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一、选择题1.(2023·四川雅安)如图为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的竹简中《编年记》的记载(部分)。这些记载可用于研究(B)A.春秋诸侯的争霸战争B.秦统一六国的进程C.战国七雄的形成过程D.秦走向灭亡的原因2.(2023·新乡一模)以下是历史上一场著名的“辩论”。这场辩论的最终结果是(C)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通镇)之,请立诸子。王绾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李斯A.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B.诸侯取代了天子地位C.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D.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3.(2023·宁夏)在陕西西安章台出土的秦朝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奏文书时用的封泥(在捆绑简牍的绳端处封上黏土,盖上印章),其中有许多“上郡”“代郡”等郡名和“蓝田”“下邦”等县名。而《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据此可知,秦统一全国后(C)A.诸侯受命管理土地和人民B.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C.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D.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4.(2023·郑州二模)东周时期,各国各自发展、互相交流,各种书体大放异彩。秦统一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帝国建成,各种书体也互相融合,最终被小篆统一。材料表明,影响书体变化的重要因素是(B)A.经济发展的水平B.国家政体的变化C.民间教育的发展D.书写工具的革新5.(2023·许昌一模)秦始皇时期不仅重视道路建设,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向全国各地的驰道,还修建了到达北方边境的直道;汉武帝时期,大规模地建设漕运系列工程,用以沟通京师的漕运路线。以上措施实行的根本目的是(B)A.加强南北交流B.巩固国家统一C.推动经济发展D.促进民族团结6.(2023·广东)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严惩。这表明,当时(A)A.地方治理强化B.南方土地开发C.社会矛盾缓和D.中央机构完善7.(2023·开封一模)“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尸骸相撑拄。”这首有关长城的诗歌揭示了(B)A.秦朝的强盛B.秦朝的暴政C.长城的雄伟D.长城的险峻8.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C)A.秦王嬴政时期B.秦始皇统治时C.秦二世统治时D.西汉建立初期9.(2023·平顶山一模)秦末战争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导致物价飞涨,人口损失过半,到处是一片残破凋零的景象。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汉高祖采取的措施是(B)A.创立中央集权制度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C.把铸币权收归中央D.立儒学为正统思想10.(2023·湖北黄冈)秦代焚书坑儒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激起了强烈反抗。汉代尊崇儒术重在“尊”,把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基本内容,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由此可知(A)A.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B.教育引导是理政的唯一途径C.入仕途径决定社会稳定与否D.儒法结合是强化皇权的根本11.(2023·洛阳二模)2021年考古发现霸陵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与汉文帝遗诏所记“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这共同印证了汉文帝(C)A.善于用人B.勤于政事C.提倡节俭D.虚心纳谏12.(2023·湖北荆州)西汉时,中原地区出现了良种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外来物产。这一时期,丝绸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打井和炼铁等技术。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C)A.汉朝科技的进步B.西域人对丝织品的追捧C.丝绸之路的开辟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提升13.(2023·河南省实验中学一模)《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材料中把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称之为“凿空”。对于这一举动说法正确的是(B)A.建立了对新疆地区的有效管辖B.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往来C.实现了中国走向世界的理想D.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14.(2023·郑州一模)2022年7月8日下午,“2022丝绸之路周”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正式开启,“丝绸之路周”是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打造的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活动。这主要表明丝绸之路(D)A.传播丝织技术B.促进东西交流C.传承古代文化D.具有现实意义15.(2023·开封一模)汉初,知识分子思想的多元发展与国家集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一矛盾,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A.尊崇儒术B.休养生息C.盐铁专卖D.北击匈奴16.(2023·河南省实验中学三模)汉初,富商大贾、豪强地主往往占有山海,或采矿冶铁,或煮海制盐,一家使用的劳力多至千余名,他们“专山泽之饶”,夺中央财收之利而助长分裂割据之势。针对此,汉武帝(D)A.颁行“推恩令”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C.收回铸币权D.实行盐铁专卖17.(2023·广东)如图为江苏、山西等地出土汉代文物的相关图片。据此可知,汉代(C)铜制轴承齿轮残件A.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B.推行盐铁官营C.手工业技术水平较高D.思想领先世界18.(2023·四川雅安)他重视医疗体育,创编了一套保健运动体操“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起到祛病长生的作用。他是(D)A.司马迁B.蔡伦C.张仲景D.华佗19.(2023·郑州二模)东汉末年,战争频繁,灾荒不断。一些本来散在的疾病出现了爆发流行,中医学必须在新的现实面前去寻索预防和治疗的方法。由此问世的著作是(B)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本草纲目》D.《天工开物》20.(2023·许昌一模)研读下面的史料,关于二者的内在联系叙述最恰当的是(D)汉兴,有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唐代张怀瑞A.历史史实时间久远无法考证B.考古发现可以完全还原历史真相C.蔡伦改进造纸工艺证据充分D.西汉初年已经有可以书写用的纸21.(2023·新疆)辛弃疾所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有一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里“曹”的主要贡献是(A)A.完成了北方统一B.结束了州郡割据的局面C.改善了民族关系D.加强了大陆与台湾联系22.(2023·北京)如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A)A.人口迁徙B.孝文帝改革C.大运河的开通D.经济重心的南移23.(2023·安徽)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作为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这反映当时(A)A.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B.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C.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24.(2023·洛阳二模)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通用语言,各民族间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这表明,孝文帝改革(C)A.完成了国家统一B.发展了畜牧经济C.推动了民族交融D.增强了北魏实力25.(2023·湖北荆州)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写道:“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以上材料说明(B)A.汉族在民族交融中占据主导B.民族交融方式多样C.斗争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D.胡汉之别观念淡化26.(2023·湖北武汉)行书是介于草书、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书写流畅,既不像草书那样难认,也不像楷书那样端庄。观察下图,可知行书的特征之一是(B)A.字形方扁,严实厚重B.简练明快,势巧形密C.纵意奔放,张扬跳跃D.棱角分明,骨力遒劲27.(2023·重庆B卷)北魏统治者重视书法艺术,流传下来的魏碑书体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书体带有汉隶笔法,融温文尔雅与粗犷彪悍于一体,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如图所示,这表明魏碑艺术(A)A.是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时代结晶B.是书法开始成为专门艺术的标志C.被称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D.其书法名家的代表为锺繇和胡昭28.(2023·广东)天文学与数学是两个关系密切的学术领域。在上述两个领域都取得突出成就的是(D)A.张仲景B.贾思勰C.王羲之D.祖冲之二、非选择题29.历史学家黄仁宇将秦汉时期称为中国的“第一帝国时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朝疆域图西汉疆域图材料二汉文帝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时常提醒百官劝课农桑。他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税减为三十税一。这样,农业得到较大发展,粮价大幅降低。汉初米一石值五千钱,文景时降到一石仅值数十钱至十余钱。——摘编自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选修)》材料三孝武(汉武帝)穷奢极欲……外事四夷……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节选自《资治通鉴》(1)秦完成统一大业是在何时?比较材料中秦汉疆域图,指出西汉开始对哪一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1)时间:公元前221年。地区:新疆。(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的哪一盛世局面?对西汉历史发展有何影响?(2)盛世:文景之治。影响:稳定了政局,发展了经济,蓄养了强大的国力,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奠定了物质基础。(3)材料三认为汉武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请从政治、经济、思想和民族关系方面任选两个角度进行说明。(3)在政治上,二者都加强了中央集权,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使地方直接受控于中央,汉武帝通过推恩令解决诸侯王问题。在经济上,二者都统一了货币,秦始皇发行了秦半两,汉武帝则发行了五铢钱。在思想上,二者都实行了文化专制措施,秦始皇实行了焚书坑儒,汉武帝则“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在民族关系上,秦汉都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任选其二即可)30.(2023·湖南长沙)秦、汉、明、清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四个朝代中任选一个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材料“大一统”理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天下一统,即国家领土的完整。第二,政治一统,即天下统一于一个国家、一个君王。第三,思想一统,有共同的核心价值。第四,民族一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融为一体。——摘编自何星亮《“大一统”理念与中国少数民族》【范文】观点: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论述: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实现了“天下一统”。秦朝统一后,政治上,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实现了“政治一统”。思想上,“焚书坑儒”,确立了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核心思想,加强了思想控制,实现了“思想一统”。民族关系上,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又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并设郡管理,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实现了“民族一统”。综上,秦朝实现了天下一统、政治一统、思想一统、民族一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