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突唯》河南中考总复习2024历史第一部分中考考点通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四单元考点通关重难点通关情境通关纵横通关单元核心导航真题通关一个分裂动荡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两大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一场动乱八王之乱一场改革孝文帝改革两朝对立南朝、北朝两大现象江南地区开发、北方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分裂动荡,内迁各族人民与汉人长期杂居,在服饰、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加上一些少数民族统治者的重视和推动,“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民族大交融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民族交融考点一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官渡之战时间200年(东汉末年)交战双方曹操VS袁绍地点官渡(今河南中牟)结果曹操,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以少胜多赤壁之战时间208年(东汉末年)交战双方曹操VS孙刘联军(孙权与刘备)地点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结果孙刘联军,为奠定了基础以少胜多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国鼎立背景曹操:赤壁之战后,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孙权:一边把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建立过程政权名称建国时间建立者都城魏220年曹丕洛阳汉(蜀汉)221年刘备成都吴229年孙权建业(今南京)三国鼎立经济发展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考点二西晋建立、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西晋建立时间266年建立者司马炎(晋武帝)都城洛阳统一时间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灭亡时间316年,内迁的灭掉了西晋匈奴人八王之乱背景①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派遣其据守州郡重镇。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②西晋统治腐朽,压迫内迁各族人民,激起强烈反抗。③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概况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在洛阳一带相互混战,史称“”影响①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米价飞涨,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②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内迁时间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内迁各族匈奴、鲜卑、羯、氐、羌迁徙方向由西北和东北向中部广大地区迁徙建立政权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东汉、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十六国代表:前秦概况,氐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统一了黄河流域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统治措施①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②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结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4世纪后期苻氏考点三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东晋的兴亡建立时间317年建立者司马睿都城统治特点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形成“王与马,共天下”东晋北伐时间东晋初期成果收复了的部分地区结果由于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最终未能恢复中原建康(今江苏南京)黄河以南南朝的政治名称由来420—589年,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城都在,历史上统称为“南朝”统治状况特点政权更迭频繁;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很大概况①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时,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②梁武帝时政治日益败坏,后来发生了大规模叛乱,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宋、齐、梁、陈建康江南地区的开发背景①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而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②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原因①北方人南迁,带来劳动力、生产工具和技术。(最主要的原因)②江南自然条件优越。③南方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④南北人民共同开发。⑤统治者重视江南地区的开发表现农业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②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改进,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并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③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多种经营手工业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纸、造船、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的建康成为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影响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我国奠定了基础经济重心南移考点四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淝水之战时间383年交战双方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意义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地区再度陷入了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前秦VS东晋以少胜多北魏孝文帝改北魏建立4世纪后期,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北魏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改革目的顺应统一和民族交融趋势,巩固北魏统治改革措施①494年,迁都洛阳。②进一步推行汉化改革: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等鲜卑族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背景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生活实质是少数民族民俗汉化、社会发展封建化过程高潮北魏孝文帝改革表现生产生活北方各族由畜牧业生产转向农业生产,汉人学习北方各族畜牧经验,同时,北方各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与汉族交融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表现政治十六国北朝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经济文化经济文化上交流频繁,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了汉族人民的喜爱民族心理“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减少意义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基础考点五《齐民要术》、祖冲之、书法、绘画、雕塑《齐民要术》作者贾思勰()内容①本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②强调了农业生产要,种植农作物必须,。③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提出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地位《齐民要术》是我国的一部的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朝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不误农时现存最早完整祖冲之朝代南北朝杰出科学家贡献①: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②制定《》: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③:祖冲之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圆周率大明历机械制造书法产生条件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使书写的载体发生革命性变化,也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产生时间代表人物锺繇时期曹魏书法特点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地位时间其楷书为绝世之作胡昭时期曹魏东汉以后书法代表人物王羲之时期东晋书法特点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地位被称为“书圣”代表作《》被称为“”特别注明西晋设置,教学生学习书法,规定用锺、胡书法作为标准书体北魏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重视书法艺术,流传下来的,苍劲厚重,粗犷雄浑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书博士碑刻书体绘画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由于佛教盛行,占了主要地位;同时,由于山水诗的增多,开始形成代表人物代表作《》和《》特点顾恺之擅长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宗教画山水画顾恺之(东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雕塑背景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传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代表山西大同的、河南洛阳的特点这些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云冈石窟龙门石窟1.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229年孙权称帝才标志着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曹操220年就已去世,因此曹操是东汉末年的历史人物。2.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是在西晋后期。人口迁徙促进民族交融。3.西晋的建立并不是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结束,西晋建立时,吴国仍与西晋对峙,直到280年西晋灭吴后,三国鼎立的局面才宣告结束。4.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并没有南移,江南地区的开发使长江流域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从而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5.祖冲之不是发现了圆周率,而是在前人刘徽的基础上计算得更加精确。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规律和启示特征①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代表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②南迁趋势往往在北方割据战乱时最突出。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也有一定的影响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的重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将其运用于经济建设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推动力2.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进步的原因及意义(1)原因:①对秦汉时期科技文化的继承、改革和创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前提。②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经济的开发,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③民族大交融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2)意义: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进步,为隋唐时期科技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材料:(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宋书》【解读】南朝时江南地区经济已相当繁荣,耕地面积增加,物产丰富,百姓勤劳,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就可以满足数地的需求。材料反映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状况。秦、汉是中华帝国的奠基时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依然在北方。汉末及三国鼎立时期,北方战祸最巨,人口急剧流失,中原人民蜂拥南迁,产生了新的经济中心,与经济凋敝的北方形成了抗衡的局面。……北方先进的经济组织和生产技术在南方的推广使用,给江南经济的发展造就了较高的起点,江南自然条件的潜在优势充分开掘和发挥出来,生产力水平后来居上,很快高于其他地区。——摘编自孙竞昊《“康先生”在江南》通述:自东汉后,北方陷入战乱,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生产停滞。当北方的经济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状态时,南方则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东晋建国到陈灭亡大约有三百年的时间,这期间南方发展,南北不均衡的格局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也表明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1.(2022·河南)317—589年,在这二百多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A.生产技术的进步B.环保意识的增强C.水利工程的兴修D.自然条件的优越6~9页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