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一、选择题1.(2023·安徽)1905年,《民报》创刊后,陆续发表了《民族的国民》《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驳革命可以生内乱说》等文章。这反映出《民报》作者群体(B)A.倾向改良B.主张革命C.拥护君主立宪D.赞成君主专制2.(2023·新乡一模)下列报刊可以用来研究(C)A.近代教育事业的进步B.文化出版机构的发展C.近代化探索不断深入D.列强侵略与人民抗争3.(2023·广东)命令……(三)工程八营,以占领楚望台军城库为目的。……(五)四十二标一营左队进攻汉阳城……(六)四十二标二营占领汉口大智门、硚口一带。……总司令蒋翊武与此“命令”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A.武昌起义B.黄花岗起义C.护国战争D.中华民国成立4.(2023·新疆)中国历代都采用帝王纪年。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即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这从侧面反映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B)A.揭开民主革命序幕B.终结君主专制制度C.推动革命高潮到来D.鼓舞全国人民斗志5.(2023·信阳一模)“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句话的主要含义是,辛亥革命(C)A.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C.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D.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6.(2023·湖北黄冈)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上述规定(A)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原则B.强化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C.标志着封建主义的彻底结束D.反映了驱除鞑虏的革命理想7.(2023·郑州一模)1912年初成立的“工业建设会”旨趣中说:“往者忧世之士,亦尝鼓吹工业主义以挽救时艰而无效也,则以专制之政毒未除……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材料表明促进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是(D)A.洋务运动的开展B.封建制度的结束C.实业救国的兴起D.民国政府的成立8.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逝。蔡元培先生挥笔书写了如下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意为‘我们’)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这里的“未竟之功”是(A)A.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B.结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D.创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二、非选择题9.(2023·河南省实验中学三模)下面材料是八年级历史学习小组为“辛亥革命”主题探究活动所搜集的材料,阅读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我知道中国有太炎先生(即章炳麟),并非因为他的经学和小学,是为了他驳斥康有为和作邹容的《革命军》序,竟被监禁于上海的西牢。……1906年6月出狱,(他)即日东渡,到了东京,不久就主持《民报》。我爱看这《民报》,但并非为了先生的文笔古奥,而是为了他和主张保皇的梁启超斗争,真是所向披靡……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摘编自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材料二材料三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请指出材料一、二、三中的史料分属什么类型。(1)材料一、材料三属于文献史料;材料二属于图片史料/实物史料(或材料二的图一中遗址属于实物史料,图二是历史老照片)。(2)请分别说说上述史料对于此次主题探究活动有何价值。(2)材料一有助于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革命思想的宣传),感受革命志士不畏强权、追求救国真理的精神。材料二中图一的遗址见证了武昌起义的过程,图二老照片记录了武昌起义成功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创立共和政权的伟大时刻。材料三反映了全球视野下对辛亥革命成败的评判与思考。(3)综合上述材料和探究,说说我们运用史料应该注意什么。(3)注意搜集多种类型的史料,科学地进行甄别和运用;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研读史料。10.(2023·河南省实验中学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资产阶级上层改良运动主要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倡导,(却)以下跪的方式祈求改良,最终由于触碰了封建统治阶级核心利益和统治体制而夭折。以孙中山为首的下层资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派,夺取了国家政权,却以袁世凯称帝断送了建立共和国的伟大主张。——摘编自赵博宇、孙琰《浅谈近代中国道路选择的曲折性》材料二该事件推倒了皇帝宝座,用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代替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制度,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动摇了中国人对两千年来似乎亘古不变的皇权统治的崇拜。从此,“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人民大众新的根深蒂固的信念。在此之后,出现了历时近十年的现代工业发展浪潮,现代化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有明显的提升。——摘编自张海鹏《从历史意义和失败教训上读懂这座里程碑》材料三近代中国变革的道路上,如果说19世纪最后几年的时代象征是康有为,那么到了20世纪初则进入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时代。虽然康有为生于1858年,孙中山生于1866年,他们近于同一辈人,但在社会政治思潮及其实践的急遽嬗变中,他们的脚步却是“前浪推后浪”,显示为两代人。——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改良运动”“暴力革命派夺取国家政权”各指什么事件,两者的共同点是什么。(1)事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共同点:都推动了政治近代化进程,都由资产阶级领导,都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进行探索,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都对政治制度进行了探索。(2)根据材料二,概括该事件的历史意义。(2)政治上,推起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经济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