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鱼我所欲也》教学课件

阅读 95 下载 17 格式 pptx 大小 7.3 MB 共37页2023-10-05 21:00:01发布于河南
9鱼我所欲也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在人性方面,他主张“性善论”。作者简介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整体感知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诵读技巧:朗读这一段,要读出层次美,要读得抑扬顿挫。wéiwùbìwéi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ānɡēnɡfúcùxièyú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诵读技巧:朗读这一段,读前面叙述事例的句子时,语速可以慢一些,读出节奏感;读后面议论的句子时,语速渐快,要感情充沛,一气呵成,读出不屑、责问、不满等语气。xiànɡwèiwéi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结合注释,读通大意。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得到。舍弃,放下。同时具有或涉及几种事物(风雨兼程、统筹兼顾)。连词,表顺承。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讨厌,憎恨。同“避”,躲避。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具有的话,(那么我就)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也是我所讨厌的,但我所讨厌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假如,假使。连词,表承接关系,那么。什么(手段)不用呢?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假如人们所讨厌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连词,假设、假如。连词,表转折。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是。这种心。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是只有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踩踏。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同“辨”,辨别。有什么益处。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踏过给他(吃),乞丐也不肯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用作后缀。而,连词,表修饰。与,动词,给予。介词,对于。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yú)”,语气词。同“向”,先前、从前。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介词,为了。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停止。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通假字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辟”同“避”,躲避。“辩”同“辨”,辨别。“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乡”同“向”,先前、从前。字词清单◆古今异义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古义:是两个词,意思是能够用来。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一箪食,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今义:豆类作物。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有益处,有益于。今义:加上,增加。◆一词多义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醉翁亭记》动词,得到,获得动词,同“德”,感恩、感激动词,领会为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为人谋而不忠乎天子为动不足为外人道也其名为鲲介词,为了动词,做介词,替介词,被介词,对、向动词,叫作、称为《〈论语〉十二章》《周亚夫军细柳》《桃花源记》《北冥有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选贤与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吾谁与归《大道之行也》同“欤”,语气词动词,给予同“举”,推举动词,参与,有“欣赏”“领悟”的意思介词,和、跟《答谢中书书》《岳阳楼记》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至于负者歌于途而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呼尔而与之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醉翁亭记》介词,比介词,对、对于介词,在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之呼尔而与之为宫室之美则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得之则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代词,他结构助词,的连词,那么连词,就连词,如果◆文言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倒装句:所欲有甚于生者状语后置,即“所欲有于生甚者”省略句:省略主语和宾语,即“(我)乡为(礼义)身死而不受(施舍)”乡为身死而不受◆成语积累舍生取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嗟来之食: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用设喻和假设推理的方法,提出并分析论证“舍生取义”的论点。第二部分(2):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论述舍义取利就是丧失“本心”,进一步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研读赏析单梳理论证思路提出论点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类比正面反面正面反面舍鱼而取熊掌→①__________所欲有甚于生者→不为苟得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有不用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勿失其本心舍生而取义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有不为乡为身死而不受……得我而为之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本心”的理解。本文两段文字的结尾,都以归纳总结的方式说到“本心”:第1段称“是心”,第2段称“本心”。“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在本章中侧重指羞恶之心。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本心”是孟子基于人性本善的观点提出来的重要概念,他认为人类的良知是一种本能的心理状态,不学而有,不教而在。所谓修身,就是要保有“本心”。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考点补写事实论据[答题支架]明确论点补写作答审清题干,明确要求补写的论据对应的观点是什么。按照“人物(谁)+故事梗概(怎么做+结果怎么样)”选取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注意论据要真实,要能充分证明论点;语言要简洁。【示例一】文天祥大义凛然,面对敌人的逼问,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示例二】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泰然赴死,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示例三】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宁死不屈,谱写了一曲舍生取义的壮歌。本文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考点分析文言文中的论证方法常见的考查形式:(1)选文开头就提出论点××,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2)分析【甲】【乙】两段文字的论证方法的相同之处。1.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有说服力。例如:《鱼我所欲也》中就是通过举“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来论证“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的。答题技法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深入。例如:《鱼我所欲也》中“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就运用了道理论证。3.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论证,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4.对比论证。从事物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作用就是突出和强调。如《鱼我所欲也》中“乡”和“今”的对比,就是运用对比论证来突出中心论点。比喻论证用鱼与熊掌分别比喻生与义,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道理论证“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作者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讲道理,论证了“义”比“生”更珍贵。举例论证“一箪食,一豆羹,……乞人不屑也。”用“贫者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对比论证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比,突出论证了舍生取义的可贵、见利忘义的可耻。返回深入探究(衡阳中考)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吗?为什么?我认为应该分情况来看待这个问题。首先,生和义,这并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是在一种不可规避的两难情境中做出的选择,即“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其次,“义”是需要去分辨的。有“甚于生”的“义”,如国家大义,就像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无数医护工作者、解放军战士、志愿者不顾自身安危,奔赴疫区,战斗在抗疫第一线,这便是“舍生取义”的当代表率;除此之外,还有“莫甚于生”的“义”,比如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没有能力解决的危机时,“舍生取义”并不可取,这时候更倡导见义智为,见义巧为。总之,无论在孟子的时代,还是在今天,“舍生取义”都是有条件的,是受具体的社会情境制约的。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是怎样的?试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的体会。精妙的比喻本文中心论点的确立,即基于一个精彩的比喻论证:以“鱼”比喻“生”,以“熊掌”比喻“义”;以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比喻生与义“不可得兼”。这样说理,化抽象为形象,将感性比喻与理性说理融合在极为凝练的语句中,可以在瞬间引人注意,令人深思,推论效果立竿见影。精当的对比本文第1段,选取了“鱼”与“熊掌”,“生”与“义”,“生”与“死”,“所欲”与“所恶”等两两相对的事物或心态对比说明,正反论述,层层剥笋,逐步深化。第2段,仍然保持了对比说理与正反论述的惯性,如“得之”—“弗得”,“呼尔”—“蹴尔”,“行道之人”—“乞人”。这精彩的排比第2段中,孟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了“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原因,“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是由物到人,“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是由家人到外人,既表明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我们都不能取“不义”,又加强了文本气势,突显作者的义正词严和理直气壮。同时,也使前后对比更加强烈,从而鲜明地表达出作者对于这些人“失其本心”的痛心与批判。(续表)运用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用鱼和熊掌分别比喻生和义,用舍鱼取熊掌类比舍生取义,引出中心论点,使所论述的抽象道理更加具体形象,通俗易懂。(云南中考)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鱼我所欲也提出论点——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道理论证正面反面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举例论证正面:嗟来之食反面:万钟之禄勿失本心舍生取义保持本心所欲甚于生所恶甚于死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行道之人乞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结构梳理本文以鱼和熊掌设喻,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赞扬了那些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人,批评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以“义”为重,不要失去“本心”。主旨归纳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学习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一个道理。课后作业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中学语文教与学资源
为中学语文教师和中学生提供优质的语文教学与学习资源,欢迎中学语文老师和学生光顾。

文档

15

收藏

0

店铺

名师店铺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9折优惠