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阶段通关卷卷一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一、选择题(20道小题,共20分)1.在早期文化中,中原地区形成了李家沟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殷墟文化—洛邑文化等完整的发展链条。这表明中原文明具有(B)A.多样性B.连续性C.包容性D.创新性2.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我国古代(B)A.农业生产的发展B.生产工具的改进C.磨制技术的成熟D.青铜制作的状况3.《吕氏春秋》(注:战国末年成书)说深耕可使“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螟蜮,危害禾苗的两种害虫)”,使禾、麦得到好收成。当时农业提倡“深耕”所具备的条件是(D)A.自然条件优越B.都江堰工程的修建C.曲辕犁的使用D.铁制农具广泛使用4.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孟子“仁政”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D)A.全面否定B.照抄照搬C.全面超越D.继承发展5.县域比较小,很难为那些希望脱离“大一统”控制而形成分裂割据格局的地方势力积累起必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说明郡县制的实行(B)A.杜绝了地方分裂割据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开创了地方行政模式D.加速了秦朝统一全国6.有学者认为,秦的统一把以往的“齐人”“赵人”“燕人”等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但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仍然留存了下来。这说明秦朝的统一(D)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B.有利于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C.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D.兼具政治统一性和文化多样性7.吕思勉先生认为,西域是西洋文明传布之地,西洋文明的中心希腊、罗马等,距离中国很远,在古代只有海道的交通,交流不甚密切,西域则与中国陆地相接。可知张骞通西域(A)A.促进了中西文明交流B.拓展了西汉帝国疆域C.强化了西域地方管理D.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8.《齐民要术》记载:秋收后,先耕种荞麦的地,后耕其余的地。一定要耕深耕细,不能贪多。根据干湿情况,随时盖磨,使土壤切实以保墒。据此可知,《齐民要术》(C)A.重视保护环境B.主张“重农抑商”C.强调因地制宜D.提倡“以民为本”9.唐朝诗人刘禹锡诗作“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描写的是(C)A.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B.北京城的商业繁荣C.科举高中之后的盛况D.长安城的节日气氛10.如图是我国古代货币演变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C)A.铸铁技术的进步B.国家统一的需要C.商品经济的发展D.审美观念的提高11.据学者研究,尽管宋朝对图书交易限制很严,但因汉文书籍在北方获利丰厚,所以三令五申仍挡不住各类汉籍的源源北流。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B)A.区域矛盾加剧B.文化趋于认同C.经济中心南移D.商业突破限制12.“由于郑和下西洋的影响……‘祖法儿以下诸夷,多有自古未通者’,出于对中国的敬慕,沿着郑和所开辟的航路,不远万里,纷纷来宾。”材料意在强调郑和下西洋(B)A.开辟了新的陆上交通线B.促进了中外交往C.发展了明朝的海外贸易D.规模空前的浩大13.从设置宣政院到澎湖巡检司,从戚继光荡平倭寇到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从册封达赖、班禅到设置驻藏大臣。如果给上述史实提炼一个主题,较为合理的是(C)A.政治的成熟与稳定B.文化的碰撞与交流C.国家的巩固与发展D.外交的开放与危机14.《汉谟拉比法典》不仅被后起的古代西亚国家如赫梯、亚述、新巴比伦等继续使用,而且还通过希伯来法对西方法律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这说明《汉谟拉比法典》(A)A.影响深远B.思想落后C.内容全面D.传播广泛15.随着雅典城邦的兴起,市政广场、公民大会会场、露天剧场、体育场、神庙、祭坛等规模巨大的公共建筑开始出现,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这些公共建筑的出现(D)A.加剧了公民的贫富分化B.强化了公民的等级观念C.抑制了公民的个性发展D.增强了公民的参政意识16.古希腊雕塑成果丰硕,下面两幅图是其中的代表作品。这些艺术杰作体现了古希腊(B)A.共和政体趋向完善B.崇尚人体的力与美C.男女政治权利基本相同D.思想统一促进城邦发展17.罗马人把地中海变成了一个文明的大熔炉,罗马人在对地中海的统治中融入了希腊文明的精神,把希腊的精神转换成了罗马的政治形式,形成了罗马法的原则,使罗马帝国空前强盛。这段话肯定了古罗马的(D)A.民主与法制B.战争与征服C.商业与冒险D.包容与创新18.《萨比天文历表》由阿拉伯天文学家白塔尼所著,对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一些错误进行了纠正,吸取了托勒密的希腊天文学理论中的合理部分,并根据新的观测资料和实践经验写成。这反映出阿拉伯文化(D)A.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B.缺乏自己的创造C.融汇了东西方文化D.善于吸收其他文化19.下图体现了中世纪西欧庄园的什么特点?(A)A.自给自足的经济B.庄园社会的封闭C.劳役地租的剥削D.契约意识的增强20.中世纪鼎盛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欧洲的财富,市民阶层逐渐兴起。教会学校已不能满足社会对文化教育的多层次需求,多数城市建立了世俗教育学校。这表明(A)A.经济繁荣推动教育发展B.中世纪教育重视教化C.市民阶层决定文化变革D.世俗教育宗教化明显二、非选择题(5道小题,共30分)2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角思理自外(透过玉的外表),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摔碎后边缘锐利也不会划伤手指),帮(洁)之方也。——许慎《说文解字》材料二良渚遗址用于祭祀神灵的玉琮妇好墓出土的龙形玉珏,象征神权和王权驻马店市博物馆藏“马上封侯”玉佩(1)据材料一,概括“玉德”的具体内容,并指出其体现了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3分)(1)内容:仁、义、智、勇、洁。(2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玉德”照抄材料不得分)学派:儒家。(1分)(2)据材料一、二,分析“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哪些作用。(3分)(2)用作古代祭祀的礼器;用来代表权力;蕴含吉祥寓意;象征美好品德。(3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也可答:作为饰品,象征身份,体现等级;作为摆件,寓意吉祥;“君子如玉”,儒家认为君子应当是外带恭顺、内具坚韧,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光华内敛、不彰不显)2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2004年8月,中国和希腊联合发行了《奥运会从雅典到北京》纪念邮票,邮票全套两枚。左图中的雅典帕特农神庙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主神庙,背景衬图为古希腊瓶画上运动者的形象;右图中的北京天坛祈年殿是明清两代皇帝祈福、祭天之所,其设计体现了“敬天礼神”思想,背景衬图采用了南阳汉代画像石上的武士竞技造型。——摘编自《南阳汉画与奥运邮票(组图)》(1)根据材料,指出两枚邮票的设计所体现的共同文化元素。(2分)(1)都采用了本民族特色传统建筑;都体现了传统礼神思想;都有古代体育人物造型;都采用了奥运五环标志;都运用了圆的设计理念等。(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2024年是河南省会驻地从开封市迁至郑州市70周年。请你参考以上两张邮票的设计理念,为这一事件设计一枚纪念邮票。(指出你要选取的河南文化元素,并简单叙述设计理念,无须作画)(4分)(2)文化元素:黄河、开封铁塔、开封大相国寺、郑州二七塔、郑州少林寺等。设计理念:两个城市都在黄河岸边,黄河是连接两地的纽带。(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23.(6分)中国古代城市逐渐从军事堡垒发展到政治、军事中心,再到具有经济调节功能的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长安城平面图材料二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那时候,黄河、长江以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商业日益繁荣,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时间也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城市的商贸活动也辐射到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当时市场上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客商往来不绝,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1)“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句诗形象地描述了唐代长安城的布局。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长安城的布局特点。(2分)(1)市坊分离;规划严谨,整齐有序;沿朱雀街东西对称分布;宫殿在北,体现皇权至上等。(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依据材料二,简述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并概括唐代长安城与宋代城市在布局上有何不同。(4分)(2)表现:商业城市兴起;店铺增加,开设不再受地方的限制;经营时间不受限制,出现早市、夜市;草市出现;商业市镇出现等。(3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不同:市坊分界线被打破。(1分)24.(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在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墓葬壁画上,有反映当时养生活动的导引图,图中有44个体操动作,其中沐猴灌、鹤听、猿呼等,生动说明了当时养生活动中的仿生状况。……在以希腊奥林匹克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中,更多体现出“人”的价值,即追求人的肉体所体现出的力量与美感。——摘编自蔡艺《神话视角下的古代中国与希腊体育文化差异比较》(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体育与希腊体育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1)不同之处:中国古代体育注重养生,古代希腊体育注重竞技;中国古代体育仿生色彩明显,古代希腊体育追求人的肉体所体现出的力量与美感。(2分)原因:历史文化传统不同;价值观差异;地理环境不同。(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请再举一例古代中国类似的体育活动,并分析它的主要作用。(2分)(2)举例:五禽戏。主要作用:锻炼身体或有利于增强体质。(举例1分,作用1分)25.(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律》竹简《十二铜表法》材料二《秦律》是中国秦代法律的总称。在犯罪与刑罚方面,《秦律》以先秦法家的性恶论为思想基础,以重刑主义为其指导思想,规定了诸多种类的犯罪和相当严酷的刑罚。《秦律》的律文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生活等各个方面,使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皆有法式”。《秦律》有调整封建经济的作用,并且基本上是镇压农民的反抗,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工具。《秦律》为以后的汉律所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国家立法的纪念碑,也是最早的罗马法文献,因为刻在十二块铜板上而得名。其内容广泛,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等。虽然以习惯法为基础,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但它限制了贵族的特权,打破其对法律的垄断,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按律量刑,是后世罗马法的渊源,对中世纪和近代欧洲法学有重要影响。(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律》和《十二铜表法》的异同。(4分)(1)异:书写载体不同:《秦律》书写在竹简上,《十二铜表法》刻写在十二块铜板上。形成基础不同:《秦律》以先秦法家思想为基础,《十二铜表法》以习惯法为基础。作用不同:《秦律》基本上是镇压农民反抗,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工具;《十二铜表法》限制了贵族的特权,打破了其对法律的垄断,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社会形态不同:《秦律》是封建社会的法律,《十二铜表法》是奴隶社会的法律。(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同:都是关于法律的史料;都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内容都十分广泛;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都对经济和社会具有调节作用。(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综合以上探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法律的形成与社会现实之间有什么关系。(2分)(2)关系:法律是在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形成的,目的是解决社会现实的问题;法律是在统治阶级意志的基础上形成的,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2分,说清它们的相互关系即可,其他言之有理的回答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