫高窟第130窟倚坐佛,身高26米,位居第十。其余两尊世界大佛均在阿富汗,分别位居第二和第四。名列十佛之冠的乐山石刻弥勒佛坐像,背靠凌云山西壁,足抵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合处的滔滔江水。佛像之头与山相齐,这尊石佛,一只耳朵就有7米长,耳朵中间可并立二人,头顶若置一圆桌,可围坐百余人。可以说“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乐山大佛从唐朝开元元年,即公元713年,由陵云寺名僧海通和尚发起修凿,贞观十九年,即公元803年完工,历时90年。工程之浩大,费时之长也是首屈一指的。它真不愧为是世界上最大的佛像。中华古碑的奇闻趣事人们把刻有文字用作标记或纪念的石头称之为“碑”。自秦始皇公元前219年登泰山刻石记功以来,世人便大兴立碑之风。在这浩瀚的碑海中自然不乏奇闻趣事,它们各自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和永恒的艺术魅力。三绝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坐落在四川成都市南郊的武侯祠,祠堂大门内左侧赫然耸立着一块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该碑建于公元809年,并由唐朝裴度撰文、著名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刻字。因文章、书法、镌刻都极精湛,故有“三绝碑”的美称。堕泪碑公元278年的一天,襄阳人民和守边将士为失去一位将军而悲痛欲绝。百姓为之罢市,后来人们便为他在襄阳城南十里的观山上建庙立碑。每当人们看到这块碑时,无不流涕,因此被称之为“堕泪碑”这位死者就是西晋有名的征南大将军羊祜。他为人正直谦恭,立身清俭,平时所得俸禄,都用于救济贫穷的百姓,或赏赐军士。唐代诗人胡曾为此写下了著名的咏史诗称赞他的德行:“晓日登临感晋城,古碑零落岘山春。松间残露频频滴,酷似当时堕泪人。”家训碑北宋名臣包拯家中堂屋的东壁,竖着一块石碑,其碑文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墓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这就是有名的家训碑。包拯不仅以刚正不阿、执法严明著称于世,而且在大公无私、清正廉洁方面也堪称楷模,他为了训导子孙而立下此碑。地震碑在四川西昌市郊东南的沪山光福寺中,共有石碑一百余块,记有西昌、冕宁、甘洛、宁南等地历史上发生地震的翔实资料,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受震范围、前震、主震、余震及震后人畜伤亡和建筑物等破坏情况,均有详尽记载。这些实物资料,不仅可与历史文献相对照,而且能补充其不足,实为罕见。西安碑林位于我国西安市三学街。它是北宋宁元五年,即公元1090年,为保存唐代开成年间镌刻的《十三经》而建立起来的碑石集中地,此后陆续增加,存放着汉魏以来的各种碑石墓志1000块,真草隶篆,琳琅满目。人们可以从这里纵观历代名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李隆基、米芾、蔡京、赵佶、苏轼、赵孟頫等人的手笔刻石,重睹他们的艺术风采。这是我国首屈一指的石刻书法艺术宝库。断臂维纳斯雕像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爱和美的女神,即希腊神话中的阿佛洛狄忒。大约公元前4世纪时,希腊著名的雕刻家阿海山纳在神话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和创造,用大理石雕成了这一艺术珍品,但后来遗失了。1820年在密罗斯岛上,一个叫尤尔赫斯的农民在翻挖菜地时发现了一个神龛。里面有个半裸美女的雕像。尤尔赫斯非常惊奇,但并不知道是维纳斯雕像,便把它搬到家里。这时有两个法国海员刚巧来到该岛考察水文。他们看到这个雕像,但没有购买。几天后,他们的船到了伊斯坦布尔,在应邀到法国大使馆赴宴席间,讲起了尤尔赫斯的发现。法国驻土耳其大使立刻派大使馆秘书马采留斯前去收买。然而在这期间,尤尔赫斯已把雕像廉价卖给了当地的一位神甫,神甫又打算把它献给君士坦丁总督的翻译员。正当神甫准备把雕像装船启运时,马采雷斯刚巧赶到。马采留斯向神甫交涉出让,被神甫断然拒绝。于是双方展开激烈的争夺。在混战中,维纳斯雕像被抛在泥泞里,双臂被摔断了。官司打到米洛当局,米洛当局以8000银币将雕像卖给了法国人。现在该雕像收藏在法国卢浮宫。100多年来,很少有人知道维纳斯雕像断臂之前的形象。后来在旧档案中发现了杜蒙·居维尔的回忆录,它记述了居维尔是最初在伊奥尔科斯家看到的完整雕像:维纳斯右臂下垂手扶衣衿,左臂上伸过头,握着一只苹果,双耳还悬有耳环。然而至今无人能将此雕像复原。神奇的水晶人头英国伦敦博物馆内,陈列着一件稀世珍宝——一颗透明的水晶人头。它是由大块水晶制成,重5公斤,完全仿人头制作;令人吃惊的是,每当夜幕降临,人头则发出耀眼的白光,变成了一个面目狰狞、龇牙咧嘴的“恶魔”,使人看了不寒而栗。水晶人头是1927年英国人米希尔·海德吉兹在英属洪都拉斯考察卢巴·安吐姆古城废墟时,在断墙碎砖下发现的。据考古学家鉴定,这颗水晶人头的制作至少费时150年,雕刻后用沙粒磨光,出土前,至少在地下埋藏了3600年。水晶人头自展出以来,引起各国考古学家的关注。但是,这件珍品是谁制作的?来自何方?考古学家们对此尚无一致的结论,现代科学仪器也未得出什么结论。因此,这颗人头至今仍为世界考古之谜。古埃及的木乃伊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皇家博物馆,珍藏着一具制作精美的木乃伊,它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代埃及妇女的干尸。该博物馆为检查这具外壳美丽的木乃伊有无腐化现象,同时看看体内还有什么随葬物品,便在多伦多儿童医院用一种最新式的全身层析X射线进行了透视扫描。在进行分层连续摄影时,还通过计算机测出许多数据。根据扫描显示出的纤维组织和骨骼的结构看,推测出这具木乃伊生前是一位20岁左右的健壮少女,至今已存在2700年,仍无腐化现象,在她的腹部左边发现了一个切口,上边盖着一个长方形的薄片。制作木乃伊时,就是从这个切口把内脏掏出(不包括心脏),经涂抹香料后再放回体腔进行包扎的。切口处覆盖的金属片(或蜡片)上还绘有图案,很像公元前1355年埃及第18王法老卡门王的护身符。楼兰女尸1981年4月中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宣布,在我国新疆罗布泊地区所发现的楼兰少女古尸,死亡时距今2000年左右。楼兰是我国西汉时代西域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国名,又称鄯善。在挖掘出来的古尸中,保持最完整的就是那几具少女干尸。干尸是盛放在由两块掏空的树干制成的棺木中,外面用羊皮包裹着。打开棺木,死者仿佛是在安睡中,头戴尖顶毡帽,身裹毛线毡毯,脚穿补过的皮靴。外露的面容可以看出死者年龄比较年轻,脸庞姣小,鼻子高高,大大的双眼,长长的眼睫毛,历历可数,浓密的金发,略呈卷曲,散垂在肩后。毡帽的尖顶两旁,插着色彩斑斓的翎羽,帽边饰红色彩绒。颈部有的围着毛茸茸的皮裘,既美观又保暖。直观她们的形象,仿佛和现今的塔吉克族少女相类似。在一具保存很好的少女尸体上,考古工作者发现极感兴趣的遗物,那就是女尸的金发内满藏着干的虱子,而且在身上还遗有瘪的臭虫。在显微镜下,可以说是世界上现存最古的生物标本了。虱子,研究寄生虫学者从来都认为,它是一种“趋温性”的寄生虫,它在人体保持着一定的温度时才能寄生于人体。而现在却在死人身上大量见到它们的干尸,说明它们并没有因人体冷却而离去,这是很可值得寄生虫研究者探讨的课题。从这些浅墓葬可以看出,古楼兰人入葬时均裸体,通身包裹在毛线毯中,外露双脚,穿皮靴,个别还在鞋帮上插入几根禽毛。在一具男尸的腹部边放着一呈三角状的石鞭,长仅3厘米。由此证明,这些楼兰古尸生前是处在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狩猎生活中,同时,手工艺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水平。楼兰古尸所以能保存几千年而不腐朽的原因在于当地气候干燥,棺木埋葬较浅,离沙土地面仅几十厘米,即使偶有雨水,水分也易于从沙土中流失和蒸发,致腐细菌没有生存繁殖的条件,才使尸体得以长期保存不朽;相反,埋葬较深,尸体便不易保存。钢铁巨人——埃菲尔铁塔即使没有到过法国巴黎,人们也能从图片、年历上看到塞纳河畔那高耸入云的埃菲尔铁塔。埃菲尔铁塔在世界各国人眼中几乎成了巴黎的标志。法国政府为了庆祝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准备举办一个万国展览会,并决定修建一座永久性的纪念建筑。在700多个方案中,建筑师居斯塔夫·埃菲尔设计的铁塔被选中了。经过两年多的艰苦施工,耗资近800万法郎,铁塔终于在1889年胜利峻工。这座铁塔造型气势宏伟,熔东西方艺术于一炉,吸取了不同时期各种建筑的特点。它的底座是用四座水泥浇铸的塔墩,占地约1万平方米,塔身下宽上窄,像一个倒写的字母“V”,直指苍穹,顶端只有100平方米。塔身全部是钢铁镂空结构。由1万多个部件组成,用了上百万个铆钉将它们严丝合缝地联系在一起,总重量达7000吨之多。塔高约320米,从地面到塔顶有1700多级阶梯,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之一。全塔共分4层,每层都有平台。游客们可以拾级而上,也可以乘坐电梯登上铁塔。举目四望,巴黎秀丽动人的风光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为了纪念设计者埃菲尔,这座铁塔正式命名为埃菲尔铁塔。如今,它不仅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也成为法国广播电视的发射塔。著名的比萨斜塔世界上有一座最著名的塔是因为造歪了而出名的,它就是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比萨城位于意大利西海岸,是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上曾有过一段灿烂辉煌的时期。其中的斜塔被公认为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比萨斜塔是属于比萨大教堂的一座钟楼。1173年由当时著名的建筑师博纳诺·皮萨诺开始建造。可是在动工五六年后,他发现建好的三层塔身开始倾斜,不得不把工程停了下来。90年后另一个建筑师焦旺尼·迪·西蒙内恢复建塔。他试图将倾斜的塔身调直,但未获成功。后因西蒙内死于战争,斜塔的建造再度延搁。直到1350年,斜塔才由另一个著名建筑师托马索·皮萨诺最后完成,但并未完全调直。比萨斜塔是8层圆柱形建筑,高54.4米,从下而上,外围8重拱形券门,由底层15根圆柱构成,中间六层各31根圆柱,顶层12根圆柱,构成213个拱形券门。塔身全部用大理石建成,重达1.42万吨。斜塔的造型既古拙又秀巧,是罗马式建筑的典范。根据科学家的勘察,斜塔的倾斜是由于当地地层是由淤泥冲积而成,土质松软,而平均每平方米要承重50.7吨,所以造成地基塌陷。斜塔建成之时,塔顶中心点即偏离垂直中心线2.1米。60多年来,塔身始终缓慢地向外倾斜,每年平均向南倾斜1毫米。现在斜塔向直的斜度为5.3度,顶部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达4.4米。从外表看,塔的倾斜非常明显,真有一种摇摇欲坠、岌岌可危的感觉!但正是这种“斜而不倾”的奇特现象,使比萨斜塔遐迩闻名,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使比萨斜塔声名卓著的另一原因,是传说1590年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枷利略在斜塔上做了有名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不同重量的物体落地的速度不同的理论。比萨斜塔至今仍在不断倾斜,为此许多人都为它担忧。有关专家也曾利用技术加固塔基,但收效并不显著。看来斜塔还要“斜”下去,继续保持它那神奇的魅力。举世称奇的帝王陵墓秦始皇陵位于西安东30多公里的骊山北麓,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名录。中国考古工作者首先在陵园东部陆续探明,在三个俑坑中共埋藏陶质兵马俑约8000余件。随后又在陵西发掘出两乘相当于真车真马1/2大的彩绘铜车马,每乘由2400多个零部件组装而成。专家认为,其结构之复杂,技术之精湛,是以往出土的任何铜器无法比拟的。中国考古工作者在陵园内迄今发现三处、90座陪葬墓。《秦始皇陵园出土文物展》中,有一具耳后插着铜箭头的尸骨引人注目,它是在陵东上焦村出土的。在这里已发掘的八座陪葬墓中,有5男2女,年龄在二三十岁左右,他们的尸骨都被肢解成好多段,散乱摆放,有些甚至置于棺外;有的头上中箭,说明被射死;有的上下腭骨错动,显示被勒死的迹象。根据死者的年龄,以及他们都有棺椁和丰盛的陪葬品(包括两颗刻有姓名的铜印)判断,死者应是秦始皇的公子、公主。他们是被秦二世胡亥杀死,草率入葬于此的,从而提供了2100多年前秦末宫廷政治斗争的历史见证。展室中陈列了陵西赵背户村修陵人墓中出土的一批文物,从已清理的32座来看,葬者基本上是男性青年,没有棺椁和随葬品,绝大部分蜷屈着肢体,有的呈挣扎状,有的受过伤。墓地出土的残瓦中有18件刻有文字。这些瓦文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一些墓志铭,对研究中国文字的发展颇有价值。陵园中还发现两处马厩坑,埋的全是真马,且多系活埋。有的坑内发现了马草、谷子和农具,有的坑里有高约0.7米、呈跪坐姿态的陶俑,还有高达1.9米的大陶俑。从他们的冠带服饰看,前者是饲养员,后者是养马官员。这些考古发现,为研究秦宫廷养马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碑的来历古时,人们把立于宫、庙、殿、堂门前的用以识日影及拴马匹的石桩称为碑。汉代经学大师郑玄说:“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引阴阳也……”那时的石碑上没有文字,不具有纪念的意义。尔后,在人死入葬时,人们在墓坑周围树立石桩——碑,并凿上孔,用以系绳徐徐下棺。这时的碑也不带有纪念的意义,只是行葬时使用的一种工具。随着时间的流逝,立于墓旁的石碑有些未拔掉,并被人在上面镌刻上纪念或说明文字,为死者歌功颂德,于是出现了“树碑立传”的作用,也引导出今天的墓碑。碑在秦代称为刻石,到汉代才称为碑。以后碑被广泛借用,纪念碑、墨迹碑、地界碑、里程碑,应有尽有,成为人类历史的各种标志。我国十大“三绝碑”所谓“三绝碑”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大多数为碑文、书法、刻工均精妙绝伦,又能汇于一碑者;其二为文章、书法与文章所述之人的德政功绩杰出者又能汇于一碑的;其三为文章、书法及镌刻之石奇特。但不管哪种情况都离不开文章、书法的精绝为其基础才能称得上是“三绝碑”。现将全国十大著名的“三绝碑”介绍如下:1.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岭公园的白鹿洞石壁上,刻有北宋词人秦观的一首词。这是一个天然的悬崖石壁,高52厘米,宽46厘米,11行,每行8字,行书。当年秦观被削职到郴州后,于北宋绍圣四年作了《踏莎行·郴州旅舍》一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多愁善感的诗人的词中倾吐了他被削职后的凄苦失望的心情。苏轼极爱此词,为之写了跋。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米芾又把秦观的词和苏轼的跋书写下来,碑文艺术手法极高,感染力也很强。到南宋咸淳二年,由郴州太守宋恭翻刻在崖壁上,世称“三绝碑”。2.四川成都《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其碑立于武侯祠大门内右侧。唐元和四年建,由唐宰相裴度撰文,著名书法家柳公绰(唐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之兄)书,名匠鲁建刻字,因文章、书法、镌刻都极精湛,世称“三绝碑”。按此三绝之称有二说:其一说是明弘治十年四川巡抚华荣于碑上题跋云:“人因文而显,文因字而显,然而武侯之功德,裴柳之文字,其相与垂宇不朽也。”这是赞美诸葛亮功绩和裴柳之字并称“三绝”。其二是清道光九年华阳举人潘明彤认为文章、书法、刻技均极精美,因之称“三绝”。后人合二为一,又产生“四绝”之说。3.湖南省零陵县永州镇的柳子庙内的《苏轼荔子碑》,共4块,每块高240厘米,宽132厘米,厚21厘米,长方形,平额无座。原碑为唐朝韩愈撰文,宋苏轼书写的《罗池庙享神诗碑》,与河东柳宗元之德政,世称为“三绝碑”。因其诗开头有“荔子丹兮蕉黄”之句,因之又称为“荔子碑’”。原碑宋代刻于广西柳州罗池庙,明代刘克勤摹刻于零陵永州镇愚溪庙,现存于柳子庙内之碑为清顺治年间永州知府魏绍芳所重刻。4.山东《潍坊新修城隍庙碑》。此碑碑文为清乾隆十七年潍县知事郑板桥撰并书,碑文思想性很强,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堪称一绝;其书法为郑板桥极为少见的正书杰作,称一绝;丹书石上,由其高足弟子司徒文膏镌刻,不失笔意,与真迹不着毫厘,又称一绝,所以世称“三绝碑”。5.《万安桥记》大字碑,在福建省泉州市洛阳桥南的蔡襄祠内。蔡襄字君谟,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大学士,两度出知泉州,建洛阳桥,卒谥“忠惠”。祠历代均曾修建,现存系清代重建,面三间,深三进。蔡襄是宋代著名四大书法家之一,他自撰并书的《万安桥记》大字石碑,是其杰作。碑刻文字精炼,书法遒劲,刻工精致,世称“三绝碑”。碑立于祠中,分别刻在两块石头上,一为原刻,一为解放后摹刻。6.《上尊号与受禅碑》,在河南省临颖县繁城。刻于三国魏黄初元年。八分隶书,高碑方正。碑文记载东汉建康元年十月魏公卿将军劝进及汉献帝禅位于魏王的历史事件。此碑传为王朗文、梁鹄书、钟繇镌字,世称“三绝碑”。7.《大唐中兴颂摩崖石刻》,在湖南祁阳县城南浯溪。唐元结号次山,曾寓于此,将所撰《大唐中兴颂》请大书法家颜真卿楷书、摩刻于江畔数十丈峻峭之石壁上。碑面320厘米见方,直行自右至左书写,共21行,每行20字,述安史之乱,玄宗逃蜀,肃宗即位,收复长安、洛阳之事。颜字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名闻中外,唐以后历代文人无不为之倾倒,可谓“丰碑读一地,百拜不能休”。相传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曾几次来浯溪学颜字,并写诗赞道:“春风吹船过浯溪,扶藜上读中兴碑。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鬓成丝。”清何绍基诗曰:“为舟十次经浯溪,两番手拓中兴碑。”近年访华归去的日本人山田三川子也说:“看了颜真卿写的碑,我就是死了也不会忘记!”因文章、书法、摩崖之石都非常绝妙,世称“摩崖三绝碑”。8.唐代大诗人李白为开善寺题写的《宝志公象赞诗碑》,由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写字,唐朝画圣吴道子作画,刻在石碑上,其诗、书、画均为名家之作,故称为“三绝碑”。9.《李晟墓碑》,碑在陕西省高陵县白象村渭水桥北。唐末朱池作乱,唐将李晟自定州率兵驰援,大军驻扎今东渭桥畔,经激战后收复京城,迎回了唐德宗,因功被封为西平郡王兼中书令,死后葬在当日驻军的地方,即今之墓冢所在地。墓前有石碑,为唐宰相裴度撰,唐代书法家柳公权书写,名匠刻字,世称之为“三绝碑”。明代迁碑于墓西北约200米处,迄今完整无损。10.《苏轼书欧阳修醉翁亭记石碑》,在河南省郑州市博物馆内。北宋元佑六年,苏轼知颖州时,应开封刘季孙之请,以真行草兼用字体写成《醉翁亭记》长卷,卷末有赵孟頫、宋广、沈周、吴宽、高拱等人的跋尾赞叙。明隆庆五年勒石,立于鄢陵县刘氏家祠内。原件墨迹不知去向。清康熙三十一年,高拱的侄曾孙高有闻因原刻磨损不清,出其家藏拓本重新刻石,立于新郑县高氏祠堂。刻石手法精巧,较之原作有过之而无不及。此石刻于1959年移置于郑州市博物馆建立长廊,妥善保存。石刻共分18块,每块长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此碑为宋朝文学家欧阳修撰文、苏轼书写,刻石手法极为精巧,称之为“三绝碑”当之无愧。话说无字碑我国自秦汉有墓碑以来,碑与文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死后能为自己树碑立传,特别是帝王将相更是如此,几乎已成惯例。但在漫长的历史上,因为种种原因,偏偏又出现过一些无字碑。被推崇为五岳之尊的泰山绝顶,有一座高6米、宽1.2米的无字碑立于玉皇殿门外,这就是汉武帝在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初登泰山封禅时所立的。据说汉武帝自以为即位30年来,文治武功,功德无量,区区碑文岂能言尽其丰功伟绩,于是便不刻一字,昭示天下。还有一位和汉武帝一样以至尊之位而立无字碑的,则是我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碑现在位于陕西乾县梁山的乾陵。除了这两位是有意识地立无字碑外,还有不得已而立无字碑的皇陵。比如明朝十三陵的许多碑上就空无一字。据传明太祖朱元璋曾讲过:皇陵碑记,都是大臣们的粉饰文字,不足以教育后代子孙。金口玉言使得臣子们不敢再为皇帝撰写碑文了,只好有劳即位者亲自动手。所以明太祖朱元璋的碑文就由明成祖朱棣撰写,朱棣的碑文又由明仁宗朱高炽所撰,本来明代皇帝的碑文可这样延续写下去,但偏偏继位者中就有不愿干这苦差事的不肖之子,嘉靖皇帝就是一个。原来没有碑亭和碑的长、献、景、裕、茂、泰、康七座陵墓,到嘉靖十五年才建成,当时的礼部尚书严嵩曾奏请皇上撰写这七座碑的碑文,但这位沉缅酒色、一心成仙的皇上,哪有这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撰写这么多的碑文呢?只好让祖宗们的墓碑空无一字地站着无言相对。至于嘉靖以后的各陵,因祖宗碑上无字,自己也不便再吹,也只好光立碑不写文了。除了皇帝的无字碑外,还有大臣们的无字碑。晋朝谢安以淝水之战大败苻坚90万大军而功成名就,官至太傅。他的碑上也空无一字,何故?有两种传说:一说谢安死后,有人认为:太傅功比天高,不是一般人用文字所能表达的。此话一出,时人谁也不便、谁也不愿再去为他撰文了,只得让石碑“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去了。正如《汉晋纪事》一书所记:“谢安墓前唯立一白碑,当时谓难述其功德耳。”另一说,是谢安病危时,众人问他请谁撰写碑文,他不语,众人提到当时著名的文学家陶渊明和大书法家王献之,他都摇头不语,表示不中意。直到死时,也没定下谁人写,只好立块无字碑了事。还有一块以坚贞不屈而彪炳千古的无字碑,这就是为明惠帝的老师方孝孺所立的无字碑。当年朱棣借故起兵夺了帝位后,命方孝孺起草《即位诏》,方孝孺不但坚决不从,反而大骂朱棣,朱棣一怒之下将他处以酷刑,“夷灭十族”(九族及其学生),并命人把方孝孺在洪武四年为苏州玄妙观三清殿撰写的一块碑文磨平。方死后,同情他的朋友和门生,在夜里偷偷地把他的遗体运到了南京雨花台附近安葬,并在墓前立了一块无字碑。这块无字碑,虽无一字,但其中所含的凛然正气足以泣鬼神,传千秋。武则天为何要立无字碑武则天为什么在自己的墓碑上不刻一字?历史学家为此争执不休,各持己见。纵观众说,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一,武则天知道自己执政中篡权改制,滥杀无辜,荒淫无道,罪孽深重,无功可记,无德可载,与其贻笑后世,不如一字不镌。其二,武则天自认为她在位时,扶植寒弱,打击豪门,发展科学,奖励农桑,继贞观之治,启开元全盛,政绩蜚然,彪炳史册,远非一块碑文所能容纳,留下空碑一座,以示自己功盖过世。其三,武则天一生聪颖机警,常作惊人之举,立无字之碑意在千秋功罪让后人评论。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有岑仲勉、吕思勉等隋唐史专家;持第二种观点的有郭沫若等学者。1990年,学术界围绕新编历史剧《武则天》展开争鸣讨论时,他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解放后乾陵发掘的文物中,考证究源,既尊重武则天的成绩又不以偏概全。他们指出武则天在其统治后期,朝政腐败,对历史发展起到阻碍作用。由于功过相掺,聪明的武则天才为自己立了无字碑。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陵前并立两块大石碑:一块是歌颂唐高宗文治武功的“述圣碑”,武则天亲笔撰文;另一块无字碑。据说,武则天!临终前曾说:“己之功过,由后人评。”此碑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碑中不见唐代所刻一字,后人所加文字也斑驳陆离,若明若暗,模糊不清。五色土北京中山公园,原是明、清时期的社稷坛,1914年开辟为中央公园,1928年,为纪念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公园。社稷坛是封建帝王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社,土神;稷,谷神),建成于明朝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每年阴历二、八月,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祈祷丰收。此外,还在此举行过出征、班师、献俘等仪式。社稷坛是用汉白玉砌成的三层方台,高四尺,台上方广五丈二尺,按五个方位铺着五种颜色的土,中间是黄土,东方是青土,南方是红土,西方是白土,北方是黑土,因而称为“五色土”。坛四周的短墙,也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覆盖着青、红、白、黑四色玻璃瓦。明朝永乐年间,每年春秋祭祀,由顺天府(今北京市)负责进铺坛土,这些五色土由涿州、霸州和房山、东安二县预先备办,送到北京,经太常寺检验后才能铺用。“五色土”象征金、木、水、火、土,是万物之本,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在坛的中央,还立着一根方形石柱,高约三尺五寸,上顶斜形,称为“社稷石”,又名“江山石”,表示“江山永固”之意。长安街史话长安街从天安门广场中分,作为全城的东西轴线,往东通到通县八里庄,往西通到石景山,两旁种植着成排的白杨、榆树、青松、垂柳,构成15米宽的林荫人行道。在旧社会,长安街从东单到西单,全长只有四公里,是一条普通的马路。但它又有不平凡的历史。从天安门往东,这一街区就曾经发生过许多重大的事件。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就曾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民主大旗,经由东长安街,直奔赵家楼胡同三号,烧了卖国贼曹汝霖的住宅。其后,“五卅”惨案,“三·一八”事件,“一二·九”运动,以及美军侮辱北京大学学生沈崇事件后,北京人民和青年都曾在这条马路上举行过游行示威。同样,在西长安街也发生过许多重大的事件。1947年北京青年举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示威游行时,曾冲向新华门对面的“北平市参议会”,把它的横匾改成了“土豪劣绅”。在东长安街,有一组通称北京饭店的建筑物,共三幢,又各有各的历史。中间一座米黄色楼为北京饭店旧楼,原址为清代“协尉大官厅”。1917年由中法实业银行出资,建筑了这幢7层大楼,每层21间,成了中国土地上的外国饭店。1954年国庆节前落成的浅紫红色七层大楼,现称西楼,则是清代的“理藩部”原址。理藩部是办理民族事务的衙门。靠东侧的北京饭店新楼,地面17层,地下3层,共有600个房间。这里原先是一座2层红楼,为京汉铁路局旧址。东单对面是东单公园,是一个景色美丽的休憩之地。它也有着辛酸的历史。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后,东单公园原址和崇文门大街路西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的房子立刻被拆除,辟为帝国主义者的所谓“保卫界”广场。1947年美军强奸中国女大学生的事件就发生在这里;1948年7月5日,国民党反动派又在这里枪杀了请愿的东北学生。西长安街东段和东长安街西段情况相同,也是在1950年拆除了西外三座门和花墙,马路才展宽的。历史上的长安街,因它横贯紫禁城前,所以称做“天街”。500多年前,明成祖朱棣开始在北京重建城池。在新建的承天门(即今天安门)前元大都南城墙的旧址上,修筑了这条大街,把城墙向南推移到现在前三门一线。在这条大街上,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之前各有一朱红色隔墙,都有三座门洞,东面的叫长安左门,西面的叫长安右门,群众把它简称做东西三座门。那时候,这里是禁地,老百姓是不能通过的,辛亥革命后,东西三座门开放,长安街才一气贯通。《蒙娜丽莎》轶闻意大利天才艺术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誉满天下的名画。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统计,截止1991年年底,全世界先后已有200多部研究这幅名画的专著问世。仅西班牙、英国、法国就有38名学者在殚精竭虑、年复一年地探讨《蒙娜丽莎》那神秘之笑。《蒙娜丽莎》被世人视为奥秘、神奇的画卷,现为法国国立美术博物馆所收藏,悬挂在卢浮宫的一间正方形大厅内。它一直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1889年有295万人次,1990年为400万人次,1991年达634万人次。《蒙娜丽莎》的大小为0.77×0.53米,它是一幅经历不凡、饱尝甜酸苦辣的画作。法兰西斯一世曾4次派人向达·芬奇购买《蒙娜丽莎》,但均遭到这位画家的婉言拒绝。1518年,念念不忘《蒙娜丽莎》的法兰西斯一世第5次派出心腹,去达·芬奇寓居地——法国圣克卢,软硬兼施,出价3万枚金币,向病魔缠身、久卧病榻的绘画大师收购。但达·芬奇不忍心与自己的得意墨迹分袂,他移身下床,久久地向买画人叙述不卖缘由,跪求宽贷,这才免遭杀身之祸。随后,达·芬奇隐姓埋名,拖着病体飘泊流离。1519年,达·芬奇与世长辞。6年后,几经辗转的《蒙娜丽莎》,终于物归原主,返回故乡,被意大利米兰市博物馆收藏。几经周折后,法国国王路易十三成了《蒙娜丽莎》的主人。这位国王将它悬挂于“家训堂”,并命令儿女整天模仿画面上的笑容。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年苦心仿效,公主们终于可将那神秘莫测的笑态模仿得维妙维肖。拿破仑则将《蒙娜丽莎》挂在卧室之内,每日早晚要独自欣赏多次,有时面对画中竟然仁立一天半日,入迷得如痴如醉。法国已故总统戴高乐遇有棘手问题或心绪不宁时,便驱车前往卢浮宫赏画。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当他从《蒙娜丽莎》展厅走出来时,原先的烦恼早已荡然无存,显得满面春风。全世界已有形形色色的假《蒙娜丽莎》200多幅。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就收藏有4幅。她说:“我实在太喜欢《蒙娜丽莎》了,但它又是一件孤品,所以只得以赝品自娱。”从19世纪以来,《蒙娜丽莎》已经收到从地球各个角落寄来的求爱信7200余封。《蒙娜丽莎》每半年就要去科研部门“检查身体”。启程时,30辆警车左右押送,200余名荷枪实弹的彪形大汉护卫,一派凛凛威风。这天的巴黎市,所有的大街小巷和十字路口都有士兵巡逻把守。平时的《蒙娜丽莎》展厅,昼夜戒备森严,但歹徒并未因此罢休,仅1987~1991年就连续发生5起盗窃案。其一是美国的“国际大盗”克劳德·洛斯所为,此案使31名卢浮宫工作人员成了刀下鬼;其二是菲律宾人施展美人计,40余名保安和技术人员被拉下水;第三起是西班牙的一名惯盗喷射毒药,使38人命赴黄泉。另两起属监守自盗:卢浮宫工作人员采用偷梁换柱的伎俩偷走真迹,但却难逃恢恢法网。法国人将1911年8月21日《蒙娜丽莎》失踪视为国难。据说,当报纸披露此事以后,有4万多名法国居民悲痛欲绝,精神失常。法国成立了数以百计的侦缉小组,连续作战一年多,于1913年1月26日在法国与安道尔交界处的迪莫特镇找到这幅被法兰西人看成偶像的画。为此,法国城乡的各种商品削价40%。深居简出的《蒙娜丽莎》曾4次涉足异邦,出尽风头,荣耀无比。1951年4月,它在西班牙受到了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级别的隆重礼遇,西班牙国家元首佛朗哥亲临机场捧画。20万马德里市民化装成唐·吉诃德载歌载舞夹道欢迎。1993年,《蒙娜丽莎》周游欧共体的一些成员国。为确保途中安全,法国经设计制造了一只别具一格、刀枪不入的贮藏箱,它既能防火、防水、防霉,又能抗重压、呼救,还能自动报警。越来越多的商贾与企业家将《蒙娜丽莎》视为发财致富的工具,他们纷纷将经过再创作的画中女性作为产品的商标。例如法国的香水、英国的女胸衣、德国的卷烟、挪威的鱼罐头、瑞典的乳制品、芬兰的肉罐头、捷克的啤酒、奥地利的电器、瑞士的仪表、荷兰的食品、摩洛哥的食物添加剂、西班牙的橄榄油、阿尔及利亚的水泥、巴西的咖啡、哥伦比亚的可可、墨西哥的蜂蜜、巴拉圭的桐油、新西兰的黄油、埃及的长纤维棉等等。古老的“冰人”这位名人可惜已不能就他造成的轰动发表任何谈话了。他是1991年9月19日在阿尔卑斯山席米泷冰河中发现的一具3000年前的古尸,被今人称为“冰人”。“冰人”是目前所发现最完整、最古老的人类体(虽然有些古埃及的木乃伊年纪比他还大,但在防腐处理的过程中,木乃伊的脑与内脏都已被剖取出来了)。他的出现推翻了现代人对石器时代晚期的许多成见,并且带动席米泷地区的观光业与商业日趋兴旺。“冰人”对现代科学研究的贡献,不仅仅是他的身体,他穿着全套的衣服,带着全套的武器和工具,走进冰河中的墓穴。据推测,他很可能是一名不慎失足的牧人,在自然环境中冷冻而急速脱水,成为木乃伊而保存了下来。考古学家指出,过去所能找到的古人遗骸,都经过安葬,尸体周围都是陪葬品,但“冰人”却提供了活生生的生活实况。这是最令研究者感到兴奋的一点。尤其因为“冰人”的地位如此重要,他被发现的经过如今回顾起来,更令人觉得惊险重重。“冰人”是德国观光客西孟夫妇在登山途中发现的。他们只当他是一个不幸罹难的登山客,便通知附近的登山木屋管理员前往处理。由于席米泷位于意大利、奥地利边界,管理员向两边的警方都报了案。意大利警察对山难死者完全不感兴趣;当年夏季已处理八具死尸的奥地利警方,则回电表示第二天会派人上山。尽职的管理员第二天一早去看了一下尸首,经验立刻告诉他,这绝非普通的山难死者,尸身的皮色与其他状况都充分显示了它的年代非常久远。奥地利只派了一名乘直升机的警察前来,他贸然试图用电锯把尸首“掘”出来。电锯不但锯碎了“冰人”的衣服,还切开了他的左股,连骨头都暴露了出来。万幸的是,电锯动力不够,使他来不及进行更大的破坏。警方主管决定下周再继续处理这件案子,因为直升机有限,另有更重要的案件待办。但消息已经传开,周末就涌来数十名好奇的猎宝者,取走了一部分衣服碎片和工具,当做纪念品。也有人试图用开山斧把尸身周围的坚冰凿开,但并未成功。星期一,茵斯布鲁克的犯罪学专家海恩博士前来调查命案。夜间骤降的气温使尸首再度被封在冰里。海恩博士和他的助手只好再借助手斧。饱受虐待的“冰人”在发现之初,下半身的衣服相当完整,但这几番折腾下来,只剩下右脚还套着一只靴子了。更不幸的是他还遭到阉割,他的阴茎与阴囊的大部分都离奇失踪,很可能是游客取回去留念了。海恩博士一行用直升机把“冰人”载回茵斯布鲁克,迫不及待地为他举行了一场记者招待会。会场中,大家对他指指点点,乱开玩笑,到傍晚有人发现,尸身上已开始长出菌斑。这么一来,“冰人”才有机会回到专家手中,可说是因祸得福。茵斯布鲁克史前研究所对“冰人”做了相当仔细的研究。学者发现,他身体强壮,年龄约在25岁到35岁之间,身高160公分,体重50公斤左右,在当时男性中也算是矮小的,虽然他跌碎了鼻梁,嘴唇也被冰块压歪了,但从轮廓判断,他在世的相貌与现代现欧人并没有很大差距,他走在20世纪大街上,只要衣着整齐,也不至于引人侧目而视。1991年10月2日,一支奥地利与意大利合组的测量队发现,“冰人”被发现的地点位于距边界92.6米的意大利境内。这项结果引起一场激烈的监护权之争。不但罗马、茵斯布鲁克都想要“冰人”,连发现地所属的南提洛尔自治区也要求文化古迹上的主控权。法兰西的骄傲——凯旋门屹立在巴黎明星广场上的凯旋门,是帝国风格的典型建筑。它是为纪念1805年拿破仑军队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击溃俄奥联军而修建的,中途因封建波旁王朝复辟而停建,波旁王朝再次被推翻后复工,到1836年全部峻工。凯旋门由建筑师让·查尔格林设计,仿照罗马康斯坦丁门建造,但规模却比康斯坦丁门大一倍多,是世界上最大的凯旋门。它最高49.4米,厚22.3米,宽14.6米,基本是个巨型的长方墩,立面近乎等于两个拱圆,上部半个圆为圆拱部分,下部直线部分高度则为一个半拱圆,拱的圆心正好位于整座凯旋门正方形的中心。如果你在这个正方形上作两条对角线,那么这个圆心正好与对角线的交点相重合。古典主义建筑构图十分严谨,可以用几何分析来说明它的形式美。专门从事建筑艺术研究的学者发现,以这种比例组成的几何形体,总是给人一种雄浑坚固的感觉。凯旋门的东西两个立面上装饰有四组浮雕,大型浮雕高达五六米,再现了法国军队与欧洲联军作战的壮丽场面,有“马赛曲”“1810年的胜利”“和平”“抵抗”等。其中造型最精美也最有名的是法国著名的雕刻家吕特的“马赛曲”组雕。在这幅组雕里,他塑造了1793年革命时期的英雄群像。他们手持武器,雄赳赳地走向战场,为自由、平等、博爱而战,为法兰西而战。一个带翅膀的女神在人群之上,象征着自由、正义和胜利,她正在号召人们向敌阵冲杀。在队伍的最前面,号手吹响了进军号。每个人物都既有个性,又有统一意志。这个作品的表现力极强。艺术只有表现形式的不同,而没有内在本质的差异,“马赛曲”浮雕与“马赛曲”(法国国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凯旋门的内墙上铭刻着当年拿破仑的题名:“光荣属于伟大军队的战士”。凯旋门座落在绿树成荫的香榭丽舍大道的西端,由于大道呈波浪形,东低西高,越接近凯旋门地势越高,因而凯旋门显得愈发雄伟高大,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眺望到它。凯旋门建成后,在它周围开辟了一个圆形的广场,广场周围有12条40~80米宽的大道,呈放射状分布,因而广场称为明星广场。1970年,法国著名总统戴高乐将军逝世后,明星广场改名为戴高乐广场。自从雄狮凯旋门落成之后,就成为举行历史性活动的场所。1840年,拿破仑的遗骨在仪仗队的护送下从门前经过;1885年,为法国大作家雨果送葬的百万队伍在这里留下足迹;1920年,为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无名战士在凯旋门下安放了无名英雄墓碑,碑上刻着“为祖国牺牲的法兰西战士在此长眠”的铭文,天然气火炬日夜长明,墓前经常有人献上表现法国国旗色的红、白、蓝三色的鲜花。1944年8月26日,庆祝巴黎从纳粹德国手中获得解放,戴高乐将军和抵抗运动的战士曾在此举行了入城仪式。今天,为了方便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参观游览,法国政府在凯旋门内安装了电梯,门顶设了一个陈列馆,专门介绍这座凯旋门的历史。当你有幸登门远眺时,你可以看到波光粼粼的塞纳河掩映在绿树丛中;12条林荫大道通向埃菲尔铁塔和现代化的摩天大厦。这些,使凯旋门当之无愧地成为法兰西的骄傲。金字塔可能是人工浇筑的雄伟的金字塔是如何诞生的?这是一个“千古之谜”。历史留下的种种大胆而奇妙的传说和学者们的推断都没有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本世纪随着对飞碟观察和研究活动的越来越广泛,有人甚至把神秘的金字塔同变幻莫测的飞碟上的外星人联系起来。然而,而一位叫戴维杜维斯的法国化学家在最近出版的著作中认为,建筑金字塔的巨石不是天然的,而是人工浇筑的。他对从埃及金字塔取下的小石块逐个加以化验,化验结果表明,这些石块是由人工浇筑贝壳石灰石组成。戴维杜维斯由此推测,古奴隶建造金字塔是采用“化整为零”的办法,将搅拌好的混凝土装筐后,抬上或背上正在建造中的金字塔。这样,只要掌握一定技术,就能浇筑出一块块巨石,将塔一层一层加高。据他统计,当时在工地上劳动的奴隶只有1500人,而不是过去设想的五万到十万人。戴维杜维斯还在石缝中发现一缕一寸长的头发。这缕头发可能是他们辛勤劳动和灿烂智慧的见证,这一见解引起了世界的广泛注意。古埃及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一提起埃及,也许在你的脑海里会立即浮现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形象吧。是的,耸立在尼罗河畔的古老而庄重的金字塔,已成为世界文化之瑰宝,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为自己建造的陵墓。原文名字是“高”的意思,由于它们均为精确的正方锥体,无论从哪一面望去,都很像汉字中的“金”字,故我国历来称之为金字塔。埃及有大大小小的金字塔70多座,其中以吉萨金字塔群最为著名。它是由胡夫、哈夫拉、孟卡拉大小不等的三座金字塔所组成。最大的一座是胡夫金字塔,高146米,正方形底边每边长达23米,占地5.3公顷。它是用230多万块岩石砌成的,每块岩石重2.5吨到几十吨。石块磨得异常平整,中间的缝隙连极薄的刀片也插不进去。它屹立在一望无际的尼罗河三角洲原野上,简洁、高大而又稳健,令所有仰视它的人肃然起敬。现代科学考察发现,大金字塔的伟大与神奇,不单单在于它有雄伟的外观和精密的建造,更在于它所引发的一连串令人吃惊的数据:(一)引伸塔底面的纵平分线到无穷则为地球的子午线,它所通过的陆地比任何子午线经过的都要多,而且恰好将大陆分成相等的两部分。(二)塔高×2=塔身每面三角形的面积(三)塔高×10亿倍=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四)塔高×2/边长×4=圆周率π(五)底的对角线引伸,正好将尼罗河三角洲包含在内。科学家对金字塔的建造提出了种种质凝,有的甚至认为金字塔非人类所造,因为它的形体、角度、受力都必须经过周密的计算,才能数千年巍峨屹立,而古埃及人的建筑水平无论如何达不到这样的高度。那么,金字塔到底是如何建造的呢?至今仍是一大世界之谜,等待着人们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在哈夫拉金字塔的前面,当时还建造了狮身人面像。古代埃及这种雕刻很多,但以这个为最大,称大斯芬克司。它高约20米,长约46米,面阔4米,形象对称端庄。相传狮子的面部是按照哈夫拉的面目雕刻的。斯芬克司是希腊神话中的带翼狮身女怪。她总是让过路的人猜谜语,如果猜不出来,就把行人吃掉。过路的人没有一个能猜出她的谜语,所以凡遇到斯芬克司的人,总是被她吃掉。后来有一位勇士叫俄狄普斯,当他路过这里时斯芬克司给他猜了这样一个谜,说有一个东西,早上用四条腿行走,中午用两条腿行走,晚上用三条腿行走,问他这是什么。俄狄普斯想了想回答说:这是人!谜被猜对了,于是俄狄普斯就把斯芬克司摔下山去。据传它鼻子残破处是1798年拿破仑军队远征埃及时用大炮轰毁的。历史上石像曾被多次修缮,并曾多次为沙漠掩埋,又多次被挖掘出来。最后一次挖掘是在1816年,它那1.7米长的鼻子早已不知去向。由于自然风化和战争、水灾等等,现有的狮身人面像已伤痕累累,早已体现不出昔日法老的神威了。秦陵兵马俑“兵马俑”,是指和真人真马一样高大的陶俑陶马,它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自1974年3月以来,在秦陵东三里先后发现了三个大型秦俑坑。其中一号俑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12米,平均深度5米左右,总面积1426平方米。俑坑分长廊和11条过洞,坑内埋有如同真人真马一般高大的陶质武士俑及车马俑6000余个。兵马俑的排列是三列面向东的横队,每队有武士俑70个,共210个,似为军阵的前锋。后面紧接着是步兵与战车的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米,似为军阵主体。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别为面南和面北的横队,每队约有武士俑180个,似是军阵的两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是军阵的后卫。武士俑除少数领队者披铠甲外,其余都不戴头盔,一个个短袍束带,扎绑腿。有的手持弓弩,有的腰佩铜剑,一个个神采奕奕。雄骏的陶马四匹一组拖一辆战车,这些陶马或备鞍或无鞍,无不昂首挺立,双目圆睁,两耳直竖,形象非常逼真。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示出的军功和军威。秦兵俑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俑像造型生动,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脸部表情各不相同,有的威风凛凛,有的注目沉思,有的满脸聪颖。从服饰上可以看出俑像是官还是兵,是步兵、骑兵还是驭手。这里有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有略带几分稚气的青年。总之,这些陶俑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秦兵马俑的雕塑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添了光彩。俑坑中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戈、矛、戟、弯刀及弩机、箭头等。这些兵器在黄土地下埋没了2000年,但无锈、锋利,至今仍寒光闪闪。经过化验证明,这些兵器以铜、锡为主要成份,并含有微量的稀有金属,表面经过铬化处理,这就是它们不生锈而且刃锋锐利的原因。秦俑三号坑面积较小,但形制比较特殊,平面呈“凹”字形,也属土木结构建筑。坑内武士俑的排例不像一、二号坑面向东方,而是环绕四周面朝内向排列。在坑的正面停放着一具面向东的华盖乘车,后随四个戴长冠的甲俑。在南北两个侧室里,分别布置着64个侍卫甲俑。显然,三号坑作为秦兵马俑的“军幕”,它是统帅一、二号坑兵阵的指挥部。但是它的最高统帅却是西边三里外秦陵中的始皇帝。秦兵马俑是中国古老文明的瑰宝,它作为中国的友好“使者”曾多次“出使”欧美等国家,所到之处都引起极大轰动,被誉为“本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五帝古陵中国历史上的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五帝为伏羲、炎帝、黄帝、尧帝、舜帝。现三皇之陵已荡然无存,而五帝古陵却保存完好。伏羲陵:又叫太昊陵,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北1.5公里处。现存帝陵占地面积500余亩,伏羲陵高20米,周长150米,帝陵前巨碑上有“太昊伏羲之墓”六个大字。炎帝陵:又称王子坟,位于湖南酃县城西15公里处。陵前原有规模宏大的祠坊建筑,现仅存“天使行馆遗址”“洗药池”“龙脑石”等名胜。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城北1公里处桥山上。山上古柏参天,丛林葱郁。帝陵高3.6米,周长48米,陵前有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源所立石碑一座,碑上有“古轩辕黄帝陵”七个大字。尧陵:位于山西省临汾县县城东北70公里处的郭村隅涝河的北侧。帝陵高50米,周长80米,陵前筑有册门、牌坊、厢房、献殿、寝殿、碑亭等建筑,布局紧凑,建筑完整。舜陵:又称舜庙。位于湖南省宁远县九嶷山境内。今陵区仅存舜庙一座,庙后有石碑一座,碑上用隶书刻有“帝舜有虞氏之陵”数字。中国最大的古墓葬从历史课本上,我们知道了商朝是我国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其经济、文化比夏代都有所发展和进步,以前所发现的河南安阳侯家庄王陵就是典型而集中的反映。当时认为,殷天子墓是我国最大的古墓葬。陕西考古工作者经过十多年辛勤的努力,于1985年5月2日,揭示了凤翔秦景公一号大墓。这座很可能是秦景公(公元前576~前537年)的大墓,呈长方形,从上往下看,好似一座嵌在地下的倒“金字塔”。倒“金字塔”式的墓室,从底到顶有三层台阶。其顶部长59.4米,宽38.8米;底部长40米,宽20米。墓底距地平线24米。它比安阳的商王墓还要大10倍,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大古墓葬。它引起了中国和全世界专家、学者的惊叹,参观的人络绎不绝。秦景公一号大墓,现已出土金兽、玉璜、巨型石磬、铜器、漆器等珍贵文物2000多件,充分证明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与其他六国相比,并不落后,而是先进一步,这样,就为秦统一中国找到了根本原因。元朝皇帝为什么没有陵墓每个封建王朝,皇帝死后都有一座陵墓。这些陵墓多数是其登位后即开始筹建,以后逐年增修,所以在位愈久,陵墓规模也愈大。然而人们在游览了北京那宏伟的明陵与清陵后,不禁要问:为什么看不到元朝的陵墓?原来,元朝帝王的墓葬制度,在历史上不同于其他朝代。他们吸取了过去那种“穷天下之力崇山坟,倾天下之财以充藏椁,尽后宫子女以殉埋葬”,以及其后“几经变乱,多遭发掘,形体暴露,甚至坟土未干,其坟墓已空”的教训,而采取了保密的土葬方式,使后人无法发现。这种墓葬制度,比起糜费巨大人力、财力营建皇陵,无疑是一个大的进步。那么元朝皇帝死后是怎样进行入殓、埋葬的呢?据叶子剞《草木子》一书记载,元朝皇帝死后,不用棺椁,也没有殉葬器,只是用“枕木二片,凿空其中,类人体形大小合为棺,置体其中”,接着“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两头和中间),然后送至园寝之地。其位置,据史籍记载:“元诸帝均葬于漠北起辇谷。”这谷又在何处?虽有多种说法,但不能确定。挖墓穴土坑时,先将泥土成块地取出,并依顺序放置一旁,把棺木放入土穴后,再把泥土依次盖好,表层则仍是原土,挖出的新土须运到别处扔掉。随即派一支队伍把这一地区封锁,等来年荒草遍野,一点儿也看不出痕迹后才解除封锁。次年,如欲祭祀那又怎么办呢?原来在下葬前,同时将一头吃奶的小骆驼宰杀殉葬,至祭时由被宰小骆驼的母亲引导前往,当它发现其子的殉葬地而徘徊悲鸣时,便认出了元帝的葬地。但久而久之,祭祀中断,在茫茫荒漠上,再也无法辨认,后世就很难发现其遗迹了。于是元代帝陵墓穴,就成了千古之谜,在文物考古方面留下一个空白点。有人可能会问:如今内蒙古不是还有一座“成吉思汗陵”吗?其实陵园后的灵包中,并非成吉思汗的遗骸,只是安放着象征性的灵柩。那么成吉思汗的遗骸究竟葬在哪里,至今还是个谜。据《多桑蒙古史》记载:当时成吉思汗埋葬后,葬地便广种树木,以后“树木丛生,成为密林,不复能辨墓在何树之下”。西安大雁塔大雁塔在西安市南4公里处的慈恩寺内,因而,又称“慈恩寺塔”。慈恩寺是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做太子时,为追念他母亲文德皇后而建造的。这座寺院的规模很大,共有13个院落,1897间房屋,著名的玄奘法师,也就是“唐僧”,便在这里翻译过佛经,宣讲过佛法。大雁塔就是他指导修建的。他取经回国后,便立即组织全国各地100位高僧,开始翻译他带回来的佛经。为了保护佛经,他还向朝廷建议,修建一座塔,来贮存这些经典。唐高宗李治接受了他的要求,并于永徽三年(公元650年)在慈恩寺修建了这座大雁塔。大雁塔的命名有两种说法。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佛主释迦牟尼曾化身为鸽救生,鸽为鸟类,而唐习俗崇尚雁,凡是说到鸟,常以雁代之,所以,塔名为:“大雁塔”。大雁塔初建时,同印度佛塔的样式相同:5层,砖表士心。塔上建有相轮露盘。各层贮藏佛经。后几经改建修缮,形成现在的式样。如今的大雁塔高64.1米,共7层,自第一层以上,每层显著向内收拢,呈方形锥体。塔身仿木构形式,用青砖砌成,每层砌成枋、斗拱、柱额和突出来的砖栏,形成一个个的房间。每层四面各有一个砖券拱门。塔内每层有呈方形的塔室,每层四面各有一个砖券拱门。塔内层有方形塔室,每室有阶梯,可逐层盘旋登至塔顶,登高观赏长安景色,吟诗赋词,抒发情怀。文化圣地——孔庙山东省曲阜有一组非常雄伟壮阔的建筑群体,它就是被称为中国三大宫殿建筑之一的孔庙。孔庙又称“文庙”,是纪念孔子、提倡儒学的建筑。从前,中国各州、府、县、乡镇,甚至是小小的村落,都有孔庙,但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为宏大的,则是曲阜孔庙了。而且它至今保存得十分完好。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人。鲁国陬邑,就是现在的山东曲阜。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为儒学家派的创始人。在他生前,曾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然而,却不为人所采纳。谁知,他死后,他的儒学思想竟开始走红,成了我国封建社会2000多年的统治思想,受到统治者和文人士大夫以及一般黎民百姓的尊崇,并建庙立祠来纪念他。最早建庙祭祀孔子的,或者说,孔庙的最初创建者,是春秋时鲁国的国君鲁哀公。公元前478年,也就是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鲁哀公由于政治需要,在全国下令祭祀孔子。还把孔子生前居住的三间旧宅改做庙堂,用来收藏他的衣冠、琴瑟、诗书、车杖等物品。三间旧宅改的庙堂虽然十分简陋,但却开了祭祀孔子的先例,为后来雄伟的孔庙建筑奠定了基础。自鲁哀公开始,后经历代增修,孔庙的规模越来越大,“香火”也越来越盛。现在的孔庙是明、清两代建成的。它占地370余亩,南北全长1200米,前后九层院落,有殿、堂、楼、阁、坊等各式建筑数百间,形成了一组宠大的建筑群。这组宠大的建筑群,布局非常严谨。它贯穿在一条南北中线上,东西配以对称式廊房。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奎文阁、杏坛、大成殿、寝殿、圣迹殿;东路为孔子故宅,有圣公斋宿十三碑亭、礼堂、故宅井、鲁壁、家祠等;西路为祭祀孔子父母的启圣王殿、启圣王寝,以及用来习乐的金丝堂、乐器库。中轴线上的建筑,如果把层层大门全部敞开,便可从孔庙的大门棂星门,依次穿过太和元气坊,至圣庙坊、圣时门、壁水桥、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奎文阁、大成门,一直望到大成殿。仅从这一点上,就足以看出孔庙设计之严谨巧妙。除了这严谨对称的特点外,孔庙还有许多建筑奇珍,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大成殿的精雕蟠龙石柱。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正殿,现存建筑为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重建,距今已近500年。在此期间,虽多次遭灾,但规模依旧。殿基占地1831米,南北34米。檐上施黄色琉璃瓦,四周环绕回廊。那著名的精雕蟠龙石柱,便是这回廊的主体。大成殿的蟠龙石柱共28根,环绕在殿的四周廊檐之下。它们均以整根石料雕刻而成,柱高5.98米,柱径0.81米,由覆盆莲花宝座基承托。这些石柱的雕刻风格,也不尽相同。大殿两侧和后檐的18根,为八棱石柱,每柱用浅刻的手法雕出18条团龙,并在其间饰以云气,望之云蒸龙绕,光亮夺目。大殿正面檐廊的根,为深雕石柱。这10根石柱特别引人注目,其雕刻手法不是磨光浅刻,而是立体突雕;龙的姿态也不是团团相聚,而是盘绕腾翔。每根柱上雕出“双龙戏珠”。“降龙”由上蟠下来,头朝上;“升龙”由下蟠上去,头朝下;中间为大宝珠。又有山石波涛,好像巨龙由海中飞腾而出。真是祥云波涛,双龙对舞,雕刻精致,栩栩如生。难怪郭沫若先生在观赏了它之后,写诗赞颂道:石柱盘龙一十株,大成一殿此龙殊。天工开物眼前是,梓匠何时读圣书?孔庙东路的孔子故宅内,有一座诗礼堂。它重建于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颇具明代建筑特色。绿瓦朱甍,彩绘斗拱,宛如画中景物。后人为纪念孔子,便建了诗礼堂,作为学习诗礼的处所。诗礼堂后面的那块鲁壁,也很有名。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子的第九代孙孔鲋,把《论语》《尚书》《孝经》等儒家经典藏在孔子故宅墙里,以防秦始皇焚毁。这批书直到汉武帝时鲁恭王扩建宫室拆除故宅时,才被发现。因为这些书都是用秦和战国时流行的篆文写成的,所以,人们称之为“孔壁古文”或“壁经”后人为了纪念孔鲋保存儒家经典的功绩,便建造了鲁壁。除了“诗礼堂”“鲁壁”,孔庙的碑林,在全国也首屈一指,与西安的碑林、西川西昌的地震林以及台湾高雄的南让碑林,合称中国四大碑林。那2200百余块碑碣,既记载了种种历史故事,又再现了汉魏以来诸名家的书法艺术。宏伟的孔庙,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给人类留下的一笔宝贵遗产,有心人会从中获得知识,悟明道理。天坛祈年殿天坛,是明、清两朝的皇帝们初春祈谷,夏至祈雨,冬至祀天的遗产。天坛是明朝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动工修建的,到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元)竣工,前后共用了十四年的时间。清朝又进行了扩建,最后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外墙东西1700米,南北1600米,共占地约272万平方米。为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然而,天坛的著名,并非仅仅因为它的庞大,主要的是在于它那独特的建筑风格。天坛的布局严谨,一座长达360米的丹陛桥,把南北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建筑连为一体。祈年殿在丹陛桥北,是一座流金宝顶,三层重檐、攒尖式屋顶的圆形建筑。殿呈圆形,瓦用蓝色,象征天圆色蓝。殿内柱子的数目也是按天象运用的。中间四根通天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中层的12根金柱,象征一年的12个月份;外层的12根檐柱,象征子丑寅卯等12个时辰。除这具有象征意义的巧妙设计外,祈年殿内正中地面上,还有一块不可思议的平面圆形大理石,为大理石天然形成的黑色纹理,颇像一条游龙和一只飞凤。龙纹色深,角、须、爪、尾俱全;凤纹色浅,嘴、眼、羽毛,隐约可辨,俗称“龙凤呈祥石”。龙凤呈祥石与顶龙凤藻井相应,上下映衬,别具情趣。由此可见建筑者的匠心。雄奇精妙的悬空寺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尤其在风景名胜中,常常有些出奇制胜的例子。这些建筑虽然不像皇家建筑那样规模庞大,极尽奢华,却以它们奇特的身姿,结构及施工的巧妙,同样强烈地震撼人们的心灵,将人们带入一个个充满幻想和诗意的人间仙境。北岳恒山的悬空寺显得更为惊险了,整个寺庙仿佛上不接天、下不着地地悬在悬崖的半山腰上。出山西浑源县城,往南入恒山峡谷不久,就将有一幅惊险的画面呈现在人们的眼里。在几呈90度垂直的金龙口西崖峭壁上,一组古老的建筑仿佛游龙一般,攀附在半山腰间,粗犷的燕北大山与纤巧的建筑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带来视觉与心灵的震荡。同时使人联想起一种近年在西方兴起的体育运动——攀岩。它不是座落在厚实的砖石台基上,像我们常见到的那样,而是由纤细的木柱和木梁支撑着,这些木梁深插入岩壁中。高高低低的木柱则落在大大小小的石块上,有的石块小得令人难以置信,有的石块看上去好像马上就要松动滑落了,你感到这整座建筑就好像那些勇敢的攀岩爱好者一样,屏住呼吸,正进行着一场精彩的技巧表演,而它以这样不变的姿势站在风雨中,已经有1400个春秋了。悬空寺为何能悬挂在峭壁之上呢?原来,古代聪明的匠师巧妙地使用了杠杆原理,屋的重量实际分别由每层岩壁中的木梁承担,木梁底部由木柱支撑,这样岩石作用力与木柱的支撑力形成了一对杠杆力,岩石与建筑巧妙地联结为一个整体,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虽经历强烈地震,至今仍安然无恙。全寺建筑共分三组。一进山门,以三宫殿为主体的是道教的天地,再往里走,则是以三圣殿为主体的佛国了,最后是三教殿,在这里,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三大始租汇聚一堂。究竟出于怎样的意图,使古人将三圣置于一室,让三教的寺庙混居一处,由于年代久远而无从考察了,但三教合一的特色却又为悬空寺增添了一抹奇异的色彩。柬埔寨的古代东方奇迹——吴哥古迹柬埔寨是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国家。公元9世纪初,苏利耶摩二世统一并重建高棉王国,把都城建在吴哥地区,此后漫长的600年被称为吴哥王朝。高棉王国成为印度支那半岛上的一个国家,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吴哥地区风格独特的建筑和雕刻艺术,是柬埔寨古代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是一种可以同世界最先进的文明相媲美的历史文化。由于风雨的剥蚀,有的已成为废墟,今天仍保留下来的大量遗迹被称为吴哥古迹。这个举世闻名的遗迹成为东南亚的一个游览胜地,这同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尼西亚的罗浮屠并列,称为东方古代的四大奇迹。吴哥古迹是由一组组宏伟的石构建筑和精美的石刻浮雕组成,以吴哥通王城(大吴哥)和吴哥窟(小吴哥)为主,共有大小各式建筑物600余座,散布在45公里的森林中,位于洞里萨湖的西北,距首都金边约240公里。12~13世纪是吴哥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吴哥窟和吴哥通王城便是吴哥盛期文化的代表,吴哥窟又名吴哥寺,建于12~13世纪,是保存得最完好的吴哥古迹。它是一座供奉佛教和婆罗门教神像的庙宇。全部用砂岩石重叠砌成,基地广阔,周长约5公里,四周城池环绕,池阔200米,总面积在1万平方公里以上,城池内还有内外城墙,吴哥窟的全貌,俨如一座方形石城。层层回廊纵横相连,构成一个套一个的正方形,有东西南北四座门,西是入口的门,门前一尊多手观音像。正门里面有一条230米的圆柱廊,正面立有庄严的纪念坊,坊前一条宽阔的中央大道。大道一边有一条七头那加神蛇的大石刻作为栏杆。寺正中耸立着五座石塔组成的寺院。高耸的尖顶是吴哥寺的特征,它建在第二层的四角,气象甚为雄伟。吴哥窟的圣塔是柬埔寨王国的国徽。塔四周雕刻着婆罗门和佛教的创造之神婆罗玛的头像,朝向四方。吴哥窟另一个特征是它的浮雕回廊,石塔的三层台基四周都有回廊环绕。最低一层的四壁高二米,周长800米,壁面布满浮雕,共约90幅,最长的达60米。题材大多是取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摩柯罗多》中的神话故事。而浮雕更是栩栩如生,姿态万千。其雕刻技法之娴熟,构思之精巧,寓意之深远,令人叹为观止。15世纪以后,高棉王国开始衰落,常受外族侵略,内部纷争不断,加之水利失修,国都被迫南迁,吴哥古城也随着首府的迁移而衰落了,淹埋在浩瀚的林海中。1954年,柬埔寨才成为独立的国家,吴哥古迹重新放射出绚丽的光彩。目前,修复吴哥古迹的计划已重新提上了议事日程,吴哥古迹这一人类稀世之宝将抹去掩盖在它上面的尘埃,重放光芒。雄伟的天安门天安门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它创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五年(1417年),当时称承天门,至清代顺治八年(1651年)扩大改建后称天安门。现今天安门前面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后面为故宫,东侧有劳动人民文化宫(原太庙),西侧有中山公园。天安门城台建在汉白玉须弥座上,高达13米。城台有5个拱券形门洞,中间的最高大,位置与门前金水河5座汉白玉桥相对应。城台上建有重檐飞翘、金碧辉煌的城楼,城楼面阔9间,进深5间,合古代“九五之尊”的规制。顶为重檐歇山顶,是古代建筑的高级形式,上铺金黄色的琉璃瓦,红墙黄瓦在蓝天映衬下极为壮观。为了衬托天安门的威严,天安门前还建有近10米高的汉白玉华表一对,华表上蟠绕着跃然起舞的巨龙;华表旁侧,还建有昂头蹲立的石狮两对。天安门原为皇帝颁发诏令之处,皇帝举行大婚及出兵亲征、祭祀天地等大典,均从正门通过。新中国成立时,在天安门举行了开国大典。天安门庄严肃穆的图形被确定为新中国国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此,天安门成了新中国的象征。古罗马斗兽场位于罗马市中心东南的大斗兽场,是为纪念罗马帝国铁达皇帝征服耶路撒冷而建造的。相传当时俘获了大量的奴隶,就役使他们建造了这座斗兽场。公元82年建筑物落成时,曾进行过壮观的“开幕式”,3000多奴隶被迫在此“表演”并惨死。古罗马大斗兽场又叫科洛西姆斗兽场,椭圆平面的长轴188米,短轴156米,中央“表演区”长轴86米,短轴54米,观众席共有60排大理石座位,逐排升起,分为五区,从下到上分别为元首、主教、元老、贵族、骑士和平民设置,各区之间用围墙加以分隔,其中元首、主教坐的“荣誉区”比“表演区”高了50多米,安全措施十分严密。整个斗兽场的升起坡度接近62°,观赏条件很好。观众区设有环廊,供观众休息之用,外围环廊供后排观众使用,内圈环廊供前排观众按号入座,斗兽场下面有地下室,供角斗士逗留和关闭野兽之用,地下室里还有排水设施。这样一个可容纳观众5~8万人的大斗兽场,空间关系十分复杂,椭圆形建筑的光影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几何形体的单纯性,浑然而无始终,突出了斗兽场的庞大和完整。建筑全部用混凝土、石灰、浮石建造,部位不同,用料也不同。观众席依托在底层七圈柱墩上,采用了筒形、交叉拱、环形拱、放射形拱的技术,结构体系统一。柱子全部用大理石垒砌,坚固异常,虽经2000年的风雨剥蚀,整个结构仍十分坚固。古罗马大斗兽场设计得科学合理,在建筑的功能、形式和结构上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代表了古罗马建筑艺术和技术的杰出成就。唯我独尊的紫禁城故宫旧称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故宫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60米,矩形平面,占地面积72公顷,有房屋9000多间,总建筑面积为15万平方米。四周有10米高的砖砌城墙,城墙四角各有一座角楼,重檐三层,俗称“九梁十八柱”。墙外有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紫禁城的外围原来是皇城,现在只存南面的一部分,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左边有太庙,右边有稷坛(今天的中山公园),这就是所谓的“左祖右社”的布局。十步廊向南引伸至端门止,端门往南是天安门,相距很近。故宫辟有四座城门,东面东华门,西面西华门,北面神武门,南面为正门——午门。午门形制沿引“以双阙表门”的说法,有“午阙”之称,是门阙合一的建筑形式,形如雁翅,气势巍峨,更衬托出它的高贵。正楼设有宝座,左右摆放钟鼓,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钟鼓齐鸣。皇帝出午门祭稷坛时鸣钟,祭太庙时击鼓。午门正面有三个门洞,两侧有左右掖门。中门专供皇帝出入,文武百官走左门(东面),皇亲国戚走右门(西面)。金殿会试时,文武进士按名次,单数走右掖门,双数走左掖门,等级森严,违者治罪。午门是皇帝颁发诏书、降诏出征、接受献俘的地方。朝臣获罪,在这里受“廷杖”之刑,午门高35.6米,气势磅礴,威猛雄壮,人站在门前的空地上,显然十分渺小,难免产生敬畏之感。皇宫的建筑处处体现着皇帝的威严。故宫主要建筑分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坐落在中轴线南半部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大典的地方,称为外朝。在中轴线北半部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其两侧的东西六宫,即所谓“三宫六院”,是帝王嫔妃居住的地方,故称为内廷。外朝从太和门起用廊庑把三大殿绕起来,两侧廊庑间插入文楼(位东)、武楼(位西),三大殿用高大洁白的汉玉雕琢的栏杆环绕,整个台基的平面呈“工”字形,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岛仙阁。细细观察,可以看到在龙纹饰的望柱下面伸出的浮雕白玉龙头,它们是排水用的,共有1142个。下大雨时,千龙吐水,景象蔚为壮观。太和殿和保和殿左右原有斜廊通向两侧廊庑,如此则空间穿透,感觉开旷。清初康熙重建太和殿时,为严密保卫起见,以墙垣代替了斜廊,使艺术效果大为逊色。太和殿就是人们常说的“金銮殿”,明朝叫奉天殿、皇极殿,清朝顺治二年改叫太和殿。它是明、清两朝举行大典的地方。因此,不仅殿前有宽阔的月台,而且还有面积达30000多平方米的大广场,可容万人聚会和陈列各色仪仗。太和殿殿高8米,面阔11间,进深5间,面积2300多平方米,与明长陵棱恩殿并列为我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内有72根楠木柱,每根高近13米,直径1米,沥粉金漆。太和殿外观宠伟气派,内饰富丽堂皇,具备了故宫宫殿的崇高庄严的形象。中和殿是三大殿中最小的一座。平面呈正方形,纵横各3间,单檐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镏金宝顶。保和殿规模比太和殿略小,面广9间,进深3间,重檐九脊歇山顶。属于外朝部分的,还有东侧的文华殿、渊阁和西侧的武英殿、薰阁。文华殿和武英殿各由殿门、廊庑、殿身组成,均为单檐歇山顶,等级很低。文华殿和三大殿相比,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尺度切于实用,环境幽雅,并没有枯燥单调之感。内廷部分,指以乾清门一线为界的北部,属帝后寝宫。内廷并列三门,中间是乾清门,这是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一线的主体建筑;西面是内右门,进去是养心殿和西门宫;东央是内左门,进去是斋宫和东六宫。乾清门内的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总称后三宫。建筑的尺度比三大殿要小得多,但是较接近人体的尺度比例,生活气息增强。乾清宫为皇帝寝宫,大殿面阔9间,进深5间。正中设宝座,东西分建暖阁。每间分上下两层,各有楼梯相通;每间设床3张,共27张床,这是为了防止皇帝在睡觉时被人暗害。坤宁宫是九脊重檐殿顶建筑,只是进深比乾清宫略浅。交泰殿为三开间攒尖顶建筑,形体过小,地位局促,不太相称。出坤宁门就是御花园,位于整个宫城最北一区。园东西长130米,南北宽90米,占地近11700平方米。园内有20多座殿阁亭馆,结构精巧,建筑古雅,间有山石、花木、盆景和一色石角道,是一处以建筑物为主的宫廷式花园,也是整个宫内唯一贴近自然之处。故宫属于中国古建筑中纵横开阔、四平八稳的建筑类别,纵向从正阳门、天安门到内外三大殿,横向则由中轴线向两侧展开,能够深深体会到故宫作为帝王宫殿的至高无上和非凡的气势。“爱情的珍珠”泰姬·玛哈尔陵是印度莫卧儿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为其早逝的爱妻泰姬·玛哈尔建造的,是世界建筑史中最高最美丽的作品之一,被印度人民誉为“印度的珍珠”。莫卧儿王朝统治印度的227年中,几乎一直充斥着动荡:大英帝国的入侵使印度这个末代王朝蒙污带垢;王朝相传六代,父子争位、兄弟残杀的事件不断发生,沙贾汗也曾起兵争夺其父的王位,失败后过了7年的逃亡生活。这期间,与他患难与共的是其宠妃阿姬曼·芭奴。沙贾汗登基后,封这位多情美貌的宠妃为皇后,并赐以“慕姆泰姬·玛哈尔”的封号。后人对这封号有两种解释,或曰“美人”,或曰“宫廷的王冠”。泰姬在一次陪皇帝出巡途中产下第14个孩子,不幸产后得了传染病,不久死去,沙贾汗在她临终前答应为她建造一座可与她的美貌与功勋相匹配的陵墓。陵墓建在莫卧儿王朝首都阿格拉城堡附近。为了该墓的设计与施工,除集中了全印度的著名建筑师和工匠外,还聘请了土耳其、伊朗、中亚、阿富汗和巴格达等地的建筑师,可以说这座陵墓总结了整个伊斯兰世界的精华。它始建于1631年,每天动用两万名工匠,精心施工,历时22年,于1653年落成。泰姬陵的入口是一座用印度特产红石砌成的城楼。穿过城楼,一条用红石铺成的长300米的甬道直通白色陵墓,甬道中段有一个十字形水池,中心为喷泉,四周植以竹草花木,陵墓两翼有红砂石的宫殿式建筑,西座是清真寺,东座是接待厅。清水水池中陵体的倒影,宛如泰姬对着明镜在梳妆。为了表现泰姬永恒之美,陵体从东西南北四个方面看都是完整的,各具美感。早晨,大理石陵体在朝晖下呈桃红色,中午烈日把陵体照得浮光跃金,傍晚夕阳西下后陵体又现出乳白色。登陵石级有22级,代表陵园建造花了22年,陵墓建在一座7米高、长宽各95米的正方形大型石基座上,寝宫居中,四角各有一座40米高的圆塔。寝宫共分5间宫室,中央宫室放着泰姬和国王的石棺。宫墙和石棺用珠宝镶嵌成各种花卉及人物、图案,十分雍容华贵。泰姬陵峻工时,沙贾汗国王仍在位。他对泰姬的情思像一根无形的丝线,萦绕在陵内外。国王曾梦想为自己建造一座与泰姬陵一样的黑大理石陵墓,好与白色的泰姬陵遥遥相对。可是,还没有来得及动工,他的儿子奥朗则布就起来“抢班夺权”,他杀死兄弟各一人,赶走另一个哥哥,并把其父沙贾汗囚禁在阿格拉城堡中。这位多情的国王只能透过囚室的窗棂望着爱妻的陵墓。最后,他终于被安葬在泰姬陵的石棺中,与爱妻并卧,他的绵绵情思总算有了个了结。巴黎圣母院看过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或者同名电影的人,无不知道巴黎圣母院这个名字。它是早期哥特式建筑的最伟大杰作,不仅因为雨果的小说,更因为它是巴黎最古老、最华丽的教堂而名扬于世。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历时约150年,直到1320年才建成。到了19世纪,又在上面加建了个尖塔。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哥特式,原是从哥特民族中演化过来的,指的是北方野蛮民族,含有贬义。但后来也就失去了它的褒贬性,变成了当时一种文化的名称了。哥特式建筑有什么特征呢?最重要的就在高直二字,所以也有人称这种建筑为高直式。哥特式教堂的平面形状好像一个拉丁十字。十字的顶部是祭坛,前面的十字长翼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厅,供众多的信徒做礼拜用。教堂的顶部采用一排连续的尖拱,显得细瘦而空透。教堂的正面往往放一对钟塔。哥特式教堂的造型既空灵轻巧,又符合变化与统一、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建筑美法则,具有很强的美感。巴黎圣母院的平面呈横翼较短的十字形,东西长125米,南北宽47米。东端是圣坛,后面是半圆形的外墙。西端是一对高60米的方塔楼,构成教堂的正面。粗壮的墩子把立面纵分为三段,每段各有一门,当中是被称做“最后的审判”的主门,右边是“圣安娜”门,左边是著名的“圣母门”。进门后大厅中端坐着怀抱婴儿的圣母玛利亚,玉石雕刻,慈祥而端庄。这种门一个套一个,层层后退,形成哥特式教堂的典型特征——尖圆拱券。两条水平的雕饰把三个门联系起来,下层的装饰是28个尺度很大的法国历代君王的雕像,正门的正中是一个直径10米的圆形玫瑰窗,精巧而华丽。两侧的尖券形窟及垂直线条与小尖塔装饰,都带着哥特式建筑的特色——高耸而轻巧,庄严而匀称。在尖峭的屋顶正中,一个高达106米的尖塔,直刺天穹,好像要把人们连同这教堂一起送上天国。教堂正厅顶部有一口重达13吨的大钟,敲击时钟声宏亮,全城可闻。巴黎圣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妙、最和谐的,水平与竖直的比例近乎黄金比1∶0.618,立柱和装饰带把立面分为9块小的黄金比矩形,十分和谐匀称。后世的许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样子。巴黎圣母院的内部并排着两列长柱子,柱子高达24米,直通屋顶。两列柱子距离不到16米,而屋顶却高35米,从而形成狭窄而高耸的空间,给人以向天国靠近的幻觉。巴黎圣母院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是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在它之前,教堂建筑大多数笨重粗俗,沉重的拱顶、粗矮的柱子、厚实的墙壁、阴暗的空间,使人感到压抑。巴黎圣母院冲破了旧的束缚,创造一种全新的轻巧的骨架券,这种结构使拱顶变轻了,空间升高了,光线充足了。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巴黎圣母院是巴黎市著名的历史古迹,雨果曾在小说中称赞它是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纪念碑圣彼得,是《圣经》故事里一个重要人物,是耶稣十二门徒中的第一号门徒。相传彼得本是个渔民,和父亲西门·约拿及弟弟安德烈以打鱼为生,过着清苦的生活。后来他和弟弟安德烈一起跟随了耶稣,宣扬基督教义。耶稣殉难后,他和其他几个门徒一起在耶路撒冷建立了教会。然后去罗马传播教义,不幸被捕,临刑时他表明了自己是耶稣的仆从,不配受与耶稣同样的刑罚,于是被倒钉在十字架上就义。圣彼得开创了罗马教区,以后罗马教皇都称自己是圣彼得的传人。因此,在圣彼得的基地上,建造了一座纪念性的教堂,即圣彼得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始建于公元4世纪,当时的建筑是一个早期的基督教式的建筑。16世纪初,教皇尤利亚二世为宣扬政教统一国家的宏愿,为表彰自己的丰功伟绩,决定重建圣彼得大教堂,并作为自己的葬身之地。他说:“我要用不朽的教堂来覆盖我的坟墓。”于是,教廷计划建造一个规模超过古罗马万神庙的大教堂。当时,正值文艺复兴运动的高潮,人文主义思想很活跃。设计师伯孟特把建筑平面图设计成正方形与希腊十字式迭合的集中式平面,中央一个大厅,四面以同样形状和大小的小厅延伸出来,形成较强的宗教纪念气氛。可是,这个设计方案与天主教精神不符。伯拉孟特死后,教皇立奥十世任命画家拉斐尔负责教堂设计,要求将原设计改为正统天主教会的拉丁字平面。“十”字的一臂特别长,形成一个较大的厅,这既符合天主教仪式的要求,更象征了耶稣受难的十字架。这是两种思想的斗争,前一个方案代表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后一个方案代表了中世纪宗教禁欲主义,强调了神的精神力量。后来罗马发生了两件大事:因反对教会以修建圣彼得大教堂为借口发售赎罪券的宗教改革运动;西班牙军队侵入罗马,使工程停顿了近30年。直到1547年,教皇保罗三世委派杰出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家米开朗基罗主持教堂工程。米开朗基罗抱着使古罗马所有建筑“黯然失色”的宏大理想,凭借他的地位和声望,将修改的拉丁十字平面恢复到最初的集中式构图,并设计了比半圆稍稍拉长的饱含弹力的中央大穹顶。工程进展顺利,到1590年已基本建成,大穹顶直径42米,高138米,是罗马城最高的建筑。在巨大的穹顶边上,各设一个小的圆穹顶,与大穹顶互相呼应,显得十分和谐。然而,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衰微和天主教会的复辟,教堂的命运再次遭受挫折,教皇保罗五世下令拆去了米开朗基罗设计的正面门廊,改成一个长长的大厅,部分恢复了拉丁十字平面形状,使人们在近处无法看到大穹顶的完整轮廓,大大损害了原设计的雄伟庄严。1655~1667年,建筑家贝尼尼设计了大教堂的入口广场,为从正面观赏教堂开辟了广阔的视野,成为一大杰作。圣彼得大教堂是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与保守的天主教会势力斗争的产物,它突出表现了建筑具有的深刻的思想性。世界屋脊上的宫殿号称世界屋脊的喜玛拉雅山下,世代聚居着我国的藏族同胞。这里,是一片神秘诡异的土地,悠远而凝重,旖丽且浓郁,豪迈不羁却隐含悲伤。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在拉萨盆地的玛布日山上,矗立着举世闻名的琼楼玉宇——布达拉宫。这里是西藏过去的最高统治者达赖喇嘛居住、朝佛以及处理各种宗教和行政事务的地方。这座建筑在山峰上的宫殿无疑也是西藏建筑艺术的颠峰之作,它以浓烈夺目、气势磅礴的形象震撼着人们的心弦,同时成为拉萨,乃至整个西藏的重要象征与标志。布达拉宫的修建年代,相传始于公元7世纪的唐朝。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定都拉萨后,由于娶了唐朝的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的拜木沙公主,开始信仰佛教,每天焚香静坐念佛。为了避免打扰和防御敌人,开始在他所住的山上修建宫寨、高墙以及壕沟,后代又屡有加建。到17世纪中叶达赖五世受清朝册封后,由当时的总管桑结嘉木错主持,开始了大规模的修建工程,参加的工匠除藏族工匠7000名、画师281名外,还有清朝派的工匠114名,以及尼泊尔等国的匠人。整个工程历经50年之久,最终完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规模。布达拉宫由红宫、白宫和宫前建筑三大部分组成,这三部分都布置在玛布日山的南坡上。整个宫殿四周有几米厚的石墙和三座城门围绕着。从山脚开始,有一条曲曲折折的白色阶梯延伸至宫殿底,从大阶梯到达的白色大门到第6层房屋,全部涂着白色,称“白宫”。从第7层到第13层殿堂,正中刷着红色,叫“红宫”。为什么会有红、白之分呢?原来这是根据喇嘛教义的规定,凡经堂和塔必须刷成白色,佛寺必须刷成红色,白墙面上必须用黑色的窗框、红色的木门和棕色的饰带;而红墙面上则必须用白色和棕色的饰带。屋顶和饰带上的重点部分必须镏金。站在布达拉宫的脚下赞叹、陶醉之余,如果我们走进这座宫殿,还会有不少新奇的发现。在白宫的最高处,有一座日光殿,清晨它第一个迎来朝辉,迟幕它最后一个送走晚霞,从早到晚,总是阳光灿烂。红宫内的灵塔殿可以说是最神秘、而又最华丽考究的地方。几乎每世达赖死后,都要修一座灵塔,存放在灵塔殿中。最高的灵塔是五世达赖的,有14米高,塔身全部用黄金包裹,仅此一塔就用去黄金近12万两,此外还镶嵌有珍珠宝石一万五千多颗,塔的上方还悬挂着华盖和丝绸纬缦,真可谓极尽奢华了。布达拉宫,是几千年藏族文化的缩影,就像那高原的雪山奇峰,就像那阳光下灿烂的金顶和长明的酥油灯,闪烁着永恒不灭的奇光异彩。国外著名宫殿在世界各国有不少历代帝王营建的皇宫,耗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用最为美丽昂贵的珍宝和艺术品加以装饰,极尽奢华之至。这些壮观华美的宫殿,历经沧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令各国游人心驰神往。克里姆林宫:俄国沙皇的皇宫,莫斯科的主要建筑之一。克里姆林宫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宫内丰富的藏品使它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精品和艺术宝库之一。克里姆林宫是一个建筑群体,宫内拥有许多雄伟壮观的建筑,包括教堂、皇宫、钟楼等,色彩缤纷而又十分和谐。宫内有20座塔,其中最漂亮的一座叫斯巴基塔,塔尖上镶有红色五角星,下面有一座直径达6米的大钟。宫内的教堂建筑很有特色,最美丽的教堂要数有“用石头描绘的童话”之称的华西里·伯拉仁内教堂。它由9座参差不齐的高塔组成,中间最高的方形塔高17米。虽然这9座塔彼此的式样色彩均不相同,但却十分和谐,为整个克里姆林宫增色不少。教堂广场上还有高达81米的伊凡大帝钟楼。钟楼的左侧有重达40吨的“炮王”,右侧是著名的“钟王”,它重达200吨。这两个庞然大物虽从未被用过,却显示出高超的铸造技艺。宫内沙皇的宫室中全以大理石、孔雀石装饰,皇冠、神像、十字架、餐具等无不镶满宝石。仅福音书封面就嵌有26千克黄金和无数的宝石。至于陈列的稀有的青铜制品、精致的瓷器、镶金的家具和名贵的珍贵文物,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白金汉宫:英国王宫。位于伦敦威斯敏斯特区圣詹姆士公园西端,是一座规模宏伟的四方形建筑群。英国历代君王都在此居住。宫前广场中心有维多利亚女王纪念碑,宫内有宴会厅、典礼厅、音乐厅、画廊等600多个厅室,都是富丽堂皇、典雅华贵的。白金汉宫不对公众开放,但有三处例外:禁卫军换岗仪式、女王美术馆和皇家马厩,其中换岗仪式最受游客欢迎。每天上午11点在皇宫前院举行,参加的5个禁卫步兵团各有其多彩多姿的传统制度,由禁卫军乐团伴奏,整个仪式宛如一出古装戏演出,非常吸引人。凡尔赛宫:世界闻名的法国王宫。它坐落在巴黎西部南郊的凡尔赛镇。1624年,法王路易十三在此修建城堡,路易十四当政时开始建宫。1661年动工,1689年落成。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园林面积100万平方米。建筑以东西为轴,南北对称,花园也呈几何图形。在长达3公里的中轴线上,有雕像、喷泉、草坪、花坛、柱廊等。宫殿主体长达707米,中间是王宫,两翼是宫室和政府办公处、剧院、教堂等。宫殿外观雄伟壮丽,室内都用大理石镶砌,玉阶巨柱,装饰以雕刻、挂毯及巨幅油画。在众多的厅室中,最具特色的是镜厅。它用巨大的镜子装饰四壁,将室内富丽堂皇的陈设反射出去,更显出无与伦比的雍容华贵。凡尔赛宫被公认为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冬宫:昔日俄国沙皇的皇宫。坐落在列宁格勒宫殿广场上。冬宫呈封闭式长方形,占地9万平方米,有厅室1057间。宫殿四周有两排柱廊,巍峨壮丽。宫内装饰豪华,用各色大理石、孔雀石、斑石、碧玉等镶嵌;以包金、镀铜、嵌水晶装饰,以雕塑、壁画、天顶画、绣帷等装潢;珠围绣裹,极尽豪奢。御座大厅的御座背后,有一幅俄国地图,用4.5万颗彩石镶成。宫内回廊甬道,转折相通,花园苑囿,点缀其间,宫内还有一个“奇珍楼”,叶卡特琳娜二世在位时,曾专门从德国购进225幅名画,藏于楼中。爱丽舍宫:拿破仑三世的皇宫。外形朴素庄重,宫内金碧辉煌,厅室墙壁都用镀金细木装饰,墙上挂着著名油画或精致壁毯。宫内陈设着17、18世纪各朝代镀金雕刻家的约2000件作品,名贵挂毯200幅和130只精制座钟以及其他大量珍贵艺术品。宫殿后部的花园,幽静、秀丽,遍植奇花异草。各个国家的皇宫都各有特色,这里当然不可能尽数介绍。作为留传后世的重要文物,昔日的王宫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最早的缝纫工具——骨针在距今19000年的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的洞穴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同时发掘出了大量山顶洞人制作和使用的生产工具和装饰品,其中的骨针代表了山顶洞人制作骨器的水平。骨针的针身部分保存完好,只是针尾的针眼残缺。骨针残长82毫米,表面打磨光滑,针身细微,从残存的半个针眼可看出针眼是用细小尖锐的特殊工具挖成的。这件骨针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缝纫工具,细小的针眼标志着人类在工具制作上又开始了新的创举。骨针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到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普遍使用,直到战国秦汉时期铁针出现并普遍使用后才被淘汰。占卜吉凶的甲骨我国远古居民十分迷信,常用龟甲兽骨来占断吉凶。甲骨作为占卜用的材料,通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龟的腹甲,一类是牛或羊的肩胛骨。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占卜的风习,不过当时对龟甲和牛羊的肩胛骨未经仔细地整治,只是稍加修整便拿到火上去灼烤,根据背面裂出的兆纹来判断吉凶。到了商代,一般由专职的巫师主持占卜仪式,所用的甲骨刮磨平整,而且为了使背面的兆纹更加清晰,又在甲骨的正面有规律地钻上圆窝,再在圆窝旁凿一枣核状的深槽,然后拿到火上烧烤,根据兆纹的方位判断凶吉。商代的甲骨上常有刻辞,这是对占卜所问事项和结果所做的记录,被称为甲骨文。商代的甲骨文以安阳殷墟遗址发现的数量最多。西周时期,占卜仍然流行,在对甲骨的修整方面和商代有一定的区别。西周的甲骨在灼烧前先施圆钻,然后在圆形的钻窝旁用坚硬的工具凿出方形的槽。西周的甲骨文与商代相比,文字较少,而且字体纤小,需用放大镜才能看清,表现出高超的刻划水平。金缕玉衣和银缕玉衣古代皇帝和贵族死后所穿的用玉片编成的殓服称做玉衣。玉衣根据编织时所使用的金丝、银丝和铜丝的不同,可以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和铜缕玉衣三种。据有关文献记载,汉代皇帝死后穿有金缕玉衣,其他贵族依地位高低分别穿银缕玉衣和铜缕玉衣。迄今为止,在我国共发现9件金缕玉衣。其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是1968年在河北满城县陵山汉墓中出上的两件。满城汉墓出土的玉衣是西汉汉景帝刘启之子、中山靖王刘胜和妻子窦绾穿用的。金缕玉衣外形如同人体,分为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5部分,全部用玉片拼成,再用金丝加以编缀。刘胜的玉衣长1.88米,共用了2498片玉片组成,共用金丝1100克,脸盖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银缕玉衣仅发现1件,是1970年在徐州市东汉彭城刘恭后裔墓中发现的。玉衣长1.70米,共用玉片2600块,银丝800克左右。现存于南京博物馆。铜缕玉衣到目前为止共发现12件,年代均为西汉中期到东汉晚期。东汉灭亡后,魏文帝于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下诏禁止使用玉衣,所以自曹魏以后就不再使用玉衣随葬了。曾侯乙编钟这是1978年由湖北省博物馆在湖北省随州市西郊擂鼓墩附近的曾侯乙墓中发现的,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大的一套编钟。编钟共65件,包括钮钟19个,甬钟45件,还有椺钟1件。其中最大的一件重204公斤,高153厘米;最小的一件重2.4公斤,高仅20.4厘米。整套编钟总重量达2500多公斤,按照形状和大小不同悬挂在三层钟架上,钟架旁有演奏编钟的木锤和长木棒。钟架由245个构件组成,设计精巧,可以拆卸。编钟上都刻有铭文,共计2800多字,记载了音乐方面的知识和春秋战国时期楚、晋、申、周等国各种音律名称、音阶名称和变化音名称。整套编钟的音阶结构与现代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相同,总音域包括五个八度,中心音域的十二个半音齐全,音域较宽,音质优美,至今仍能用它演奏中外名曲。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为研究古代音乐史及乐器铸造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宋瓷孩儿枕枕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寝具。瓷枕是隋朝开始烧制的,到唐代已大量生产,宋代和宋以后广为流行。以小孩做为瓷枕主体的孩儿枕,在江西的景德镇窑、陕西铜川黄镇的耀州窑、河北曲阳县涧磁材的定窑都有发现。在耀州窑发现的孩儿枕设计巧妙,一男孩闭目侧卧于椭圆形的床榻上,面庞圆润,两腿自然交叉,右臂枕于头下,左手握一灵芝,以灵芝作为枕面,上刻划有精美的图案。在河北曲阳县涧磁村的定窑出土的孩儿枕釉色白中微微泛黄,给人以恬静柔和之感。瓷枕雕塑一男孩俯卧于床榻之上,双臂交叉于身体前部支撑着微微抬起的头部,双腿前屈,两足上翘,面部丰满,神态自然。这些神态各异、造型别致的瓷枕,反映了我国古代瓷器烧制的高超技术。狮形柱头公元前273年,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在统一南亚次大陆北部和中部广大地区后,下令在各地立柱刻石宣扬王法,崇奉佛教。19世纪初考古学者在印度著名的佛教圣地鹿野苑发现了阿育王石柱的狮形柱头。阿育王石柱高70余尺,系用整块石料雕刻而成,柱身可能毁于12世纪阿富汗人入侵之时,于今所能见到的只是石柱的柱头。柱头上部刻有四只合体雄狮,中部为圆盘状,分别刻四个法轮和马、牛、象、狮四兽浮雕,下部为莲花座。柱头上的四狮图案和柱顶结构有明显的波斯风格,但法轮和莲花又是印度佛教的象征,反映了印度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柱头经过精工雕凿,四兽形象生动,气势雄伟,堪称印度古代雕刻的杰作。其造型图案今已被用作印度国徽。我国古代建筑世界之最世界上最大最长的墙,是中国的万里长城,公元前7世纪开始建筑,秦始皇时代进行重建。从山海关至嘉峪关这段长城,是明代重点保存下来的,长达6000多公里。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是中国的京杭大运河,全长2700公里。它是苏联伏尔加—顿河运河的20.67倍,为白海—波罗的海运河的12倍。世界上第一条越岭运河,是中国秦始皇时兴修的灵渠。世界上高原地带最伟大的建筑布达拉宫。它始建于唐朝初年,既是藏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又是藏汉民族团结友谊的象征。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是北京天安门广场,占地近600亩。位于北京西郊的圆明园,始建于18世纪初清康熙年间,占地5000多亩。其规模与世界各处园林相比,是最大和最宏伟的,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隋代李春设计的赵州桥,“奇巧坚固,甲于天下”,比欧洲最早建成的同类拱桥要早1200年。山西应县城里屹立着距今900多年前建造的一座木塔,塔高67.31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世界上最大的佛像是我国四川乐山凌云大佛,总高度为71米(未计脚底莲花座),头长14米多,眼长3.3米,脚背宽8.5米,可以围坐1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