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一、选择题1.下图是张敏同学做的学习笔记,依据笔记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D)A.诸侯争霸B.尊崇儒术C.闭关锁国D.重文轻武2.对下表信息解读最确切的是(C)两宋与辽、西夏、金战和情况表政权战和北宋与辽960—1005年,40余年100多年北宋与西夏1038—1044年,不到10年100多年北宋与金1125—1127年,2年左右0年南宋与金1127—1141年,大致14年近100年A.汉族政权间混战不断B.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C.有战有和,以和为主D.矛盾突出,以战为主3.(2023·湖北荆州)到了宋代,城市商业活动不再局限在官方设立的市内进行,而是随时随地都可进行。人们在城内任何地方都可建立商店,开设作坊店铺,还可以推车挑担沿街叫卖。由此可知,宋代(D)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商业完全脱离政府的管辖C.重农抑商政策解体D.商业发展打破了坊市界限4.(2023·山东济宁)北宋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经营商业的“瓦子”,市民“终日居此,不觉抵暮”。上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根源在于(D)A.中央集权松弛B.城市人口增加C.文学艺术繁荣D.商品经济发展5.(2023·宁夏)某兴趣小组探究“宋代工商业发展”,有下列资料可以参考,其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B)A.元朝脱脱等人所撰《宋史》B.南宋古沉船“南海Ⅰ号”的文物C.元末明初施耐庵著《水浒传》D.大型历史主题纪录片《大宋王朝》6.(2023·北京)如图柱状图说明两宋时期(C)A.宰相权力的削弱B.纸币的大量发行C.海外贸易的发展D.商标广告的出现7.(2023·四川雅安)宋代统治者深知文教的社会功能,在政治上突出文治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科举制,学校教育和科举制的联系也日益紧密。这种做法(B)A.避免了统治危机的出现B.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8.(2023·广东)宋代农书所述土壤改良方法比较系统、全面,除水利改良(修筑陂塘等)、生物改良(秸秆还田等)、耕作改良(薄耘、轮作等)外,还强调“用粪犹用药”,以使地力“常新壮”。这表明宋代(C)A.变法成效显著B.人力严重不足C.农业技术先进D.耕地面积扩大9.(2023·洛阳二模)由下面表格内容可知,当时(C)宋代农具犁耧耙锄镰主要用途翻土播种翻地松土、除草割庄稼或草A.农牧产品商业化B.外来物种丰富C.耕作方式多样化D.耕地面积扩大10.(2023·湖北武汉)宋朝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关注民生的政策,设立了专门的社会福利机构,救济的对象包括孤寡老人、贫困人口等诸多无法自立的群体。专业的消防队伍、巡夜队伍也在京城建立(见如图)。可见宋朝(C)A.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南移完成B.儒家学说和传统节日备受欢迎C.城市管理和社会保障受到重视D.民族交融和科举取士范围扩大11.(2023·新疆)北宋后期,东南户数已占到全国一半,加上西南则超出三分之二。至“靖康之难”,北方再遭战火蹂躏,大批人口南渡,则又一次促使南北经济差异扩大。材料旨在说明(D)A.宋金对峙局面形成B.江南地区初步开发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D.全国经济重心南移12.(2023·郑州一模)如图是目前流传下来的最早记载火药武器制作过程的书籍。书中描绘了炸药从弹弩发射的机械原理,记载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军用火器,分成火球类和火箭类。该书成书时间最有可能是(C)《武经总要》关于火药的记载A.汉朝中期B.唐朝前期C.宋朝前期D.元朝后期13.(2023·新乡一模)自北宋时,以制瓷为专业的市镇有登封的曲河镇、江西景德镇等。福建枫亭镇是制糖专业镇,所产糖“岁运入浙淮者,不知其几千万坛”。嘉州符文镇出布,“村妇聚观于道,皆行而绩麻”。这些专业市镇的出现表明宋朝(B)A.农业生产进步B.商业贸易繁荣C.海外贸易兴盛D.经济作物增多14.(2023·安徽)下图为某朝代的都城平面示意图。该朝代是(C)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15.(2023·湖北黄冈)元朝的行省起初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后来逐渐演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各行省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独立处理本省的军政事务,由此可知,行省制度(C)A.极大地增强了地方独立性B.固化了后世地方管理体系C.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削弱了地方社会治理水平16.(2023·河南省实验中学三模)如下图片所示的物品和建筑具有鲜明的元代特色。它们的主要作用是(A)图一急递铺令牌图二鸡鸣驿A.巩固了统治B.保障了南粮北调C.促进了文化交流D.促生了新的民族17.(2023·湖南长沙)在历史故事分享会上,同学们讲述了唐朝文成公主入藏、辽宋澶渊之盟、元朝回族的形成等故事。这场故事会最恰当的主题是(D)A.政治互鉴B.中外交流C.政权并立D.民族交融18.(2023·广东)元朝时,运粮船每年二月由长江口之刘家港入海,取直线北行,绕胶东半岛入渤海,抵直沽(今天津)。这(C)A.提高了全国粮食产量B.沟通了五大水系C.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D.促进了民族交融二、非选择题19.(2023·郑州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中汴河西壁剖面材料二开封州桥位于今开封市中山路(开封城中轴线)与自由路十字路口南约50米,是北宋东京城中轴线与大运河(汴河段)交叉点上的标志性建筑。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以清晰直观的地层剖面(见上图),揭示出古代开封城发展、演变轨迹中的“桥摞桥”“河摞河”等现象。此次考古发掘,首次完整揭露出了唐宋至清代开封城内的汴河形态,并在州桥东侧的汴河河道南北两岸发现有北宋巨幅石雕祥瑞壁画遗存,其上雕刻有海马、瑞兽、祥云等。——摘编自河南省考古研究院《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1)据材料一,概括“汴河西壁剖面”地层分布特点。(1)基本上以朝代为单位进行分层;从下到上基本按时间先后分布;各个地层层次分明。(2)据材料二,谈谈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的历史研究价值。(2)有利于了解开封城市布局变迁史;有利于了解大运河(汴河)的变迁史;有利于了解北宋桥梁建造情况;有利于了解北宋的雕刻技术等;有利于了解北宋的思想文化等。20.(2023·许昌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一图二注:图一、图二分别是唐代、宋代各地书院数量分布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的是各地书院的数量。材料二宋代书院实行自由讲学,讲求相互辩论,一些名儒往往在书院就各种学术问题展开讨论,这对宋代学术的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书院对学生入学不做限制,一些贫困学生甚至可以寄读,这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从中央到地方对教育的重视,使得宋朝各类学校众多,管理规范,既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摘编自游彪《宋史:文治昌盛武功弱势》(1)据材料一,概括唐宋两代书院分布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变化:从分布的整体密度上看,唐代书院的密度较小,宋代书院的密度增大。原因:科举制的发展推动了书院的发展;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应用,促进了图书事业的发展,为书院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便利。(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书院兴盛的积极影响。(2)宋代书院兴盛有利于宋代学术的发展;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为宋代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3)书院是古代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请你任举一所河南境内的古代书院。(3)嵩阳书院;应天书院;花洲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