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学名著导读异彩纷呈的诸子散文诸子,字面意思就是各位先生,也指有理论、有主张的先生们的著作。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在思想文化上,呈现出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汉书·艺文志》里将“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诸家。诸子散文指的就是这些学者的语录、文章。诸子的著述,不少已经失传,保存到现在的,主要有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杂家的《吕氏春秋》等。诸子的著述在论说文的发展上都体现了各个时期的不同水准。在文风上,它们各具特色。《论语》言简意深,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等语句,都是带有哲理性的格言警句。《墨子》文辞朴实而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如《公输》篇,从浅显的事例入手,运用类比、推理等手法论证自己的结论,使对方没有丝毫回避的余地,只能就范认输。《孟子》的特点是明白流畅而善辩,如《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在论辩中先撒下罗网,然后请君入瓮,接着穷追猛打,时擒时纵,处处先发制人。读来波澜起伏,跌宕生姿。《庄子》汪洋恣肆,善于大量地运用寓言故事阐述事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诸子散文在思想文化上呈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从不同的角度对后代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成。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后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包括西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风”有十五国风,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剥削压迫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最早的现实主义著名诗篇。“雅”有“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其中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记叙周族兴起的传说和历史以及当时经济制度、生产状况的篇章,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形式多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富于变化,常以章节的复叠加强表达效果。它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是直接铺叙陈述,“比”是比喻,“兴”是借物起兴,以引起下文。比兴手法在我国诗歌创作中一直被继承着、发展着,这是周代民歌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个方面。《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在文学史上永远闪烁着不灭的光辉。爱国诗人屈原的绝唱——《离骚》屈原,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人。战国时楚人,名平,字原。相传故里在今湖北秭归。楚怀王时曾任左徒,对内同楚王商议国事,发布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对诸侯。后来受到诬陷,被迫流亡汉北。秦国利用这个机会派张仪至楚,许诺割地六百里,使楚与齐国绝交。楚怀王受骗与齐绝交后,不能得秦地,便兴师伐秦,遭到惨败。怀王不得已,又起用屈原出使齐国,恢复齐楚联盟。楚顷襄王即位后,屈原受到进一步排挤打击,被放逐江南。他眷念祖国,坚持自己的信念和政治主张,先后写下了许多光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郢,屈原万分悲愤,投汨罗江而死。《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前半部分叙述诗人的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辅佐楚王进行政治改革的斗争,表现了诗人关心楚国命运,志行高洁的品质与不屈不挠的精神。后半部分通过神游天上,表现了作者理想不得实现的矛盾痛苦心情和以死殉崇高理想的决心。全诗曲折变化,和谐完美,词章瑰丽,广泛运用比兴手法。诗人以香草象征自己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妒贤等等,使全诗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诗人驰骋想象,将神话传说、历史人物与自然现象编织成瑰丽多彩,奇特无比的幻想境界,表现自己追求理想的精神,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特色,又具有深刻的现实性,不愧为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篇。第一部传记文学的辉煌巨著——《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著。约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至征和二年(前91年)间写成。记事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首尾达三千年左右。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内分“本纪”十二篇,按帝王世序和年代记述政治上的重大事件和帝王事迹;“表”十篇,用表格谱列历代史实;“书”八篇,分别叙述礼乐、天文、历法、水利、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世家”三十篇,主要是诸侯、王的史实记载;“列传”七十篇,主要记载官吏、名人及一部分下层人物的事迹。《史记》取材广泛,除参考《左传》、《国语》、《战国策》、诸子百家书以外,还注重实地考察资料的使用,构成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史记》的思想内容是丰富深刻的,它一方面揭露了统治者及其爪牙的无比丑恶,歌颂劳动人民及其领袖的起义反抗,以及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和救人困急的侠义之士,表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品质。《史记》中的人物形象丰富饱满、生动鲜明,在语言的运用上也有极大的创造,善于用符合人物身份的口语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点。它是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传记文学名著,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古代谋臣策士论辩的篇章——《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一部国别史。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前460~前220)的史事。《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谋臣微士攻城略地的策划,纵横捭阖的说辞。反映了各诸侯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文笔恣肆生动,酣畅淋漓。雄辩的论说、刻骨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无不各尽其妙地构成了《战国策》语言的独特风格。苏秦、张仪、陈轸之流的游说辞,司马错的论伐蜀、淳于髡的滑稽、邹忌讽齐王等,在语言的运用上都非常突出。《战国策》的每一段文章,都几乎是一篇完整的故事,如苏秦连横说秦惠王、冯谖客孟尝君,秦宣太后爱魏丑夫等。书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是深刻而具体的,写英雄,则气势磅礴,旁若无人;画小丑,则丑态百出,面目可憎。如荆轲在刺杀秦王的生死关头,却是谈笑自若,对答如流,简直不把不可一世的秦王放在眼里,他的慷慨激昂、英勇机智不能不叫人钦佩。而苏秦则是另一种形象。当他游说不成而回家时,“赢滕履,负书担橐,形容枯槁,状有归(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活脱脱一副丧家之犬的形象。此外,《战国策》中多用寓言小故事,如“献不死之药”、“狐假虎威”、“骥遇伯乐”等,都写得短小精巧,寓意深刻。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少年时代就死了父亲,家境一日不如一日。早年怀抱普济苍生的壮志,曾任江州祭酒,因无法忍受仕途的污浊,辞官回家。后又迫于生计,出任镇军参军、建威参军,转为彭泽令。在彭泽八十多日,逢郡督邮来县,县吏就请陶渊明穿好衣带去拜见,他长叹一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日解除印绶离职,写了《归去来兮辞》,回家隐居种田,不再做官。青少年时代的陶渊明具有干一番大事业的凌云壮志,但做官之后,那东奔西跑的苦差,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丑恶与他恬静自由的性格格格不入,再加上东晋时期豪强世族统治,门第制度森严,没有后台是无法有所作为的,所以他毅然选择了辞官归隐的道路。现存陶渊明的诗一百二十多首,散文六篇,辞赋三篇。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方面。大量田园诗描绘了农村风光和劳动情景,流露出对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晚年所写散文《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安宁美好的理想社会,那里没有君臣,没有压迫剥削,没有互相欺诈,人们和平、幸福、平等地生活着,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当然,在当时的社会,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无法实现的空想而已。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及其杰作李白(701~762),字太白,是盛唐时期的伟大诗人。被人誉为“谪仙”、“诗仙”,主要是因为他在诗中描绘了自己轻视世俗、飘逸洒脱的形象。他一生写了近千首诗,其中很多表现了诗人的远大理想,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官场腐败的憎恶,爱憎极为鲜明。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表现了他的自信和豪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的心高志大和自尊。“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蔑视。他用蔑视世俗、飘逸洒脱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这就给人一种绝世超凡、如处仙界的印象。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还因为他在悲愤孤寂之时追求成仙得道,求得精神的暂时寄托,这也给李白的诗歌增加了超脱的色彩。另外,李白诗歌中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如写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诗人那喷薄欲出的激情,在《蜀道难》等名篇中表现得特别突出。正是这种高度浪漫的表现手法,想落天外的意境给人以飘飘欲仙的感觉。《李太白集》中除少量的文赋碑铭之外,收入李白诗歌约一千首,这些诗篇,生动地记录了诗人坎坷的生活经历和复杂的心理历程。其内容广泛多样,形式不拘一格。内容上,或表达对封建权贵的反抗,或抒写高远的理想抱负,或寄寓对清明政治的向往,或流露对自然美景的爱悦;形式上,有古风,有乐府,也有格律诗。许多优秀诗篇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显示着雄奇豪放、清俊旷达的风格。李白的诗歌创作卓越地继承了屈原和汉乐府优秀民歌的艺术传统,推陈出新,对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极其辉煌的贡献。唐代以后,凡是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作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李白的影响。李白的诗歌在浪漫主义诗歌发展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他的最富于浪漫主义奇情壮采的山水诗就是《蜀道难》。这首诗约写于天宝元年前后,诗中极写由秦入蜀道路的奇险难行,歌颂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并表示了对蜀中政治形势的隐忧。全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夸张的诗句为基调,一唱三叹。先将传说神话引入诗中,在想象中描写太阳御者羲和和飞禽走兽的畏难却步以及行人的屏息长叹,突出了蜀道的险峻,再设想入蜀的行人在蜀道上所感受到的可怕气氛,最后从自然形势的描写转到历史教训的提示。全诗运用夸张、比喻、渲染、暗示等表现手法,时间上由古到今,景物上由远及近,感情上由浅入深,形象夸张地表现了蜀道的艰险。由于诗人的豪放气魄贯注全诗,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手法,使他成为屈原以后浪漫主义诗歌的高峰。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成就明代茅坤的《八大家文钞》选辑了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作为人们学习唐宋古文的范本,于是“唐宋八大家”的称呼便广泛流传开来。这八位作家的散文成就是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发展中取得的。中唐时期,讲求对偶、声韵和用典而不注意内容的骈体文仍然占有统治地位,韩愈和柳宗元起来提倡古文,即提倡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形式,反对骈文,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主张文章必须“志道”,“明道”,即宣传儒家思想,强调文章要抒发个人真情实感,褒贬社会现实。主张文章的形式为内容服务,强调文字流畅,贵在创新。韩愈的大量文章雄奇奔放、富于曲折变化而又流畅明快,语言准确生动,使人耳目一新。柳宗元也写了大量文章,其中的寓言文和游记别开生面、深得人们好评。但是,韩、柳之后骈文又死灰复燃,这就给宋代文坛提出了新的战斗任务。欧阳修鲜明地举起了韩、柳“古文运动”的旗帜,与同时代的曾巩、王安石、苏洵父子等人扫骈文余风。欧阳修的文章丰富生动、抒情味浓,其《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名作传诵千古。王安石以说理文见长,论辩透辟,用语准确精练。他的游记、杂感也长于议论,表现出政治家的眼光和风度。苏轼的散文可以说集宋代古文运动的大成,无论是书札、杂说、游记、小赋等,“文理自然,姿态横生”,随笔挥洒,词采妙出。他的《石钟山记》、《赤壁赋》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曾巩、苏洵、苏辙的散文各有特点,曾巩、苏洵善辩,苏辙婉转。总之,欧阳修等六人的散文创作吸取了韩、柳文体改革的特点,又着重在文风上加以探索,创造了比韩、柳更为平易流转的风格,取得了最终战胜骈体文的辉煌成果。豪放词派的开创者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出身于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早有文名,母亲能教他读《汉书》。由于家庭的教育,前辈的熏陶以及自己的刻苦学习,青年时期的苏轼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的诗、词、散文里所表现的豪迈气概、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的词有三百多首,与诗相比,他的词有更大的艺术创造性。它进一步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把诗文革新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里去。诸如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诗人所惯用的题材,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唱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象和周瑜等英雄人物形象,给人以壮丽的感觉。其中流露的“人间如梦”的消极思想掩盖不了诗中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和一心要为国建功立业的豪迈心情。《江城子·密州出猎》写他在射猎中所激发的想为国杀敌立功的壮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幻想琼楼玉宇的“高处不胜寒”,再转向现实,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苏轼词在语言上改变了花间派镂金错采的作风,多方面吸收陶潜、李白、杜甫等人的诗句入词,并适当地运用某些口语,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为了充分表达内容,有时甚至突破了音律上的束缚。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表现了作者豪迈奔放的感情和坦率开朗的胸怀,在词坛上异军突起,令人耳目一新,成为豪放词派的开创者。感动天地的《窦娥冤》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最杰出的代表作《窦娥冤》,是个感人的悲剧。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指出:《窦娥冤》“最有悲剧的性质”,“即列之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窦娥冤》的主人公窦娥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她三岁就失去母亲,跟随一贫如洗的父亲从长安流落到楚州,年方七岁,又被父亲为抵偿债务卖给蔡婆做童养媳。窦娥十七岁与蔡婆的儿子成亲,刚过三年,丈夫又不幸去世。这对她确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正如主人公自己悲叹地说的那样“命好苦也”。但这远不是她悲惨命运的终结,更惨痛的悲剧随着地痞流氓张驴儿闯进她残破的家而展开。蔡婆到郊外向赛卢医索债,赛卢医谋财害命,企图勒死她。地痞流氓张驴儿父子救下了她,并以此为借口住进蔡婆家,三番五次要挟这两个寡妇做他们父子的老婆。窦娥坚决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张驴儿为了霸占窦娥,妄图毒死蔡婆,不料却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反诬窦娥。窦娥以为官府“明如镜,清如水”,会主持公道,替她洗冤。但是,审案的楚州太守是个见钱眼开,草营人命的糊涂官,他滥施酷刑,逼窦娥招认毒死公公,并将窦娥判处死罪,押赴市曹斩首。窦娥的悲剧是元代千千万万善良无辜的人民生活遭遇的集中反映,也概括了当时无数下层人民屈死的冤案,所以说,窦娥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关汉卿塑造窦娥这一悲剧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种种罪恶,也表现了正直善良的劳动人民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中国小说发展的一块里程碑——《三国演义》1994年,一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把整个中国都卷了进去。据有关部门统计,这个剧的收视率创近十年之最。人们对这个剧津津乐道、赞不绝口。其实这个剧改编所凭借的蓝本——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更是令人不能忘却的。《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由元末明初作家罗贯中依据陈寿的《三国志》、元代《三国志评话》和有关三国的故事加工而成。作品由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写起,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长河中,生动地描写了汉末、三国时期的极为复杂的军事、政治斗争,人民所饱受的苦难,反映了封建社会各阶级的关系和生活面貌。全书涉及时间长久,事件纷繁,人物众多,但作者抓住刘氏的兴衰这条主线,以蜀、魏、吴的斗争进行穿插,做到了以简驭繁,以少胜多,详略得体,有条不紊。《三国演义》将古代战争描写得有声有色,引人入胜,这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是十分罕见的。由于作者善于以战略的眼光分析各个战役,所以对各个战役的描写不是平分秋色,而是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小说重点描写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是蜀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因此作者泼墨如水,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而对一些与全局关系不大的战争则惜墨如金,一笔带过。在几个大战役之间又穿插几个小战役的描写,使战争的场面奔泻千里而又起伏萦回,百态千姿。作者还善于把握各个战役的特点,根据战争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写法。如官渡之战,袁、曹兵力悬殊,曹军处于劣势,又是远征,急于速战,因此突出粮食问题,着重描写曹操如何善于用人、用计,火烧袁军粮仓,出奇制胜。作者在描写战争的过程中还善于处理斗智斗勇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动和静的关系,从而把战争表现得丰富多彩,摇曳多姿。小说描写了四百多个人物,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不下几十个,这些人物描写得形象生动、个性鲜明。如曹操既奸诈阴险,又有雄才大略;关羽忠义勇武,而又恃才骄傲;张飞粗豪直率,又有着精细之处;孔明足智多谋,鞠躬尽瘁;周瑜机智果敢,但又气量狭窄……这些都使小说增色不少。《三国演义》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可以说,它是小说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农民起义的英雄谱——《水浒传》与《三国演义》并称的应是《水浒传》了。这同样是一部英雄史诗,作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它早已驰名中外。《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或简称《水浒》。它以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题材,在收集民间口头传说、话本、杂剧中有关水浒故事的基础上成书。它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作品通过众多英雄被“逼上梁山”的故事的描绘,令人信服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历史事实,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腐朽,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热情赞扬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精神和高尚品质。作品由高俅发迹和迫害教头王进开端;接着具体地描绘了一百零八名英雄各自的曲折道路,他们被迫聚义梁山,“替天行道”,反抗官府除暴济民的故事;后写众英雄接受朝廷招安,奉旨征辽,并征剿方腊、田虎、王庆等农民起义军;最后是众英雄被奸臣谋害以悲剧告终。前七十回是作品的精华所在,为历代人民所熟悉、所喜爱。作品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情节极为曲折生动。如鲁智深、林冲、李逵、武松、杨志、晁盖、宋江等人的故事,每一个都是有头有尾的,曲折多变,波澜起伏,令人拍案叫绝。而其中的任何一个故事,一经别的艺术样式改编都是一个独立的情节单位。作品的人物性格刻画也有极高的成就,许多人物都写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如慷慨爽直的鲁智深,正直刚烈的武松,朴直鲁莽的李逵,都已活在人们口头,成为我国文学画廊中著名的典型人物。自然,作品也有不足的地方,如有关“忠义”的说教,鬼神迷信的描写,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等等,都是需要批判对待的。《水浒传》的版本,有百回本,有一百二十回本,但比较流行的是写到英雄排座次的七十一回本。浪漫主义杰作《西游记》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神魔长篇小说,它写了孙悟空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历史上,玄藏实有其人。隋朝末年,他出家当和尚,唐朝贞观三年上表给唐太宗,申请到印度学习佛经。他历时十七年,跋涉数万里,带回佛经六百多部,这个奇迹震动了京师。在民间,很快涌现了许多关于玄藏取经的传闻。到了宋代,这个故事成了说书的重要题材,元明时期,已被搬上戏剧舞台,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部《西游记评话》,故事情节离真人真事越来越远,加入了很多神话传说和夸张的惊险情节。《西游记》就是吴承恩以这些故事为基础加工创作出来的。吴承恩以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众多的艺术形象。孙悟空是全书中最光辉的、人民群众最喜爱的形象。孙悟空有一身好本领。他经过十年漂洋过海的艰苦磨炼和七年拜师学艺,学得了七十二变,手拿金箍棒,所向无敌。他不但本领高强,而且敢于斗争,不畏神权,不怕妖魔,敢于战胜一切困难。他入龙宫,把四海龙王吓得战战兢兢;闯地府,使十殿冥王胆颤心惊;他大闹天宫,甚至连至高无上的玉皇大帝也不放在眼里。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遇妖必斗,遇魔必诛,不畏艰险,除恶务尽。他不但敢于斗争,还善于斗争。任何妖魔鬼怪,不管是化成美女的白骨精、化为佛祖的黄眉童子,还是变为道士的虎力大仙,都逃不出他的火眼金睛。他在斗争中很讲究策略方法,经常变作小虫子钻到妖洞里去摸底,或者化为妖精的母亲、丈夫去欺骗他们,并运用钻肠入肚的方法反败为胜。这些都表现了他有勇有谋及顽强斗争的英雄本色,所以,几百年来,孙悟空一直是人们喜爱的艺术形象。以鬼怪狐仙表现人生的《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用文言写的一部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集。蒲松龄(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人。出身于败落的地主兼商人的家庭。《聊斋志异》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它写的是鬼怪狐仙的故事,却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矛盾。小说揭露了现实社会的腐败和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并热情地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塑造了一系列富有反抗性的人物形象。如《促织》、《席方平》等。小说的另一主题是抨击科举制度的腐败和埋没人才的罪恶,嘲笑昏庸的试官。如《叶生》、《素秋》、《神女》等。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与人的恋爱,表现了广大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憧憬和渴望,如《婴宁》、《莲香》、《香玉》等;另一些作品揭露了封建社会对青年男女爱情的阻挠以及他们的反抗精神。如《鸦头》、《细侯》、《连城》等。《聊斋志异》不仅以深刻的思想打动读者,而且用它精巧完美的艺术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充分运用夸张、幻想和虚构来反映现实,使全书闪耀着浪漫主义的色彩。在塑造人物方面,作者善于把幻想与现实、虚构与真实结合起来。如所写的鬼狐妖仙虽是幻想中的形象,却又把人的世界作为他们生活的主要环境,并把生活中的真实细节附在这些虚构的形象身上,因此,尽管有行踪飘忽、变幻异常的鬼狐特点,却极富人情味,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在情节方面,曲折离奇,波澜起伏,悬念频生,引人入胜。在语言方面,作者既创造性地运用古代文学语言,又适当吸收和提炼当代口语,形成一种精练含蓄而又清新活泼的语言风格,极富形象性和表现力。在中国文学史上,《聊斋志异》把文言小说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成就是很突出的。最杰出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全椒人。二十三岁考中秀才,三十三岁迁居南京,家境已很困难,靠卖文与朋友的接济生活。吴敬梓十分憎恶当时文人的热衷于功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风气。作者在《儒林外史》中以犀利的笔锋,含蓄幽默的言辞,揭露封建知识分子追求功名富贵和封建官吏贪污受贿的卑鄙龌龊行为,抨击腐朽的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可救药的危机。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的。”《儒林外史》讽刺的最大特点就是敢于和善于反映现实。小说中许多人物都有原型,但又不是现实中人和事的简单复制和记录,而是比现实更集中、更概括。如当时的知识分子在科举制度的毒害下,头脑空虚,灵魂卑鄙,行为丑恶,这是当时人们司空见惯的,作者能以锐敏的眼光从平常的事情中看出不平常的问题,加以集中提炼,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儒生的百丑图,暴露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社会风气的败坏。小说还善于抓住最有讽刺力的细节加以细致的描写,如严贡生临死时两根灯芯的描写,范进发疯的描写等,都富有深刻的讽刺意味。作者还善于通过人物自身言行的矛盾予以辛辣的讽刺,如胡屠户对范进前倨后恭的截然相反的态度的描写,都极具讽刺力量。《儒林外史》奠定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为以后讽刺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现实主义的不朽巨著《红楼梦》《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清代乾隆年间曹雪芹所写的长篇小说。今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后四十回一般认为系高鹗所续。小说通过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和以荣、宁二府为代表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衰亡史,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灭亡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在我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部作品能把爱情的悲剧写得像《红楼梦》那样富有激动人心的力量;也没有一部作品能像它那样把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揭示得如此全面深刻,从而对封建社会作了最深刻有力的批判。但由于历史条件局限,书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虚无主义的“色空”观念。在艺术成就方面,作者纯熟地运用现实主义方法,在广泛深入地了解社会生活的基础上,以精雕细琢的工夫,描绘了一大批活生生的典型形象。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四百余人,其中着力刻画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晴雯、袭人、尤二姐等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和高度的典型意义。这些人物血肉饱满,各有特色。有的人物虽寥寥数笔,也给人以深刻印象。作品结构宏伟严整,情节波澜起伏、千头万绪,却组织得周密有致、跌宕多姿。作品语言优美生动、洗炼新颖,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特别是人物对话,或长或短,或文或野,无不惜合人物的身份与口吻。《红楼梦》对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公认是世界文学第一流的作品。对它的研究,早已在国内外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称为“红学”。描绘人生百态的“三言”、“二拍”宋元时代,“说话”(讲故事)的艺术在民间兴起,说话人用的底本,即话本,也在市民中广泛流传。到了明代,一些文人对这种文学体裁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对宋元话本进行加工润色,或模拟话本进行新的创作。这些继承话本传统创作出来专供阅读欣赏的短篇小说被称为“拟话本”。最早的话本集是明嘉靖年间洪梗辑印的《清平山堂话本》。明末冯梦龙更广泛地收集宋元话本和明代拟话本,并进行加工润色,自己也创作一些,陆续编选、出版了《喻世明言》(又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小说集。因为三部书都有“言”字,人们便简称为“三言”。在“三言”的影响下,凌蒙初改写、创作了不少拟话本,并编印成《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两部集子,简称为“二拍”。“三言”中每部各四十个短篇,共一百二十篇。“三言”的内容很复杂。有的通过动人的爱情故事,描写了被压迫妇女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抨击了封建制度对妇女的压迫,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等;有的歌颂友谊,斥责背信弃义的行为,如《施润泽滩阙遇友》、《桂员外穷途仟悔》等;有的描写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表现了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罪恶的愤怒谴责,如《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灌园叟晚逢仙女》等。以上内容都具有进步的意义,但书中封建性糟粕也不少,很多作品里宣扬了封建伦理道德和荒诞迷信、因果报应的思想。“二拍”共有短篇小说七十八篇,其中有少数作品写得不错,有的反映了明中叶以后的某些社会特点,如《转运汉遇巧洞庭红》,也有少数作品描写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坚贞和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但消极思想很浓厚,也有不少淫秽色情描写。尽管如此,“三言”、“二拍”在我国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不能低估。其中生动曲折、有头有尾的故事情节、通俗浅显的语言、细腻的心理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对后来的文学都有不小的影响。阿Q正传鲁迅自1918年1月参加《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同年4月,写成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从此,“一发不可收”,陆续写了《孔乙己》、《药》、《故乡》、《祝福》、《伤逝》等一大批小说。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是一片新大陆,都给人贡献启迪与美悦。但在这艺术珍品的王国里,《阿Q正传》却是独树一帜的,对于鲁迅先生本人来说它是创作的高峰,对于中国现代史来说它则是一座丰碑。《阿Q正传》最初于1921年12月起在北京《晨报》副刊上连载,后来由作者本人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本书共分九章:第一章“序”为题解,第二、三章“优胜记略”,集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从第四章起,情节连贯发展,写阿Q因恋爱的悲剧,生计成了问题,而后革命,至第九章“大团圆”,被砍头示众,以悲剧结局。本书的背景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社会,作者通过对雇农阿Q的悲惨生活和命运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社会矛盾,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广大农民群众的压迫、剥削,并且还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民主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书中的主人公阿Q,是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受毒害的落后雇农。他一方面具有勤劳、质朴的本色,具有反抗意识和朦胧的革命要求,另一方面又有着严重的精神胜利法,如自尊自大、自轻自贱、畏强凌弱、健忘麻木等等。作者痛切地解剖和批判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意在唤醒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砸碎统治阶级加给他们的精神锁链,走向革命道路。本书发表后曾引起强烈的反响,几十年来曾先后被译为二十余种外国文字,阿Q的形象已是世界文学中不朽的艺术典型。家老作家巴金从青年时代就献身文学,一生辛勤耕耘,向人们贡献了无数精品。他的《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抗战三部曲》早已尽人皆知。但代表这位大作家最高成就的还属《激流三部曲》中的《家》。可能是因为这部作品获得的声誉,他在1982年获得了“但丁国际奖”,这在东方是前所未有的。《家》写于1931年,曾以《激流》为题在上海《时报》上连载。作品的背景是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通过高氏大家庭的日趋没落,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全面崩溃的现实。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宰是高老太爷,他是封建家族制度的代表。他早年曾经做官,置下了广大的田产和家业。正因为如此,他专横跋扈,制造出一幕幕家庭悲剧,断送了许多人的青春、生命和爱情。为了挽救这个大家庭的没落,他还极力对抗五四新潮流,咒骂学生运动,将孙子觉慧囚禁在家中。但这一切都是无济于事的。觉慧、觉民等新一代的崛起冲破了高老太爷的罗网,觉慧不顾高老太爷禁令,冲向社会,大胆与婢女鸣凤恋爱,最后叛离家庭。觉民以逃婚反抗高老太爷的旨意,捍卫自己的恋爱自由。作品还以令人置信的笔触写出对这个大家庭的另一方面威胁;紧步高老太爷后尘的克安、安定这些玩世子弟狂嫖滥赌、胡作非为,已从内里将这个封建大家庭蛀空。而高老太爷曾寄予了希望的长孙觉新,虽力图用“作揖哲学”来弥合这个家庭,但五四新潮的冲击和两个兄弟的帮助使他也倾向了进步。总之,这个封建的大家庭已经霉烂了,塌坍了,失去了任何存在的理由。《家》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作家将自己的人格、心灵、情感溶入叙事过程。其语言热情流畅,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像是在滔滔倾诉,又像和读者娓娓谈心,因而对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产生了极为强烈的影响。子夜茅盾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写于1932年12月。题名“子夜”暗示作品记述的内容发生在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里。全书共分19章,以30年代初的半殖民地城市上海为背景。作品的中心人物是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作家通过对他为振兴民族工业挣扎、奋斗终于失败的历程的描写,真实地再现了30年代初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暗淡前景,形象地证明了中国没有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更殖民地化了。小说自吴老太爷由乡下来上海,发病而死,吴府发丧开端。由此引出了吴荪甫、赵伯韬、杜竹斋等这些工业、金融界的巨头及其他头面人物。接着分主、副两条线索叙述。主线是吴荪甫与赵伯韬的矛盾。吴荪甫野心勃勃,想以益中信托公司为依托发展民族工业。他虽吞并了8家中小工厂,以实现“鸿图”,但却遇到了美国财团势力支持下的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排挤、控制。再加之军阀混战,农民破产,货运停滞,销路大减,终于破产。副线是吴荪甫和工农群众的矛盾。吴荪甫为摆脱困境,加紧对工人的压榨,激化了与工人的矛盾。作品生动描述了吴荪甫的家乡双桥镇的农民暴动和工人罢工情况,以及吴荪甫对工人、农民运动的阴暗心理。除主、副线之外,作品还将笔触伸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成为这个“工业的金融的”大都市的点缀。作品结构宏大、人物众多、笔力雄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是著名作家老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写于1935年。小说真实地描写了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剧命运。主人公祥子,从农村来到北京城,决心买一辆自己的洋车,过体面的生活。经过三年的艰辛积攒,买了一辆心爱的车,但不久被军阀乱兵抢走了。以后又准备再买一辆车,可是仅有的一点钱又被孙侦探诈去。最后,他用妻子虎妞的私蓄钱买下一辆半新不旧的车子,也因料理虎妞的丧事而卖掉。加上婚姻问题上的失败,他终于认命,自暴自弃,走上毁灭的道路。围绕祥子的悲剧命运,作家还展示了一幅北京下层人民的凄惨生活图画:车厂的车夫们,在老板、土混混刘四的压榨下痛苦挣扎;与孙子合拉一个车座的老马因冻饿而昏倒。还有西城毛家湾大杂院里,年轻力壮的去卖命,年迈的老人忍冻躺在冰凉的土炕上,怀孕六七个月的妇女还要不停地操劳,十六七岁的大姑娘没有裤子穿。尤其惨痛的是小福子的命运,她为了爸爸和两个兄弟不致饿死,廉价卖身,最后沦落到“白房子”,因受不了非人的折磨,绝望自杀。小说不仅写出了祥子等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悲苦命运,而且还形象地暗示了造成这种命运的原因。这就是反动军阀的混战以及大大小小的杨太太、刘四爷、夏太太等一类剥削者的存在。小说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是将城市底层的生活纳入视野,扩大了文学的表现领域。而洗炼的北京口语的运用又使小说幽默风趣,别具一格。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艺术珍宝《荷马史诗》《荷马史诗》相传是公元前九至八世纪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根据在小亚细亚口头流传的歌谣传说整理加工而成的,是古希腊最著名的作品,长期以来成为欧洲叙事诗的典范。《荷马史诗》包括《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部作品。《伊里亚特》描写特洛亚战争的故事,共二十四卷,15693行。特洛亚位于小亚细亚西北海岸,物产丰富,地势险要,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公元前十二世纪初期,和小亚细亚隔爱琴海相望的希腊半岛上的一些部落联合进攻特洛亚,毁灭了这座城市,掠走了大批财产和俘虏。特洛亚战争在历史上真有其事,希腊的传说却将战争的起因神化了:古希腊一个国王珀流斯和爱琴海女神之女忒提斯举行婚礼时,女神厄里斯在宴席桌上扔下一个金苹果,上面写着“给美丽的女神”,于是引起了赫拉、雅典娜、阿芙洛狄特三位女神为争夺这一苹果的争吵。宙斯让她们找特洛亚王子帕里斯评判,三位女神都向帕里斯许了愿。阿芙洛狄特答应他娶到天下最美的女子,帕里斯便将金苹果判给这位女神。事后女神将帕里斯带到斯巴达,拐走了斯巴达王后——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海伦。此事激起了希腊各部落的公愤,为夺回海伦,他们组织了十万大军,渡海远征特洛亚。战争持续了十年,最后希腊将领俄底修斯用“木马计”攻破了特洛亚城。《伊里亚特》所写的是战争进行到第十年的最后五十一天的事情,歌颂了部落英雄的辉煌战绩和他们的集体英雄主义精神。情节是从希腊联军的内讧开始的;联军统帅阿加门农夺走了联军主将阿喀琉斯心爱的女俘,阿喀琉斯一怒之下拒绝出战,使希腊军队一再失利,特洛亚军乘机进攻,一直将希腊军逼到海边。阿加门农出重礼向阿喀琉斯赔罪,仍得不到谅解。阿喀琉斯的朋友帕特洛克斯借了他的车马盔甲出战,虽解了船边之围,自己却被特洛亚王子、主将赫克托尔所杀,阿喀琉斯悲愤交集,悔恨万分,重新投入战斗。经过激战,杀死赫克托尔。全诗在特洛亚老王为赫克托尔举行的葬仪中结束。《奥德赛》主要描写特洛亚战争结束后,希腊联军“木马计”的策划者、伊大卡王俄底修斯回国在海上漂泊的经过。全诗也是二十四卷,共12105行。特洛亚战争结束后,希腊英雄们纷纷返回家园,唯独俄底修斯下落不明。他的国中流传他已经死亡,一百个贵族向他美丽的妻子珀涅罗珀求婚,妄想夺得他的财产和地位。珀涅罗珀机智地应付,一心等待丈夫。他的儿子为寻找他走遍了希腊各地。原来俄底修斯在海上遇到各种神仙鬼怪的阻挠,他历尽艰险,漂泊十年,最后终于回到伊大卡国中,杀死求婚者,和忠贞的妻子团聚。《奥德赛》是欧洲第一部以个人遭遇为主题的作品,反映了人对自然的斗争,争夺私有财产和保卫私有财产的斗争,歌颂了对爱情的忠贞。古希腊寓言的汇集——《伊索寓言》《伊索寓言》相传是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奴隶伊索所作,后人不断进行加工补充,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实际上是一部古希腊寓言的汇集,大约共收寓言300个以上,其中一些寓言可能来源于亚洲和非洲。《伊索寓言》大多包括寓言故事和简单的教训两部分,反映了古希腊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有的揭露奴隶主贵族阶级的贪婪和残暴,有的反映奴隶和穷人的困难处境,有的表现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有的总结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的经验和教训,其中《狼和小羊》、《农夫和蛇》、《乌鸦和狐狸》、《狐狸和葡萄》、《龟兔赛跑》等都是流传极广的名篇。阿拉伯文学的最高成就——《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又译作《天方夜谭》,是中古时期一部优秀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不仅在阿拉伯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具有重大影响的杰作。《一千零一夜》的产生据书中的交待是这样的:古时候,在印度和中国的海岛中有一个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喜欢打猎,当他每次出外打猎时,王后和宫女就背着他同奴仆们到花园中饮酒作乐。国王发现后非常气恼,下令杀了王后、宫女和奴仆。从此以后,他每天娶一个处女做王后,第二天早上就把她杀掉。国中女子被杀了很多,京城中一片惊慌。有一天宰相正为没有给国王找到处女发愁,他的女儿山鲁佐德对他说:“把我嫁给国王好啦!”她立志要拯数其他女子,所以自愿嫁给国王。进宫后,她每夜都给国王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等到天明时,故事总是讲到最紧要的关头,国王只好把她留到明天,等故事讲完后再杀。这样一直继续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被她感动了,决定和她白头到老,不再去杀其他无辜的女子。这个故事的实际意义当然不在于说明《一千零一夜》的产生,而在于借此能够把众多的故事在结构上联系起来,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一千零一夜》的产生是在民间故事的基础上,经过许多代人的辑录整理,加工提炼而逐渐形成的,上自八世纪,下至十六世纪,前后经历了大约八百年时间。书中的故事由三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来自波斯,取材于波斯故事集《一千个故事》,这是全书的核心;一部分来自埃及,所讲的都是埃及的故事;一部分来伊拉克,所讲的是黑衣大食的故事。前两部分故事比较古老,后一部分是成书时期的现实生活故事。这些故事涉及的地域十分广大,时而在巴格达,时而在埃及,时而在法国,时而在印度,时而在中国。故事的题材非常丰富,既有历史故事、冒险故事、恋爱故事,又有神话故事、幻想故事等。故事的思想意义极为深刻。文艺复兴时期的史诗——《神曲》《神曲》是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欧洲文学史上的一部巨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作于1307年至1321年。原名《喜剧》,后人为表示对作品的推崇,称为《神圣的喜剧》,中译本通称为《神曲》。《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天国》三部,长达1.4万余行。它采用中世纪流行的梦幻文学的形式,所叙述的基本故事情节是:但丁“在人生旅程的中途(35岁)”迷失正路后走出了森林,刚开始登山就被三只野兽——豹、狮、狼挡住去路。正在危机之时,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他受贝雅特里奇的嘱托前来搭救但丁,引导他从另一条路走向光明。维吉尔引导但丁游历了地狱和炼狱,接着由贝雅特里奇引导他游历天国。最后但丁见到了上帝,但上帝的形象如电光一闪,迅即消失,全诗至此结束。诗中的地狱共分9层,如漏斗形,越往下越小,有些层又分若干圈。罪人的灵魂依照生前罪孽的轻重分别被放在不同的层圈中受苦刑惩罚,罪行越大者越在下层。但丁按基督教的观点,把贪色、贪吃、易怒者和邪教徒看作是严重的罪犯,让他们在地狱中受苦,但他更把社会上各种作恶的人放在地狱的下层。炼狱的主体部分是7层,但加上炼狱外部的山脚和山顶上的地上乐园,一共也是9层。这里的灵魂虽与地狱里的罪人犯有同样的罪过,但程度较轻,而且已经悔悟,得到了上帝的宽恕。在这里修炼,忏悔洗过,洗净罪恶后,便可升天。天国分为9重,生前为善、有德行的人在这里享福。这部长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主题思想是: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个人和人类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苦难和考验,才能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界。围绕着这一中心思想,长诗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大胆谴责贵族和教会统治的罪恶,表达了当时人民反封建反教会的要求。这部长诗规模宏大,构思精巧而严整,想象丰富,人物众多而又形象鲜明、生动。它是第一个用意大利俗语写成的作品,对促进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一具有重大意义。拉伯雷的讽刺小说——《巨人传》拉伯雷是法国也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著名的人文主义作家之一。他出身于律师家庭,父母去世很早,长大后当过修道士和医生,学识非常渊博,对哲学、神学、医学、法律、数学、几何、天文、地理、植物、考古、音乐、绘画、民歌都有研究,提出了大脑、神经、肌肉之间的联系,是植物雌雄性别的第一个发现者。他一生只写过一部长篇小说《巨人传》,但就是这一部作品使他成为十六世纪法国最重要的作家。《巨人传》是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的政治性很强的讽刺小说。全书共分五部。第一部写巨人卡冈都亚的出生、求学、保卫祖国及创立德廉美修道院的事迹。卡冈都亚是从他母亲耳朵里出生的,一生下便会说话。每天要喝一万七千多头母牛的奶,要用一万二千多尺布才能做一件衣服。他起初受教会经院教育。越学越傻,后来接受人文主义教育,立刻聪明起来。第二部写巨人之子庞大固埃的出生、教育、游学和御敌事迹,他一开始即接受人文主义教育。第三部叙述庞大固埃的好友巴汝奇想结婚又害怕女人变心,向人请教而得不到满意的回答,不得不去各地寻找“神壶”求教。第四、五部叙述庞大固埃及其朋友巴汝奇和约翰修士在访寻“神壶”过程中的种种奇特经历。小说通过夸张、讽刺的手法揭露了天主教会、经院哲学、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和腐败,猛烈抨击了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哲学、司法等,充分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同时塑造了文艺复兴时期巨人的形象,巨人力大无穷,知识渊博,宽宏大量,热爱和平,体现了作者对新兴阶级的歌颂。塞万提斯的荒诞讽刺小说——《堂吉诃德》《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品,是西班牙17世纪的一部卓越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全名为《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德·拉·曼却》,写于1605年至1615年间。小说的主人公堂吉诃德是拉·曼却地方的一个穷乡绅,名叫吉哈达。他由于终日沉浸在骑士小说中,产生了游侠冒险的荒唐念头,决定做个骑士到各地仗义行侠,救苦济贫。于是,他改名为堂吉诃德,拼揍了一副破烂不全的盔甲,骑一匹瘦马,手提长矛,偷偷离家出游。但第一次就出手不利,受伤而归。他刚养好伤又急于外出,并找了邻居桑丘·潘沙做他的侍从。由于他头脑里充满了骑士的奇遇,出游中做了许多可笑的事情。他把风车当作巨人,把旅店视为城堡,把羊群看成敌人,把苦役犯认作受迫害的骑士,把赶路的贵妇人当成被俘落难的公主……不分青红皂白,乱杀乱打,结果屡遭失败,直至险些丧命,后被人救护回家。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执迷不悟。此后又有第三次离家出走。他的邻居参孙·加尔拉斯果为了医治他的精神病,假扮做骑士把他打败,他才不得不回到家中。回家后,堂吉诃德一病不起,临终时他恢复了理智,痛斥骑士小说,悔恨自己上了骑士小说的当。这部小说不仅尖锐地嘲讽和抨击了骑士小说,而且展示了广阔多样的社会生活的画卷,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封建社会的真实状况,堪称当时西班牙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在艺术上,作者善于运用典型化的语言和行动刻画人物性格,并巧妙地把一些对立的表现形式如写实与夸张、悲剧因素与喜剧成分等结合起来,使小说富有强烈的感染力量。小说中的主人公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中的一个著名的典型,他的名字已经成了形容人们脱离实际、耽于幻想、善良然而是无益冲动的代名词。这部小说标志着欧洲长篇小说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鲁滨逊漂流记笛福是英国十八世纪著名的四大小说家之首,对英国小说的发展起过很大作用。他出身于清教徒的小商人家庭,自己也是一个商人。在经商的同时,他从事政治活动,表达了不少有关政治、经济、宗教的政论文,曾因讽刺当政的托利党的宗教政策而被捕入狱,导致破产。他五十岁以后开始写小说,五十九岁时出版了著名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漂流记》是用第一人称所写的长篇小说,叙述了鲁滨逊在一个小岛上单独生活了二十八年的经历。鲁滨逊不安于平庸的小康生活,私自从家出走,到海外经商,被摩尔人俘虏,做了几年奴隶。后来他逃往巴西,成了种植园主。由于缺乏劳动力,他到非洲购买奴隶,途中船只遇难,独自一人漂流到南美附近一个无人的荒岛,开始过孤独的生活。他依靠从破船上搬下来的枪械和工具,猎取食物,种植谷物,独自生活了许多年,表现出百折不挠的精神。他曾遇见一些土人到荒岛上来举行人肉宴,便开枪打死一些人,将其他的土人吓跑,救出一个将要被杀的人,给他取名“星期五”,使他成为自己的奴隶。此后,鲁滨逊又征服了一些野人,在岛上以总督自居。过了一些时候,一艘英国船来到岸边,鲁滨逊帮助船长制服了叛变的水手,乘这艘船返回到英国。巴西种植园和荒岛使他成为巨富,后来他又派人到荒岛上继续垦殖。鲁滨逊这个形象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中小资产阶级的英雄的化身,他坚信自己的力量,具有实干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作品通过鲁滨逊热情歌颂了新兴资产阶级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同时肯定了资产阶级向外扩张的殖民主义政策。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与《浮士德》歌德是十八世界后半期至十九世纪初期德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和思想家,出生在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市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父亲是法学博士,当过法兰克福市议员,母亲是市长的女儿。1771年大学毕业后,歌德一方面当律师,一方面从事文学创作。1775年歌德应魏玛公爵的邀请,到魏玛担任枢密顾问和首相等职。歌德一生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是《少年维特之烦恼》和《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以书信体的形式叙述维特爱上一个姑娘,可是姑娘已和别人订婚,使维特非常痛苦,他试图在工作中求得精神上的解脱,但没有成功,因为他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最后陷于绝望而自杀。维特厌恶封建的等级制度,对周围许多不合理的现象充满了愤怒,这种愤怒没有转化为积极的反抗,却导致了他的自杀。维特形象代表了当时要求摆脱封建统治的德国资产阶级青年一代,他的自杀反映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浮士德》是一部诗体悲剧,取材于十六世纪关于浮士德的传说。作品描述浮士德一生的发展过程,他如何摆脱中古时期的蒙昧状态,跟一切困难作斗争,探求新的道路。体现了人们从黑暗的中世纪觉醒过来,寻找新的生活,同时谴责了资本主义的罪恶,表达了诗人改造自然,建立美好社会的理想。唐璜《唐璜》这部未完成的游记体叙事长诗,是英国诗人拜伦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学中的名作之一。写于1818至1823年间,共完成16章又14节,约1.6万行。诗作对欧洲有关唐璜的旧传说加以改造,把这个西班牙贵族的子弟写成一个善良的热血青年。长诗中的主人公唐璜出生在西班牙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死后,母亲决心把他培养成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在一次婚姻纠纷中,他被迫离开西班牙东游。在去意大利的航行途中,遇到风暴和沉船之险,在危难中,唐璜表现得坚毅而勇敢,他鼓励大家要像男子汉一样死去。当他只身游到希腊一个小岛时,得到纯真多情的姑娘海黛的搭救,两人一见倾心,真挚相爱。但在他们准备举行婚礼时,海黛的父亲,大盗兰布洛突然出现,阻止他们结婚,并把唐璜押送到奴隶市场拍卖。唐璜被卖到土耳其苏丹后宫为奴。后逃离王宫,遇上俄国进攻土耳其的军队,他加入其中,英勇作战,立下战功,被派遣去彼得堡报捷,见到卡特琳娜女皇,成为女皇的庞臣。他因在宫中放荡不羁而致病,御医建议他出国旅行,女皇就派他以特使身份去英国进行外交事务谈判,进入英国上流社会,他以美貌与才干吸引了许多贵族妇女。当他正在一个贵族的乡村城寨里经历着浪漫奇遇的时候,长诗就此中断。本来按作者的计划,唐璜还要到德国,最后到法国,参加法国大革命而死。但由于作者早逝,没有完成,这部长诗通过主人公在西班牙、希腊、土耳其、俄国和英国等国家的种种生活经历,广泛地反映了欧洲的社会现实,揭露了欧洲各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和金钱统治一切的黑暗现实,表达了诗人对上流社会的憎恨和对封建统治的深恶痛绝。拜伦在本诗中对口语体的运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长诗在艺术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基本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又有许多浪漫主义的描写;有动人的情节,精辟的议论,又有出色的抒情插曲,不愧为诗人最优秀的作品。天才的预言家——雪莱雪莱是英国杰出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1792年出生在一个富裕的贵族地主家庭,1810年入牛津大学学习,因写了《无神论的必然性》一文而被校方开除。1812年到爱尔兰发表演说支持爱尔兰人民反对英国压迫的斗争。1813年回国,发表长诗《麦布女王》,批判当时的社会制度,表达了他的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结果引起了统治阶级对他的迫害。他们以雪莱的离婚事件为借口对他进行肆意的攻击和诽谤。1814年雪莱被迫离开英国到意大利和瑞士旅行。1816年雪莱回到英国,不久又因遭到迫害而再次离开祖国。1922年7月,雪莱在意大利渡海时遭遇风暴,不幸覆舟溺死。雪莱一生写了许多杰出的诗篇,如《伊斯兰的起义》、《袭利安和麦代洛》、《沈西》、《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其中《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是他的代表作。在这部长诗中,雪莱通过热爱人类的先知普罗米修斯和代表恶势力的暴君朱比特之间的斗争,表现了作者打倒暴君,建立自由、平等、友爱的社会的理想。雪莱后期所写的《西风颂》、《云雀》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西风颂》末尾两句“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遥远吗”,给处在困境中的人们带来希望和鼓舞,至今广为流传。马克思称赞雪莱“是一个真正的革命家,永远是社会主义的急先锋”,恩格斯称他是“天才的预言家”。致云雀《致云雀》是英国诗人雪莱的抒情诗代表作之一。雪莱与《致云雀》一诗通过云雀的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云雀是一种鸟,形如麻雀而稍大,栖于荒野草原之中,在地面营巢又性喜高飞,常从它的“领地”升腾而起直上云霄,边飞边叫,越飞越高。因云雀有这种独特的习性,往往被诗人选作讴歌的对象。然而,不同的诗人写云雀,在它身上寄寓的情意是不同的。如华兹华斯称赞云雀忠于天空,也忠于家园,而雪莱歌颂的云雀却是“向上又复向上,一直飞进穹苍”,不但不留恋家园而且蔑视地面。这一云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雪莱在诗中再三表示自己比不上云雀,不知怎能接近它的欢乐。其实,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一面是跃腾欢唱,一面是酸楚苦涩,其实这两者是相反又相通的。二者之中,不断飞升是主导方面。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此诗在艺术表现上很见功力,诗句的音律与文字可谓珠联壁合,历来为人称道。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写巴黎圣母院的副教主佛罗洛一方面宣扬禁欲主义,一方面企图占有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圣母院的外形丑陋的撞钟人加西莫多也痴爱爱斯梅拉尔达,但是爱斯梅拉尔达爱上的是贵族青年军官夏多波尔。由于嫉妒,佛罗洛杀伤了夏多波尔,而诬告爱斯梅拉尔达是凶手。结果爱斯梅拉尔达被判处绞刑。行刑时,加西莫多把佛罗洛从教堂的顶楼上推了下去,自己随后也自尽于爱斯梅拉尔达的墓穴中,临死前他紧紧搂抱着爱斯梅拉尔达。雨果通过美丽的吉卜赛女郎对撞钟人的影响,宣扬了“仁爱”可以改变人的精神面貌的人道主义思想,同时对中古教会的黑暗和虚伪进行了揭露,具有明显的反封建反教会精神。《悲惨世界》原名《苦难的人们》,是法国作家雨果最重要的一部长篇小说,1845年开始写作,发表于1862年,共5部。其中前两部通过冉阿让、芳汀和阿赛特的遭遇,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命运;后三部集中描绘1832年6月5日的起义,热情讴歌了人民群众的斗争。作品主人公冉阿让是拿破仑时代的一个穷苦工人。他因生活所迫偷了一片面包,被判五年苦役,又因四次企图越狱,加刑至十九年。他从狱中逃出来,无人敢收留他过夜,想住狗窝还被恶狗赶出来,好心的卞福汝主教款待了他。夜里他偷走主教的一套银器,又被主教宽恕。在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让开始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他改名马德兰,以发明制造宝石的方法而致富,后又被推选为市长,为穷苦人做了不少好事。他救了一个受尽凌辱苦难的女人芳汀,并答应拯救她的小女儿珂赛特。不久,他为救一个被误认为是冉阿让而被当局逮捕的人,毅然自首,重新被捕。小说还写了冉阿让再度越狱后参加巴黎共和党人起义的街垒战斗以及他不计恩怨放走一直追捕他的警官沙威等事件。所有这些描述,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对资本主义制度下贫苦的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集中地表达了作者所信奉的仁慈博爱可以杜绝罪恶,改革社会,拯救人类的人道主义思想。此作篇幅浩大,情节曲折,结构严谨,描写细腻;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小说采用了以现实主义为主,又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显示出作者巨大的艺术才华。全书具有史诗般的风格,作者曾自称这部小说为“社会史诗”。红与黑司汤达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1783年他出生在一个反动、保守的律师家庭,早年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同情1789年的资产阶级革命。十七岁时进入拿破仑的军队服役,崇拜拿破仑,把他看作是唯一能击败封建反动势力的英雄。波旁王朝复辟后,司汤达移居意大利,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821年因参加烧碳工人的革命活动而被驱逐出境,后来又回到法国,1842年去世。司汤达最著名的著作是《红与黑》,这是一部杰出的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长篇小说。取名《红与黑》,意思是“红”代表军装,“黑”代表道袍和社会。小说的主人公于连,从小就充满了对权力和金钱的贪欲。起初他向往军功,梦想做拿破仑式的英雄。梦想破灭后,他又希望通过教会向上爬。他设法取得老神父西郎的信任,把他介绍到市长德·瑞那家里做家庭教师。不久,他和市长夫人发生不正当关系,被市长得知后,于连不得不离开市长家。随后西郎又介绍他进了省贝尚松神学院学习。在神学院,他得到院长彼拉神父的赏识。经彼拉的介绍,于连到巴黎给宫廷大贵族木尔侯爵做了私人秘书。由于卖力效劳,于是得到了侯爵的信任,成了保皇党大贵族复辟的忠实爪牙。此期间于连又勾搭上了侯爵的女儿玛特尔,正当于连准备和玛特尔结婚时,侯爵收到了德·瑞那夫人在教士引诱下写来的一封揭发于连的告密信,信中将于连描绘成一个贪图金钱、专靠勾引女性向上爬的人。于连眼看即将飞黄腾达的美梦突然破灭了,他气愤至极,在教堂开枪击伤了德·瑞那夫人。于连因而被捕,最后送上了断头台。小说反映了封建贵族和日益得势的资产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于连的形象是法国1830年7月革命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右翼的典型,他和当权的贵族、教会有矛盾的一面,更有妥协的一面,也根本不想推翻封建制度,只想爬进上流社会,升官发财。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和《高老头》巴尔扎克是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多产著称于世。《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全部作品的总目,共90多部,包括长、中、短篇小说,分三大部分:《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风俗研究》,包括六个场景。《人间喜剧》共写了二千四百多个人物,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风俗史。它真实地再现了封建贵族阶级的衰亡史,揭露了资产阶级肮脏的发家史,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主宰一切的本质特征。恩格斯曾指出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收在《人间喜剧·风俗研究·私人生活场景》中。小说由两条线交织而成,一条写高老头在大革命时期发了财,由于妻子早死,他非常疼爱两个女儿,将全部财产作为女儿的陪嫁,两个女儿则过着挥霍奢移的生活,从不关心他,并且常常来榨取他最后的一点积蓄,等到高老头把钱花光,女儿女婿便立即抛弃了他。高老头最后死在公寓楼上一间阴冷的房子中,临死前女儿也没有来见他一面,直到最后他才明白女儿爱的是他的钱。小说的另一条线是写出身没落贵族家庭的拉斯蒂涅本想到巴黎刻苦读书以求得一个好的前程,但经不起上流社会的引诱,在逃犯伏脱冷的教唆下逐渐走上了不顾一切向上爬的道路,最后形成了野心家的性格。高老头的故事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酷的金钱关系;拉斯蒂涅的故事反映了金钱的腐蚀毒害作用,整个小说揭露了复辟王朝时期法国社会金钱统治一切的罪恶及贵族被资产阶级战胜的历史趋势。包法利夫人福楼拜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21年生于医生家庭,长大后在巴黎大学学习法律,后转而学医,1864年立志以文学为终身事业。早期作品有《狂人笔记》、《十一月》等。1857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又译作《波华荔夫人》。作品写一个美丽的农村少女怎样受社会影响一步步堕落最终导致自杀的故事。富农的女儿爱玛到修道院学习,在那里她偷读了许多脱离现实的浪漫主义爱情小说,幻想过小说中所描写的恋爱生活,但却由父亲做主和一个平庸毫无浪漫气息的医生包法利结了婚。婚后爱玛认为包法利不合理想,非常懊悔,逐渐因忧伤而憔悴。后来她遇见一个兴趣爱好与她相投的见习生赖昂,两人互相倾慕,但由于胆怯,不久便分手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爱玛结识了一个庄园的地主罗道耳弗,罗道耳弗是一个勾引妇女的老手,他很快引诱爱玛成了自己的情妇。爱玛一心和他私奔,而罗道耳弗并无此心,他不愿抛弃自己的家庭和田产,这使爱玛受了很大的打击。在精神空虚的情况下,她投进了后来凑巧遇到的赖昂的怀抱,并逐渐学会了抽烟、喝酒、骑马和跳舞等。为了维持这种所谓的具有浪漫色彩的生活,她四处借钱,最后因债台高筑而服毒自杀。十九世纪中叶法国流行着这样一种风气:中上层社会的女子一般都要到修道院学习,以培养日后进入上流社会所需的教养。小说通过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对修道院的宗教教育进行了讽刺,同时真实反映了十九世纪中叶法国外省贵族、地主、市侩、高利贷者的丑恶面目,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现实。法国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莫泊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70年曾应征入伍参加普法战争。战争结束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当了十几年小职员,1893年去世。莫泊桑一生共写了三百多篇短篇小说和六部长篇小说,内容主要包括普法战争、城市中小资产阶级生活及农村生活三个方面。他在作品中描绘了第三共和时期法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代表,揭露了资产阶级自私、伪善的本性,嘲讽了小市民的虚荣心和可笑行为,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对他们可贵的品质进行了肯定和赞扬,《羊脂球》、《项链》和《我的叔叔于勒》就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羊脂球》通过在普鲁士军队向巴黎大举进攻之际,有十个包括资产者和妓女在内的人临时租乘一辆邮车转移的故事,肯定了妓女羊脂球的爱国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讽刺了资产阶级上层人物的道德还远远不如一个妓女。《我的叔叔于勒》通过小市民兄弟之间的故事,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冷酷无情的人际关系,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社会对人们的腐蚀作用。项链《项链》是莫泊桑最有代表性的一个短篇小说,写于1884年,这篇脍炙人口的作品以它深刻的思想内容,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精巧的艺术构思,历来为人们所称道。《项链》的情节很简单,女主人公玛蒂尔特是一位漂亮的女子,她的丈夫是一个普通的小职员。她虽然地位低下,却迷恋豪华的贵族生活,渴望参加上流社会的交际活动,为了出席一次盛大的晚会,她用丈夫积攒下的400法郎做了一件礼服,还从好友那里借来一串美丽的项链。在部长家的晚会上,玛蒂尔特以她超群的风姿出尽了风头,她的虚荣心由此得到了充分的满足,简直兴奋得忘乎所以了,可她竟然把借来的项链丢失了,在这种情况下,她只有隐瞒着好友,慢慢来赔偿。从此,夫妇俩度过了10年节衣缩食的生活。在这艰难的积攒过程中,玛蒂尔特的手变得粗糙了,容颜也衰老了。后来,她偶然得知了她丢失的那条项链不过是一条价格低廉的人造钻石项链。而她赔偿的却是一挂真钻石项链。就这样玛蒂尔特白白辛苦了10年。作品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理,表达了作者对奢靡的上流社会的反感。罗曼·罗兰与《约翰·克利斯朵夫》罗曼·罗兰1866年生于法国一个中产者家庭,父亲是公证人,母亲是天主教徒。年轻时他曾受到十八世纪启蒙思想的影响,1889年至1891年在罗马的法兰西学校从事研究,回国后先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巴黎大学讲授美术史。罗曼·罗兰早期从事戏剧创作,在二十世纪初期开始重视传记文学的创作,陆续发表了三部英雄传记:《米开朗琪罗传》、《贝多芬传》和《托尔斯泰传》。1904年到1912年,罗曼·罗兰出版了洋洋十卷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小说以贝多芬为原型,描写平民出身的音乐家克利斯朵夫以个人奋斗反抗资产阶级社会的悲剧的一生。克利斯朵夫出身于莱茵河畔的一座小城市,祖父和父亲都是音乐师。他从小在父亲的严厉教育下学习音乐,并常随父亲进宫中演奏。在宫中他看到了封建贵族的专横跋扈,此后他攻击贵族,鄙视豪门,反抗不公平的事物,结果到处受到排挤,加上生活困难,初恋受挫,被迫逃离德国,来到巴黎。在巴黎,他看见的是同德国一样的黑暗和腐败,到处受到冷遇,只有朋友的友谊和纯洁的爱情给他以安慰。在一次五一节游行示威中,他的朋友奥里维埃被警察打伤致死,情人葛拉齐亚不久也突然病故,这使他万分悲痛,心灰意冷,从此不问世事,晚年移居罗马,专心从事宗教音乐创作,同时希望调合一切矛盾,追求精神上的自我,最后在回忆中死去。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倔强性格和自我奋斗精神,广泛地反映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欧洲社会黑暗现实,暴露了德、意、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虚伪、堕落、勾心斗角、趋炎附势的腐败风气。双城记《双城记》写于1859年;是19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的情节曲折复杂。它以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背景,描写了法国巴黎的一位外科医生梅尼特和得伐石太太两家的遭遇。有一天,梅尼特医生突然被厄费里蒙地侯爵兄弟绑架到侯爵的府中,强迫他给两个病人看病。其中一个少年中了很重的剑伤,另一位妇女已经奄奄一息,后来医生得知:是侯爵兄弟糟踏了这位美丽的农妇,并杀死了农妇的丈夫和父亲,受剑伤的是农妇的弟弟。他决心要给姐姐报仇,就把幸存下来的妹妹、也就是后来参加法国大革命的得伐石太太先送到乡下,然后就到侯爵府内去报仇,由于侯爵府内人多势众,他反而被打成重伤。得知真相后,正直善良的梅尼特医生对侯爵的行为非常愤怒,不顾个人安危,直接给朝廷写信,告发侯爵的罪行。可是,侯爵非但没有得到应有的惩办,医生反而被投进了巴士底监狱,长达18年之久。狱中,医生也没向恶势力低头。他写下血书,记录了侯爵的罪行。等到出狱时,他已被折磨得神志不清了,在女儿路茜和好友劳雷的照料下,医生才渐渐恢复了健康,并且又开始行医了。可意想不到的是,路茜爱上了他仇人的侄子代尔那。对此,医生心中十分恼火。在他被痛苦和矛盾困扰得不知所措的时候,代尔那为了爱情放弃了侯爵的财产和地位而自食其力了,这才使医生同意他们结婚。婚后不久,代尔那为营救老管家,不顾自身安危,去了动乱中的巴黎,被革命者得伐石夫妇逮捕下狱。后来医生和路茜前去巴黎营救,结果未能成功。主持审判的得伐石夫妇,拿出医生在狱中写的血书做证据,决定判处侯爵侄子代尔那死刑。这使医生的精神上又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这时,一位不满现实的青年卡尔登,早就暗暗地爱着代尔那的妻子路茜。为了成全心上人的幸福,他偷偷混进监狱,利用自己与代尔那面貌酷似的特点,冒名顶替,换出了代尔那,让代尔那一家安全逃出巴黎,而卡尔登自己却登上了断头台。作品以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为背景,通过一个受迫害的医生的遭遇,展示了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法国、英国复杂的社会关系。作品的情节生动、紧张而又复杂,故事相互交织,每个故事都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观点,而基本的主题思想则是“革命”。牛虻《牛虻》这部长篇小说是英国女小说家伏尼契的代表作,1897年在伦敦出版。它以19世纪30~40年代意大利人民反对奥地利的殖民统治为背景,表现意大利的爱国者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所进行的革命活动。作品的主人公牛虻,原名亚瑟。他出生于意大利的一个富商家庭,实际上是母亲葛兰第斯的私生子。母亲死后,他受到比萨神学院院长蒙太尼里神父的爱抚和教养。后来他参加了青年意大利党,秘密从事革命活动。蒙太尼里发现了他的活动,曾经加以劝阻,但未能动摇他的决心。当蒙太尼里被调到罗马当主教后,新任院长卡尔狄成了他的忏悔神父。一次,在卡尔狄神父的诱骗下,亚瑟由于忏悔无意中泄露了自己和别人的党员身份,当天夜里,他和青年意大利党领导人波拉便被逮捕。出狱后,他心爱的女友琼玛误以为他出卖了革命战友,与之断绝了联系。这时,他又得知自己最崇拜的蒙太尼里原来是他的生身父亲。双重打击使亚瑟认清了教会的阴险与虚伪。于是他佯装自杀,悄然乘船前往南美,开始了新的生活。在南美,艰苦的生活把他磨练成一位坚强的革命战士。13年后,亚瑟隐姓埋名,重返祖国,从事革命工作。他常以“牛虻”为笔名发表文章,揭露和批判天主教会与反动当局。同时,他还秘密组织武装起义。但在起义准备过程中,他不幸遭到逮捕。被捕后,敌人威胁他,蒙太尼里劝诱他,都未能得逞。牛虻在同伴的帮助下准备越狱,但因旧病复发没有成功,终于英勇就义。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牛虻这一光彩照人的形象,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虚伪而又反动的天主教会。在艺术表现上,小说以细腻入微的心理刻画,严密的结构和巧妙的穿插见长。此小说自发表以来,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感人的英雄形象,在世界上、特别是在中国和前苏联赢得了广泛的读者,尤其受到进步青年的喜爱。《牛虻》具有革命的战斗精神,有力地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和欺骗性,《牛虻》身上表现出来的为民族为集体利益而献身的忘我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鼓舞了包括奥斯特洛夫斯基和卓娅在内的各国青年读者。德国杰出的诗人——海涅海涅是十九世纪德国杰出的诗人、政论家和思想家,1797年出生在一个犹太小商人家庭,1819年入波恩大学学习法律,六年后在哥亭根大学完成博士考试。海涅的创作始于抒情诗歌,1827年他出版了《歌集》,使他崭露头角。1824年~1828年,他写了《哈尔茨山游记》等四部著名游记,显露了他兼备思想家的特色。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给了他极大的鼓舞,使他写出了“我是剑,我是火焰”这样的诗句。1831年他流亡到巴黎,一直生活到1856年去世,其间仅回过德国两次。在巴黎他与巴尔扎克、雨果、乔治·桑、圣西门、肖邦等人都有密切的交往。1843年底,46岁的海涅认识了20岁的马克思,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马克思在政治上对海涅的创作发生了积极的影响,诗集《时代的诗》中大部分就是在马克思影响下写成的政治诗。海涅最突出、最重要的作品是长篇政治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和《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以冬天象征死气沉沉的德国,通过童话般的幻想对德国的反动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作者把腐朽、分裂的德意志36个封建小邦比作36个粪坑,认为清除这些粪坑必须使用暴力。《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是为声援1844年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而写的,这是一首富有战斗性的诗,诗中歌颂纺织工人是自觉的战士和旧制度的掘墓人。叶甫盖尼·奥涅金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国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其作者是俄国民族诗人、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普希金。这部小说的创作历时8年,从1823年开始,至1831年完成,小说以奥涅金与达吉雅娜的恋爱故事为线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俄国19世纪初期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当时俄国优秀贵族知识分子的悲剧性命运,并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历史、文化思潮、风土人情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俄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称之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小说的主人公奥涅金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受过资本主义文明的熏陶,有过热情的梦想。但在黑暗的现实中,他看不到出路,梦想破灭,便以社交生活来填补自己的空虚。后来,他厌倦了上流社会的腐化生活,染上当时流行于知识界的“忧郁病”。在乡下,他结识了青年诗人连斯基。由连斯基介绍,认识了地主拉林之女达吉雅娜。达吉雅娜向他求婚,遭到他的拒绝。一次,他由于和连斯基闹个人意见,故意调戏其未婚妻,致使决斗,打死了连斯基。奥涅金因此陷入痛苦和悔恨之中,于是出外漫游。3年后,他在莫斯科遇见达吉雅娜。此时达吉雅娜已嫁给了个将军。他热烈地爱上了达吉雅娜,向她求爱,遭到了对方的拒绝。奥涅金这个人物是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典型形象。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对俄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小说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受西欧感伤主义文学的影响,具有朦胧的民主意识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是俄国文学中第一个优秀的女性形象。小说结构严整完美,语言精练流畅,人物个性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死魂灵《死魂灵》是19世纪俄国作家果戈理的代表作品。这部作品的故事是果戈理从另一位文学大师普希金那里听来的。经过他的加工提炼,使其成为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这部长篇小说主要写一个唯利是图的新生资产阶级企业家、恶棍乞乞科夫,写他在某一省城结识官员和地主,购买“死魂灵”的故事。乞乞科夫走遍了四郊庄园,向那里的地主廉价收购已经死去、但尚未向当局注销户口的农奴。目的是将死农奴当作活农奴,以移民为借口向国家申请俄国南部无主的荒地。等把土地弄到手后,或高价转卖,或到救济局抵押,这样就可以从中赚到一大笔钱。小说就是沿着乞乞科夫收购死魂灵的足迹,分别刻画了五个不同个性的地主形象。后来有人散布谎言说他伪造钞票,还企图诱拐知事的女儿,结果引起了这座城市的一片惊慌,检事官竟然被吓死了。乞乞科夫感到事情不妙,就匆匆忙忙地逃跑了。《死魂灵》里刻画了五个地主形象如下:1.玛尼罗夫。这是一个懒惰而愚蠢的地主,可他以堂皇的外表去掩盖内心的空虚和智力的贫乏。这样一种人却主宰着俄国的命运,真是荒唐可笑。2.科罗潘契加。这是个又痴又笨的女地主,她粗俗、无知,为了钱什么都可以买卖。3.罗士特莱夫。这是一个恶棍和无赖,说谎吹牛、打架斗殴,却连自己的小庄园都管不好。4.索巴开维支。这是个老奸巨猾的地主,连小说中的骗子都说他是骗子。5.泼溜希金。这是个腰缠万贯,却过着乞丐一般生活的吝啬鬼。《死魂灵》不但以它深刻的思想、完美的形式和独特的风格对俄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由于对官僚制度和农奴制度的无情揭露,在客观上帮助了俄国人民解放运动的发展。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安徒生是19世纪第一个博得世界声誉的北欧作家,生于1805年,1875年去世。父亲是鞋匠,母亲是洗衣工。他早年曾写过诗歌、小说和戏剧,但一生的主要成就是童话,共写了160余篇,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童话创作,终身未婚。由于幼年家境贫寒,安徒生在作品中对穷人的贫苦屈辱和不幸遭遇寄予了极大的同情,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废物》、《柳树下的梦》、《老单身汉的睡帽》等。与此同时,作者对劳动人民善良的品德和与邪恶势力斗争的精神进行了热情的歌颂,对统治者的骄奢、庸俗和愚蠢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如《皇帝的新衣》、《丑小鸭》、《夜莺》和《园丁与主人》等。安徒生的童话想象丰富,语言通俗,感情充实,耐人寻味,具有永久的魅力。不但对孩子而且对成年人也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他自己曾说:“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也不能忘记成年人。当我在为孩子们写一篇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住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在旁边听。”汤姆叔叔的小屋美国独立战争后建立起来的共和国是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农场主共同统治的国家。北方一开始就直接走上资本主义自由发展的道路,而南方各州却存在着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蓄奴制。农场主对广大黑人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构成了美国社会的深刻矛盾。《汤姆叔叔的小屋》就是一部揭露蓄奴制黑暗、同情黑奴悲惨命运的长篇小说。作者斯托夫人,是美国著名的女作家。青年时代她曾随全家迁往离南部蓄奴州只有一河之隔的辛辛那堤,在那里她亲眼看到无数黑奴因惨遭迫害而通过“地下铁道”逃往北方的情景。小说主人公汤姆是肯塔基州奴隶主谢尔比家中的家生奴隶,对主人忠心耿耿。谢尔比因在股市投机中失败,决定将汤姆和女奴伊莱扎的儿子卖掉抵债。汤姆是虔诚的基督徒,俯首听任主人的摆布,而伊莱扎却连夜带着儿子逃走。汤姆多次辗转被卖,最后死在奴隶主的皮鞭下。具有反抗精神的伊莱扎在逃跑中与丈夫相逢,他们共同带上孩子,历经磨难,最终通过自己的斗争和废奴派白人的帮助而逃到加拿大,获得了自由。作者以感人的形象和真实的描写揭露了惨无人道的蓄奴制,使其真象大白于天下,巨大地推动了废奴运动的发展。小说1851年出版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废奴文学的最高成就。当时领导黑奴解放战争的林肯总统为此而接见了斯托夫人,称她是“写了一部书,酿成一场大战的小妇人”。草叶集《草叶集》是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集。这本诗集1855年首次出版时共收诗12首,后多次再版,并不断补充新作,到第9版时,已收入诗歌383首,其中最长的一首《自己之歌》长达1336行。这首诗的内容几乎包括了作者毕生的主要思想,是作者最重要的诗歌之一。诗集题名为《草叶集》,是因为“草是自然界最普通、最平凡的东西”,“在宽广的地方和狭窄的地方都一样发芽,在黑人和白人中间都一样生长”。草叶象征着一切平凡、普通的东西和平凡的普通人。收入此集中的诗篇,以多样化的题材,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理解,披露了诗人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致政府》、《在朋友家里受了伤》、《波士顿歌谣》等诗反对奴隶制度,《给遭到挫折的欧洲革命者》歌颂1848年欧洲的革命,《大斧之歌》热情洋溢地讴歌劳动人民开拓土地的伟大业绩,《一座伟大的城市》描绘了诗人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大路之歌》抒写了大自然壮美迷人的景色,《一路摆过布鲁克林渡口》展现出渡口纷繁忙碌的画面,字里行间洋溢着生活朝气,给人以永恒的力量。诗人对压在社会底层的黑人怀有深切的同情,坚决支持他们的斗争,在《敲呀!敲呀!鼓啊!》一诗中大声疾呼,号召一切人参加战斗,“不要谈判——不要因别人的劝告而终止……”。《草叶集》不仅在内容上是进步的,在诗歌形式上也打破了传统格律诗的束缚,开创了美国的“自由体”。《草叶集》的作者惠特曼是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诗人,美国新兴资产阶级最重要也是最后的一位歌手。他的诗作对美国和欧洲诗歌的发展及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都有很大影响。讽刺大师马克·吐温马克·吐温是十九世纪美国最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长于讽刺幽默著名于世。1835年马克·吐温出生在一个地方法官家庭,父亲收入微薄,家庭生活困难。12岁时,父亲去世,马克·吐温开始独立谋生,当过报童、排字工、士兵、水手、淘金工人等。27岁时当地方报记者,30岁时开始创作生涯,1910年去世。马克·吐温一生勤奋好学,所著小说很多。长篇代表作有《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前者写孤儿汤姆因厌恶学校的宗教教育而追求冒险生活,一天半夜与好友哈克在墓地发现了盗墓贼、杀人犯伊江并在法庭上将他揭发的故事,反映了儿童的诚实、活泼和勇敢,谴责了美国的教育制度和盗贼横行的黑暗现实。马克·吐温的中篇代表作是《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短篇代表作是《竞选州长》。《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写一个居民自诩“最诚实、最清高的市镇”被一个异乡人捉弄的故事。“公认诚实”的居民,尤其是十几位“廉洁”的上层公民为了一袋价值四万元的金子而演出了一场明争暗斗的丑剧。小说讽刺了资产阶级的虚伪、自私和贪婪。《竞选州长》篇幅短小,但讽刺性极强。小说的主人公“我”本来声名不错,但一代表独立党参加纽约州州长竞选,便遭到报纸接连不断的造谣攻击,污蔑他是伪证制造者、小偷、盗尸犯、酒鬼、敲诈犯等等,甚至有人捣毁他的家,还有人写匿名信恐吓他。一次“我”进行竞选讲演时,竟有九个被唆使的不同肤色的小孩冲上台紧抱“我”的双腿喊“我”爸爸,“我”在极度恐慌下只得被迫退出州长竞选。小说对美国的选举制度进行了尖锐的讽刺,撕下了美国所谓的“民主”的遮羞布,是一幅绝妙的政治讽刺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19世纪后期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884年,与作者的另一部《汤姆·索亚历险记》构成了姊妹篇。小说写汤姆索亚的朋友哈克被一个寡妇收养了,因为他父亲是个酒鬼,根本就不管他,经常流浪到别的地方去。在寡妇家中,哈克过着一种体面而又规矩的生活,可是哈克对这种生活感到很厌倦,学校里那种死板的教育更让他难以忍受,他一心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有一次,在他的酒鬼父亲的逼迫下,哈克与父亲来到离镇上很远的树林里,过起了以渔猎为主的生活。他的父亲一喝酒就发酒疯,毒打哈克,哈克就想办法逃了出来。哈克在一个岛上遇见一个逃亡的黑奴吉姆,两个人就结伴乘木排逃跑,想逃到一个没有种族歧视,不买卖黑奴的自由州去。在逃亡当中,他们经历了很多艰难险阻,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在途中,他们遇上了两个骗子,这两个家伙一路花言巧语,想方设法搞哄骗,到后来还悄悄地把黑奴吉姆给卖掉了。聪明的哈克费尽周折想救出吉姆。另一位途中遇到的小伙伴汤姆故意不露出真相,搞了一场营救的戏。到后来他才说明,吉姆的主人在临死前已经宣布给吉姆自由了。这篇小说是反对种族歧视的典型作品。马克·吐温在这里对黑人孩子吉姆的优秀品质进行了歌颂,也描写了白人孩子哈克的机智和勇敢,赞美了黑人和白人之间的友谊。主题严肃、深刻,却具有传奇性和趣味性。玩偶之家《玩偶之家》是挪威优秀的剧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它通过女主人公娜拉终于自我醒悟,离开玩偶之家的过程,揭开男权社会幸福家庭的伪装,对资本主义虚伪的婚姻、法律、宗教、伦理进行了有力抨击。作品写于1898年。这是一部以反映妇女问题闻名世界的戏剧。剧幕初起,娜拉还是个幸福的妻子。他丈夫海尔茂原来是律师,刚被提升为合资股份银行的经理,新年后就要上任。海尔茂很爱他的妻子。一见面就亲昵地叫她“小松鼠”,“小鸟儿”。他们已有三个可爱的孩子,全家人正在欢乐,融洽的气氛中准备过圣诞节。这时,娜拉的老同学林丹太太来访。林丹太太是无儿无女的寡妇,靠自己的孤身奋斗敬奉母亲,抚养弟弟。如今想托海尔茂在机关找个工作。娜拉热情答应帮忙。她从心里佩服林丹太太有那样的能耐,尽了自己做人的责任。兴奋中也把自己的一桩得意的秘密告诉了她:几年前,娜拉一家经济还很困难,海尔茂生了大病。医生让他到南方疗养,否则病体难保。当时,娜拉的父亲也正患重病,在经济上无法帮助女儿,娜拉急得无法,就瞒着生病的丈夫向海尔茂的同学银行职员柯洛克斯泰借了一笔钱。当时,柯洛克斯泰要娜拉的父亲作保人,在借据上签字,娜拉因父亲病危,出于无奈,在借据上伪造了父亲的签名。借到这笔钱后,他们一家到意大利为海尔茂治好了病。返回家中,娜拉瞒着丈夫俭省家用,熬夜工作,东拼西凑地还债。尽管苦累,但她为自己分担家庭的责任,救了丈夫的命而高兴。海尔茂升为经理后,十分讨厌柯洛克斯泰常在众人面前叫他的小名,决定解雇他。柯洛克斯泰让娜拉向海尔茂求情,被丈夫拒绝。娜拉感到无能为力,这样便触怒了柯洛克斯泰,他拿借据伪造签字的事威胁娜拉,并写信把此事告诉了海尔茂。海尔茂勃然大怒。他骂娜拉触犯了法律,把自己的前途毁了,指责她是罪犯、下贱女人。娜拉痛心不已,感到前途无望,决定投河自尽。这时,海尔茂不但不同情,还冷冰冰地说:“就是死也洗不清你的罪过。”海尔茂原形毕露,完全是一副自私、狰狞的面孔。痛苦中,娜拉将此事告诉了女友林丹太太。林丹太太原先曾是柯洛克斯泰的情人。经林丹太太劝说,柯洛克斯泰后悔自己对海尔茂夫妇的手段,决定将借据寄还给他们。收到借据后,海尔茂快乐地叫起来:“我没事了!”他把信和借据扔进火炉,马上又对娜拉改变了态度,声称可以饶恕她,又开始叫她“小鸟儿”了。丈夫的一刻数变,使娜拉看清了他的面目。她如梦初醒,感到八年来她是和一个陌生人共同生活。她牺牲了一切去爱丈夫,可丈夫心中只有金钱和地位。妻子在他眼中只不过是个玩物!她再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了,她还给海尔茂给她的结婚戒指,终于离开这个玩偶之家。父与子《父与子》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6部长篇小说之一,写于1862年。作者屠格涅夫1818年出生于俄国一贵族家庭,自幼目睹母亲专横任性,虐待农奴,开始对农奴制产生厌恶,后来他立下誓言,表示决不同农奴制妥协。早在大学时代,屠格涅夫就以诗歌的形式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他的思想和文学观念明显地受到别林斯基和果戈理等人的影响。把握时代脉搏,敏于发现新的重大社会现象,是屠格涅夫创作的主要特点。长篇小说《父与子》以19世纪50年代未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代表不同社会力量的“父辈”与“子辈”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斗争,敏锐地揭示出平民知识分子必将代替贵族自由主义者的社会发展趋势。小说的主人公巴扎罗夫是一位平民出身的医科大学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属于“子辈”的代表。他聪明,勤奋,衣着朴实,有思想,有毅力,正直而坚定。在政治上,他与贵族自由主义者针锋相对,坚决反对专制农奴制度,否定当时现实生活中“公认的准则”,提出“把地面打扫干净”,建立“一个合理社会”的主张。他重视实践活动,提倡实用科学,厌恶空谈,是一个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同时,他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比如,他否定贵族生活准则,却又去参加决斗。作品中写巴扎罗夫两次离家,到玛利因诺的贵族子弟阿尔卡狄家作客,同阿尔卡狄的伯父巴威尔这个“父辈”保守派发生尖锐的思想冲突,后因一个偶然的事情,二人进行决斗,巴威尔受轻伤,巴扎罗夫给他及时做了包扎。在一次尸体解剖中,巴扎罗夫割破手指,感染身亡。《父与子》成功地塑造了巴扎罗夫这个具有新的思想意识的平民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在俄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情节结构的简洁、明快、朴实,也是这部小说的艺术特点之一。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契诃夫契诃夫是十九世纪末俄国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和戏剧作家,批判现实主义的最后一位代表。1860年契诃夫生于南俄塔冈罗格市一个小商人家庭,1844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医学系。他开始行医,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对俄国的黑暗现实有了深切的了解;后来长期居住在乡村从事写作,和高尔基建立了友谊。1904年去世。在大学读一年级的时候,契诃夫便开始发表短篇小说,一生共写了470多个短、中篇小说(其中大多数是短篇小说)和十几个剧本。契诃夫的全部著作深刻反映了沙皇专制统治最黑暗的时代俄国各种人物的面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幽默讽刺短篇,一类是描写下层人民遭遇的短篇。作品的主人公往往都是些小人物,通过小人物的思想、活动、状况反映社会问题。《套中人》写一个中学教员别里科夫谨小慎微,畏惧新生事物,喜欢向政府告密。他的口头禅是“可别出什么乱子才好”,他在晴天也穿着雨鞋,出门带着雨伞,习惯把一切日常用具都装在套子里面。在别里科夫的影响下,全城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多年,不敢看书,不敢写信,不敢大声说话,不敢交朋友,不敢周济穷人……这是一个胆小怕事、反对新生事物、维护旧制度的典型形象。在《苦恼》里,马车夫姚纳因失去儿子而痛苦万分,他想对周围的人诉说心中的悲哀,但没有人肯听,最后只好向衰弱的老马去诉说。作品生动地表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的贫穷、痛苦和孤立无援。《小公务员之死》写切尔维亚科夫为人拘谨可笑,他死于胆怯和奴性心理,而他的奴性心理正是大人物长期恐吓、奴役的结果。他的性格固然令人发笑,但更令人同情,人们透过他可笑的外表看到的是他悲惨的命运。除以上所举外,契诃夫的主要著作还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普里希别叶夫中士》和剧本《樱桃园》等。变色龙《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写于1884年。这篇小说以极精练的笔墨,生动传神地勾画出一个见风转舵、趋炎附势、欺压良民、阿谀权贵的奴才形象。小说中的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广场上处理金饰匠赫留金被狗咬伤手指的事件。他开始耀武扬威,声言要给狗的主人一点颜色看看。人群中有人说这是将军家的狗,他立刻急得浑身发热,并改变腔调,对赫留金大加训斥,当随同他的巡警说“将军家没有这样的狗”时,他又态度顿变,断然宣布:“这是条野狗”,“把它弄死”。但是,巡警有些拿不准,说他在将军院子里曾见过这样的一条狗,人群中也有加以肯定的。在此情况下,警官吓得直出冷汗,立即要巡警把狗送给将军。正巧,将军家的厨师迎面走来,一问,不是将军家的狗,警官以为这次不会有错,马上要处死这条野狗。可厨师又说:这是将军哥哥家的狗,警官立时脸上洋溢着微笑,赞扬“他老人家”的狗不坏。最后他恐吓赫留金说:“我早晚要收抬你!”说完扬长而去。这篇小说通过一个平凡的故事,表现出有深刻意义的主题,针砭了沙皇专制制度下的丑恶现象。在艺术表现上,小说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凭借精巧的细节对生活和人物做了真实的描绘和刻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化到对艺术形象的客观描述之中;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行文中那幽默讽刺的笔调,既叫人发笑,又令人深思。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宁称他是一个“强烈的抗议者、激愤的揭发者和伟大的批评家”,是“俄国革命的镜子”,认为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1828年托尔斯泰生于土拉省雅斯内纳雅·波良纳一个伯爵家庭,长大后继承了伯爵爵位。1844年进喀山大学学习,1852年到高加索从军,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战役。1857年和1860年先后两次去欧洲旅行,探求如何解决俄国的社会问题。此后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自己的庄园中度过,主要从事写作。晚年时想脱离贵族的特权生活,放弃私有财产,于1910年10月28日夜离家出走,11月7日病死在一个小火车站上。托尔斯泰的全部创作活动长达60多年,一生著作丰富,代表作是三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与《复活》。《战争与和平》以1812年的俄法战争为中心,从1805年彼得堡贵族讨论如何对拿破仑作战一直写到1820年十二月党人运动的酝酿为止,包括俄、奥联军同拿破仑军队之间的奥斯里奇会战,法国全线溃退等重大事件。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中,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生活的无数画面,反映了各阶级、阶层的思想情绪,揭露了俄国宫廷和上层贵族的腐败无能。《安娜·卡列尼娜》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条写贵族妇女安娜婚姻不幸的故事,一条写外省地主列文和贵族小姐吉提恋爱成婚的故事。作品对贵族阶级及其道德习俗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详尽地描写了农奴制改革后的地主、农民、新兴资产者和商人等各个阶层,广阔地反映了整整一个历史时代。《复活》写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了他姑姑的养女玛丝洛娃,致使她被赶出家门而沦为妓女,其后又因涉嫌人命案被关进监狱。聂赫留朵夫对自己的行为十分惭愧,他决心以实际行动赎罪并提出与玛丝洛娃结婚,但玛丝洛娃没有同意,她最后同一个革命者结了婚。在革命者崇高道德的影响下,她满怀信心地走向“复活”,小说对俄国旧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同时也集中地宣扬了“不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博爱”等托尔斯泰主义。母亲长篇小说《母亲》是前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最优秀的作品之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小说是在1902年索尔莫沃工厂工人“五一”游行事件与1905年革命经验的基础上写成的。它深刻地反映了俄国1905年革命准备时期,在社会民主工党领导下蓬勃开展的工人运动,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壮丽图景。通过主人公成长过程的真实描绘,显示出社会主义理想改造现实的强大力量。作品主要通过“沼地戈比事件”、“‘五一’节示威游行”、“在法庭上的斗争”等场景的描绘,刻画了主人公巴威尔的性格和他在马克思主义哺育下,在革命斗争中不断成长的过程。透过巴威尔的经历,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俄国工人阶级从自发斗争到自觉斗争,从经济斗争到政治斗争,以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传播到指导革命实践的全过程。巴威尔的母亲尼洛芙娜是小说描写的中心人物。她作为一个工人的妻子饱受旧生活的折磨,胆小怕事,逆来顺受。丈夫死后,她开始发现儿子参加革命活动和阅读禁书时,内心十分惊恐,但随着与革命者的不断接触和自己的观察,她的思想逐渐起了变化。对革命从理解到支持,以至自己也终于投身革命事业。她的成长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母亲》一书在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列宁在最初看到这部书的手稿时,就肯定了它的现实意义。在艺术上,小说体现了在现实的革命发展中表现现实的创作原则,整部作品构思精密,语言丰富多彩,感情色彩强烈,颇具感人力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是前苏联最著名革命作家之一,他1904年出生在乌克兰一个工人家庭,1919年十五岁时参加了红军,1920年因负重伤复员,参加经济建设。紧张的工作和饥饿、寒冷的威胁严重损害了他本来就残废的身体,1926年,22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瘫痪了。他决定用笔继续工作。为了从一个普通工人成为作家,他发愤读书,有时一天学习达20小时。在他自修完成函授大学的全部课程之后,不幸又双目失明,全身完全瘫痪,只有手指能够活动。但是病魔没有使他悲观,从1930年起,他以惊人的毅力开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创作,经过三年艰苦的努力,终于在1933年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小说问世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仅1934年就收到了31700封来信。接着他又在极其艰难的情况完成了《暴风雨所诞生的》这部长篇小说的第一部。1935年10月1日,奥斯特洛夫斯基光荣地获得了列宁勋章。1936年病魔最终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基本内容是写无产阶级一代新人在伟大历史变革时期锻炼成长的过程,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形象。小说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原型就是奥斯特洛夫斯基自己。保尔是一个工人的儿子,少年时因救革命者朱赫来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参加了红军,在一次战斗中负了重伤,于是复员参加生产建设。在建设中,他积极和阶级敌人、坏分子、生活中的落后现象及自身的缺点、疾病作斗争,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保尔最后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但他没有因此而倒下,而是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成了一名作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全世界各国革命青年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读者对这部小说更是十分熟悉。保尔在战友墓前的独白至今激励着无数青年奋发向上的精神: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人只能得到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懊悔,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老人与海桑提亚哥是摩斯基多海湾最好的老渔夫。有个叫曼诺林的孩子跟他学打渔,很佩服他的本事。这次,老头接连八十四天出海,竟一无所获。小孩的父母不让孩子再跟随老头打渔了。小孩却对老头深表同情,给老头弄来饭菜,陪他聊天,帮他准备再次出海的用具。晚上,老头梦见了海滩上的狮子。次日清晨,小孩拿来鱼肉,送他出海,祝他好运。这天天气晴朗,海面一如平镜,海岸景色秀丽。老头一早便撒下香喷喷的鱼食,他低头望着水里,蓝蓝的海水里游动着红色的小生物,在阳光照耀下,五彩斑谰。老头心情很好,他喜欢那些风度优雅的海龟,很欣赏它被杀死后心还跳几十个钟头的顽强精神。他想:“我也有这样一颗心。”他满怀信心地把钩丝直插入一哩深的海水里,目不转睛地盯着钩丝,只见伸在水面上的一根竿子很快地浸到水里,接着钩丝抖动了一下。经验告诉他:海水的深处,一条马林鱼正吃钩尖和钩把子上的鱼食。他感觉到下面轻轻的扯动,有一件很硬的东西,重得出奇。老头欣喜地推断:这是条很大的鱼。大鱼不慌不忙地游着。它拖着船和人在浩渺无边的海面一直游了四个多钟头,老头紧紧拉住背在脊梁上的钩丝和大鱼搏斗。心里想着:“我拿它没办法,它拿我也没办法”,“我到死也要跟它在一起”。钩丝拉得快要折断了。大鱼突然晃荡了一下,把老头拖到船头去。老头赶快放长钩丝才没被拖到海里。他不动地拉住钩丝,身子后仰抵挡钩丝的张力,手割破了,肩勒肿了,但他仍以无畏的气概拼搏着。他想,鱼一定受伤了,我痛了,它也痛了。经过持久的激烈的拼搏,钩丝慢慢上升,鱼终于露出水面。它浑身明光耀眼,头和背全是深紫色的,镰刀似的大尾巴出没在水里。老头发现这条鱼比小船还长。这时,他已漂到不见陆地的海面上,累得筋疲力竭,真希望大鱼去睡,他也好去睡,去梦狮子。第二天,大鱼仍在拖着船游动。它一次又一次地跳,尽管不断放松钩丝,船仍走得很快。老头使尽全力,一动不动地把钩丝绷紧。第三天,鱼开始打转儿,尾巴从水里露出来,从容不迫地游到前面。老头忍住一切疼痛,拿出年轻时的威风,拼出最大的力气,和大鱼殊死搏斗,终于把鱼叉扎进鱼腰里。鱼向上跳,银白的肚皮翻上水面。老头用力把鱼拖过来,用两个套索分别套住它的腰和尾巴,把它捆在船旁边。老头估计鱼足有一千五百多磅,他将赚一笔大钱了。没想到死鱼的血水招来了鲨鱼。它们顺着船和鱼所走的方向游。大口大口地咬掉大鱼的肉,老头见状又急又气。但他想:“一个人,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他用鱼叉充当刀子、短棍去打鲨鱼,但鲨鱼越来越多,到晚上竟成群地窜来,老头用棍棒猛力劈打,鲨鱼还是把鱼肉一块一块撕咬了去,只剩下一副骨架。老头终于失败了。他什么也不想了,只希望船尽快开往自己的港口。当小船轻快顺当地驶进小港时,已是半夜。老头爬回自己的茅棚,很快便沉沉入睡了。第二天,小孩来看他,望着他疲惫不堪的面孔和血迹斑斑的双手,失声大哭。孩子赶快给他送来热咖啡,表示要再伴他出海打鱼。老头又去睡了,小孩守在他身边,他又一次梦见了狮子。《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个在失败和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气馁,顽强奋斗的老渔夫形象。表达“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打倒”的思想。海明威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他后期的代表作《老人与海》在当代西方文学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是当代享有世界声誉的前苏联作家。1905年生于顿河的一个农民家庭,内战时期在顿河参加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斗争,1922年来到莫斯科。卫国战争时期他作为军事记者在前线工作。1934年他当选为苏联作协理事,1939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1961年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曾获得过斯大林奖金、列宁奖金和社会主义英雄称号,并在196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84年病逝。肖洛霍夫的主要著作有短篇《胎记》、《一个人的遭遇》,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和《静静的顿河》。《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最著名的代表作。小说共分四部八卷。第一部描写1912~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重大事件,再现了顿河哥萨克民族的历史状况和生活方式。第二部描写了1916~1918年顿河地区复杂的阶级斗争,包括二月革命、科尔尼洛夫叛乱和十月革命等。第三部描写了1918~1919年期间的国内战争。第四部描写了1919~1922年顿河地区匪帮的叛乱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整部小说以主人公中农葛利高里的命运和他一家的遭遇为线索,反映了顿河哥萨克人在历史转折时期的生活,探讨了哥萨克民族的历史悲剧命运。小说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出版以来在苏联和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使肖洛霍夫赢得了最伟大的苏联作家的国际声誉。美国的悲剧《美国的悲剧》是美国小说家德莱塞的长篇代表作,写成于1925年。德莱塞1871年出生于印第安纳州雷特城一个笃信宗教的德国移民家庭。1945年加入美国共产党。他在思想上受赫胥黎影响较深,作品努力体现出一种科学论述的精确性,用化学机理理论解释人类行为受情欲或贪婪一类的情感支配。他的第一部小说《嘉莉妹妹》(1900)出版后受到冷遇,甚至被列为禁书。他终于坚持下来,并取得巨大成就,发表了长篇小说《欲望三部曲》、《“天才”》和短篇小说集《自由和其他的故事》、《锁链》等。《美国的悲剧》是他最著名的作品,这部作品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进步的文学评论界曾将这一作品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该小说描写一个普通的美国青年为追求美国的生活方式而堕落成杀人犯的故事。围绕着这一悲剧,深刻地揭露了美国假民主的真面目、司法界的黑暗和宗教的伪善,清楚地表明美国的社会制度是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小说的主人公克莱特·格里菲思出身于一个穷苦的传教士家庭,从小跟父母像叫花子似的沿街布道卖唱。在社会现实的影响下,他爱好虚荣、幻想富贵。16岁时他离开父母到一个旅馆当茶房。在那里,他几乎天天耳闻目睹贵妇勾引青年,阔老玩弄少女的丑剧。很快他就懂得有了金钱就有一切的秘诀。后来,他在伯父的工厂里做了一个小工头,利用自己的地位和金钱,以软硬兼施的手段奸污了一个新来工厂的穷苦、美丽的少女桑洛蓓达,并使她怀孕。当资本家小姐桑特拉向他卖弄风情时,他受宠若惊,欣喜若狂。为了飞黄腾达,享受富贵,他设下圈套,使得桑洛蓓达坠入湖中淹死。桑洛蓓达的尸体被发现后,美国两大政党很快就行动起来,他们为了各自的私利,为了得到更多的选票,急于在大选前结束案子,任意制造假证据;律师勃尔纳贝为了民主党的利益,尽量拖延时间,竭力歪曲事实。在行刑的前几天,克莱特因想到自己对桑洛蓓达的罪恶,诚心地向上帝祷告,但谁也救不了他。这部小说是以真人真事为素材写成的。1906年,美国纽约州赫基默县发生了一起情杀案,德莱塞看到了它的深刻的社会意义,不仅仔细了解了案件的始末,还一连考察了15起同类的案件。在此基础上,用独具一格的写实手法完成了这部小说的创作。在艺术表现上,作家力求每个细节以至环境和性格都符合生活真实,因而整个作品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具有世界影响的印度杰出作家——泰戈尔泰戈尔是印度伟大的作家、诗人,杰出的音乐家、美术家和卓越的社会活动家。1861年泰戈尔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地主资产阶级家庭,曾留学英国。十五岁开始创作,一生著述宏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剧本《邮局》,《红夹竹桃》,诗集《吉檀迦梨》、《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短篇小说,内容包括反映英国殖民主义者统治下印度人民的痛苦生活,宣扬爱国主义精神,谴责腐朽的封建官僚制度,赞颂普通劳动人民善良、真挚的情感,同情下层人特别是妇女的悲惨命运等等。泰戈尔的作品继承了印度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同时吸收了近代西方文学的精华,小说注重现实主义的描绘,诗歌偏重浪漫主义的抒情,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结构巧妙,语言优美,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其中《戈拉》是印度近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吉檀迦梨》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他所创作的爱国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为印度共和国国歌。1924年,泰戈尔到中国访问,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1930年访问苏联,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倍加赞赏。从1937年起,泰戈尔投入国际反法西斯的斗争,创作了许多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支持各国人民斗争的诗歌。1941年泰戈尔在加尔各答去世,终年八十岁。在长达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泰戈尔共写了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8篇短篇小说,20多个剧本,此外还创作了近3000首歌曲,2000多幅美术作品,发表了许多有关政治、宗教、哲学、语言、文学和历史方面的论著。在世界文学史上像泰戈尔这样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是十分罕见的,他以自己辉煌的成就,为东方文学增添了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