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之谜图坦卡蒙陵墓探秘被人遗忘的一座王陵驰名世界的“帝王之谷”,是考古学家们的乐园。千百年来,这里也是盗墓贼们经常光顾的地方。这里是古代埃及首都底比斯的所在地,距今开罗市西约100多公里。自从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图特摩斯一世在这里建造了第一个隐蔽的地下墓室后,他的后继者们竞相仿效,经历了约5个世纪的漫长岁月,共修建了30多座法老的陵墓。这里的古陵,由于殉葬品丰厚,历史年代久远,一直是盗墓贼们觊觎的目标。到了本肚纪初,那些古陵几乎没有一处未被骚扰、劫掠。然而,“帝王之谷”内,却有一座陵墓保存得非常完好,为后人保存下了5000多件珍贵的文物。这座陵墓的主人,就是距今3000多年前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法老图坦卡蒙。撩开它的面纱,使人们大开眼界。它不仅使人们看到了3200年前新王国时期法老的葬制、礼仪以及法老本人的形貌、服饰、日常生活用品、珍贵的艺术品、车马武器等,还真实地反映了3200年前新王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宗教文化、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情况。一些考古学家激动地把图坦卡蒙的陵墓称誉为“埃及新王国社会的缩影”,应该是毫无夸张之嫌的。1922年,当这一发现公诸于世后,举世为之震动。1972年、1976年,图坦卡蒙陵墓中出土的部分珍贵文物和一些稀世珍宝在伦敦、华盛顿展出时,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欧美观众。几近中断的考古发掘完成图坦卡蒙陵墓的寻找和发掘工作的是英国的埃及学家霍德华·卡特。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王之谷”涌进了大量的“不速之客”,他们中既有为科学而献身的考古学家,也有心怀叵测的“旅行家”,“帝王之谷”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很多陵墓被胡乱挖开了,大量的珍宝不翼而飞。就在这时,卡特也来到了埃及。他将被挖掘的王陵的主人的名字同埃及古文献进行对照研究后,断定还有一位早逝的法老图坦卡蒙的陵墓埋藏在谷内,不为人们所知。卡特在一位英国富翁的资助下,制定了庞大的科学的发掘计划,然而又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被迫搁置起来。直至战后,他的计划才得以实施。然而,浩繁的工程,巨大的耗资,从1917~1921年的两次挖掘又都一无所获,使卡特的资助人几乎丧失了信心。就在这事关成败的关键时刻,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经科学鉴定:1907年发掘出土的某些器物是制作图坦卡蒙木乃伊大典时使用过的礼器。这说明图坦卡蒙的陵墓已经近在咫尺了。这一科学的推断,无疑给卡特的资助人注射了一支兴奋剂,决定继续他的投资,才避免了挖掘工作的中途夭折。挖掘终于成功了。古老而神秘的图坦卡蒙陵墓得以重见天日。这消息震动了世界,在考古和历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图坦卡蒙猝死之谜据埃及古代史料和传说谈及的图坦卡蒙生平,仅限于下列一些情况:他约生于公元前1370年,原名图坦卡顿。公元前1361年左右,他即位为埃及国王,当时年仅10岁,娶第十八王朝国王埃赫那吞的12岁的公主为王后。他约在位9年,18岁(有人认为是19岁,即公元前1352年)时,突然去世。对于他的死因,埃及古文献上没有作任何详细的记载。他是病死的吗?历史学家深表怀疑。因为从他死后的一些情况看,不得不使后人产生一些疑问。直到他的陵墓被发现后,人们才排除了他“病逝”的可能性。图坦卡蒙的木乃伊,密封在重重的棺椁之中,外面的4层是镀金的木棒,最里层是用黄金制成的棺罩,而且制作成法老本人的形象,盖在木乃伊上。当揭开裹在他的尸体上的最后一层亚麻布时,考古学家大吃一惊:在他的脸上靠近左耳的地方有一处致命的创伤!由此推断,他不是因病致死的,而是因利器突然刺人而毙命的。他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如果是被人谋杀,凶手又当是谁?年轻的法老是怎样丢掉性命的?这还是一个千古难解之谜。要解开这个谜,还得了解在他生活的时代埃及国内存在的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形势。当时,埃及的统治阶层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以国王为首的新兴军事贵族;另一部分人属于宫廷贵族及地方贵族,其中也包括势力显赫的阿蒙神庙集团。阿蒙是当时埃及人信仰的最高神灵。祭司长凭借神的权力干涉朝政,甚至能控制国王的废立,有时直接担任宰相,执掌国家政权。国王认为这是对王权的严重威胁。在图坦卡蒙的岳父埃赫那吞统治时期,他便依靠军事贵族,试图以宗教改革的形式,禁止对阿蒙神和其他地方神的信仰。他封闭了阿蒙神庙,赶走了权势显赫的祭司,下令将所有出现在公共场所或私人墓葬中的“阿蒙”形象或字样通通磨掉,并迁都底比斯城以北300公里处的新城,取名“埃赫塔吞”,以图长期摆脱阿蒙祭司集团的影响和控制。然而,埃赫那吞逝世后,他的改革彻底失败了。继位的这位没有政治经验的小皇帝,又决不可能有自己的独立政策,他只得向阿蒙集团和地方权力集团妥协。因此旧的统治秩序重又死灰复燃。为了表示自己对太阳神的崇拜,他将自己的名字由图坦卡顿改为图坦卡蒙,意为“太阳神阿吞的化身”,以示他对太阳神的虔诚信仰。这一重大的复辟举措,表明他已经完全背叛了他岳父的政治主张,这能不引起一些利益集团的嫉恨?这与他的被害完全没有联系吗?另外,还有一个事实,即图坦卡蒙摔死之后,年轻貌美的王后曾请求赫梯王国派一名王子与她结婚,以便继承埃及的王位。可是,当兴致勃勃的赫梯王子来埃及完婚的途中,却出人意料地遭人暗杀。而曾经与图坦卡蒙同掌政权的老臣阿伊,却出人意料地继承了王位。这一事实,又难道与图坦卡蒙的死没有因果关系吗?不过,现有的零散资料与据此作出的判断并不能作出公正的历史结论,谜底的揭示,还有待于人们进行深人的研究与探索。摩亨佐·达罗毁灭之谜20世纪初,一个振奋人心的考古发现,解开了长期以来历史学家为之争论不休的一个科学课题——谁是印度古代文明的主人。随着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古城的发现和发掘,迷雾终于拨开,历史以其无可辩驳的真实,向世界宣布:是黑色皮肤的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印度古代灿烂的文明,而不是入侵的雅利安人。印度河流域无愧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辉煌的哈拉帕文化这两座古城遗址连同此后在印度河流域陆续发现的其他古代城市文化遗址,分布在东西约1500公里,南北约1100公里的广袤地区,历史学家将它们称之为哈拉帕文化。这些古城中又以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两城规模最为宏大。从遗址的发掘中,人们惊异地看到了古代达罗毗荼人非凡的创造历史的伟力。这两座古城的建筑形制大致相同,周长均在3英里以上。其中摩亨佐·达罗占地达260公顷,由卫城和下城两部分组成。卫城四周建有高耸的塔楼。城内有大浴池、大粮仓、宽敞的会议厅以及其他许多公共建筑。除此以外,古城还有宽阔的大道、合理配置的小巷、完整的排水系统和精致的汲水井等。这些都显示了古达罗毗荼人建造城市时的周密设计和高度的技术水平。遗存在城里的还有各种农业生产器具和手工业工具;农产品有棉花、麦类、椰枣、瓜果;家畜家禽已广为驯养,品种有水牛、绵羊、骆驼、狗、马、鸡等;工业品有素陶、彩陶、纱、布、青铜器皿;最引人注目的是遗物中还发现有刻有犀牛的印章以及大量的石制法码。从对比中,我们知道当时达罗毗荼人已掌握了十进位制的计算规则,重量的基本单位是0.86公斤。一具用贝壳制成的尺子的碎片上镌有精密的刻度;城里还发现有船只,这使人们相信,当时在农业和手工业相当发展的基础上,商业也已经发达起来。许多商人聚集在城里经营商业,并且跟海外发生了贸易往来。出土的文物中,还有大量造型精美的艺术品,如小雕像、骨刻、绘画等,其中护身符印章尤多,达2000余枚。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印章上的动物形象和文字符号,据统计将近有400个左右,有人形、鱼形、脚形、桌形等,虽迄今未能准确辨认,但人们却有理由判断,当时的文化艺术水平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总之,古代的摩亨佐·达罗是一座繁荣美丽的城市。同时也说明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次大陆地区已经进入了早期的国家阶段。这座城市也许是当时统治者的都城。摩亨佐·达罗的突然毁灭虽然摩亨佐·达罗的繁荣经历了漫长的几个世纪,然而,在历史学家的眼里,也只能是一瞬间的过眼烟云。到了公元前18世纪中叶,哈拉帕文化突然衰落了,印度河流域很多地方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尤以摩亨佐·达罗为甚。发掘中除燃烧的残迹外,街头巷尾,到处都是男女老少的尸骨,整座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人们称之为“死亡的山丘”。摩亨佐·达罗是怎样毁灭的呢?这又成了考古学家探测的重要课题。有人设想是由于城市内部发生剧烈的变革和斗争的结果。但是这种设想似乎缺少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又有人认为雅利安人的入侵是导致这一毁灭过程的基本原因。虽然这种观点找到了考古文献的佐证,如俾路支诸部落、临近伊朗的诸部落、或与印度河流域文明相近的周边各部落,很可能都先后参与了这一过程。考古资料证明,他们确实入侵过这一地区的。然而,究竟是哪个部落首先进入这一地区的?谁是这种“英雄行为”的创造者呢?无论从史实还是从有关参与这一过程的部落神话或传说中.都找不到哪怕是模糊的一鳞半爪的资料。通过科学家长期的探索与研究,这个历史之谜终于解开了。原来它是被一场特大的爆炸和大火毁灭的。巨大的爆炸力不仅使古城半径1公里内所有建筑物被摧毁,而且使走在街上和呆在家里的人和动物,都遭到了毁人性的杀戮。原来是自然灾害摧毁了这座繁荣而美丽的古代城市。科学家证实,这种巨大的爆炸力来源于大气中电磁场和宇宙射线的双重作用。空气中非常活跃的化学微粒,导致气溶胶的产生,并迅速积聚占据了广阔的空间,形成大小不等的球体。这种物理化学性球体有的被称之为“冷球”,这是一种未曾燃烧起来的色暗不透明的“黑色闪电”;有的是一种“发亮”的球体,呈柠檬黄色或亮白色。上述现象,自古至今,多有出现。古埃及新王国时期法老图特摩斯三世时的编年史中就有关于在22年冬季的第3个月的一个早晨,空中曾出现一团明亮的火球的记载。古希腊罗马人也曾多次描述过这种现象。大气中形成的大小不等的黑色或白色球体,能产生剧毒物质,使空气迅速毒化。摩亨佐·达罗的居民,大概是受到有毒空气的折腾后,紧接着又经历了剧烈的爆炸,使他们连同他们创造的文明一道同归于尽的。古印度的长篇叙事史诗《摩诃婆罗多》曾隐约地提到了摩亨佐·达罗文明被毁一事。诗中描述了“天雷”和“无烟的大火”、“惊天动地的爆炸”、以及高温使河水沸腾、游鱼煮熟的悲惨景象。科学总算暂时解开了这一历史的千古之谜。但是,还有新的解释吗?科学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我们画下的只是一个暂时的句号。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秘史送上门来的情妇夜幕展开了黑色的双臂,把濒临地中海南岸的一座古老城市——亚历山大城紧紧地拥抱在自己怀里。海风卷起漫天的沙砾,将高耸的建筑物敲打得噼啪作响。然而,在一座古老的殿堂里,却显出另一派灯火辉煌、笑语喧哗的景象。这就是古罗马远征军统帅——恺撒将军的驻地。此时的恺撒,英武潇洒,豪情满怀,充满征服者的喜悦,正与他的部将们开怀畅饮。忽然,一名侍卫报告:“伟大的恺撒,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派人给您送来一卷地毯。”面对这份礼物,他迟疑了一下,忽见一位风姿绰约,仪态动人的美人从地毯中钻出来,向他频抛微笑,漫送秋波。这位鏖战沙场的罗马英雄顿时惊惶失措。然而,他很快镇定下来,用款待国王的隆重礼仪热情地接待了她。这位用地毯卷着送进恺撒指挥部的美人,正是失位不久的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此事发生在公元前48年的一天夜晚。克娄巴特拉夜闯恺撒军营的“壮举”,后来自然得到了满意的回报。3年前,作为已故国王的长女,她遵父命与堂兄弟托勒密结婚,并共掌朝政。后因争权姐弟失和,她被逐出亚历山大城。然而,复仇的火焰时时在她的胸膛燃烧。她成为恺撒的情妇后,便借助他的力量,实现了王位的复辟,重新登上了权力的宝座。公元前45年,她应邀去罗马访问,享受了她一生中从未经历过的殊荣。直到第二年恺撒遇刺身亡后,她才怅然回到了埃及。撒手江山为红颜恺撒遇刺后,安东尼实际上已经控制了罗马帝国的军政大权。当他巡视东方殖民地时,在小亚细亚的塔尔索司城,派人传达召见女王的命令。为了取得这位新贵的欢心,她刻意将自己妆扮起来,显示出动人心魄的魅力。这位早在罗马时已使安东尼垂涎欲滴的美人,很快便投入了他的怀抱。安东尼毅然放弃了他到东方的使命,乘坐女王的豪华游艇,一起回到了亚历山大城。从此,他俩在埃及王宫厮混了整整5年光景。这期间,安东尼也曾回过一次罗马。为掩人耳目,他违心地与屋大维的姐姐屋大维娅权宜成婚,但不久便找到借口回到东方,遗弃了他的妻子,与克娄巴特拉举行了婚礼。这种违反罗马婚俗的举动,自然遭到了舆论的谴责,加上他擅自将罗马帝国在东方的大片殖民地送给了被他尊奉为“众王之女王”的克娄巴特拉,这就更加激起了罗马人的愤怒。在屋大维的煽动下,罗马元老院和公民大会,撤销了他的执政官职务,并剥夺了他的一切权力。为贪恋女王的姿色,安东尼付出了失去权力和罗马江山的沉重代价。出乎意料的脱逃公元前31年,失势的安东尼率领170艘重型高舷战舰,与女王指挥的60艘战舰组成联合舰队,同屋大维的部将阿格里巴率领的260艘轻型战舰,在亚克兴海角展开了激烈战斗。从实力看,双方各有优劣,不相上下。然而,正当酣战之际,克娄巴特拉突然命令她的舰队退出战斗,向埃及方向急驶。气急败坏的安东尼见状,便抛下他的舰队,乘小艇向女王逃跑的方向紧紧追赶。不过,局面已经无法挽回。安东尼的舰队,由于失去了统一指挥,造成一片混乱,完全丧失了作战能力。亚克兴海战的失败,几乎彻底摧毁了安东尼的海上力量。他悻悻地回到了埃及,等待着末日的来临。一年后,屋大维率兵进攻埃及,在赫波德鲁姆,安东尼孤注一掷,动用了他残存的全部兵力,向屋大维的军队作了一次拼死的出击,在陆上取得了小小的胜利。英勇的士兵直战到天黑才收兵回营。次日凌晨,安东尼命令他的步兵出城,快速占领高地,他看见自己的舰队正接近敌船,但是一个无情的现实展现在他的眼前,埃及人用欢呼和致敬迎接了屋大维的舰队。他顿时双目失神,脸色惨白,半晌,人们才听见他心灰意冷地喃喃自语:“什么都完了!这无耻的埃及人断送了我,她的舰队已经投降了敌人。”不久,他的骑兵也叛离了他,投奔到屋大维方面去了。步兵战败后,安东尼被迫撤退到亚历山大城区,他歇斯底里地大声喊叫:“克娄巴特拉出卖了我!”不甘失败而又无力回天的安东尼,见大势已去,便走进了他的内室,抽出雪亮的佩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探索死亡的奥秘在亚克兴海战中临阵脱逃,回到埃及后的克娄巴特拉预感到自己末日的即将来临,便开始搜集各种有毒的药物,企图找到一种没有痛苦的自杀方法。她把毒药施用在死囚身上,仔细地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他们在临死之前,总是伴随着剧烈的疼痛与抽搐。只有被毒蛇咬伤的人,没有惊厥与呻吟,只表现出死亡前的昏昏欲睡。与此同时,她派遣使臣去拜见屋大维,请求他保全安东尼的生命,并为她的子女争取埃及王位的继承权。然而,她未能得到满意的答复。屋大维把保全她的利益同亲手杀死安东尼联系在一起。女王失望了。她命人为自己修建了豪华的墓堡,并将大量的金银珠宝搬放在里面。当屋大维进驻亚历山大城后,克娄巴特拉早已躲进了自己的墓堡。在这里,屋大维的特使和她举行了两次会谈,都没有达成任何协议。为她的美丽和巨额财富倾心的屋大维费尽心机,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妄图保住克娄巴特拉的生命,然而,此时的她,已经失去了生的欲望。她用最隆重的仪式,为安东尼举行了国葬。在极端悲哀的刺激下,她病倒了。她希望以此为借口停止进食,在完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死去。几天后,屋大维亲自到墓堡中探望了这位绝望中的女王,她把自己财宝的清单交给了屋大维。他高兴地走了,以为自己已经占有了她。然而,这只是自欺欺人。一天,当克娄巴特拉女王得知她将作为战利品被带到罗马游街示众的消息后,她便恳求屋大维让她为去世的安东尼祭奠,并写下了自己的遗书。沐浴后,她用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此后,她便怅然地进入自己的卧室,安祥地平躺在一张金床上,从此再没有醒来,侍女伊拉丝则倒在她的脚下。慌忙赶到墓堡的屋大维展开了她的遗书,女王恳求让她与安东尼埋葬在同一墓穴里。辞情恳切,哀婉动人。屋大维对她的自杀虽然感到失望,但还是下令将她的遗体安葬在安东尼身边。她究竟是怎样死的克娄巴特拉女王自杀了,这位绝代佳人的死,不仅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而且为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留下了一个至今不解之“谜”。她究竟是用什么方法自杀的?人们怀着极大的兴趣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人认为女王事先安排一位农民带进墓堡一只盛满无花果的篮子,里面藏有一条名叫“阿斯普”的小毒蛇,让它咬伤了自己的手臂,导致中毒昏迷而死。也有人认为她早就把毒蛇喂养在花瓶里,用一枚金簪子刺伤它的身体,引它发怒,直到缠住她的手臂。另外,还有一种相反的意见,认为女王不是死于毒蛇,而是用一枚空心锥子,刺入自己的头部所致。然而,也有不少人反对上述意见,因为死者的尸体上没有发现刺伤或咬伤的痕迹,在墓堡中也未找到任何有毒的小蛇。反对这一论据的人则根据考证材料,提出墓堡朝向大海的一侧开有一个窗户,受惊的毒蛇是可以从这里溜走的。另据女王的医生认定:“在她的手臂上确实有两个不太明显的疤痕。”看来,她死于毒蛇的论断屋大维也是深信不疑的,因为在他的凯旋仪式上,克娄巴特拉的塑像上被安排了一条毒蛇缠绕在她的手臂上。尽管如此,这个“谜”并没有彻底解开,浩繁的研究工作还期待着对此有兴趣的学者去继续探索。耶稣的传说及其人神之争哪一天是圣诞节从古至今,所有信奉基督教的民族和人们,都以十分隆重的方式,庆祝一个古老而富有传奇色彩的节日——诞节,即耶稣的诞生纪念日。这一天,人们聚集在被装饰得熠熠生辉的圣诞树下,尽情欢笑,载歌载舞,接受圣诞老人的祝福,孩子们还会得到一份长辈们精心准备的圣诞礼物。耶稣是基督教徒们崇拜的偶像。据说,现在世界各国通用的“公元”,是耶稣的降生年,也是新纪元的开始。然而历史学家对于他的确切出生年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说耶稣生于公元元年,是6世纪时的一位罗马教士所倡导的,直至10世纪才为各国公认。后来,经人推算,断定他所指年份不甚准确,说是少了4年,耶稣应当生于公元前4年,即中国汉哀帝建平三年。但也有人认为耶稣的出生年月尚在其前1年或3年。总之,现在的公历纪元与耶稣的生卒年不符合,却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只是现在已相沿成习,无法也不必改动了。至于耶稣出生的具体日期,更是无从考察。有的民族定为1月7日,也有的民族定为2月2日、3月25日、4月19日、5月20日、11月17日、12月25日等等。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基督教徒们都按照自己的传说,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举行各具特色的庆祝活动。至于现今各国通行的以12月25日作为圣诞日,大约始于公元4世纪,这只是基督教徒们移用农业上的一个节气,来开展纪念耶稣的活动罢了。从《新约》中记载的有关耶稣降生时的环境与景象看,耶稣诞生的时间,似乎不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而是在一个和煦的春天或初夏。不过,现行的圣诞节,已成为西方人最大、最隆重、最快乐的节日。人们习以为常,也不必深究其所以然了。耶稣诞生的传说尽管耶稣诞生的年份众说不一,但总的看来,如果耶稣确是一个活生生的凡人,那至多也不过相差4年或7年。据传他的父亲叫约瑟,是个手艺精湛的木匠,原是大卫王的后裔。家庭声誉很高,品格高尚,然而家境清寒。他不愿出卖灵魂为罗马帝国效劳。约瑟和玛利亚订婚后,还未曾迎娶,玛利亚便感天而怀孕了。基督徒相信这是“道”的化生。那时,罗马帝国统治着阿拉伯沙漠西经北非到大西洋彼岸,横亘欧洲大森林,直达不列颠岛的广大地区。当时的帝国政府命令全国百姓,包括被征服地区所有被奴役的人民都要回原籍登记户口,于是约瑟便带着新婚的玛利亚从寄居的拿撒勒回伯利恒去办理登记手续。当时人员流动很大,旅栈客满,他们只得寄宿在一处马棚里,恰巧玛利亚临盆了,马槽便成了这个婴儿的摇篮。婴儿降生的当夜,月光分外明亮,伯利恒的郊野里牧羊人还在辛勤地劳作。他们忽然看见天使站在自己的身边,一圈神奇的光环照亮了四周的大地,牧羊人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这时,天使便对他们说:“别害怕,我告诉你们一个特大的喜讯,是所有百姓的喜讯。今天在大卫城里,降生了一位救世主,你们去看,那包着布躺在马槽里的便是圣婴。”这时还有一队天兵在天空中唱着庄严的赞歌。不一会儿,东方有3位聪明的术士来到城中朝见圣婴,向他奉献了黄金、乳香、没药等贵重的礼物。他们跋涉千里,是因为看见了东方夜空升起的一颗特大特亮的新星,知有圣人出现才来礼拜的。这消息的传布,曾引起伯利恒城的震动。当时,犹太傀儡政权残暴的大希律王听到圣婴降生的传闻后,杀死了城内所有两岁以内的婴儿。然而,约瑟却幸运地带着玛利亚母子逃走了。耶路撒冷圣殿里有位老圣者,在为婴儿祝福后,曾对玛利亚预言:“这孩子将要叫以色列人中许多人倒下,许多人兴起;又要作众矢之的,他自己的心也要被刺透。”据说耶稣的童年是在拿撒勒度过的。拿撒勒曾是当时世界上最美丽最神秘的地方。那里群山环抱,茂林遍野,溪流交错,喷泉飞溅。满是羊群的草场上,牧歌起伏,花香四溢,景色十分迷人。人杰地灵,这里自然流传着许多关于耶稣童年的传说。据说,他很小的时候就能领悟大自然的真谛。他看见百合花的迷人能悟出比所罗门的荣华更为可贵的美;看见飞鸟的自由翱翔,立刻想到上帝的慈爱施及世间的造物。在这美丽的大自然中,他常常在精神上与上帝默默沟通。有一次,他领导一群天真的孩子在屋顶平台上嬉戏,其中一个孩子失足跌落下去跌死。耶稣悲恸地走到尸体旁边,只是叫一声孩子的名字,尸体便复活了。还有的书上说他用一块木头做了只白鸽,一放开手便飞了。以上都是一些无从稽考的传说,当然不足以令人相信。然而,耶稣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天资聪颖,喜爱读书,勤于思考,悟性过人,却是可以深信不疑的。关于耶稣的争论(一)被人格化了的神灵历史上关于耶稣是神是人的旷日持久的激烈争论,从基督教的产生一直持续到现在。其中一部分学者、宗教家认为,作为历史人物的耶稣是不存在的,耶稣基督只是一种信仰,一种人格化了的虚构的偶像。这是因为通过多年的科学研究证明,圣经中关于耶稣的传说纯系虚构,因而,认为耶稣创立了基督教是一种附会。基督教产生时代的各种著作中很少有人提到基督教和耶稣其人其事。《新约全书·启示录》中所描绘的耶稣基督是一位天神的形象。记载耶稣故事的各种《福音书》多是基督教产生以后很久才问世的。由于刚从犹太教中分离出来不久,基督教内宗派林立,为相互斗争的需要,他们都根据自己的门户之见来编造各种不同的神话。因而各种不同的《福音书》中关于耶稣的生平记载都大相径庭。即使在《马太福音》中,也是前后矛盾,时而说耶稣是上帝的独生子,时而又说他是大卫的子孙。其实,基督教原本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期间,不堪忍受罗马奴隶主剥削和压迫的被征服地区的人民,掀起了大规模的反抗斗争。当被剥削与被压迫的民族在斗争中屡遭失败,感到自身软弱无力时,就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神的支配上,以求得精神的解脱。他们殷切地企盼“救世主”的降临。加上当时犹太教只剩下一副干瘪的宗教躯壳,失去了在下层群众中的诱惑力量。这样,带着对死后进入天堂的一线希望,基督教便在罗马帝国统治区内的劳苦大众中广泛传播开来,成为一个新的教派,最终从犹太教中分离出来。另外,我们从“耶稣”这一词语来考察,它本是犹太人中一个非常普通的名字,有“拯救”的意思,而“基督”则是“救世主”的希腊文音译。实际上两者是同一意义上的宗教用语。当时,在犹太人中曾普遍流传着“救世主”的降临人间,救人苦难的传说。人们将心目中幻想的“救世主”称做“耶稣”或“基督”,也是很自然的事。至于传说中的圣诞日期,也是众说不一,无从稽考。以上种种都说明了不是耶稣创造了基督教,更确切地说,而是虔诚的基督教徒给自己创造了一位理想的人格化的偶像。(二)一个活生生的人上面谈及的只是争论焦点的一端,另有一些学者则断定耶稣是一个人,一个平凡的人,一个实实在在的宗教领袖。基督教经典中关于耶稣的种种神话传说,诸如“上帝的独生子”、“神人共生”、“死而复活”等都是后人虚拟附会的。他们说,耶稣的出生地在今巴勒斯坦北部的拿撒勒。父亲名叫约瑟,母亲玛利亚,是约瑟的继室,耶稣是他的独生子,他还有几个妹妹。当时,罗马的残暴统治激起了犹太人的激烈反抗,而罗马派驻的叙利亚总督却将起义者大批地钉死在十字架上,血淋淋的现实给童年的他上了生动的一课。据说耶稣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他少年时期曾多次到耶路撒冷犹太教徒聚集的地区朝圣,从游历中增长了知识,了解了当时的世界。他在耶路撒冷的圣殿上曾经与犹太教的拉比和文士论辩,他的出众的辩才,使满座皆惊,其实他的宗教修养、学识早已超过一般犹太教士了。不过,那时的犹太教会,在人民心中,已成为反动、虚伪和腐败的宗教集团。其中只有狂热派能反映人民的愿望,他们主张武装斗争,其中许多人是耶稣的同乡加利利人。狂热派的西门,就是他的12位大弟子之一。应该说,耶稣的思想言行,跟他们是不无瓜葛的。给予耶稣思想以决定性影响的是约翰。他生活上几乎是苛刻自己,穴居野处,食蝗虫野蜜,在旷野里传道。他神秘地宣称:“现在斧子已经放在树上,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并告诫教徒们:“天国近了,你们应该悔改。”耶稣也和其他教徒一样,拥向约翰,在约旦河中接受洗礼。从此他公开传道。以后约翰被希律王之子希律·安迪帕处死了,大家便公认耶稣是约翰的继承人。耶稣心中充满了仁爱,但他却十分憎恨罗马的统治及其傀儡政权。他揭发法利赛人的残暴虚伪,斥责犹太上层社会的腐败欺诈。耶稣曾向他的教徒们表白:“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而是叫地上动刀兵。”“我来,是要把火丢在地上。”尽管耶稣传道的时间前后不足两年,然而蒙受苦难的犹太下层人民却把他的言行当做自己生活的希望和福音。耶稣宣称的“天国近了”的“天国”,实际上也只是一个虚无漂渺的幻影。他说:“上帝的来到,不是眼所能见的;人也不得说,忽而在这里,忽而又在那里。因为它就在你们心里。”他号召建立的新秩序实际上是天翻地覆的变革:“使有权的人失位,卑贱者高升,饥寒者得到饱暖。他的“天国”说教,实际上是要求将巴勒斯坦从罗马的统治下获得解放,重建繁荣昌盛的希伯来大卫王国,而他就是王国的继承人。由于他的影响日益扩大,他的教旨日益深入人心,自然引起统治当局的恐慌,于是他以叛逆的罪名被捕了,并被处以钉十字架的极刑。然而,他却永远活在犹太人民的心里。人们思念他,敬仰他,尊奉他为“救世主”,说他是上帝耶和华的独生子,为拯救人类而死,死而复活,40天后又回归天界。这些神话都反映了人民开创天国的强烈愿望。争论可以休止吗2000年来,耶稣是神是人的争论,可谓热闹非凡。其实,这种争论是永远难以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的。历史上的伟人,可以这样认为,无一不被后人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人们难以看清他们的本来面目。到目前为止,基督教已经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可以这样说,它在世界上的影响已深入到每一个角落。其所占有的地盘,远远超过其他宗教,甚至吸引了很多学者、伟人来崇信它,为它顶礼膜拜。至于耶稣本人到底是基督教徒们塑造的神祇,还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事实是,耶稣是基督教徒普遍崇拜的宗教偶像,看来这一结论是谁也无法动摇的。形形色色的金字塔一提到“金字塔”,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埃及的古代文明,因为埃及金字塔是和古埃及文明、古埃及人的高度聪明智慧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然而,也许人们没有想到除了埃及的金字塔以外,在美洲、亚洲、还有许多其他地方都保存了古代的金字塔建筑。神秘的美洲金字塔在墨西哥尤卡坦盆地的密林中,在安第斯山地区的平原上,你可以像在尼罗河畔徜佯一样,欣赏到一座座壮丽的金字塔雄姿。它们就是美洲古老文明的象征——美洲金字塔。美洲金字塔的建造也有长达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从外观上看,埃及金字塔造型规整、巍峨挺拔,而美洲金字塔造型奇特、雄伟壮观。其中座落在墨西哥特奥蒂瓦坎城的太阳金字塔,可与埃及的大金字塔相媲美而难分伯仲。它与埃及的金字塔一样,也是由无数规则的有几何图形的巨石砌成。塔高达64.5米,基座宽220米。其最上层还建有一座神庙,殿堂里供奉着一尊巨大的太阳神像,面向东方。每当日出之际,神像上的嵌金饰银,与天光日色交相辉映,璀灿夺目,十分壮观。不过,美洲金字塔不是国王的坟墓,而是万民景仰的太阳神庙。有些美洲金字塔里虽然也有墓穴,但是,据考证,这些墓穴都不是与金字塔同时建造的,而是后来从外迁移增设进去的。由于美洲金字塔与埃及金字塔具有很多相似之处,据此有的学者推断美洲金字塔是埃及金字塔的复制品。有人甚至认为,美洲金字塔的概念都是由古代埃及横渡大西洋的人们带去的,是埃及人到达美洲后才建造起来的。然而,除了相似之处以外,人们也发现它们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外形看,埃及金字塔呈四棱锥形,而美洲金字塔则是四棱台形,顶部还建有太阳神庙;从用途看,前者是法老的陵墓,后者是祭神高台。据此,有的学者认为这两种塔在建筑上根本没有任何渊源关系,进而得出了美洲文明独立发展的结论。当然,他们还举出了一些其他论据。总的说来,他们认为相同之处是一种建筑造型艺术上的巧合。用建筑原理来解释,将高大雄伟的建筑物建成金字塔形,无论从埃及人还是美洲人的观念中,都是出于一种稳固性和永恒性的企盼,当然也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神秘的美洲金字塔,也像埃及金字塔一样,千百年来,引起了不少学者的研究兴趣。然而,美洲金字塔也有许多难以解开的疑谜,诸如建造年代、施工方法、以及与埃及金字塔究竟有无联系等,都有待于后来学者的进一步探讨。“魔鬼海域”的金字塔一提起“魔鬼海域”,至今仍令那些有志于航海航天事业的人们惊悸恐惧。从16世纪以来,在大西洋的百慕大三角海域,频繁出现船只、飞机的神秘失踪事件。仅在本世纪,美国就有100多艘航船、30多架飞机,连同数千名乘客、船员和飞机机组人员在这里不明不白遇难。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一海域的汹涌狂涛变得如此恐怖呢?科学家们为解开这个谜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假说。其中一种假说认为是海底大金字塔造成的。1979年,由美法等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在北大西洋西部海域的百慕大群岛三角区进行了海底探测。他们惊讶地发现,在狂涛汹涌的海底,竟耸立着一座巨大的从来无人发现的海底“金字塔”。这座塔的底边为300米,高为200米,塔尖距海面约100多米。就其建筑规格而论,它比胡夫的大金字塔还高大雄伟;论时间,也比它更久远。塔身有两个巨洞,海水以惊人的速度从洞中穿过,卷起狂涛,形成巨大的旋流,从而使这一海域的浪潮汹涌澎湃,海面雾气蒸腾。然而,上述事实,都令许多人迷惑不解:在波涛翻滚的海底,人们是怎样生存,是怎样施工操作的呢?于是有人认为,这座海底金字塔,可能最早建在陆地上,后来由于发生强烈地震,陆地沉入海洋,这样,金字塔也就沉入海底了。还有人猜测,这座金字塔,可能是远古的阿特兰提斯王国的工匠们建造的。约12000多年前的某一时间,由于地震爆发,使王国突然沉入汪洋大海了。据此,一些学者进一步推断,世界上最早掌握建造金字塔技术的是远古阿特兰提斯人。在该国沉没之前,有些居民迁移到埃及或美洲,是他们带去了建筑金字塔的图样和技术。因此,远古阿特兰提斯王国居民可能是建造埃及金字塔和美洲金字塔的工匠们的共同祖师。但是,另一些学者却根本否认这一说法,认为所谓海底金字塔只不过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海底巨大的岩石结构,与金字塔形制相似而已。矗立东方的金字塔在亚洲东部的文明古国——中国,也有被人们誉为“东方金字塔”的古代帝王陵墓。它们是山东曲阜的少昊陵、宁夏银川市郊的西夏王陵和吉林集安市的高句丽王陵。这些金字塔造型美观,各具不同的建筑风格,有其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少昊帝陵座落在山东曲阜城东4公里处。相传少昊是轩辕氏的儿子,已姓,名挚,字青阳,建都穷桑,故号“穷氏”。他后来迁都曲阜,以五行之首的“金”标其政法,“以金德天下”,据说他活了100岁才去世。少昊陵是后人为纪念这位中华民族的远祖而建造的,始建年代不详。现在人们见到的陵墓是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大修后的作品。陵塔用大石块垒砌而成,石刻、石栏雕琢十分精巧。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将陵墓四周用10000块石块修砌起来,故人们又称它为“万石山”。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历多次重修扩建,目前陵区总面积已达八8000多平方米。除墓塔外,陵区还有成套的附属建筑群。陵台呈四棱覆斗状,表层用平滑的大石条镶砌,下底边长为28.5米,底周长114米,斜坡高15米。设计比例适当,给人以巍峨壮观、庄严雄伟的感觉。塔顶端是周长为35米的平顶,中间偏北立有黄琉璃瓦庙堂,堂内供奉着汉白玉石雕少昊像。最令人称奇的是,塔身没有砌筑阶梯,人们只能用双手抠住石面缝隙才能向上攀登。高句丽王陵座落在距今吉林集安市4.5公里处的洞沟河畔。这里是曾经延续达600年之久的高句丽王朝的发迹地,保留有数以万计、星罗棋布的古墓葬。约公元前1世纪,高句丽第二代王大米留迁都国内城(今集安市)起,直到第十九代王广开土止,这里一直是高句丽的王都。史载高句丽民族“俗好厚葬”,所以集安一带至今仍保留如此众多的古墓,是不难理解的。那些用石块筑成的陵墓,高大雄伟,酷似“金”字,故人们也称它们为金字塔。其中规模最为宏大的有太王陵、将军坟。太王陵是营造工程最大、最浩繁的一座。里面安息的是高句丽第十九代永乐太王谈德。陵墓的外形呈截尖方锥状,边长66米,残高15米,塔身由数级阶梯向上砌叠而成,墓室四壁用修整光滑的石块平砌,上覆一巨石作为顶盖。这座陵墓营建当在公元4世纪末至7世纪初。作为高句丽历史上最强盛时期的统治者,谈德的陵墓自然是最高大最宏伟的。将军坟是洞沟古墓群金字塔中保存最完好的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的陵墓,俗称“将军坟”,被誉为“东方的金字塔”。长寿王在营建好自己的陵墓后,便将都城迁到了平壤。将军坟是用经过精工琢磨过的巨型花冈石条块垒成,呈截尖方锥体,边长31.58米,共7级,底边各用3块巨石戗护,陵的旁边有扶梯可供游人拾级登临,到达第5级中部即可进人铁门,经甬道进入墓室。墓室内置2组长正方形石棺座,据说当年是停放长寿王及其王后的棺椁的,尸骨早已无影无踪。室内阴风习习、寒气逼人。宁夏银川西30公里的贺兰山下,有一片巨大的古墓葬群,墓区占地约40平方公里,其中有8座为西夏王陵。每个园陵都是一个单独完整的建筑群体。其规模与河南巩义的宋王陵、北京的明十三陵相似。尽管经过历史岁月的冲洗,人们从现存的遗迹中,仍可看出昔日西夏王陵的宏伟规模和豪华景象。当年鹊台高耸、碑亭矗立、享殿堂皇、陵台威严,而今最引人注目的只有那座高耸的陵台。它用黄土筑成,拔地突起,高17~20米。这些陵台原为5级或7级,每级构椽覆瓦,配以绿琉璃瓦饰件,外形颇似佛塔。而今表层饰件均已脱落,只留下一座座金字塔状的黄土堆,失去了往日的金碧辉煌和恢宏气势。然而,以金字塔式的陵台为代表的建筑遗迹和精巧的出土文物,仍然令人喷喷称赞、叹为观止。1988年2月,西夏王陵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使游客更好地领略王陵当年的风情,国家有关部门在陵区设置了声光装置。入夜,戈壁滩上一片宁寂,五颜六色的探照灯光,将矗立夜空的“巨冢”照得金碧辉煌,旷野传来悲壮的鼓角和兵马的厮杀声,使这千年古墓,显得更加神秘,更加激起人们的游兴。除此以外,类似金字塔的建筑,还有印度的窣睹坡。随着佛教的盛行,修筑供佛用的建筑物窣睹坡曾在印度盛极一时。窣睹坡最初以砖砌成,其后加以扩大,砌以石块。它是半圆形的房屋建筑,直径约100英尺,顶端为一平台,台上为一方坛,坛上竖立着叠层的伞形栓,这是奉祀佛骨的地方。周围筑环行道路,设置栏杆和大门。桑奇的大窣睹坡有4个大门,门上都雕饰着以佛教为题材的精美刻品,有很高的艺术和文物价值。是谁创造了玛雅文化美洲文明的摇篮古代玛雅人居住在中美洲地区,即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和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境内。在诸多的印第安部落中,尤以玛雅人的社会发展水平最高,堪称世界古老文明部落之一,它是美洲文明的摇篮。据地下资料表明,公元前2000年左右,尤卡坦半岛已经有了人类居住的遗迹。他们以渔猎和采集作为谋生手段,来创造和发展自己的历史。公元前1000年左右,他们开始定居,这时,以种植玉蜀黍为主要作物品种的农业生产发展起来了。然而这种文化是否为玛雅人所创造,至今仍无定论。公元初,玛雅人在尤卡坦半岛南部建立了城市,此后的七八百年间,总共建立了100多个城市。在城市的广场上他们进行日用品和食品的交换。这时,玛雅人已经进入了阶级社会。公元10世纪以后,一支托尔提克人从墨西哥入侵玛雅地区,在尤卡坦半岛上建立起一些新的城邦。自此,玛雅文化便出现了第2次的繁荣兴盛。玛雅人在美洲创造了高度的文化,其全盛时期当在4~10世纪。此后玛雅文化遭到了明显的践踏和摧残,只有尤卡坦半岛北部还得以保存和持续发展,直到15世纪欧洲殖民者入侵这一地区,玛雅文化的独立发展才被打断。神奇的玛雅文化遗址玛雅文化的重要遗址有位于墨西哥中部高原的特奥提华城、尤卡坦半岛南端乌苏乌辛塔河流域的科班城和尤卡坦半岛北部的乌斯马尔城。它们分别属于古典时期、早期和晚期的奴隶制城邦遗址。通过考古探测,我们知道这些城市的规模宏大,有的城市长宽均达数公里。城内耸立着许多金碧辉煌的神庙和宫殿。在建筑物的墙壁、柱子、梯阶和石碑上有精美的雕刻,有的地方还发现了栩栩动人的壁画,描绘了庆祝游行、呈献贡赋、押送战俘、争夺格斗等场面,表现了玛雅人高度的艺术成就。除此以外,多层次的金字塔台庙建筑,光怪神奇,令人赞叹。如乌斯马尔城的几座多层次金字塔,反映了玛雅人对地球的原始观念。他们将地球上部分成若干层,每层有13个世界;地球下部也是如此,每层有9个世界。各层分别由“界神”掌管。玛雅人信仰太阳神、月神、蛇神、风神、雨神、地神和农神,尤以崇拜玉米神为最。他们用占卜勾通人与神的联系。玛雅人祭神的规模很大,祭品除牲畜、飞禽、瓜果外还一度盛行人祭。公元前后,玛雅人便有了象形文字,包括许多象形符号和音标、音节符号,它们一般用小毛笔书写在无花果树皮上。科班城建筑群中著名的“象形文字梯道”,是玛雅人特有的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然而,遗留到今天的玛雅文字,多是镌刻在石碑、陶器、骨器上的铭文,而且迄今无法辨认。是谁创造了玛雅文化玛雅人创造的太阳历法,规定每年为365.2420天,而现在天文学家的准确计算是365.2422天,一年的误差不过是0.0002天,这种精确度恐怕很难用巧合来解释。此外,令人更加迷惑不解的是,在洪都拉斯一座神庙的壁画中,人们发现画面中有玛雅人乘坐一种类似今天火箭的飞行工具邀游太空的形象。人们相信,艺术的夸张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据此断定,玛雅人已早于我们几千年提前进入了太空时代呢?如前所述,玛雅人具有超时代的天文科学知识,他们创造的太阳历比格列高利历更准确,更贴近回归年长度。从现有的文字手稿中,人们还知道有玛雅人预测数十万年间日食、月食的表格和标明流星陨石坠落的时间表。这些事实表明,玛雅人的智慧,已超越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特定历史时代。据此,有的学者提出,是外星人创造了玛雅文化,玛雅人的祖先原本就是进入地的外星人。另一些学者则从玛雅文化与亚洲古代文化的历史渊源,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通过两种文化的对比研究,发现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人类学家发现,印第安人的肤色和体形与亚洲蒙古利亚人种相似,因而一般认为他们属蒙古人种。有人考证,古印度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曾有过“地球另一隅的人”的记载,这些人可能就是进入美洲的亚洲人。这些人进入美洲后,在墨西哥、危地马拉、秘鲁、洪都拉斯经过长期的发展,虽然逐渐形成了与印度各自不同的文化体系,但是,他们却有着大致相同的神祇和信仰,如对日神、月神、蛇神、风神、雨神、海神、地神的信仰等即是有力的佐证。印度古代的大佛塔“窣睹坡”与墨西哥等地的大型金字塔台庙形象十分相似,这也是很难用巧合来加以解释的。基于上述理由,有人便提出亚洲人是玛雅文化的创造者之一。由于美洲没有发现远古人类生活的遗迹,美洲人种究竞来自何方的问题,多少年来,学者们一直众说纷纭。近年来一般认为,印第安人是从亚洲东北部移居美洲的,属于蒙古人种的一支。也有人认为,有一部分印第安人属澳人利亚一美拉尼亚人种,是与蒙古人种的一支同日寸或更早移入美洲的澳洲人。据测定,他们移居美洲的时间约在四五万年以前。其迁移动机或者由于追踪野兽、或者因为气候突变。为了生存,他们从亚洲出发。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前进,越过白令地峡(最近一次冰河时期,当时的白令海峡比今天约低100米)抵达美洲大陆。后来海面升高,地峡变成海峡,迁移的人便踏着海峡的坚冰,或是沿海边航行进入美洲。不过,这种移民,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渐进过程,决不是一次两次的挺进行动所能完成的。上述种种观点,孰是孰非,还有待于学者们的进一步研究,轻率的结论只能是科学探索领域的最大误区。麦哲伦毙命马克坦岛揭秘提起麦哲伦,也许你知道他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天才航海家、探险家,因为他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然而,历史却掩盖了他的罪恶,他的充满血腥的暴行,他的作为殖民主义者的丑恶嘴脸。一座引人注目的青铜像在星罗棋布的千岛丛中,马克坦岛只是一块很不起眼的陆地。在小岛的海岸边,矗立着一块巨大的岩石,一尊手执长矛、盾牌的青铜塑像巍然屹立。他愤怒的眼神,警惕地注视着波涛汹涌的海面,威武雄壮,凛然不可侵犯。他就是菲律宾人民引以为豪的民族英雄、英勇抗击外国入侵者,并杀死航海家麦哲伦的拉普拉普酋长。他的英名和光辉业绩,将永远载入菲律宾的史册。这座青铜像,是1951年菲律宾政府为纪念拉普拉普而建造的。青铜像的底上还有几行醒目的铭文:“1521年4月21日,拉普拉普酋长及其率领的战士在此击退了西班牙侵略者,并杀死酋领费迪南德·麦哲伦。因此,拉普拉普成为第一个用武力驱逐欧洲侵略者的菲律宾人。”这座威武不屈的巨人塑像,在呼啸的海风中岿然不动,在金色的阳光中熠熠生辉,它永远象征着菲律人的尊严与不可战胜的力量。每当游人走近它的身旁,无不为之肃然起敬。从远征军战士到航海家1480年,在葡萄牙中部萨布洛萨市的一个骑士家庭,诞生了一位婴儿。他从小聪明睿智,机敏勇敢。15岁时,他便成了国王曼纽尔麾下的一名骑士。当时,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积累时期,葡萄牙凭借自己的海上强国优势,疯狂地进行大规模的殖民战争。年轻的麦哲伦,先后跟随远征军到达过印度和非洲等地。在与被征服地人民的战争中,他英勇顽强,累立军功,曾多次身负重伤。后由于健康的原因,特别是腿部的伤残,迫使他在35岁后,离开了军营,结束了20年的戎马生涯。但是,远征使他开阔了眼界,他幻想开辟一条新的航路,到充满诱惑力的东方去,到世界的另一片乐土上去。为此,他多次向葡萄牙国王请缨远航,却遭到了断然拒绝和不堪忍受的嘲讽,并讥之为“异想天开”和“狂妄的举动”。气恼和失望,使麦哲伦毅然离开了自己的祖国,来到了西班牙。这是当时欧洲的另一个海上强国,它拥有世界上技术最先进、数量最多的远航舰队。在西班牙,他再次向国王提出了自己的请求,并很快得到了恩准。国王命令他率领一支船队,从西面寻找一条通往东印度群岛的新航路。麦哲伦航海探险的宏愿终于实现了。1519年,他率领一支由5艘船艇组成的船队以及265名水手,开始了环球的远航。他们从圣罗卡启航,向波涛汹涌的大西洋进发,经历了许多难以逆料的艰险,多少次避开了死神的追捕,才到达南美洲大陆的海岸。然后,他们继续向南航行,穿过麦哲伦海峡,进入了太平洋。在胜利激情的鼓舞下,他和伙伴们横越太平洋西行。1521年,麦哲伦的船队终于到达了菲律宾的宿务岛。这时,他的航队已经损失殆半,只剩下3艘船了。狂热愚蠢的西方传教士本来麦哲伦的使命是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路。然而他却是一位狂热的宗教家、愚蠢的基督教传教士。当他登陆宿务岛后,发现岛上的土著居民都虔诚地崇拜被西方基督教士称为“邪教”、“异端”的木偶神像时,顿时热血沸腾。他俨然以卫道者的身份出现,立即调动武士,强令当地土人的酋长和他们的臣民皈依天主,信奉基督。一夜之间,在他的武力威逼下,数以千计的土著居民,被迫改变了他们世代相传的信仰,成了连他们自己都“莫名其妙”的基督教徒。然而,马克坦岛的头领拉普拉普对麦哲伦的倒行逆施却置之不理,依然我行我素。他还派人给这位不可一世的愚蠢的传教士送去一封信函,声称自己决不听从入侵者的摆布,无意改变自己的信仰。麦哲伦对这种无视他命令的叛逆行为,火冒三丈,他无法抑制心头的愤怒,于是决定实行一次讨逆杀代运动。“讨逆军司令”惨死马克坦攻打马克坦岛的方案草草制定。在麦哲伦看来,他的对手只不过是一群毫无战斗力的乌合之众,而且没有精良的武器装备,简直不堪一击,捕杀他们将易于囊中取物。于是,他留下了有战斗经验的伙伴,同时,也拒绝了几位部落头领主动提出的参战要求,匆匆地募集了一支由60多人组成的武装力量,他们大都是从未参加过战斗的水手、厨师、侍从等人。他们分乘几艘艇,乘风破浪,气势汹汹地向马克坦岛进军。然而,鲁莽和轻率,从来都不是军事指挥官的良好品质,它只能导致战斗的失败。麦哲伦的悲惨结局,看来是早已命中注定了的。事实证明,拉普拉普指挥的士兵都是一些骠悍善战、勇武过人的英雄,具有极强的战斗力。而麦哲伦的“讨逆军”恰恰是一伙临时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根本不堪一击。马克坦岛人将他们打得落花流水,如鸟兽散。麦哲伦和他的7名伙伴在战斗中丧生。据《最遥远的航行》一书中记载:麦哲伦身负重伤后,想挣扎着抽出身上的佩剑,不料,又被一土人用长矛刺中右臂。他动弹不得,完全失去了进攻甚至自卫的能力,只能靠左手拿着盾牌护身。剩下的人试图排成方阵杀出重围,逃到深水里去,然而,英勇的马克坦战士挥舞刀剑,避开盾牌的防护,猛刺西班牙人的下身。最后,一把短刀砍在麦哲伦的左腿上,他立刻痛苦地抽搐起来,一头栽倒在大海里。瞬间,只见他又挣扎着抬起头来,睁开双眼。然而,围拢来的马克坦人一阵雨点般的刺杀,落在他的身上。这位不可一世的“讨逆军司令”,便就此葬身鱼腹了。几天以后,麦哲伦的余部离开了宿务岛。第二年9月6日,船队中残存的“维多利号”返回了西班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的壮举。麦哲伦惨死了,然而他对人类作出的创世纪的贡献,他的伟大的历史功绩,将永垂青史;不过,他的个人悲剧,他的血腥暴行,却不能因此而博得人们的同情和谅解。大西洲失落何方2400年前,古希腊的著名学者、哲学家柏拉图,为我们设置了一个历史疑案。他在其著名的《对话录》中,描绘了一个曾经产生过历史奇迹的神秘大陆,那里的居民曾用自己非凡的智慧,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尽管柏拉图只是把当时民间的传闻记载下来,也谈不上有什么历史依据,然而,千百年来,西方人却一直为此争论不休,表现出浓厚的研究兴趣。有人试图找到这块神秘大陆的所在,然而,大海茫茫,时至今日,人们仍未发现“大西洲”的踪影。前人的生动描述最早记载大西洲故事的是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他在公元前350年写的两篇对话录《克里斯提阿》和《泰密阿斯》中写道:“传说12000余年以前,有座阿特兰提斯岛(大西洲),建立在岛上的阿特兰提斯王国曾征服过埃及与北非地区;在与希腊人作战后,阿特兰提斯人退回了自己的国土。后由于火山、地震的突然爆发,仅一日一夜的工夫,这块陆地便沉入了海底。”据传,这块大陆靠近直布罗陀,面积比亚洲和利比亚合起来还大。这里曾有一个经济文化相当发达的国家——阿特兰提斯王国。岛上气候温和,森林茂密,风景优美,资源丰富,人民生活在和平安乐的国度里,整个社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王国由许多小国组成,首都座落在岛的中央,交通四通八达,商业活动兴盛,建筑物布局宏伟壮丽,色调配置和谐。市中心的海神庙宇,以金、银、象牙为饰,金碧辉煌,灿烂夺目。柏拉图埃及之行柏拉图记述的有关的传说,是从他的表弟柯里西亚斯那里听来的,而柯里西亚斯又是从其曾祖父卓彼得斯那里听来的,而卓彼得斯又是从当时雅典著名政治改革家和诗人梭伦(约公元前638~559年)的口里听来的。梭伦任满去职后,曾用了10年时间,漫游于埃及、塞浦路斯、小亚细亚等地。回国后,他幽居简出,想把他在埃及听到的有关大西洲的传说写成一篇长卷的叙事诗留给后人。但是,他还没来得及完成这一写作计划便与世长辞了。到了柏拉图的时代,关于大西洲的故事已广为流传,几乎妇孺皆知。据说,柏拉图为了证明其真实性,曾亲自到埃及去作过调查访问。他请教了一些有名望的僧侣、祭司,但是也只是听听传闻而已,并没有找到他所需要的有分量的材料。大西洲失落何方大西洲的故事,是否纯属捏造?如果不是捏造,它又失落何方?迄今为止,阿特兰提斯沉没之谜的书籍数以千计,但是都无法提出确切的证据。早在中世纪时,就有一些探险家费尽心机,企图找到这座传说中描绘的“人间天堂”。在西方寻找新大陆的热潮中,有人把大西洲画在地图上,但这只是一种虚拟,谁也不能断定哪里是确切的方位。直到现代,这块失踪的大陆,仍然沉没海底,没有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沉没在大西洋中这是一种观点。柏拉图在记载中说它沉没在海克力斯之柱外沿的西海中。他说的西海,就是今地中海通向大西洋的出海口直布罗陀海峡,可能就是指的大西洋。1882年,美国学者唐纳利运用考古、语言、人种、地质、植物等学科知识,作了综合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假说。他认为: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前,美洲与埃及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可思议的共同之处,说明了新旧大陆并非完全隔绝而有可能紧密相联。它们中间一定存在一个大洲,它就是“大西洲”。1950年,美国的堂莱立在他的《阿特兰提斯大洪峰之前的地球》一书中,详细地论述了这一观点:大西洲沉没在大西洋中间。另外,古代欧洲、非洲和美洲民间,都有关于大西洲沉没的神话传说。古巴比伦人和埃及人以及非洲的一些部落,传说大西洲是他们西边的大陆,而北美的印第安人则认为大西洲在他们的东方。这些间接材料,自然是有力的佐证。沉没在巴哈马近海1958年,美国范伦坦博士在考察了巴哈马附近海域的河床后,发现那里有许多各种形状的几何图形结构,还有长达数里的令人费解的线条。以后潜水员亚柯、哈罗德、洛贝突在比米尼岛附近的海域发现了一条海底石头路,还有长达数公里的城墙,几个码头与一座栈桥。很多人以为,这一沉陆之谜似乎马上就要解开了,然而海洋学者却认为这只是一片高地,是由于海洋水位上了而形成的。沉没在地中海里另一些学者认为远古传说中的阿特兰提斯王国沉没在地中海里。俄国学者诺罗夫院士(1795~1869),在他撰写的《关于阿特兰提斯的研究》一文中,推测这一古代沉陆座落在地中海东部,塞浦路斯岛则是该大陆沉没后的残留部分。但有人在赞同他的观点的同时,对他确定的方位提出了一些修正、如著名学者卡尔纳日齐基在他撰写的《阿特兰提斯》一文中不同意诺罗夫院士把博斯普鲁斯当做“赫拉克勒斯之柱”。沉没在黑海海底前苏联考古学家热洛夫力主此说,并提出了五点理由。他将流传于古希腊和黑海边沿的有关神话和传说中提到的地名与人名同这一地区的地名与人名加以对照和比较,发现有一些惊人的相同之处。1956年专家们又在黑海发现了海底城市。据此,热洛夫推断:大西洲可能就是在高加索地区沉入黑海海底的。沉入神秘的百慕大三角海底1979年,美国、法国的一些科学家经过先进仪器探测,发现了百慕大三角海底存在金字塔,而且比埃及的金字塔还大得多。塔下部有两个巨大的洞穴,海水以惊人的速度从洞中穿过,从而卷起狂澜,形成巨大的漩流,造成这一带海域浪潮汹涌,海面雾气腾腾。1958年,两位挪威水手曾在这一海域发现了一座古城。就他们拍摄的照片看,有平原、大道、街巷、圆顶建筑物、角斗场、寺院。他俩宣称:“我们发现的是大西洲,和柏拉图的描绘一模一样。”然而,他们没有获得可作论据的任何历史文物。争论何时休关于这一历史疑案,千百年来,探索者尽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持“大西洲沉没于地中海东部的克里特岛及其海域”的科学家居多。这里曾是欧洲古代文明的摇篮,但经历了长期的繁荣后,遭到了像传说中的“大西洲”式的厄运,毁灭于一场不可抗拒的突如其来的火山、地震的爆发,不过,这些观点和论据,也不是无懈可击的。当然,也还有一些人对阿特兰提斯的存在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他们认为所谓“阿特兰提斯王国”,只不过是古人根据古老的某种传说加工或编造出来的一个动人的神话,纯属子虚乌有,不可置信。如果真是这样,那自古至今,学者们的精心探究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不过,争议既然引起,就有休止的一天,正像一丸丢上天空的石头,总有落到地上的时候一样,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拿破仑一世之死拿破仑是近代法国资产阶级卓越的军事家、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他曾经率一支强大的军队,横扫欧洲大陆,一直打到埃及,兵锋所及,使各国封建势力闻风丧胆。他以后又登上了法国皇帝的宝座。他的卓著战功,他的动人故事,至今仍神话般地在法国人民中间广泛地传颂着。当然他的一生功过是非,也逃不过历史这位法官的公正裁判。卓越的军事统帅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年),出生在地中海科西嘉岛上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青年时期曾在布里埃纳和巴黎军事学校学习,深受卢梭、孟德斯鸠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影响。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他返回家乡参加革命活动。雅各宾派当政时期,他被提升为炮兵上尉。1793年参加驱逐英军的土伦战役,他立下战功,被破格晋升为将军,从而在兵营中崭露头角。督政府时期,他曾两次率军成功地镇压了妄图复辟的巴黎保工党人发动的武装暴乱。1796年,督政府又命令他统率法军,翻越阿尔卑斯山,突人意大利,从那里打败了“反法同盟”的重要国家奥地利。从此,他誉满全国。在法国众多的军事将领中,他占有突出的地位,得到了同事们的夸赞,说他“富有才能、勇气和不倦的精力”。在欢迎他凯旋回国的仪式上,巴拉斯把他当做英雄,敦促他“举行一次出征,为伟大民族雪洗耻辱,恢复尊严”。1798年5月,拿破仑为了法国资产阶级的利益,打击了英国在地中海以东的利益,又侵入埃及等地。在远征埃及、叙利亚的战争中,他为法国资产阶级掠夺了大量财富。他的卓越军事才能和令人眩目的显赫战功,为他把握历史的机遇,实现更大的政治野心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雾月的剑影刀光夜幕像一张巨大的灰色帷帐,笼罩在茫无边际的大海上,汹涌的波涛拍打着海岸,击起银色的水花。四艘战舰从亚历山大港悄悄起航了,正乘风破浪向西北方向急驶。一位精力充沛、年富力强的将军,正仁立船头,注视着大海的远方。这时,他脑海里正孕育着一个翻天覆地的计划,一个不可动摇的信念。“回巴黎去,夺取政权,挽救法兰西”。他就是法国远征军统帅、威震四方的拿破仑将军。历史记载的这一时刻是1799年8月22日深夜。历史赐予英雄以成功立业的机遇,而真正的英雄却是那些充满自信和勇毅、善于捕捉机遇的人。这时,法国政局动荡不安。在国内,西部和南部发生了封建复辟势力的叛乱,人民的反抗运动日益高涨,督政府内部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在国外,俄、奥、英等六国又组成了“反法同盟”,从三面向法国发动进攻。在这种形势下,督政府的统治显得苍白无力,大资产阶级渴望着“铁腕人物和利剑”,来保障其政治上的特权和经济上的利益。于是,他们把视线集中在远在埃及作战的法军统帅拿破仑身上。拿破仑是一个善于捕捉机遇的政治野心家。为此,他毅然丢下了在埃及的2万法军,只率领了500名亲信随从,巧妙地绕过了英国海军的严密封锁,经历了40个昼夜的艰苦航行,突然出现在巴黎的街头。大资产阶级把他看成救星,给予了他超常规的热烈欢迎。他们希望的“一把利剑”,终于展示在自己面前。凭着拿破仑在军队中的巨大魅力,他身边很快便聚集了一批高级将领和资产阶级政客,而喜不自禁的大财阀们很快便抛出了一笔巨款,以支持拿破仑的行动。这时,拿破仑已经成了事实上的国家元首,剩下的事情只是完备一下法律程序而已。1799年11月9日(法国共历雾月18日),一场经过周密策划的惊心动魄的政变发动了。首先,在元老院会议上,拿破仑亲信制造雅各宾分子云集巴黎,即将举行暴乱的恐怖言论,迫使议会通过了立法两院迁到圣克卢宫和任命拿破仑为首都及近郊武装卫队总司令的提案,这样,拿破仑便成了合法的军事领袖。为了夺取政府权力,他安排西哀耶斯和罗歇宣布辞职,另外3名督政官也只得被迫放弃自己的权力,从而搞垮了督政府。10日,在全副武装卫队的簇拥下,拿破仑走进了圣克卢宫五百人院。在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中,拿破仑尽管一度惊惧失色,但当他恢复镇定后,立即调动军队,冲进了五百人院,用寒气逼人的刺刀赶走了惊恐而又愤怒的议员。当晚,部分议员在刀光剑影中通过了解散议会和成立执政府的决议。“合法”的法国政府诞生了。拿破仑政治上平步青云,登上了第一执政的宝座,从此他独揽大权。自始至终,他的统治都充满着血腥的镇压。从皇帝变成囚徒拿破仑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又是一位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他靠刺刀起家,又靠刺刀来巩固他的统治。1804年,当了5年第一执政的拿破仑,通过各种手段,被参议院加冕为法兰西皇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他对内强化国家机器,制订法律,实行法治;采取措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与教皇签订旨在和解的教务专约,并鼓励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对外,他则发动战争。从1799年执政到1815年止,他经历了6次针对反法联盟的战争,从整体上讲,都取得了胜利。其中有许多战役足以显示拿破仑卓越的军事才能,成为他军事上的杰作。如奥斯特里茨战役就是突出的一例。1807年,由于军事上的胜利,法国与俄国签订了提尔西特和约,法国成了欧洲的霸主,并允约帮助俄国实现其对东欧和土耳其的政治领土要求。依法携手,瓜分世界。“西方归拿破仑,东方归亚历山大”。这时法国实际上已统治了西欧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这是第一帝国的全盛时期。然而,拿破仑帝国的强盛是虚假的。即使在他横行欧洲不可一世的时期,国内外各种潜在的矛盾就在不断发展,而且愈演愈烈。1812年,拿破仑发动了对俄国的远征。他率领50万大军,军中包括说12种语言的士兵,一举占领了莫斯科。这时,俄国人民纷纷武装起来,开展游击战争,给予法军以沉重的打击,拿破仑只得下令撤退。这次远征,法军得以生还的仅有3万人。侵俄战争的惨败,敲响了第一帝国的丧钟。1813年,英俄等一些国家,利用各国人民反法解放斗争蓬勃发展的良好时机,组成了第6次反法联军,与法国的50万大军决战于莱比锡,结果法军大败,巴黎失守。在内外交困、军事失败的情况下,拿破仑被迫退位,被囚于地中海的厄尔巴岛。波旁王朝复辟了。厄尔巴岛是个土地贫瘠,总面积仅有200平方公里的小岛,与拿破仑的故乡——科西嘉岛遥遥相望。然而地中海的涛声抚慰不了他受伤的心灵,年仅45岁的他并不甘心给自己的英雄史诗画上句号。在命运和机遇的又一次召唤下,他逃离了这荒僻的孤岛,终于在儒昂港安全登陆。他很快凭着巨大的勇气和人们对他的偶像崇拜,汇集了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在人们的欢呼声中,他不费一枪一弹,像凯旋的英雄一样,走进了杜伊勒皇宫,重新当上了法国皇帝。然而,他的东山再起,只是昙花一现的历史插曲,做了近百天皇帝的拿破仑在第7次反法联盟的百万大军的猛扑下,由于滑铁卢战役的惨败,他第2次被迫退位,被放逐到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上,直至他的生命结束。拿破仑死因之谜在圣赫勒拿岛上,拿破仑度过了6年严加看管的囚徒生活后,终于在1821年5月去世。尽管按照死者的遗言解剖了他的尸体,然而为了避免难以预料的政治风波,解剖的过程和病情结论,始终对外界未作任何披露。因而对于他的死因,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进行了多方面的猜测、探讨和研究,但至今未能得出令人绝对信服的结沦。死于胃癌,是一种最早最为普遍的说法。理由有三:其一,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癌症是他的家族的遗传病。其二,拿破仑本人也一直认为自己得的是癌症。其三,据传在尸体解剖时,发现其胃已溃烂,肝部微肿,其他内脏完好,身体肥胖。这一结论性的病情报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在史学界享有绝对的权威。然而,50年代初,有人绝然否认拿破仑死于胃癌的结论。他们在德国和法国几家医学杂志上发表见解,认为拿破仑曾经在远征埃及和利比亚时便染上了一种热带病,虽然后来已经治愈,然而在流放期间,导致旧病复发,从而夺走了他的生命。还有人以十分肯定的口吻认为拿破仑死于圣赫勒拿岛上猖獗流行的肝病。关于拿破仑死于毒害的看法,最早流行于法国人中间。因为英国人视拿破仑为“刽子手”和最可怕的危险人物,对自己控制下的囚徒,他们绝不会放过置之于死地的机会。法国人出于对自己民族杰出的英雄的爱戴,产生这样的怀疑,从感情上讲是情有可原的。然而,这决不是证据确凿的科学论断。至于不久前美国医生提出的拿破仑是因为男性激素严重障碍而死的新见解,也只能是一个看法而已。1982年初,一个震动法国,在西方史学界引起轰动效应的结沦诞生了。瑞典医生、毒物学家斯坦·福舒夫伍福,在他撰写的《谁是杀害拿破仑的凶手》一书中声称自己曾翻阅了全部有关拿破仑的回忆录,认真研究了拿破仑的病历档案,以大量的“史料”、“科学的凭证”,并以弄到的拿破仑的几绺头发的化学分析中,测定出受害人体内砷的含量是正常人的13倍。由此,他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拿破仑是被凶手用小剂量的砒霜使之慢性中毒而死亡的。为了证实这一结论的可靠性,这位瑞典医生还对曾经生活在拿破仑身边的人进行了逐一分析,找到了实施这一计划的重大嫌疑人犯,那就是他过去的部下,一位在战场上毫无树,从不被他重视的蒙托隆将军。蒙托隆利用负责拿破仑生活日用品供应的便利条件,在他专用的淡葡萄酒中施放砒霜,使之日积月累,逐渐中毒死亡。福舒夫伍德从大量的历史事件中证明蒙托隆完全有作案动机,一方面是他与拿破仑的私怨,另一方面则是他受阿图瓦伯爵之命,充当拿破仑身边的一名奸细,伺机进行谋杀,以消除波旁王朝因拿破仑的存在而导致的心理上的恐怖与不安。为了进一步证实上述看法的可信性,1994年6月20日法国收藏家费舒在“美国拿破仑研究会”10名历史学家的协助下,将一个红皮饰盒,交给了联邦调查局总部的情报官员。盒内是分成8绺的220根拿破仑的头发。随后,加拿大医生威达尔也提供了第9%绺头发。他们希望联邦调查局能辨别真伪,并运用高科技手段对这些头发进行脱氧核糖酸分析及“原子吸收”化验,以解开一度称雄欧洲的拿破仑是否惨遭谋害之谜。人们正拭目以待这一研究成果的问世。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生死之谜1864年1月20日,一位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叫费道尔·库兹米奇的87岁老人与世长辞了。商人克罗莫夫出资安葬他后,并在他的墓前竖起了一座十字架形的墓碑,上刻“这里安葬着伟大的长老,上帝的选候费道尔·库兹米奇”。而“上帝的选候”,正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战胜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后正式接受的称号。这位神秘的老人是谁呢?难道他就是曾经叱咤风云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吗?至今还没有一位史学家能以确凿的证据,作出肯定的回答,只能从一些疑点中作出自己的推测。弑父自立的俄国沙皇1801年,著名女沙皇叶卡特林娜二世的孙子亚历山大,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他父亲保罗一世的统治,并杀害了他,从而取得了皇位,开始了自己的执政生涯。他登上皇位后,对内,重用奸臣阿拉克切也夫,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对外,穷兵黩武,恣意征战,在“神圣同盟”的旗帜下,干涉欧洲各国蓬勃兴起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扮演了“欧洲宪兵”的角色。他一生的唯一功绩,就是击败了拿破仑50万大军的入侵。他的声名因此也远播欧洲大陆,成为叱咤风云的一代俄国沙皇。然而,他的暴政,他的倒行逆施,却激化了国内的各种矛盾,导致朝政腐败,民怨沸腾。他的统治,正处于穷途末路。在一道“圣谕”中他写道:“根据传闻,自由思想或自由主义的可怕精神已经至少在军队中传播。”这时,恰逢莫斯科洪水泛滥,房倒屋塌500多人因此毙命。与此相似的洪灾,在亚历山大出生的那年也曾发生过。这种巧合,使他精神上受到严重打击,视之为“上帝对自己的惩罚”。因为杀死父亲的罪行,多少年来,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精神濒临崩溃的亚历山大,为了摆脱内心的忧惧,决定偕同皇后伊丽莎白去亚速海岸一个叫塔冈罗格的小镇去休养。不久,俄国皇室发出讣告:沙皇陛下在休养地因病驾崩,终年47岁。对于亚历山大的突然去世,人们不得不联想到他在卫国战争胜利以后的一些反常的心理状态和表现。这以后,他似乎失去了往日的自信和骄傲,变得逃避现实,笃信宗教。沉郁的心绪总是像魔鬼一样缠绕着他。有人把他的这种突变归结为两个方面的原因。杀死自己的父亲后,造成长期以来的内心愧疚,使他终日惶恐不安;国家的内忧外困,穷途末路的政治形势,使他心力交瘁,而又无力回天。不管怎么说,种种迹象表明,这时他的精神已经濒临崩溃,也许这是他到塔冈罗格镇去休养的真正原因。他似乎看破了红尘,厌倦了政务,向往着无忧无虑的山林隐逸生活。是驾崩还是驾返山林亚历山大一世驾崩后,给当时的人们就留下了许多疑谜。首先,人们不解的是既然要去“休养”,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僻远的小镇?那里濒临亚速海滨,水质浑浊,腐臭逼人,背后又是无边无际的草原,风沙蔽日,萧瑟凄凉,实际上是囚犯们的流放之地。在皇后还未到达这里之前,亚历山大亲自参加体力劳动,他并对侍从们说“要习惯过另外一种生活”。这句话的弦外之音,难道不能引起人们的深思吗?其次是沙皇的病情报告。据说他是10月末来到乌龙佐夫伯爵邑地的。路上喝了一杯伏牛花果子露以后,他便患病了。11月初回到塔镇,经医生全力诊治,他的病情有了好转。但有的记载又说他病情日趋恶化。然而,10天后,人们却突然听到了沙皇驾崩的噩耗。如果沙皇是因病医治无效死亡,那么怎样解释下面的现象?他19日病逝,然而死亡证书却发布于32小时以后,而且被召的10名医生中只有2名在证书上签了字。病情报告中所述亚历山大病况,又多处与实际情况相悖。证明书中说他患的是间歇热,因而肝脾肿大,但沙皇实无此病。其三,是沙皇尸体的奥秘。两天后,即21日,人们参加了他的尸体防腐典礼,然而,死者的面目已经完全腐烂。人们已无法辨认出这位昔日沙皇的仪容了。次日,棺木便被禁止打开,而且灵柩迟迟不能运回首都。种种迹象都显得不合常情,令人疑窦丛生,百思不得其解。人们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沙皇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从乌拉尔到西伯利亚就在亚历山大去世不久,有关他驾崩的街谈巷议便沸腾起来,人们绘声绘色地讲述着种种传奇故事,情节离奇,形象逼真。有人说沙皇并没有驾崩,而是搭乘一艘英国游艇,到耶路撒冷朝圣去了;有人说沙皇已秘密前往美洲隐居。千奇百怪的传闻与猜测,本来不足引起人们的深信,然而一件证据确凿的事实,则为这些故事的可信性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1921年,苏联发掘亚历山大的墓葬时,发现里面的尸骨不翼而飞。据此,历史学家设想,这位驾崩沙皇的“替身”尸体已被悄悄运走了。看来,沙皇也许未死,然而,他又到什么地方去了呢?10年后的一天,在乌拉尔山区的一个村子里突然出现了一位雍容高雅、仪表超俗、自称费道尔·库兹米奇的老人。经警察盘问,他声称对自己的一切毫无所知。于是,他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在这里,他居无定所,含辛茹苦,生活十分艰难,后由一位富商克罗莫夫的资助才有了自己的小屋。他学识渊博,待人宽厚,深得当地群众爱戴。这期间,他潜心研读圣经,领悟透彻。与朋友交谈间,人们发现他对当代的政治事件了如指掌,对一些名人的事迹如数家珍。他绘声绘色地讲述俄军开进巴黎时的盛况,甚至能一个一个地说出当时沙皇身边的随员。人们相信,这位名叫费道尔·库兹米奇的老人一定曾与政界要人有过密切的交往。一次,一位退役的老兵看见他后,竟失声高叫:“这是我们的皇上,我们的父亲亚历山大·巴甫诺维奇!”然而,对这位老兵的失态行为,费道尔·库兹米奇立即给予了制止。有人说他在某段时间内常收到一个名叫玛丽·菲欧多果夫娜(这是亚历山大一世母亲的名字)的女人寄来的钱和衣物。还有一位农民说伊尔库茨克的主教曾亲自来看望过他,并和他作了长时间的交谈。还有一件事情,值得人们深思。据说他收养了一个孤女,很像亚历山大与其情妇的孩子。当村民们为她说媒时,总遭到养父的阻拦。他说:“你比农民的身份高,将来可以嫁一个军官。”他介绍养女走访了名门望族和沙皇尼古拉一世。沙皇接见了她,并询问了其养父的情况。后来,这位养女果然嫁给了一位军官。上述种种迹象表明,费道尔·库兹米奇,决非像他自称的那样,是一位普通的流浪汉,恰恰相反,他是一位出身显赫、大有来历的人物。两件发人深思的后事1864年1月20日,费道尔·库兹米奇,以87岁的高龄寿终正寝。这位神秘老人的故事至此本应划上句号了,然而他仍给后人甩下了两个发人深思的“问号”。其一,一位曾参与医治亚历山大疾病的医生,从不参加11月19日纪念亚历山大之死的祷告仪式,而1864年1月的一天,他却亲自领着大家为亚历山大的亡灵祈祷。他流着泪说:“沙皇这下真是死了。”其二,在亚历山大二世办公室的墙壁上,有人看见不知何故,却挂上了费道尔·库兹米奇的画像。一切都很清楚了。亚历山大一世是死是活,那位神秘的费道尔·库兹米奇到底是谁?大家自然可以作出判断。历史学家是决不会轻率地向你提供任何结论的。巴枯宁《忏悔书》揭秘19世纪30年代,出身于俄国贵族家庭的巴枯宁(1814—1876),被卷入了正在蓬勃兴起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成为鼎鼎大名的政治投机家、无政府主义的理论家、思想家,并进而堕落成为破产小生产者的政治代表。他混迹于无产阶级运动中,在斗争中不时向沙皇进行暗探式的告密;在斗争的严酷时刻,更心甘情愿地接受沙皇的收买。对于他的种种叛徒行为,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早有怀疑,但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掌握充分的证据,因此只能在《社会民主同盟和国际工人协会》一书中,清算巴枯宁在第一国际中的反革命活动,揭示他历史上的许多疑点。书中曾借用《哨兵报》的话说:“即使你不是被收买的暗探,无论如何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无论哪一个被收买的暗探也不能比您造成更大的危害。”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也只能从他的行为对革命所起的破坏作用方面进行批判。然而,巴枯宁是否是货真价实的革命叛徒,直到他去世45年后,即1921年,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才从沙俄政府第三厅的档案中,查到了巴枯宁亲笔撰写的《忏悔书》,巴枯宁是否叛徒的历史之谜才被解开。人们这才看清了当年这位混迹革命运动的马克思主义的敌人,原来是匍伏于沙皇脚下的无耻叛徒。虔诚的感恩戴德巴枯宁于1849年5月10日,在萨克森的德累斯起义中,因失败而被捕,1851年引渡回国,被沙皇囚禁在彼得——保罗要塞监狱。6月28日,沙皇尼古拉一世为了瓦解革命力量,派奥尔洛夫伯爵到监狱劝降。在这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巴枯宁终于低下了高傲的头颅。他同意“毫不羞耻地采取灵活的方式”,写一份虔诚的《忏悔书》。通过长期的精心创作,他果真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一份长达10万言的叛徒自白书出笼了。在《忏悔书》的开头,他虔诚地向沙皇表示悔罪,并乞求怜悯和宽恕。他说:“……陛下啊!我不配得到这种宽恕,我一想起过去妄自评议皇帝陛下时,就感到惭愧。……“……因此,我祈求上帝提示我以纯朴、真挚、诚恳和毫无矫揉造作的话语,使我能博得皇帝陛下的怜悯。”卑鄙的献媚取宠自称为“俄国志士”、与沙皇不共戴天的巴枯宁,在谈到他之所以低头认罪,痛改前非时,竟称自己的政敌为“慈父”,自己是受了慈父般皇恩的感召和受到俄国现实的教育后才下决心这样做的。他说:“陛下,我无法表达,在我刚进入俄国国境时(指引渡回国时)受到的那种高尚的、人道的、宽宏大量的待遇时……,如何深受感动!我原先预期的是另一种接待,我的所见所闻和从波兰王国到彼得——保罗要塞的途中所经历到的一切,都与我的担忧绝然相反。”他还说自己“所说所写的有关俄国政府的残暴”是“谣传”,“使我第一次对自己过去的想法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并痛骂自己过去是在“进行诽谤”,彻底认识到“许多旧的偏见都是站不住脚的”。为了表示他认罪的诚意,他发誓:“在这份忏悔书中对您决未隐瞒一个错误、一桩罪行。”他声称自己已经“把整个灵魂向您和盘托出。”痛心疾首求活命巴枯宁在他的《忏悔书》中,把他过去的反对沙皇的言行,说成是一种“罪孽”。他说“您已经看到我的种种错误,看到我如何一错再错”,他还将自己犯罪的过程写成一个公式:“由错误而铸成过失,由过失而演变为罪孽。”他痛心疾首地向沙皇忏悔:“总而言之,我明白,我个人的意图和行为都是极其荒唐可笑和粗暴犯罪的。”他坦诚地指出,自己的所有罪行都是“反对我的陛下,您;……反对我的祖国俄罗斯;……反对一切政治的和道义的、宗教的和人道的法则!”“我内心深处充分意识到,最主要的,我是反对您,陛下的罪犯,是反对俄罗斯的罪犯。我的罪行理应处以极刑。”他还用了许多十恶不赦的词语来咒骂自己,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乞求皇上饶恕他,留下一条性命,以期在人世上苟延残喘。向沙皇提供情报作为欧洲宪兵“总督”的沙皇尼古拉一世,之所以让他活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想从他的口里和笔下掏出特务机关从未获得且今后也不可能获得的大量有关革命的核心机密。而巴枯宁强烈的求生欲望,又恰巧与尼古拉的想法相吻合。各取所需,于是,一笔政治交易自然很快地成交了。在《忏侮书》中,巴枯宁向沙皇报告了俄国、波兰、捷克、匈牙利、乌克兰、奥地利、法国、德国、比利时、瑞士等国家和地区革命民主派的政治思潮、组织形式和活动特点,泄露出欧洲各革命派别和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法兰克福议会、斯拉夫人大会的内部情况和存在的内部矛盾。他还详细地叙述了1848~1849年欧洲各国革命的具体过程。由于他对沙皇的赤胆虔诚与“和盘托出”,他的《忏悔书》得到了尼古拉一世的高度评价,他曾别有用心地批转给自己的儿子阅读。批语是:“值得一读,非常有趣,颇有教益。”共产运动的敌人巴枯宁在《忏悔书》中承认自己在法、德、比、英等许多国家结识过不少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读过和研究过他们的著作和理论,但是他申明:“本人从来不属于这类宗派、这类团体,而且与他们的事业,与他们的宣传活动毫无关系”。他认为:“东方无论哪一块斯拉夫人的土地上——也许波西米亚、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部分地区除外,共产主义既无地位,也无意义。”他进一步诬蔑地说:“公开的共产主义团体的软弱性,1848年在英国、法国、比利时,尤其是在德国明显地表现出来。”除此以外,他还把攻击的矛头,直指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胡说什么“要在现时每种著名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寻找荒诞无稽、自相矛盾、以及无法实现的东西,是再容易不过的了。因此,没有哪一种现存的社会主义理论能够维持哪怕3天。”为此,他断然宣布与共产主义划清界限。矛头直指马克思为了博取沙皇的怜悯和欢心,他申明自己与共产主义者有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并将罪恶的矛头直指科学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导师马克思。在《忏悔书》中,他既承认自己曾参加过“一个由德国和比利时共产主义者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联合组成的团体”,在谈到后来和他们中断联系的原因时,却声称自己“不喜欢他们的作风和腔调,不同意他们的要求,因而引起那些共产主义的人们的不满,甚至仇视。”还说他们对自己变节行为的批评“嗓门拉得比别人高”,特别是布鲁塞尔的德国共产主义的领导人马克思,“由于我不愿意做他们团体的勉强的客人,就比别人对我更加深恶痛绝。”他还指责马克思在他主编的《新莱茵报》上对他“加以责难,似乎我以告密毁了许多波兰人”。由于《新莱茵报》在民主派和工人中的巨大影响,造成了“所有的人突然间到处大谈我的虚伪和叛卖行径”。为沙皇出谋划策1848年,波兰和德国的革命者联合起来,准备在波兹南发动反对沙皇统治的起义。听到这一消息后,巴枯宁立即从巴黎赶去,准备抵制起义的发动。在旅途中,当有人问及他是否参加这次联合行动时,巴枯宁斩钉截铁地说“绝对不行!”并狂妄地表示:“德国人只要敢于在斯拉夫土地上踏一只脚,我立刻就把他们视为不共戴天的仇敌。”他声称自己的波兹南之行是“竭尽全力反对德国人和波兰人那种不自然的反俄联合。”作为一个泛斯拉夫主义者,他甘愿匍伏在沙皇的脚下,聒不知耻地表示自己“深深地、深深地崇拜着圣上!”他出谋划策,建议沙皇去扮演斯拉夫民族“救世主”的角色,并坚信,只要沙皇愿意举起斯拉夫人的旗帜,这些民族就一定会“盲从您的意志”,即使是奥地利和普鲁士统治区所有讲斯拉夫语言的人,他们也会“愉快地、欣喜地投入俄罗斯之鹰的巨翼”。他还预料,沙皇的铁蹄将会“势不可挡地冲向万恶的德国人,而且冲向整个欧洲”。不用赘述了。《忏悔书》的问世像一把钥匙,解开了一个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历史之谜:巴枯宁到底是人是鬼,是革命家,还是无耻的叛徒,人们自然会作出公正的判断。还应该指出的是,当巴枯宁写完了《忏悔书》后,在政治上便完全投靠了沙皇。从以后的所作所为看,他确实没有辜负主子的宠爱与厚望。在他重新混入第一国际后,继续扮演着假革命,真内奸的卑鄙角色,起着沙皇特务所起不到的破坏革命的作用。隆美尔死因的疑案历史的真相往往被一层令人烦恼的迷雾笼罩着。它使很多好人蒙受冤屈,也使许多恶人误享殊荣。纳粹德国陆军元帅隆美尔的被赐自尽后,很多人便据此给他戴上了一顶迷人的桂冠,称赞他是反希特勒的英雄。然而,历史的真相果然如此吗?希特勒的一员骁将被誉为“沙漠之狐”的隆美尔,原系普鲁士陆军军官。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1933年希特勒上台期间,他先后担任过驻斯图加特某步兵团射击连连长和德累斯登步兵学校教官。他以忠诚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得到上司的青睐而逐步升迁。希特勒上台后,隆美尔受到特殊的宠信,曾多年负责他的安全与保卫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被委以独当一面的重任。这位被宠信的将军也确实没有辜负主子的厚望。1940年初,他担任第七装甲师师长,奉命入侵法国,击退英法联军,直抵英吉利海峡。他后又率军恢复北非局势,先后荣获铁十字勋章和栎树叶铁十字勋章。在北非广阔无垠的大沙漠上,他以较少的兵力与英美联军周旋,他机智果断,神出鬼没,避实就虚,英勇善战,创造了许多举世闻名的成功战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他为希特勒立下了赫赫战功。这期间隆美尔平步青云,一跃成为纳粹德国最年轻的陆军元帅。1942年初,他再次进攻,直抵尼罗河三角洲,进入到离亚历山大港只有70公里之遥的阿拉曼地区。然而,海潮也有退落的时候,人的一生自然也是这样。这位显赫一时的传奇式将军却在大战结束前的几个月,惨死在曾经百倍宠信过他的希特勒手上。这个不曾预料的结局,自然又给他的一生蒙上了一层悲壮而又神秘的色彩。他扮演了什么角色最终将他送上西天的是“七·二○”事件。这还得从头说起。1943年,苏德战场上,德军累遭失败,西线盟军实力增强。然而一意孤行的希特勒不顾前线将士的安危,以严厉的军令,禁止任何撤退或突围,盲目冒进和固守,使将士伤亡惨重。在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在西线苦苦挣扎的隆美尔不得不从埃及撤退。为了阐明自己的主张,隆美尔亲自飞往希特勒的最高统帅部,以精辟的见解劝告希特勒放弃北非,然而遭到了怒斥。非洲失守后,希特勒任命他为西线B集团军司令。这时,盟军利用掌握在手中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对西线德军展开了立体攻势,隆美尔请求增援,又多次遭到希特勒的奚落与斥责。灰心与失望,开始笼罩在他的心头。他对最高统帅的冒进战略与独断专行的作风产生了严重的不满情绪。这时,军内情绪波动,密谋活动时有发生。1944年2月,隆美尔回国渡假期间,反希特勒的密谋者施特罗林曾与他接触。回到前线后,他们又试图通过新任参谋长斯派达尔谋求隆美尔的支持。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成功,这使他更深刻地认识到德军的末日已将来临,根本无力保住大西洋漫长的海岸防线。他又一次恳切地向希特勒痛陈利弊,要求结束西线战争,并在7月15日给他发出了最后信件。这时,他已拿定主意,准备在法国与盟军单独媾和。7月17日,隆美尔在乘车途中,遭到了盟军飞机的袭击,受了重伤,被送往医院抢救。在治疗期间,震惊世界的“七·二○”谋杀希特勒的事件发生了。对这次事件,隆美尔没有表示过赞同。他说:“谋杀希特勒的企图实在毫无意义。我们怕的不是这个人的作为,而是他个人在德国人民眼中所显示出来的偶像地位。”他的妻子和儿子在战后都发表过声明,否认隆美尔参加过这次谋杀事件。隆美尔到底在事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从上述事实中自然可想见一斑。是屈死鬼,还是英雄“七·二○”谋杀事件,使希特勒差一点命丧黄泉。他的秘密警察在“七月阴谋”后的清洗中牵涉到了隆美尔。一般看来,问题已经很清楚。深入地研究,也不过是他与谋反集团合作的程度问题。据此,一些历史学家、传记作者都顺理成章地将他描绘成反希特勒的英雄。有些书中,把他说成是谋杀集团的成员,并有他们合作的详细描绘。数次再版的美国记者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书中也确认了隆美尔与谋杀集团的合作,还说谋反集团打算在希特勒之后,推选隆美尔为政府首脑。然而,在斯奈德的《第三帝国百科全书》的一篇文章中说:在1944年6月17日和29日,隆美尔两次见希特勒并想说服他结束战争,这样德国还可以保留相当可观的军事实力,但这位面色苍白、浑身发抖的元首用愤怒和讽刺来回答他的坦诚。1944年7月,也就是盟军诺曼底登陆后,英军飞机击中他的汽车,他身负重伤,被送回家乡尤姆养病。这时,隆美尔日渐觉悟……这个坦率、单纯的军人,开始转向政治,他反对计划中对希特勒的谋杀,因为这会使希特勒成为英雄……隆美尔从未在“七月阴谋”中担任积极角色。看来,谋反分子内定在行动成功后由他担任政府首脑,只不过是他们的一厢情愿。谋杀失败后,一个谋反分子在处决之前被希特勒的秘密警察挂在一个吊肉的钩子上,在极度痛苦之际,他将隆美尔扯进谋反分子的名单中,是不足为奇的。这也许就是他厄运的根源。1977年,英国传记作家大卫·欧文在他的《狐狸的审判》一书中,发表了虽与上述观点略同,然而又肯定得多的论断。他认为,隆美尔是一个单纯的军人,他自始至终忠于他的元首希特勒,从未参加过谋反活动。他虽和阴谋分子有过交往,但反对谋杀希特勒。他认为,日暮途穷的他,还能在政治上找到一条生路;他并不知道他的同事中有人参加了谋反活动;隆美尔的死是由于被捕的谋反分子有意供出一些效忠希特勒的元帅,为真正的同谋打掩护。为此,大卫·欧文还引证隆美尔夫人1945年9月发表的对她丈夫曾参加谋反集团进行否定的声明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他的作品问世后,立即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反驳得最起劲的就是唯一幸存下来的原隆美尔部队的参谋长斯派达尔。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隆美尔不仅发表过结束战争的言论,而且要推翻纳粹政权。因此,他声称隆美尔是属于谋反集团的成员。不过,仔细想起来,欧文的观点也并非证据十足。如果说隆美尔缺乏政治头脑,是一个只知道效忠元首的“单纯的军人”,又怎能想到在激战之际与西方盟国签定停战协定,以便在东方战线开辟新的局面?为什么他与谋反分子接触交流后,不将情况向他效忠的主子报告呢?所以要证明他没有参加谋反活动,理由还显得不够充分。另外,如果说隆美尔之死是谋反分子苦打成招的结果,那么,希特勒又怎么会如此轻信呢?隆美尔多年效忠希特勒,而且战功显赫,甚至赐死以后,还得装模作样地给予他国葬的殊荣。据此,我们能说希特勒轻信胡编的供词,而错杀了他吗?不过,将各种说法进行比较研究后,接近真实的结论应该是隆美尔在战争形势发生急转的情况下,产生了比较成熟的、企图挽回败局的战略设想,当遭到希特勒的斥责与奚落后,由失望而引发对元首的不满甚至怨恨,而在另一些完全不同的问题上与反希特勒集团也有分歧。由于暗杀行动的失败,隆美尔受到牵连被逼自杀。他的死,只能说成是他个人的“悲剧”,至于到底是屈死鬼,还是反希特勒的英雄,这两顶帽子戴在他的头上看起来都不怎么合适,特别是后者。墨索里尼的人生轨迹“正义没有武力是无能,武力没有正义是暴政。”这是法国巴斯卡的一句名言。墨索里尼依靠武力起家,然而毁灭他的最终还是武力。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缺少“正义”,用自己的武力去屠杀人民,去发动灭绝人性的侵略战争。从投机发迹到倒台从1901年到1912年,在这短短的11年里,墨索里尼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师,一跃成为意大利社会党左翼多数派的领袖、工人运动中的头面人物。但是,这位政治上的投机商、冒牌的社会主义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很快暴露出其社会沙文主义的狰狞面目,投靠了大资产阶级,成为他们的忠实奴仆和代理人。他疯狂地叫嚣用“血浴”的手段改造意大利社会,鼓吹意大利应站在协约国一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与其同伙组成了“参战同盟”。这些违背工人阶级根本利益的叛逆行为,遭到了社会党人的坚决抵制,他被清除出党后,于1919年3月,在米兰组织了一个法西斯团体“黑衫党”。这个法西斯战士团以革命的面目出现,提出了自己的纲领,如“实行平等选举”、“保证八小时工作”、“对资本课税”、“没收教会财产”、“取消常备军”等。这些欺骗性的口号,对群众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因此,受到垄断资产阶级的器重和保守派的支持。其成员最初只有150名,多为退伍军人。他们狂妄地宣称:“这些从前线活着回来的人,要求取得统治意大利的权力”,并扬言要用暴力粉碎“赤色分子”的恐怖,建立法西斯专政。在当时的背景下,墨索里尼领导的法西斯运动就像瘟疫一样迅速蔓延开来。1921年11月,法西斯党正式成立,接着又建立了“国民工会”。他的组织由一个松散的运动很快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化的有严格纪律约束的政党。1922年,法西斯党先后控制了波伦亚和米兰市政府,并迫使64个地方议会解散。10月,墨索里尼在那布勒斯法西斯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布了向罗马进军的总动员会。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抵抗,墨索里尼就迫使国王任命他为意大利政府总理。11月15日,国王又授予他独裁的权力。墨索里尼轻而易举地夺取了“元首”的桂冠。一步登天的他,对内推行法西斯恐怖政策,逐步取消了除法西斯政党以外的一切政治团体,血腥地镇压共产党和工会的进步活动;对外则执行赤裸裸的侵略方针。1923年8月,墨索里尼的军队占领科孚岛,9月占领阜姆,同时在利比亚和索马里进行镇压民族解放的战争。由于意大利资本主义的脆弱与阶级矛盾的尖锐,用刺刀鲜血造成的局部稳定也是很短暂的,到1926—1927年间,经济危机又笼罩了全国。这期间,意大利人民反法西斯的斗争从未停止。1924年的议会选举中,反对派获得了很多席位,取得了可喜的胜利。这表明了法西斯统治基础的脆弱。就在国内各种矛盾尖锐发展的同时,为了转移人民的视线,1937年11月,意大利又加入了德日发起的《反共产国际协定》,从而在国际舞台上正式形成了以“柏林——罗马——东京”为轴心的侵略集团。从此墨索里尼便将意大利国家的命运绑在了德国法西斯的战车上。他的矛头直指非洲,妄图用战争取得地中海一带的霸权。然而,战争的胜券并未稳操在墨索里尼的手中,他的如意算盘打错了。侵略战争的惨败,使意大利再次陷入崩溃的深渊。1943年7月,英美联军在西西里登陆,德意军队被逐出非洲后,国内民怨沸腾,统治集团内部分崩离析。其中陆军元帅巴多格利奥、外交部长齐亚诺(墨索里尼的女婿)等一批法西斯的中坚人物和国王本人,都在暗中策划推翻墨索里尼的统治。这一天终于到来了。1943年7月25日,一条震惊世界的消息传开,意大利法西斯党魁、独裁者墨索里尼的统治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变中被推翻了。这一事件发生得如此迅速,又如此彻底,几乎令他的敌人和朋友都感到迷惑不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最根本的原因是他追随纳粹德国发动侵略战争,把意大利国家引向了绝路。战争,耗尽了人民的膏血;战争,毁灭了人们的家庭。非洲战场的惨败,使意大利在那里的殖民地连同其远征军一起化为乌有。于是,人们把一切罪责归咎于执意参战的墨索里尼身上。于是,在一片民怨沸腾声中,他的同伙决定走马换将,把这个权倾朝野的独裁者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妄图挽回意大利已经形成的败局。不过,推翻墨索里尼的具体详情,至今还留下了一些令人不解的疑团。学者们的种种推测几十年来,为解开墨索里尼倒台所留下的历史疑团,众多的学者为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开展了热烈的讨论。他们探索的焦点集中在两个问题上。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策划并组织了这次政变?第二个问题:格兰迪动议通过后,墨索里尼为什么没有采取反击行动,而是驯服地束手被擒?争论的结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仍然众说纷纭,各执己见。第一个问题,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一些观点:有人认为运动的实际发动者是他的党内的一批“老战友”。他们通过1943年7月24日召开的中断了4年的大法西斯委员会复会的时机,设法使法西斯元老、前外交大臣格兰迪抛出的一项关于墨索里尼必须把一切权力,特别是军队的统帅权力移交给国王的动议获得通过,从而为国王解除他的职务提供了合法的依据和胆量。持这种意见的是英国学者赫德和韦利。也有人认为国王和军队在推翻墨索里尼的政变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大法西斯委员会并未作出解除他的职务和拘捕他的决议。这一切都是国王和军队干的。另一种看法,则认为意大利的三股政治力量——即大法西斯委员会、军队和国王,事先早有预谋,政变的发动,只是这种预谋的按部就班的实现。缺少哪一个环节,都会造成运动的中途夭折和失败。不过,比较起来,军队和国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也不能否定大法西斯委员会的紧密配合。英国首相邱吉尔即持这种观点。反对的意见则把这种现象看成是三股力量在发动时间上的“偶合”,而不是事先的预谋、串通和结合。然而,如果真是这样,有些现象将无法解释。7月24日,大法西斯委员会开幕后,为什么守卫威尼斯宫的墨索里尼的私人卫队,早被由军方控制的国家军事警察所取代了呢?为什么新政府首脑的任命宣布后,格兰迪等大法西斯委员会成员会马上向新总理致贺呢?从上述现象中,不难看出,如果事先未能达成某种秘密协议,政变过程中接连采取的一连串措施,决不可能配合得如此默契、巧妙。第二个问题,学者们大致有两种看法。第一种意见认为,墨索里尼此时已经心力交瘁,会议进行中,又患了腹痛病。在委员会激烈辩论时,他几乎连起身表示反对的力气都没有了。除此以外,他的判断能力已受到了极大的损害,竟觉察不出事态发展的严重程度。这一点,他在后来的回忆中作了似是而非的解释,推说他当时的意志受阻,对政变的发展无力回天。第二种意见认为,墨索里尼此时也许看到了形势的急剧恶化,意大利已经根本无力支持战争。为摆脱希特勒的控制,只有借口法西斯党内反对他的政策,为自己退出战争找到一个合法的理由。25日会议结束后,他接见了日本驻罗马大使,谈话中便流露出了停止战争的意向。但也有人对上述理由提出异议。尽管墨索里尼身体患病,也不会严重到连下令反击的力气也没有。显然这种解释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事实上,25日上午,他照常视事,还视察了遭盟军空袭后的城区。墨索里尼之所以镇定自若、毫不反抗,其主要原因是相信一贯坚决支持法西斯运动的国王。国王曾经给予他独裁的权力,现在不会因为某些人的反对而收回自己的成命。然而,他绝没有想到,一个包括国王在内的三股力量早已密谋结合,会上出现的事情,只是这次精彩演出的惊心动魄的一幕,好戏还在后头。除此以外,墨索里尼也许对自己的实力和威信仍坚信不疑。他认为,大委员会的一纸动议“其奈我何”?因为中下层法西斯党徒和法西斯民团仍然会效忠于他。其实,此时的墨索里尼早已成了众叛亲离的孤家寡人,连由他一手栽培起来的女婿齐诺亚也成了他的政敌。事实上,当政变发生后,那些曾宣誓为之效死的法西斯党徒,没有一个人拿起武器组织过任何有实际意义的反抗。玩火者必自焚,墨索里尼最终以自己的悬尸街头,应验了这一无容置疑的真理。尽管在他倒台和被捕的一些具体问题上,史学界目前还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但这些都不妨碍人们对墨索里尼其人其事的了解,也不妨碍他作为一本反面教材的历史价值。希特勒自杀之谜中国有句古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到,一定要报。”恶贯满盈的德国纳粹头子的死期临近了。苏联人争分夺秒地压缩着围困柏林的包围圈。前线告急的战报雪片般地飞向德国总理府距地面50英尺的元首地下指挥部。众叛亲离的希特勒,此时不得不开始处理他的后事了。死神威逼下的婚礼1945年4月20日,希特勒凄凉地度过了他56岁的生辰庆典。这次祝寿的气氛自然不能和往昔相提并论。这时的总理府已是断瓦颓垣,一片狼藉,布满弹坑的地上,到处都是大理石碎块、水晶吊灯的渣片、以及七零八落的破烂家具,沉甸甸的大门早已倒塌。只有一间房子未遭破坏,那就是希特勒柏林守军的司令部。祝寿庆典后两天,即4月22日下午,希特勒在一次特别会议上宣布了他决心留在柏林的消息。他的这一决定,也许是对他的部下违抗军令,私下与“敌人”谈判以求自保的叛变行为的回击。不久,希特勒向他的忠实侍卫格林交待了后事。他温和地对他说:“我有一事相托,过去我总是命令被围困的指挥官拼死抵抗,今天我不收回成命。这项命令对我同样有效。你去准备两条羊毛毯子,并把足够焚烧两具尸体的汽油放到我卧室里。我和爱娃·勃劳恩将在此自尽。你用羊毛毯裹起尸体,抬到上面花园里焚烧。”4月29~30日夜晚,柏林市政府参议员瓦格纳冒着枪林弹雨,在大炮的轰鸣声中,被召到总理府主持婚礼。希特勒早就命令把通常举行军事会议的地图室布置成了婚礼厅。在桌子边为他们夫妇以及两位证婚人戈培尔和鲍曼准备了4把椅子。元首的婚礼不像通常人们想象的那样豪华热闹,参加典礼的来宾寥寥无几,场面显得十分凄凉,然而又很肃穆。婚礼上,爱娃的神情显得有点激动,瓦格纳手里拿着两页用打字机打印的表格,表内写明了新婚夫妇是雅利安人,没有遗传病,彼此愿意结为夫妇。仪式完毕后,希特勒、爱娃接受了来宾的祝福。凌晨1点30分,新婚夫妇退席。他的身边人员以来宾的身份接受了主人赐予的一次简朴的婚宴,气氛与当时的军事形势极为相称。至于希特勒为什么在临死前还要举行这次婚礼,从4月29日他写下的私人遗嘱中可以找到答案。他说:“在战争年代里,我不能负起组织家庭的责任,现在决定在我生命行将结束之前,娶这位年轻姑娘为妻。她数年如一日地忠于友谊,并自愿来到这个几乎被包围的城市与我同生共死。她将作为我的妻子一同死去。”爱娃婚后的态度十分镇静,她以与希特勒的结婚而感到莫大的幸福,似乎对即将到来的灭顶之灾视而不见,对面临的凄凉境遇无动于衷。魔鬼洞穴里的枪声4月30日清晨,希特勒的房门便洞开了。这时,他的亲信们有的还在沙发上打盹,有的则斜躺在候见室的床垫上。已经突破城防,进入柏林市区的苏联红军士兵随时都可能出现在地下室的入口。他到电话间,给前线司令挂了电话,传来的信息是:“防线已经全面崩溃,俄国人的包围很难突破,依靠援军无望。”在这紧急关头,希特勒拒绝了乘一辆装甲车在200多名青年团团员的护卫下突围的建议。早餐后,希特勒和爱娃分别向对他们忠心耿耿、矢志不渝的侍从和亲信——诀别。他弯下腰,额上依然牵拉着一绺头发,然而,头发已经变得灰白了。他以镇定的语调对他的侍卫说:“我将自尽,你知道你该做什么。我已命令其他人杀出地下室,你加入其中一组,向西突围。”接着,他走近侍卫,伸出手来,一生中最后一次行了一个德国式的军礼。然后,他径直走向了自己的办公室,掩上了房门。不久,一声沉闷的枪响,侍卫们立刻嗅到了一股浓烈的火药味。大家知道,预料中的事情发生了。他们迅速推门而入,只见沙发上躺着两具刚刚毙命的尸体。希特勒用一支7.65口径的手枪往右太阳穴上开了一枪。这一支枪和另一支备用的6.35口径的手枪都落在他的脚边,他的脑袋稍稍偏向墙壁,鲜血流淌在沙发边的地毯上。爱娃的尸体紧挨在他的右边,双脚蜷缩在沙发上,肌肉抽搐的面孔,说明她眼了氰化钾。毒药渗出的痕迹,在她匀称、灰白的脸庞上显而易见。装毒药的匣子还放在桌子上。事后,希特勒的贴身侍卫格林,遵照他临终前的嘱咐,将两具尸体裹在羊毛毯内,抬到总理府花园地下室门口不远的一个炮弹坑内,并排放着,然后淋上汽油,将点燃的新闻纸卷扔在浸透汽油的尸体上,熊熊的烈火顿时燃烧起来。这当儿,苏联红军打出的炮弹,正在花园四周猛烈爆炸,给这位元首的葬礼,增加了一层悲剧的色彩。希特勒尸骨的下落长期以来,希特勒尸骨的下落,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后来苏联人说他的尸体被人烧掉了。至于他的遗骨到底埋葬在什么地方,至今仍然是一个不解之谜。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后,5月2日,苏联情报部的克利缅科中校当即跟随苏联红军一道来到了希特勒的地下指挥部。那些被俘的纳粹分子声称他们在一个炮弹坑里焚毁了希特勒的尸体并将残余的骨头分散扔掉了。这就是40多年来的正式说法。直到80年代末,戈尔巴乔夫领导的苏联向两名美国电影导演公开了过去的一些电影档案资料后,才改变了这种说法。这两名美国导演在放映第29号盒里的资料影片时,发现了一个特殊的场面:一些红军士兵来到了希特勒指挥部的大院里,在他们的脚旁躺着阿道夫·希特勒,或者是一个酷似希特勒的人的尸体,额头正中有一个枪洞。消息传开后,记者们兴致勃勃地进行了调查。他们在乌找到了一名前情报部的官员,名叫奥尔洛夫斯基。他谈及的情况是:克利缅科中校是在5月4日才在一个炮弹坑里发现希特勒和爱娃的被烧焦的尸体的,旁边还有一条他最心爱的狗的尸体。由于斯大林对希特勒是否真正自杀表示怀疑,所以必须对尸体进行必要的科学检测。尸体首先被运进了一座监狱,经德国海军少将埃里希·福斯确认后,又将其运到巴赫的一家医院进行了解剖。希特勒的私人牙医的助手再一次确认尸体的真实性后,斯大林才部分地放了心。其实,苏联人并没有烧掉这两具尸体,而是将其埋在医院附近不远的地方。后来,为了避免有人盗挖,情报人员接到了重新埋葬尸体的命令。于是,又将其移葬在拉特诺附近与时,苏联的情报机构就设在这里。几天以后,情报机构的总部转移到了马格德堡,希特勒和爱娃的尸骨又被带到了这座城镇。80年代末,当时在情报机构秘书处任职的捷列先科公开了一些秘密材料。一份被列为绝密的文件记载:希特勒和爱娃的骸骨被从拉特诺附近的森林中挖出之后运到了马格德堡,在一天夜晚,被埋到了一间库房的地下,随后,苏联人又在地面铺上了沥青。这很可能是奥尔·冯·格里舍尔挖掘的那间仓库。然而,人们发现这个地方与苏联情报人员透露的地点稍有不同,而且不是两具而是32具骸骨。至于希特勒和爱娃的骸骨,据苏联情报人员称是埋在一个油沟里,地面上牢固地铺上了沥青。为了解开这个历史之谜,德国当局决定继续挖掘,然而又十分担心由于尸骨的出土,会引起一些本可避免的政治麻烦,因为希特勒至今仍是那些极端分子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