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阅读 91 下载 22 格式 doc 大小 240 KB 共6页2023-10-05 21:00:01发布于河南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重点)2、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学习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及层层深入的论证方式。(难点)3、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学做“大丈夫”,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重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初读课文,积累重点的文言词句。2.译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过去的三年中,新冠疫情的到来和肆虐,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这三年中,我们也常常被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们所深深感动。那么,在个人安危与道义职责两难全的抉择下,他们为什么能甘冒生命危险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当我们在人生中面对生与义两难全的抉择时,又该如何做决定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先哲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在文中来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理解词语1.读准字音和停顿。默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结合工具书扫除读音障碍。(1)需要注意的字音。故不为苟得也(wéi)(ɡǒu)死亦我所恶(wù)一箪食(dān)一豆羹(ɡēnɡ)蹴尔(cù)不屑(xiè)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2)需要注意的句子停顿。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④是/亦不可以已乎2.理解字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1)通假字。①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yú)”,语气词)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先前、从前)(2)古今异义。【豆】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例句:一豆羹)今义:豆科植物【是】古义:代词,这(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今义:判断动词,是【加】古义:益处,好处(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今义:加上、增加【可以】古义:能够用来(例句:则凡可以得生者)今义:表示许可,能够(3)一词多义。【为】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介词,为了)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动词,做,这里引申为采用)【得】故不为苟得也(动词,得到,获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与】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动词,给予)【则】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连词,那么)得之则生(连词,就)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却)(4)词类活用。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名词用作动词,感恩、感激)(5)重点虚词。【之】呼尔而与之(代词,他)为宫室之美(助词,的)【而】呼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不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却)【于】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3.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节奏。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1.翻译重点句子。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翻译下列句子。(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3)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7)此之谓失其本心。(生自主翻译)(师明确)(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2)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3)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4)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5)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食物),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6)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7)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2.翻译全文。(生自主翻译全文)(1)指名生翻译。(2)师指导并明确。四、课堂小结面对生与义的抉择,孟子认为应该舍生取义。在当代社会,虽然需要我们舍生取义的时候很少,但如果遇到了,我们也能像孟子这样坚定地舍生取义吗?这不禁让我们思考。五、作业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主要论点,梳理论证思路。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分析论证方法。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导入新课1.生齐背课文。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文章大意,大家已经能流利地背诵全文。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从细节处探究文章,加深体会。二、把握中心论点,梳理论证思路1.把握中心论点。文中哪句话可以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这个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论点有什么好处?(预设)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论点。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在当时都是难得的食物,而“熊掌”是其中更珍贵者。二者不可得兼,取其中更珍贵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道义的价值也不同。在作者看来,道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在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道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自然,明晓。2.梳理论证思路。阅读教材课后习题第一题,将图表补充完整,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补充:(1)舍生而取义(2)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3)所恶有甚于死者→何不为→有不为(4)……为之……为之……为之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1.第1段结尾的“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是心”和文章最后一句“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各指什么?怎样理解这两句话?预设:“本心”指的是“人的羞恶之心”,“是心”指的是“这种心”,其义和“本心”相同。第1段结尾的这句话是说贤者会保持与生俱来的“羞恶之心”,不让它丢失;相反,“失其本心”正是丢失了“羞恶之心”。这种观点正是孟子“性善论”的体现。2.既然“箪食”“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为什么“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预设:因为是用“呼尔”“蹴尔”的方式给予的,这种行为是轻视,是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说明在“生”面前,尊严更重要。也与前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相呼应。3.“万钟”指的是什么?“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指的是什么?“万钟”和“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之间是什么关系?预设:“万钟”指的是利益;“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指的是权力、美色、虚荣,也就是欲望。利益是欲望的折射,满足欲望是追求利益的目的。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运用了今昔对比,作用是什么?预设:写出了一些人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本心,词锋针对仕宦之徒。也与前文中的“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相呼应,说明这些人已经失去了本心。四、赏析语言特色,分析论证方法1.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预设: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比喻。把“生”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巧妙又贴切地论述了“生”与“义”的关系。对比。如将生和义对比,认为义比生更可贵;将死与不义对比,认为不义比死更可恶。又把假设与事实进行对比,最后将“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进行对比。排比。通篇皆是,排比句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语势和论辩力量。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预设: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说明。预设:①比喻论证。如开篇以鱼和熊掌的比喻来论证生与义。②举例论证。如第2段举“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论证舍生取义的原因。③对比论证。如第1段从“所欲”“所恶”正反两方面说明为什么要“舍生而取义”,第2段中把以前与现在对“万钟”的不同态度做了对比,从反面证明了“舍生而取义”这一观点。五、拓展延伸早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说说你的看法。六、布置作业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板书设计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中学语文教与学资源
为中学语文教师和中学生提供优质的语文教学与学习资源,欢迎中学语文老师和学生光顾。

文档

15

收藏

0

店铺

名师店铺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9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